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條例美國
❶ 簡述銀行大額可轉讓存單的產生與特點
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簡稱NCDS,指銀行發行的可以在金融市場上轉讓流通的一定期限的銀行存款憑證。商業銀行為吸收資金而開出的一種收據。即具有轉讓性質的定期存款憑證,註明存款期限、利率,到期持有人可向銀行提取本息。
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最早產生於美國
美國的Q條例規定商業銀行對活期存款不能支付利息,定期存款不能突破一定限額。20世紀60年代,美國市場利率上漲,而美國商業銀行受Q條例的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不能支付較高的市場利率,大公司的財務主管為了增加臨時閑置資金的利息收益,紛紛將資金投資於安全性較好又具有一定收益的貨幣市場工具,如國庫券、商業票據等,銀行的企業存款急劇下降。為了阻止存款外流,美國花旗銀行率先設計了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這種短期的有收益票據來吸引企業的短期資金。此後,這一貨幣市場工具迅速在各大銀行得到推廣。大額可轉讓存單一般由較大的商業銀行發行,主要是由於這些機構信譽較高,可以相對降低籌資成本,且發行規模大,容易在二級市場流通。
主要特點
NCDs主要特點是流通性和投資性
具體表現在:NCDs具有自由流通的能力,可以自由轉讓流通,有活躍的二級市場;NCDs存款面額固定且一般金額較大;存單不記名,便於流通;存款期限為3~12個月不等,以3個月居多,最短的14天。
❷ 美國q條例是什麼工具
Q條例是指美聯儲禁止會員銀行向活期儲戶支付利息,同時規定定期存款支付利息的最高限額的條例。
Q條例的內容是:銀行對於活期存款不得公開支付利息,並對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設定最高限度,即禁止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會員銀行對它所吸收的活期存款(30天以下)支付利息,並對上述銀行所吸收的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規定了利率上限。
當時,這一上限規定為2.5%,此利率一直維持至1957年都不曾調整,而此後卻頻繁進行調整,它對銀行資金的來源去向都產生了顯著影響。
Q條例的作用
Q條例成為美國創建立貨幣市場基金的最初動因。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處於低谷,形成滯脹現象。由於Q條例關於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不得超過5.25%~5.5%的規定,使得公眾對存款越來越沒有興趣。
而在1970年,美國國會取消了「Q條例」中關於10萬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額的規定。這就造成了對存款小戶的利率歧視。
於是,貨幣市場基金應運而生,將小戶的資金集中起來,以大戶的姿態出現在金融市場上。另一方面,Q條例的規定則為歐洲美元市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供給,促進了離岸金融市場的飛速發展。
❸ Regulation Q是什麼意思
同學你好,很高復興為您解答!制
Regulation Q:條例Q聯邦儲備局條例,監管銀行向儲蓄存款支付的利率。
對於各個投資領域內的專業人員,包括基金經理、證券分析師、財務總監、投資顧問、投資銀行家、交易員等等,CFA非常重要;它直接證明了你的職業素養和能力,被投資業看成一個「黃金標准」,這一資格被認為是投資業界中具有專業技能和職業操守的承諾。考生考過CFA對自己將會有很大幫助。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❹ 商業銀行的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是怎樣產生的
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最早產生於美國。美國的「Q條例」(所謂 「Q條例」,即第Q項條例。美聯儲按照字母順序排出了一系列條例, 如第一項為A項條例。對存款利率進行管制的規則正好是Q項。該條 例規定,銀行對於活期存款不得公開支付利息,並對儲蓄存款和定期 存款的利率設定最高限度。後來,「Q條例」變成對存款利率進行管 制的代名詞。)規定商業銀行對活期存款不能支付利息,定期存款不能突破一定限額。20世紀60年代,美國市場利率上漲,高於Q條例 規定的上限,資金從商業銀行流人金融市場。為了吸引客戶,商業銀 行推出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購買存單的客戶隨時可以將存單在市場 上變現出售。這樣,客戶實際上以短期存款取得了按長期存款利率計 算的利息收入。
❺ 1967~1986年美國的Q條例是怎麼回事
所謂「Q條例」,即第Q項條例。美聯儲按照字母順序排出了一系列條例,如第一項為A項條例。對存款利率進行管制的規則正好是Q項。
該條例規定,銀行對於活期存款不得公開支付利息,並對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設定最高限度。後來,「Q條例」變成對存款利率進行管制的代名詞。
1929年之後美國經歷了一場經濟大蕭條。金融市場隨之也開始了一個管制時期,並同時頒布了「Q條例」,為存款利率規定了上限機制。
「Q條例」的實施,對20世紀30年代維持和恢復金融秩序、40至50年代初美國政府低成本籌措戰爭資金、戰後美國經濟的迅速恢復,起了一定積極作用。
弊端
到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特別是進入60年代之後,這一條例的弊端暴露出來。依據當時的情形,美國通貨膨脹率曾一度高達20%,而「Q條例」執行的結果是銀行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這一方面使銀行存款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急劇下降;另一方面,銀行的吸存能力受到很大影響,以致存款性金融機構的生存岌岌可危。
於是,商業銀行不得不開始進行金融創新,貨幣市場基金也應運而生。
這種基金規避掉銀行存款的許多限制,又保留了銀行存款的許多特性。比如,貨幣市場基金具備了活期存款的許多特徵,可以提現,可以轉賬結算,甚至可以轉入資本市場的其他基金。
這種基金的收益雖不保底,但實際上由於其投資風險較小,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客戶可以通過投資這種基金獲得遠遠高於「Q條例」所規定的最高存款利率的收益,因而至今在發達國家仍佔有最大比重。
廢除
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發現「Q條例」已經形同虛設,因為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在內的多種金融工具在保留銀行存款特點的同時,已經成功地繞開了最高存款利率的限制。更為關鍵的是,這種「繞行」並沒有影響經濟秩序。因此人們認為,嚴格的金融管制只能降低金融運行的效率,市場開始對金融管制政策「逼宮」。
198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解除存款機構管制與貨幣管理法案》,揭開了利率市場化的序幕。此後的6年中,美國分階段廢除了「Q條例」,而於1986年3月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應該說,在美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在內的多種貨幣市場工具功不可沒。從美國的經驗看,金融創新推動了金融監管體制的變革,並對宏觀經濟產生了良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