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法規市法規
⑴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區別
法律、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在制定主體、效力層級上有明確的區別。
首先,在主體規定上,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地方性法規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行政規章則由國務院各部委及直屬機關,如央行、審計署等制定。
其次,從法律效力看,行政法規在三者中具有最高地位。規章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並未在法律中明確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國家設定了裁決機制以解決沖突。當出現效力沖突時,由人大常委或國務院進行裁定。根據《行政立法法》第八十條,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第八十二條指出,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在各自的管轄范圍內具有同等效力。從法律邏輯推理,地方性法規在效力上高於行政規章。
總體而言,法律、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在制定主體、法律效力上有顯著差異。了解這些區別有助於在實際應用中正確識別和適用不同類型的法規。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中,需根據法規的層級、制定主體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⑵ 省政府規章與市級的法規,誰的效力層級高
沒有可比性,省規章是省級政府頒布的,市級法規是市人大發布的,人大大於政府,省級大於市級,兩個層級應該是一樣的,就像省法規和部門規章一樣的比較。如果發生沖突,要提請省級人大來裁決的
⑶ 省的政府規章與市的地方性法規效力如何比較
其實這個情況不太容易出現,但如果出現了,那因為市的地方法規是經過省人大常委會批準的,所以自然是它的效力高
⑷ 省規章與市法規沖突
法律分析:1、從既有的審判經驗來看,法官在面臨這樣的窘境時,一般會依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選擇較新頒布的設區的市地方性法規。
2、目前,司法實踐中通行的做法是將「批准」等同於「制定」進而認為二者具有同等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十六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⑸ 市法規和省規章誰的效力大
法律分析: 其實這個情況不太容易出現,但如果出現了,那因為市的地方法規是經過省人大常委會批準的,所以自然是它的效力高。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第三條 戰略導向 「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⑹ 省政府規章與較大市地方性法規法律哪個地位更高
地方性法規是省級人大及人大常委會+較大市人大及人大常委會。
地方政府規章,由省級人版民權政府和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
有一點需要注意:較大市的地方性法規需要報批准,而較大市的地方政府規章就不需要了。
總的來說地方性法規位階高於地方政府規章。但有會有沖突的發生。比如較大市的地方性法規和省級政府規章,這時候報省級人大常委會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