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監督條例
A.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進一步搞好國有企業,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和壯大國有經濟,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參股企業中的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金融機構中的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不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企業國有資產,是指國家對企業各種形式的投資和投資所形成的權益,以及依法認定為國家所有的其他權益。第四條 企業國有資產屬於國家所有。國家實行由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第五條 國務院代表國家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國有參股企業,重要基礎設施和重要自然資源等領域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國有參股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由國務院確定、公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級人民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對由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以外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國有參股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其中,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國有參股企業,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公布,並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備案;其他由設區的市、自治州級人民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國有參股企業,由設區的市、自治州級人民政府確定、公布,並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備案。
國務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設區的市、自治州級人民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以下統稱所出資企業。第六條 國務院,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設區的市、自治州級人民政府,分別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根據授權,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依法對企業國有資產進行監督管理。
企業國有資產較少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不單獨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執行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堅持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堅持政企分開,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不行使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政府其他機構、部門不履行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第八條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應當依照本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嚴格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第九條 發生戰爭、嚴重自然災害或者其他重大、緊急情況時,國家可以依法統一調用、處置企業國有資產。第十條 所出資企業及其投資設立的企業,享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企業經營自主權。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應當支持企業依法自主經營,除履行出資人職責以外,不得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第十一條 所出資企業應當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對其經營管理的企業國有資產承擔保值增值責任。
所出資企業應當接受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實施的監督管理,不得損害企業國有資產所有者和其他出資人的合法權益。第二章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第十二條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是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職責、負責監督管理企業國有資產的直屬特設機構。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設區的市、自治州級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是代表本級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負責監督管理企業國有資產的直屬特設機構。
上級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對下級政府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第十三條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對所出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維護所有者權益;
(二)指導推進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改革和重組;
(三)依照規定向所出資企業派出監事會;
(四)依照法定程序對所出資企業的企業負責人進行任免、考核,並根據考核結果對其進行獎懲;
(五)通過統計、稽核等方式對企業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進行監管;
(六)履行出資人的其他職責和承辦本級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除前款規定職責外,可以制定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規章、制度。
B.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還有效嗎
有效。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進一步搞好國有企業,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和壯大國有經濟,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制定本條例。經2003年5月13日國務院第8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由國務院於2003年5月27日發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共計8章47條。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 第 3 號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已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沒有失效。
拓展資料:
一、 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
《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經財政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為了規范和加強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國有資產,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單位履行職能,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二、 國家審計的作用:
1. 國家審計是指國家審計機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對國家機關、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執行政府預算收支的情況和會計資料實施檢查審核、監督的專門性活動。
2. 國家審計機關除專門的審計機關外,還包括財政、稅務、海關、人民銀行或專業銀行等專業審計機關。對政府行政機關而言,國家審計也是行政監督中專業監督的一種,是財政行政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 國家審計的目的是通過審計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最終達到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是國家對地區、部門和單位管理、使用國有資產的基本要求。真實是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是否發生,有關資料是否如實反映。合法是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是否遵循國家有關規定。效益是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率和效果。真實、合法。
C. 湖北省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條例第二章 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及其職責
湖北省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條例第二章詳細闡述了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及其職責。按照條例規定,省、市(州)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作為本級政府的直屬特設機構,根據授權代表政府統一履行出資人職責。縣級人民政府則需授權一個部門或機構履行相應職責,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縣級政府可設置獨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上級人民政府的出資人職責機構對下級政府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
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的主要職責包括:一是依法對國家出資企業行使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二是指導推進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國有資本控股公司的改革和重組,以提高企業效益;三是監督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損失;四是指導和促進國家出資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尊重和維護企業經營自主權;五是推動國家出資企業技術進步,提高創新能力;六是指導和促進國家出資企業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加強安全生產,實行民主管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七是履行出資人的其他職責,並承辦本級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此外,條例明確指出,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負責文化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負責國有資產基礎管理工作,並委託相關部門具體監督管理文化企業的國有資產。該機構對本級政府負責,定期報告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情況,接受政府監督和考核,並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負責。
總之,湖北省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條例通過明確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及其職責,旨在規范國有資產的管理和運營,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為湖北省的企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