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條例1
北京市法律援助條例旨在保障經濟困難或符合條件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規范法律援助行為,促進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條例適用於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及法律援助人員,為符合規定的公民提供免費法律服務。法律援助服務機構包括律師事務所和其他經司法行政部門確認的法律服務機構,接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安排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人員涵蓋受指派或安排辦理法律援助的各類專業人士。政府應推動法律援助工作,將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確保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法律援助經費應專款專用,使用需接受監督。市和區、縣司法行政部門負責監督、管理和宣傳工作,並具體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人員提供服務,監督指導活動。律師協會支持配合法律援助工作,監督律師依法提供法律援助。社會團體、事業單位等可利用資源提供法律援助。鼓勵以捐贈形式資助法律援助事業,捐贈財產可享受稅收優惠。依法設立的法律援助基金會接受捐贈,按規定使用資金,並向社會公開,接受監督。政府或司法行政部門對在法律援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1)法律條例1擴展閱讀
《北京市法律援助條例》由北京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8次會議於2008年12月19日通過,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條例》共分總則、法律援助范圍、法律援助申請和審查、法律援助實施、法律責任、附則6章39條。
Ⅱ 亂扣話費退1賠3的法律條例
法律分析:消費者使用移動公司提供的電信增值服務,與移動公司之間形成消費法律關系。在消費過程中,如果移動公司存在亂扣費的行為,消費者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向工商機關投訴,損失可以要求移動公司賠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三十九條 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一)與經營者協商和解;(二)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三)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四)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五十五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經營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費者提供,造成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人有權要求經營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一條 等法律規定賠償損失,並有權要求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