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法規
A. 環境保護法第58條規定的訴訟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根據法律授權,對違反法律法規,侵犯
1、《環境保護法》第58條明確,對於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特定的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可以根據法律授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有權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需滿足一定條件: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且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未有過違法記錄。3、依照該條款規定,當符合條件的組織實施訴訟時,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同時,這些社會組織提起訴訟的目的不應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4、實施《環境保護法》第58條時,可能會遇到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立案的困難。環保法庭並非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的有效手段。法院需要積極適應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新局面,把涉及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新類型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納入民事案件案由體系,並優化立案流程,以此清除《環境保護法》第58條實施過程中的司法障礙。
B. 安全環保法律法規有哪些
安全環保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
1、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准予行政許可的;
2、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
3、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
4、對超標排放污染物、採用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事故以及不落實生態保護措施造成生態破壞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
5、違反本法規定,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設施、設備的;
6、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
7、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8、將徵收的排污費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9、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綜上所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C. 我國環境法的體系主要包括哪些主要部分
1. 我國環境法體系的核心由五部分構成:憲法中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條款、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單行法規、環境標准以及其他法律中的環境條款。
2. 憲法中的環境與資源保護規定為環境立法提供了根本法基礎,確立了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國家職責和基本國策地位,為國家和社會的環境活動提供了最高法律效力的依據。
3. 環境保護基本法作為綜合性實體法,在環境法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對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重大問題進行全面的原則性規定,是其他單行法規的立法基礎,對完善環境法體系和加強環境管理起著關鍵作用。
4. 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單行法規基於憲法和環境保護基本法,提供了具體規定,是環境管理的直接依據,數量眾多,在環境法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
5. 環境標准作為環境法體系的一個獨立而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法律、法規相互配合,對國家環境管理發揮著關鍵作用。
6. 其他部門法中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規定,作為環境法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廣泛的環境與資源保護社會關系進行法律調整和規范,共同構成了我國完整的環保法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