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法律是
A. 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概念和區別是什麼
法律、法規和政策是治理國家和社會的三個重要概念,它們各自有著不同的含義和特點。
法律是國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它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據憲法授權制定的,旨在維護國家秩序、保障公民權利和義務、調整社會關系。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具有明確的條文和嚴格的制定程序,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法規是立法機關(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它包括法令、條例、規則和章程等。法規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具有法律效力,其目的是為了細化法律的實施細節,指導具體的社會行為。
政策是政黨或政府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制定的行動指南和計劃。政策的制定通常較為靈活,不具備法律那樣的嚴格程序,但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時效性。政策反映了制定者的意志和目標,通常會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而調整。
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制定主體:法律的制定主體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規的制定主體是立法機關;政策的制定主體通常是政黨或政府。
2. 制定程序:法律的制定程序嚴格,需經過一定的立法程序;法規的制定程序由法律規定,相對嚴格;政策的制定程序較為靈活。
3. 穩定性:法律和法規具有較高的穩定性,非經法定程序不易廢止;政策則可能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調整。
4. 調整對象:法律通常調整的是社會成員的行為,具有普遍約束力;法規在細化法律調整方面起作用;政策則更多針對特定的社會群體或問題。
5. 約束力: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法規具有較強的法律效力;政策雖然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但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總結來說,法律、法規和政策各自在國家治理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共同維護社會秩序,推動社會發展。
B. 法律 法規 規章 規定 條例 都是什麼 暈
1、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
2、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和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設區市的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定是強調預先(即在行為發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於法律條文中的決定,即權威性地確定為一種指導、指示或行動規則。
5、條例是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並發布的,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內的某些具體事項而作出的,比較全面系統、具有長期執行效力的法規性公文。
(2)法規法律是擴展閱讀
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和條例基於法的規范作用
1、指引作用
這是指法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
2、評價作用
這是指法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作用。
3、教育作用
這是指通過法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
4、預測作用
這是指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從而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安排。
5、強製作用
這是指法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懲罰違法行為。法的強製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證。
C. 「法律」與「法規」是什麼關系
法律是大概念,法規是法律的一種分類。這是從淵源上的概括。
法律是全國人大制定的,全國適用。
法規是地方或部門制定的,適用於單一領域或地方。但地方法規的制定,需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在法律授權范圍之內制定,其外延、內涵要小於法律。
D. 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是如何區別和分類的
區別:
1、制定主體不同
2、制定程序不同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
政策是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准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斗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
標準是規范性文件之一。其定義是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並由公認機構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
(4)法規法律是擴展閱讀:
基本內涵
簡述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
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法學家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
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國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法制健全的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
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E. 法規是法律嗎
法律分析:法規不是法律,二者是不同的:1、首先,制定機關不同。法律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而法規是國務院、地方政府或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2、其次,效力不同。法律的效力高於法規的效力。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和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的總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F. 法律法規是什麼意思
在法學領域,我們通常會區分廣義法律和狹義法律。廣義法律涵蓋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而狹義法律特指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或通過的基本法,如刑法、民法、各部門訴訟法等。
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從法理學的角度進行解釋。當法律和法規同時出現時,這里的法律應理解為狹義法律。因為在廣義法律的范疇內,無需再並列法規以示區別。
接下來,我們將具體定義法律和法規,並加以區分。首先,制定主體不同:法律主要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通過,通常涉及基本法;法規分為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由中央政府(國務院)制定,通常表現為某某條例;地方性法規由地方人民政府(省、直轄市、市)制定。
其次,制修程序不同:法律和法規在制定和修改過程中存在差異,法律的制定更為嚴格和復雜,而法規的制定相對靈活。
再者,實施范圍不同:法律具有全國性,而法規只在本行政區內實行,適用於特定地區或領域。
性質上,法律涉及國家、人民和社會的各個方面,而法規通常是為了管理特定的行政法律關系。
是否可訴方面,由於我國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違憲審查制度,法律不可訴,而法規有時可以在訴訟過程中附帶審查。
審查備案規定不同:法律的備案程序更為嚴格,法規的備案則相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