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職業病防治十三項規章

職業病防治十三項規章

發布時間: 2025-03-30 05:27:51

1.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有哪些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制度

一、 管理職責:
1、 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種類、後果、預防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
2、為保證各參建職工的安全,項目分部統一購置職業防護用品,保障勞動者在職業勞動中免受職業危害因素對其健康的影響,對機體暴露在有職業危害因素作業環境的部位,採用相應的防護用品進行保護。
3、對防護設施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維修、保養,保證防護設施正常運轉,每年應當對防護設施的效果進行綜合性檢測,評定防護設施對職業病危害因素控制的效果。
4、對參建人員進行使用防護設施操作規程、防護設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職業病防護設施。
5、施工人員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護設施。如因檢修需要拆除的,應當採取臨時防護措施,職業健康管理機構向勞動者配發防護用品,檢修後及時恢復原狀。經工藝改革已消除了職業危害因素而需拆除防護設施的,應經所在地同級監管部門確認,並在職業健康防治檔案中做好記錄。
6、對施工中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為接觸職業危害因素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標准和衛生要求的防護用品。

二、防護用品使用:
1、防護用品分類: 根據防護用品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防護功能和作用,用於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個人防護用品主要有以下五類:
(1)呼吸器官防護用品類; (2)眼、面防護用品類; (3)聽覺器官防護用品類; (4)皮膚保護用品類; (5)其他用品類。
2、各分部在使用防護用品時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1)選用的防護用品應當能控制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損害; (2)向勞動者配發足夠數量的防護用品; (3)當與勞動者簽訂防護用品使用責任書。 三、職業健康事故:
1、事故報告:
(1) 發生職業健康事故時,立即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2) 職業健康事故報告的內容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地點、時間、發病情況、死亡人數、可能發生原因、已採取措施和發展趨勢等。
(3) 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對職業病危害事故瞞報、虛報、漏報和遲報。 2、職業健康事故處理:發生職業健康事故時,各分部應當根據情況立即採取以下緊急措施:
(1) 停止導致職業病危害事故的作業,控制事故現場,防止事態擴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 疏通應急撤離通道,撤離作業人員,組織泄險;
(3) 保護事故現場,保留導致職業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設備和工具等; (4) 對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及時組織救治、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
(5) 按照規定進行事故報告。
(6) 配合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調查,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如實提供事故發生情況、有關材料和樣品;
(7) 落實衛生等部門要求採取的其他措施。
3、事故的應急救援保障:對可能發生有損職業健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各分部應當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急救用品、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
四、可能發生的職業病預防措施
(一)接觸各種粉塵,引起的塵肺病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加強水泥等易揚塵的材料的存放處、使用處的揚塵防護,任何人不得隨意拆除,在易揚塵部位設置警示標志。
2、個人防護措施:落實相關崗位的持證上崗,給施工作業人員提供揚塵防護口罩,杜絕施工操作人員的超時工作。
3、檢查措施:在檢查項目工程安全的同時,檢查工人作業場所的揚塵防護措施的落實,檢查個人揚塵防護措施的落實,每月不少於一次,並指導施工作業人員減少揚塵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二)電焊工塵肺、眼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為電焊工提供通風良好的操作空間。
2、個人防護措施:電焊工必須持證上崗,作業時佩戴有害氣體防護口罩、眼睛防護罩,杜絕違章作業,採取輪流作業,杜絕施工操作人員的超時工作。 3、檢查措施:在檢查項目工程安全的同時,檢查落實工人作業場所的通風情況,個人防護用品的佩戴,8小時工作制,及時制止違章作業。 (三)直接操作振動機械引起的手臂振動傷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在作業區設置防職業病警示標志。
2、個人防護措施:機械操作工要持證上崗,提供振動機械防護手套,採取延長換班休息時間,杜絕作業人員的超時工作。
3、檢查措施:在檢查工程安全的同時,檢查落實警示標志的懸掛,工人持證上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時間不超時等情況。
(四)油漆工、粉刷工接觸有機材料散發不良氣體引起的中毒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加強作業區的通風排氣措施。
2、個人防護措施:相關工種持證上崗,給作業人員提供防護口罩,採取輪流作業,杜絕作業人員的超時工作。
3、檢查措施:在檢查工程安全的同時,檢查落實作業場所的良好通風,工人持證上崗,佩戴口罩,工作時間不超時,並指導提高中毒事故中職工救人與自救的能力。
(五)接觸雜訊引起的職業性耳聾的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在作業區設置防職業病警示標志,對噪音大的機械加強日常保養和維護,減少噪音污染。
2、個人防護措施:為施工操作人員提供勞動防護耳塞,採取輪流作業,杜絕施工操作人員的超時工作。
3、檢查措施:在檢查工程安全的同時,檢查落實作業場所的降噪音措施,工人佩戴防護耳塞,工作時間不超時。
(六)長期超時、超強度地工作,精神長期過度緊張造成相應職業病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提高機械化施工程度,減小工人勞動強度,為職工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娛樂場所,加強施工現場的文明施工。
2、個人防護措施:不盲目搶工期,即使搶工期也必須安排充足的人員能夠按時換班作業採取8小時作業換班制度,及時發放工人工資,穩定工人情緒。
3、檢查措施:工人勞動強度適宜,文明施工,工作時間不超時,工人工資發放情況。 (七)高溫中暑的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在高溫期間,為職工備足飲用水或綠豆水、防中暑葯品、器材。
2、個人防護措施:減少工人工作時間,尤其是延長中午休息時間。
3、檢查措施:夏季施工,在檢查工程安全的同時,檢查落實飲水、防中暑物品的配備,工人勞逸適宜,並指導提高中暑情況發生時,職工救人與自救的能力。
五、職業健康保障措施:
1、操作人員培訓合格後上崗,組織定期訓練。
2、崗位操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按時、按點進行檢查。
3、化學品工段禁止煙火,並嚴禁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4、定期進行安全衛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並做好檢查記錄。

2. 煤礦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防治規定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加強煤礦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的防治工作,強化煤礦企業職業病危害防治主體責任,預防、控制職業病危害,保護煤礦勞動者健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煤礦安全監察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各類煤礦及其所屬為煤礦服務的礦井建設施工、洗煤廠、選煤廠等存在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預防和治理活動。第三條本規定所稱煤礦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以下簡稱職業病危害),是指由粉塵、雜訊、熱害、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導致煤礦勞動者職業病的危害。第四條煤礦是本企業職業病危害防治的責任主體。

職業病危害防治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按照源頭治理、科學防治、嚴格管理、依法監督的要求開展工作。第二章職業病危害防治管理第五條煤礦主要負責人(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下同)是本單位職業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對本單位職業病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負責。第六條煤礦應當建立健全職業病危害防治領導機構,制定職業病危害防治規劃,明確職責分工和落實工作經費,加強職業病危害防治工作。第七條煤礦應當設置或者指定職業病危害防治的管理機構,配備專職職業衛生管理人員,負責職業病危害防治日常管理工作。第八條煤礦應當制定職業病危害防治年度計劃和實施方案,並建立健全下列制度:

(一)職業病危害防治責任制度;

(二)職業病危害警示與告知制度;

(三)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制度;

(四)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和培訓制度;

(五)職業病防護設施管理制度;

(六)職業病個體防護用品管理制度;

(七)職業病危害日常監測及檢測、評價管理制度;

(八)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以下簡稱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的制度;

(九)勞動者職業健康監護及其檔案管理制度;

(十)職業病診斷、鑒定及報告制度;

(十一)職業病危害防治經費保障及使用管理制度;

(十二)職業衛生檔案管理制度;

(十三)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管理制度;

(十四)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業病危害防治制度。第九條煤礦應當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人員,裝備相應的監測儀器設備。監測人員應當經培訓合格;未經培訓合格的,不得上崗作業。第十條煤礦應當以礦井為單位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並委託具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每年進行一次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每三年進行一次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根據監測、檢測、評價結果,落實整改措施,同時將日常監測、檢測、評價、落實整改情況存入本單位職業衛生檔案。檢測、評價結果向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駐地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報告,並向勞動者公布。第十一條煤礦不得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技術、工藝、設備和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設備和材料。第十二條煤礦應當優化生產布局和工藝流程,使有害作業和無害作業分開,減少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人數和接觸時間。第十三條煤礦應當按照《煤礦職業安全衛生個體防護用品配備標准》(AQ1051)規定,為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提供符合標準的個體防護用品,並指導和督促其正確使用。第十四條煤礦應當履行職業病危害告知義務,與勞動者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時,應當將作業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後果、防護措施和相關待遇等如實告知勞動者,並在勞動合同中載明,不得隱瞞或者欺騙。第十五條煤礦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危害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第十六條煤礦主要負責人、職業衛生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煤礦職業衛生知識和管理能力,接受職業病危害防治培訓。培訓內容應當包括職業衛生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准,職業病危害預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識,職業衛生管理相關知識等內容。

煤礦應當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病危害防治知識培訓,督促勞動者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標准和操作規程,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職業病防護設備和個體防護用品。上崗前培訓時間不少於4學時,在崗期間的定期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2學時。

3. 職業衛生管理制度13項

《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一條 用人單位應當採取下列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
(一)設置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衛生管理人員,負責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
(二)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三)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四)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
(五)建立、健全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及評價制度;
(六)建立、健全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監督管理暫行規定》:
第十一條存在職業危害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健全下列職業危害防治制度和操作規程:
(一)職業危害防治責任制度;
(二)職業危害告知制度;
(三)職業危害申報制度;
(四)職業健康宣傳教育培訓制度;
(五)職業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六)從業人員防護用品管理制度;
(七)職業危害日常監測管理制度;
(八)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制度;
(九)崗位職業健康操作規程;
(十)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業危害防治制度。
企業應建立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至少包括13項(12+1):
(一)職業病危害防治責任制度;
(二)職業病危害警示和告知制度;
(三)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制度;
(四)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培訓制度;
(五)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六)勞動防護費用及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
(七)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及評價制度;
(八)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管理制度
(九)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制度;
(十)職業病危害應急管理制度
(十一)職業病危害事故管理制度
(十二)崗位職業健康操作規程;
(十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業危害防治制度。(這個不是制定而是收集,就是收集法律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等等)【法律依據】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修改決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決定
(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4次會議通過)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作如下修改:
一、將第二條第二款修改為:「本法所稱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第三款修改為:「職業病的分類和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調整並公布。」
二、將第三條修改為:「職業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用人單位負責、行政機關監管、行業自律、職工參與和社會監督的機制,實行分類管理、綜合治理。」
三、在第四條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工會組織依法對職業病防治工作進行監督,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用人單位制定或者修改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應當聽取工會組織的意見。」
四、增加一條,作為第六條:「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全面負責。」
五、將第七條改為第八條,修改為:「國家鼓勵和支持研製、開發、推廣、應用有利於職業病防治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加強對職業病的機理和發生規律的基礎研究,提高職業病防治科學技術水平;積極採用有效的職業病防治技術、工藝、設備、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
「國家鼓勵和支持職業病醫療康復機構的建設。」
六、將第八條改為第九條,第二款修改為:「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確定的職責,負責全國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職業病防治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
第三款修改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職業病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職業病防治的有關監督管理工作。」
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以下統稱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七、將第九條改為第十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職業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工作體制、機制,統一領導、指揮職業衛生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加強職業病防治能力建設和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落實職業病防治工作責任制。」
第二款作為第三款,修改為:「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應當認真執行本法,支持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履行職責。」
八、將第十條改為第十一條,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的宣傳教育,普及職業病防治的知識,增強用人單位的職業病防治觀念,提高勞動者的職業健康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行使職業衛生保護權利的能力。」
九、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修改為:「有關防治職業病的國家職業衛生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制定並公布。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開展重點職業病監測和專項調查,對職業健康風險進行評估,為制定職業衛生標准和職業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的職業病防治情況進行統計和調查分析。」
十、將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違反本法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有關部門收到相關的檢舉和控告後,應當及時處理。」
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要求,嚴格遵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落實職業病預防措施,從源頭上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
十二、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六條,修改為:「國家建立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制度。
「用人單位工作場所存在職業病目錄所列職業病的危害因素的,應當及時、如實向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申報危害項目,接受監督。
「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調整並公布。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
十三、將第十五條改為第十七條,第三款修改為:「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制定。」
十四、將第十六條改為第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建設項目的防護設施設計,應當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審查,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十五、將第十八條改為第二十條,修改為:「國家對從事放射性、高毒、高危粉塵等作業實行特殊管理。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十六、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二條:「用人單位應當保障職業病防治所需的資金投入,不得擠占、挪用,並對因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的後果承擔責任。」
十七、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八條:「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依法從事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工作,接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履行監督職責。」
十八、將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五條,第一款修改為:「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職業衛生管理人員應當接受職業衛生培訓,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依法組織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
第三款修改為:「勞動者應當學習和掌握相關的職業衛生知識,增強職業病防範意識,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和操作規程,正確使用、維護職業病防護設備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發現職業病危害事故隱患應當及時報告。」
十九、將第三十四條改為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用人單位應當立即採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並及時報告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及時會同有關部門組織調查處理;必要時,可以採取臨時控制措施。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做好醫療救治工作。」
二十、將第三十七條改為第四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工會組織應當督促並協助用人單位開展職業衛生宣傳教育和培訓,有權對用人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依法代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安全衛生專項集體合同,與用人單位就勞動者反映的有關職業病防治的問題進行協調並督促解決。」
二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三條:「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護管理措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二十二、將第三十九條改為第四十四條,修改為:「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職業病診斷,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內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的名單。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二)具有與開展職業病診斷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
「(三)具有與開展職業病診斷相適應的儀器、設備;
「(四)具有健全的職業病診斷質量管理制度。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不得拒絕勞動者進行職業病診斷的要求。」
二十三、將第四十條改為第四十五條,修改為:「勞動者可以在用人單位所在地、本人戶籍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依法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職業病診斷。」
二十四、將第四十二條改為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第二項修改為:「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
第二款修改為:「沒有證據否定職業病危害因素與病人臨床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的,應當診斷為職業病。」
二十五、將第四十三條改為第五十一條,修改為:「用人單位和醫療衛生機構發現職業病病人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時,應當及時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確診為職業病的,用人單位還應當向所在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部門應當依法作出處理。」
二十六、將第四十八條修改為:「用人單位應當如實提供職業病診斷、鑒定所需的勞動者職業史和職業病危害接觸史、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監督檢查和督促用人單位提供上述資料;勞動者和有關機構也應當提供與職業病診斷、鑒定有關的資料。
「職業病診斷、鑒定機構需要了解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時,可以對工作場所進行現場調查,也可以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十日內組織現場調查。用人單位不得拒絕、阻撓。」
二十七、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九條:「職業病診斷、鑒定過程中,用人單位不提供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的,診斷、鑒定機構應當結合勞動者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結果和勞動者的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並參考勞動者的自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提供的日常監督檢查信息等,作出職業病診斷、鑒定結論。
「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提供的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等資料有異議,或者因勞動者的用人單位解散、破產,無用人單位提供上述資料的,診斷、鑒定機構應當提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調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對存在異議的資料或者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情況作出判定;有關部門應當配合。」
二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五十條:「職業病診斷、鑒定過程中,在確認勞動者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時,當事人對勞動關系、工種、工作崗位或者在崗時間有爭議的,可以向當地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接到申請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應當受理,並在三十日內作出裁決。
「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勞動者無法提供由用人單位掌握管理的與仲裁主張有關的證據的,仲裁庭應當要求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提供;用人單位在指定期限內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後果。
「勞動者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用人單位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職業病診斷、鑒定程序結束之日起十五日內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期間,勞動者的治療費用按照職業病待遇規定的途徑支付。」
二十九、將第五十條改為第五十七條,第一款修改為:「用人單位應當保障職業病病人依法享受國家規定的職業病待遇。」
三十、將第五十三條改為第六十條,修改為:「勞動者被診斷患有職業病,但用人單位沒有依法參加工傷保險的,其醫療和生活保障由該用人單位承擔。」
三十一、將第五十四條改為第六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用人單位在發生分立、合並、解散、破產等情形時,應當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進行健康檢查,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妥善安置職業病病人。」
三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六十二條:「用人單位已經不存在或者無法確認勞動關系的職業病病人,可以向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醫療救助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採取其他措施,使前款規定的職業病病人獲得醫療救治。」
三十三、將第五十五條改為第六十三條,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依照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依據職責劃分,對職業病防治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三十四、將第六十二條改為第七十條,第一項修改為:「未按照規定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或者未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或者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未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審核同意,開工建設的」。
第三項修改為:「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建設項目,其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未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審查,或者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和衛生要求施工的」。
三十五、將第六十四條改為第七十二條,增加一項,作為第五項:「未依照本法規定在勞動者離開用人單位時提供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復印件的。」
三十六、將第六十五條改為第七十三條,將第九項修改為:「拒絕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監督檢查的」。
增加二項,作為第十項、第十一項:「(十)隱瞞、偽造、篡改、毀損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結果等相關資料,或者拒不提供職業病診斷、鑒定所需資料的;
「(十一)未按照規定承擔職業病診斷、鑒定費用和職業病病人的醫療、生活保障費用的。」
三十七、將第七十五條改為第八十三條,修改為:「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不按照規定報告職業病和職業病危害事故的,由上一級行政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給予警告;虛報、瞞報的,對單位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
三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八十四條:「違反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規定,有關部門擅自批准建設項目或者發放施工許可的,對該部門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監察機關或者上級機關依法給予記過直至開除的處分。」
三十九、將第七十六條改為第八十五條,修改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職業病防治工作中未依照本法履行職責,本行政區域出現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直至開除的處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不履行本法規定的職責,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或者降級的處分;造成職業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依法給予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
四十、增加一條,作為第八十六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十一、將第七十八條改為第八十八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勞務派遣用工單位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用人單位的義務。」
四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八十九條:「對醫療機構放射性職業病危害控制的監督管理,由衛生行政部門依照本法的規定實施。」
四十三、將第一條中的「促進經濟發展」修改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將第六條、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二條中的「工傷社會保險」修改為「工傷保險」。
將第十九條第一項中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修改為「職業衛生管理人員」。
將第二十一條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修改為「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將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九條、第六十八條第一項中的「技術、工藝、材料」修改為「技術、工藝、設備、材料」。
刪去第三十條第三款中的「或者終止」。
將第三十二條第一款、第六十四條第四項中的「如實告知」修改為「書面告知」。
將第四十六條第三款中的「職業病診斷鑒定費用」修改為「職業病診斷、鑒定費用」。
將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中的「認證」修改為「認可」。
四十四、將第十三條第六項、第二十六條第二款中的「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將第十五條第一款、第十六條第三款、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第六十條、第六十二條、第六十三條、第六十四條、第六十五條、第六十六條、第六十八條、第七十條中的「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將第十七條、第二十四條第三款中的「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資質認證的」修改為「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給予資質認可的」。
將第二十四條第二款中的「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所在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將第三十二條第一款中的「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
將第六十一條第二款中的「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
將第六十七條中的「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有關主管部門依據職責分工」。
將第七十二條、第七十三條中的「衛生行政部門」修改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依據職責分工」。
四十五、將第六十三條中的「二萬元以下」修改為「十萬元以下」。
將第六十四條中的「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修改為「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
將第七十條中的「三十萬元以下」修改為「五十萬元以下」。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決定施行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已經取得資質認可的,該資質認可繼續有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5. 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度具體內容是什麼

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度具體內容是職業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內針,建立用容人單位負責、行政機關監管、行業自律、職工參與和社會監督的機制,實行分類管理、綜合治理。

法律規定: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4次會議通過;根據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4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決定》修正)。

第三條 職業病防治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用人單位負責、行政機關監管、行業自律、職工參與和社會監督的機制,實行分類管理、綜合治理。

(5)職業病防治十三項規章擴展閱讀: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工傷保險的監督管理,確保勞動者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國家鼓勵和支持研製、開發、推廣、應用有利於職業病防治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加強對職業病的機理和發生規律的基礎研究,提高職業病防治科學技術水平。

積極採用有效的職業病防治技術、工藝、設備、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國家鼓勵和支持職業病醫療康復機構的建設。

6. 公司企業需要建立哪些職業衛生管理制度

這個問題我曾經回答過:
企業應建立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至少包括13項(12+1):
(一)職業病危害防治責任制度;
(二)職業病危害警示和告知制度;
(三)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制度;
(四)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培訓制度;
(五)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維護檢修制度;
(六)勞動防護費用及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
(七)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及評價制度;
(八)建設項目職業衛生「三同時」管理制度
(九)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制度;
(十)職業病危害應急管理制度
(十一)職業病危害事故管理制度
(十二)崗位職業健康操作規程;
(十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職業危害防治制度。(這個不是制定而是收集,就是收集法律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等等)
具體名稱可以不完全按照以上,但基本內容要包含

熱點內容
法學可以考律師嗎 發布:2025-04-01 12:34:57 瀏覽:84
網路信息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01 12:31:14 瀏覽:364
暫行規定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01 12:27:19 瀏覽:231
濟南媒體法律援助電話 發布:2025-04-01 12:14:46 瀏覽:452
專利法規定自始即不存在 發布:2025-04-01 12:07:10 瀏覽:678
委託合同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4-01 12:05:40 瀏覽:625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和合同法的異同 發布:2025-04-01 11:59:37 瀏覽:525
新聞失實會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01 11:57:21 瀏覽:595
當法官理由 發布:2025-04-01 11:57:12 瀏覽:639
2014注會經濟法教材變化大嗎 發布:2025-04-01 11:54:23 瀏覽: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