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檢疫條例林業部分
第一條 根據《植物檢疫條例》的規定,制定本細則。第二條 林業部主管全國森林植物檢疫(以下簡稱森檢)工作。縣級以上地方林業主管部門主管本地區的森檢工作。縣級以上地方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森檢機構,由其負責執行本地區的森檢任務。國有林業局所屬的森檢機構負責執行本單位的森檢任務,但是,須經省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確認。第三條 森檢員應當由具有林業專業,森保專業助理工程師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或者中等專業學校畢業、連續從事森保工作兩年以上的技術員擔任。森檢員應當經過省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舉辦的森檢培訓班培訓並取得成績合格證書,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主管部門批准,發給《森林植物檢疫員證》。 森檢員執行森檢任務時,必須穿著森檢制服、佩帶森檢標志和出示《森林植物檢疫員證》。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林業主管部門或者其所屬的森檢機構可以根據需要在林業工作站、國有林場、國有苗圃、貯木場、自然保護區、木材檢查站及有關車站、機場、港口、倉庫等單位,聘請兼職森檢員協助森檢機構開展工作。兼職森檢員應當經過縣級以上地方林業主管部門舉辦的森檢培訓班培訓並取得成績合格證書,由縣級以上地方林業主管部門批准,發給兼職森檢員證。兼職森檢員不得簽發《植物檢疫證書》。第五條 森檢人員在執行森檢任務時有權行使下列職權:(一)進入車站、機場、港口、倉庫和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生產、經營、存放等場所,依照規定實施現場檢疫或者復檢、查驗植物檢疫證書和進行疫情監測調查;(二)依法監督有關單位或者個人進行消毒處理、除害處理、隔離試種和採取封鎖、消滅等措施;(三)依法查閱、摘錄或者復制與森檢工作有關的資料,收集證據。第六條 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包括:(一)林木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二)喬木、灌木、竹類、花卉和其他森林植物;(三)木材、竹材、葯材、果品、盆景和其他林產品。第七條 確定森檢對象及補充森檢對象,按照《森林植物檢疫對象確定管理辦法》的規定辦理。補充森檢對象名單應當報林業部備案,同時通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主管部門。第八條 疫區、保護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劃定、改變或者撤銷,並採取嚴格的封鎖、消滅等措施,防止森檢對象傳出或者傳入。在發生疫情的地區,森檢機構可以派人參加當地的道路聯合檢查站或者木材檢查站;發生特大疫情時,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設立森檢檢查站,開展森檢工作。第九條 地方各級森檢機構應當每隔三至五年進行一次森檢對象普查。省級林業主管部門所屬的森檢機構編制森檢對象分布至縣的資料,報林業部備查;縣級林業主管部門所屬的森檢機構編制森檢對象分布至鄉的資料,報上一級森檢機構備查。危險性森林病、蟲疫情數據由林業部指定的單位編制印發。第十條 屬於森檢對象、國外新傳入或者國內突發危險性森林病、蟲的特大疫情由林業部發布;其他疫情由林業部授權的單位公布。第十一條 森檢機構對新發現的森檢對象和其它危險性森林病、蟲,應當及時查清情況,立即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和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主管部門,採取措施,徹底消滅,並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主管部門向林業部報告。 第十二條 生產、經營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在生產期間或者調運之前向當地森檢機構申請產地檢疫。對檢疫合格的,由森檢員或者兼職森檢員發給《產地檢疫合格證》;對檢疫不合格的,發給《檢疫處理通知單》。產地檢疫的技術要求按照《國內森林植物檢疫技術規程》的規定執行。第十三條 林木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繁育單位,必須有計劃地建立無森檢對象的種苗繁育基地、母樹林基地。 禁止使用帶有危險性森林病、蟲的林木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育苗或者造林。第十四條 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運出發生疫情的縣級行政區域之前以及調運林木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必須經過檢疫,取得《植物檢疫證書》《植物檢疫證書》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森檢機構按規定格式統一印製。《植物檢疫證書》按一車(即同一運輸工具)一證核發。第十五條 省際間調運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調入單位必須事先徵得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森檢機構同意並向調出單位提出檢疫要求;調出單位必須根據該檢疫要求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森檢機構或其委託的單位申請檢疫。對調入的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調入單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森檢機構應當查驗檢疫證書,必要時可以復檢。 檢疫要求應當根據森檢對象、補充森檢對象的分布資料和危險性森林病、蟲疫情數據提出。第十六條 出口的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在省際間調運時應當按照本細則的規定實施檢疫。從國外進口的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再次調運出省、自治區、直轄市時,存放時間在一個月以內的可以憑原檢疫單證發給《植物檢疫證書》,不收檢疫費,只收證書工本費;存放時間雖未超過一個月但存放地疫情比較嚴重,可能染疫的,應當按照本細則的規定實施檢疫。第十七條 調運檢疫時,森檢機構應當按照《國內森林植物檢疫技術規程》的規定受理報檢和實施檢疫,根據當地疫情普查資料、產地檢疫合格證和現場檢疫檢驗、室內檢疫檢驗結果,確認是否帶有森檢對象、補充森檢對象或者檢疫要求中提出的危險性森林病、蟲。對檢疫合格的,發給《植物檢疫證書》;對發現森檢對象、補充森檢對象或者危險性森林病、蟲的,發給《檢疫處理通知單》,責令托運人在指定地點進行除害處理,合格後發給《植物檢疫證書》;對無法進行徹底除害處理的,應當停止調運,責令改變用途、控制使用或者就地銷毀。 第十八條 森檢機構從受理調運檢疫申請之日起,應當於十五日內實施檢疫並核發檢疫單證。情況特殊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延長十五日。第十九條 調運檢疫時,森檢機構對可能被森檢對象、補充森檢對象或者檢疫要求中的危險性森林病、蟲污染的包裝材料、運載工具、場地、倉庫等也應實施檢疫。如已被污染,托運人應按森檢機構的要求進行除害處理。因實施檢疫發生的車船停留、貨物搬運、開拆、取樣、儲存、消毒處理等費用,由托運人承擔。復檢時發現森檢對象、補充森檢對象或者檢疫要求中的危險性森林病、蟲的,除害處理費用由收貨人承擔。 第二十條 調運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時,《植物檢疫證書》(正本)應當交給交通運輸部門或者郵政部門隨貸運寄,由收貨人保存備查。第二十一條 未取得《植物檢疫證書》調運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森檢機構應當進行補檢,在調運途中被發現的,向托運人收取補檢費;在調入地被發現的,向收貨人收取補檢費。第二十二條 對省際間發生的森檢技術糾紛,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森檢機構協商解決;協商解決不了的,報林業部指定的單位或者專家認定。第二十三條 從國外引進林木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引進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森檢機構提出申請,填寫《引進林木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檢疫審批單》,辦理引種檢疫審批手續;國務院有關部門所屬的在京單位從國外引進林木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時,應當向林業部森檢管理機構或者其指定的森檢單位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引進後需要分散到省、自治區、直轄市種植的,應當在申請辦理引種檢疫審批手續前徵得分散種植地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森檢機構的同意。引進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有關的合同或者協議中訂明審批的檢疫要求。 森檢機構應當在收到引進申請後三十日內按林業部有關規定進行審批。第二十四條 從國外引進的林木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審批機關確認的地點和措施進行種植。對可能潛伏有危險性森林病、蟲的,一年生植物必須隔離試種一個生長周期,多年生植物至少隔離試種二年以上。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森檢機構檢疫,證明確實不帶危險性森林病、蟲的,方可分散種植。第二十五條 對森檢對象的研究,不得在該森檢對象的非疫情發生區進行。因教學、科研需要在非疫情發生區進行時,屬於林業部規定的森檢對象須經林業部批准,屬於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森檢對象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主管部門批准,並應採取嚴密措施防止擴散。 第二十六條 森檢機構收取的檢疫費只能用於宣傳教育、業務培訓、檢疫工作補助、臨時工工資,購置和維修檢疫實驗用品、通訊和儀器設備等森檢事業,不得挪作他用。第二十七條 按照《植物檢疫條例》第十六條的規定,進行疫情調查和採取消滅措施所需的緊急防治費和補助費,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每年的農村造林和林木保護補助費中安排。第二十八條 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森檢工作的需要,建設檢疫檢驗室、除害處理設施、檢疫隔離試種苗圃等設施。第二十九條 有下列成績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林業主管部門給予獎勵;(一)與違反森檢法規行為作斗爭事跡突出的;(二)在封鎖、消滅森檢對象工作中有顯著成績的;(三)在森檢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中獲得重大成果或者顯著效益的;(四)防止危險性森林病、蟲傳播蔓延作出重要貢獻的。第三十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森檢機構應當責令糾正,可以處以50元至2000元罰款;造成損失的,應當責令賠償;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未依照規定辦理《植物檢疫證書》或者在報檢過程中弄虛作假的;(二)偽造、塗改、買賣、轉讓植物檢疫單證、印章、標志、封識的;(三)未依照規定調運、隔離試種或者生產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四)違反規定,擅自開拆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包裝,調換森林植物及其產品,或者擅自改變森林植物及其產品的規定用途的;(五)違反規定,引起疫情擴散的。有前款第(一)、(二)、(三)、(四)項所列情形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森檢機構可以沒收非法所得。對違反規定調運的森林植物及其產品,森檢機構有權予以封存、沒收、銷毀或者責令改變用途。銷毀所需費用由責任人承擔。第三十一條 森檢人員在工作中徇私舞弊、玩忽職守造成重大損失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三十二條 當事人對森檢機構的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罰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森檢機構的上級機構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不起訴又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森檢機構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第三十三條 本細則中規定的《植物檢疫證書》、《產地檢疫合格證》、《檢疫處理通知單》、《森林植物檢疫員證》和《引進林木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檢疫審批單》等檢疫單證的格式,由林業部制定。第三十四條 本細則由林業部負責解釋。第三十五條 本細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84年9月17日林業部發布的《〈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林業部分)》同時廢止。
B. 《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林業部分)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植物檢疫條例》第十九條規定,特製定本實施細則。第二條全國對內森林植物檢疫(簡稱檢疫)工作,由林業部林政保護司執行。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檢疫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廳(局)的森林植物檢疫站或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執行。
省轄市、地區、自治州及縣(市)、自治區、市轄區的檢疫工作,由省轄市、地區、自治州及縣(市)、自治縣、市轄區的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執行。未設檢疫機構的,由同級林業局指定的單位執行。第二章檢疫人員及檢疫機構職責第三條檢疫人員應具備的條件:
一、林業、森保助理工程師,或中等林業專業學校畢業生、連續從事森保工作三年以上、熟悉業務的技術員;
二、工作認真負責,大公無私,能嚴格貫徹執行檢疫的政策法令;
三、身體健康。第四條地方各級森林植物檢疫機構的檢疫人員,經同級林業行政部門,按第三條規定的條件審查批准後,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廳(局)統一發給森林植物檢疫員證(見附件一)。第五條省級(包括自治區、直轄市,下同)森林植物檢疫機構的主要職責:
一、宣傳、貫徹《植物檢疫條例》及有關的政策法令、規章制度;
二、擬訂本省森林植物檢疫實施辦法;
三、補充本省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和林產品名單;
四、對危險性森林病蟲組織調查,劃定疫區、保護區,提出封鎖、撲滅檢疫對象的措施;
五、檢查指導本省各森林植物檢疫站的檢疫工作,必要時執行現場檢疫任務;
六、統一簽發出省的森林植物檢疫證書(即《植物檢疫證書》,見附件二),但邊遠地區出省檢疫證書的簽發手續,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廳(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授權基層森林植物檢疫機構辦理;
七、培訓檢疫人員,組織交流檢疫經驗,匯編檢疫技術資料;
八、辦理本省從國外引種的檢疫審批手續;
九、對可能帶有危險性森林病蟲的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指定試種單位,進行隔離試種觀察。第六條省以下各級森林植物檢疫機構主要職責:
一、宣傳、貫徹《植物檢疫條例》及有關的政策法令、規章制度;
二、在種苗繁殖基地執行產地檢疫;
三、指導種苗生產單位或種苗專業戶,建立無檢疫對象的種苗繁殖基地;
四、在指定的車站、港口、機場、倉庫等場所,執行檢疫任務,簽發省內調運檢疫證書;
五、對危險性森林病蟲進行調查,編制當地檢疫對象分布資料;負責檢疫對象的封鎖、撲滅工作;
六、對引進種苗的隔離試種情況,進行調查、觀察、記載。第七條省級森林植物檢疫機構,應建立檢疫實驗室,負責調查研究檢疫對象的發生發展規律、檢疫技術、除害方法及潛在性病蟲的預測。第八條森林植物檢疫人員在現場執行檢疫任務時,必須穿著檢疫制服和佩戴檢疫標志。具體辦法另行制定。第九條在種子或苗木產地,由所在縣聘請兼職檢疫員,協助進行檢疫工作,兼職檢疫員不得簽發檢疫證書。第三章檢疫對象的劃定、控制和撲滅第十條林業部制定的《國內森林植物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林產品名單》(附件五),及本省根據危險性病蟲傳播方式、為害情況和分布區域,提出的補充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林產品名單,都是本省各級森林植物檢疫機構執行檢疫時的依據。未列入上述兩個名單的森林植物和林產品,是否需要檢疫,由調入省的森林植物檢疫機構決定。
林業部根據各地疫情變化,定期修訂《國內森林植物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林產品名單》;各省根據本地疫情變化,定期修訂本省提出的補充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林產品名單。第十一條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和林產品,包括喬木、灌木、竹類、野生珍貴花卉、乾果的種子、苗木和繁殖材料,以及懷疑帶有危險病蟲的木材、竹材。第十二條各省對局部地區發生檢疫對象的,應及時劃為疫區,採取封鎖、撲滅措施,嚴防檢疫對象傳出;對已比較普遍發生檢疫對象的,則將未發生的局部地區劃為保護區,採取保護措施,防止檢疫對象傳入。疫區和保護區的劃定、改變和撤銷許可權,按照《植物檢疫條例》第六條的規定執行。
C. 《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農業部分)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植物檢疫條例》第十九條的規定,特製定本實施細則。第二條本細則的范圍是指國內農業植物檢疫,不包括林業和口岸植物檢疫。第三條農牧漁業部主管全國農業植物檢疫工作,其執行機構是《全國植物保護總站》;各省(市、自治區)農業行政部門主管本省(市、自治區)農業植物檢疫工作,其執行機構是所屬的植保(植檢)站或其相應的機構。
(一)全國植保總站的主要職責:
1.提出有關植物檢疫法規及檢疫工作長遠規劃的建議;
2.貫徹執行《植物檢疫條例》,協助解決執行中出現的問題;第四條各級植物檢疫機構的職責范圍:第五條各級執行植物檢疫的機構必須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檢疫人員,並逐步建立健全相應的檢疫實驗室和檢驗室。
凡具有助理農藝師以上技術職稱或雖無職稱,而具有中等專業學歷,從事植保工作三年以上,經考試合格的人員,由省級農業行政部門批准,報農牧漁業部備案後,發給農牧漁業部「植物檢疫員」證書。各級植保(植檢)站可根據工作需要,在科研等有關單位聘請兼職檢疫員(或特邀檢疫員)協助開展工作。兼職檢疫員由所在單位推薦,聘請單位發給聘書。
省級植保(植檢)站要充實健全植物檢疫實驗室,地(市)、縣級植保(植檢)站要根據情況逐步建立健全檢驗室,按照《檢疫操作規程》從事檢驗,為檢疫簽證提供科學依據。第六條簽發植物檢疫證書的許可權:
(一)省間調運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及其他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由省級植保(植檢)站及其授權的地(市)、縣檢疫機構簽發植物檢疫證書;省內種子、苗木的調運由地(市)或省級植檢機構簽發檢疫證書。
(二)植物檢疫證書由發證機關蓋章並由「專職」植物檢疫員簽發。
(三)植物檢疫證書式樣由農牧漁業部統一制定,證書一式三份,正本交貨主隨貨單寄運,副本一份由簽證單位郵寄收貨單位(或個人)所在地(縣)植保(植檢)站。(省間種苗調運,寄給調入省植物檢疫站),一份留簽證單位備查。第七條植物檢疫人員的著裝辦法及服裝式樣由農牧漁業部、財政部統一制定。第二章檢疫范圍第八條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名單的制訂。
(一)植物檢疫對象名單及應施檢疫的植物和植物產品名單由農牧漁業部統一制定。(二)補充的植物檢疫對象和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名單,由各省自行制定並報農牧漁業部備案。
上述兩種名單均是全國各級植物檢疫機構執行檢疫的依據。第九條第八條中規定的兩個名單以外的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及其他植物和植物產品是否需要檢疫,由調入省的植物檢疫部門決定。第三章植物檢疫對象的劃區、控制和消滅第十條各級植物檢疫機構,對本地區的植物檢疫對象原則上每隔三至五年調查一次,重點對象要每年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編制檢疫對象分布資料,並報上一級植檢機構匯總。第十一條農牧漁業部編制全國農業植物檢疫對象分布至縣的資料,各省編制分布至鄉的資料,並報農牧漁業部備案。檢疫對象的分布資料一般每隔三至五年修訂一次。第十二條疫區和保護區是用行政手段劃定的區域。劃定疫區和保護區時,要同時制定相應的封鎖、消滅或保護措施,必要時可在有關的交通要道設置檢疫哨卡,
執行檢疫任務。
疫區內的種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和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只限在疫區內種植、使用,禁止運出疫區,如有特殊情況需要運出疫區的,必須事先徵得所在省植物檢疫機構批准;調出省外,應經農牧漁業部審批。第十三條疫區內的檢疫對象、在達到基本消滅或已取得控制蔓延的有效辦法以後,應按照疫區劃定時的程序,辦理撤銷手續,經批准後明文公布。第四章調運檢疫第十四條按照《植物檢疫條例》第十條規定調出單位必須根據調入省所提的檢疫要求向本省植物檢疫機構申請檢疫。調入單位未提出檢疫要求的,調出省植檢機構則按全國的檢疫對象和調入省的補充檢疫對象名單進行檢疫。第十五條調出省的植物檢疫機構,按下列不同情況,決定簽發檢疫證書:
(一)在無植物檢疫對象發生地區調運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經核實後簽發檢疫證書;(二)在零星發生植物檢疫對象的地區調運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時,應憑產地檢疫合格證簽發檢疫證書;
(三)對產地植物檢疫對象發生情況不清楚的種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必須按《植物檢疫操作規程》的規定進行抽樣室內檢驗,證明不帶植物檢疫對象的,簽發檢疫證書;
在上述調運檢疫過程中,發現有檢疫對象時,必須嚴格進行消毒處理,合格後,簽發檢疫證書;未經消毒處理或處理不合格的,不準放行。
D. 重慶市植物檢疫條例
第一條根據國務院《植物檢疫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市農業主管部門主管全市農業植物檢疫工作。市林業主管部門主管全市森林植物檢疫工作。市和區、縣(市)農業主管部門和林業主管部門所屬的植物檢疫機構負責執行植物檢疫任務。第三條農業植物檢疫機構和森林植物檢疫機構的專職植物檢疫員分別由市農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負責培訓考核並發給植物檢疫員證。
植物檢疫機構可根據工作需要在科研、教學、生產、經營、技術推廣、交通運輸等單位及有關部門聘請兼職植物檢疫員,協助檢疫工作。
兼職植物檢疫員由所在單位推薦,經聘請單位審查合格後,分別報市農業、林業主管部門批准,並發給兼職植物檢疫員證。第四條植物檢疫機構依照本條例規定執行檢疫任務時,行使下列職權:
(一)進入車站、機場、港口、碼頭、郵局、市場、倉庫等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的存放場所,以及植物、植物產品的生產、加工、經營等場所,實施檢疫、復檢和疫情調查、監測,並按規定採集必要樣品;
(二)依法查驗植物檢疫證書,查閱、摘錄或復制與檢疫有關的貨運單、合同、發票及其他單證,並詢問有關人員;
(三)監督有關單位或個人進行隔離試種、消毒、除害處理和採取封鎖、消滅等措施;
(四)按國家規定收取植物檢疫費和國外引種監測費。
植物檢疫人員執行公務時,應穿著檢疫制服和佩帶檢疫標志,產出示執法證件,有關單位或個人必須協助,不得阻撓。第五條鐵路、交通、港口、航空、郵電等單位和工商、市場管理等部門應支持和配合植物檢疫機構的植物檢疫工作。植物檢疫機構可在植物、植物產品流通量大的車站、港口、機場、市場等設立植物檢疫派出機構,開展植物檢疫工作。第六條植物檢疫機構對本行政區內選育、生產和經營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的單位或個人實行植物檢疫登記制度。植物檢疫登記的具體辦法由市農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制定。第七條植物檢疫的依據包括:國家植物檢疫對象名單和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名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補充的植物檢疫對象名單和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名單。第八條農業植物檢疫和森林植物檢疫分工范圍如下:
(一)農業植物檢疫范圍:糧、棉、油(不含木本油料)、麻、桑、茶、糖、菜、煙、水果(核桃、板栗等乾果除外)、花卉(野生珍貴花卉除外)、草本中葯材、草本香料、食用菌、牧草、綠肥等植物、植物的各部分,包括種子、塊根、塊莖、球莖、鱗莖、接穗、砧木、試管苗、細胞繁殖體等繁殖或種用材料以及來源於上述植物,未經加工或者雖經加工仍有可能傳播疫情的植物產品。
(二)森林植物檢疫范圍:喬木、灌木、竹類、乾果、野生珍貴花卉、木本中葯材、木本油料、木本香料等森林植物、植物的各部分,包括種子、苗木、試管苗、接穗、插條、種根、塊根、塊莖、球莖、鱗莖、砧木、細胞繁殖體等繁殖材料,以及來源於上述植物,未經加工或者雖經加工仍有可能傳播疫情的植物產品。
植物檢疫對象名單和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名單,由市農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按前款規定的范圍分別制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第九條調運植物、植物產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實施檢疫:
(一)列入國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名單的;
(二)所有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不論其是否列入應施檢疫名單的)。
(三)對可能被植物檢疫對象污染的包裝材料、運載工具、場地、倉庫等必須實施檢疫。第十條對新發現的檢疫對象和危險性病、蟲、雜草,植物檢疫機構應及時查清情況,並立即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市農業、林業主管部門。第十一條局部地區發生植物檢疫對象的,應劃為疫區,並採取封鎖、消滅措施,防止植物檢疫對象傳出。疫區內的種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和應施檢疫的植物、植物產品,禁止流出疫區。
市農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可根據疫情發生與蔓延情況,提出劃定疫區和保護區方案,制定相應的封鎖、控制、消滅或保護措施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發布,並報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林業主管部門備案。
在疫情發生區,植物檢疫機構可以派人參加道路聯合檢查站或木材檢查站;發生重大疫情時,經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設立植物檢疫檢查站,開展植物檢疫工作。
E. 《植物檢疫條例》實施細則(林業部分)
根據《植物檢疫條例》的十九條,本細則制定如下:
1. 林業部林政保護司負責全國內森林植物檢疫工作。
2.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檢疫工作由當地林業廳(局)的檢疫站執行。
3. 省轄市、地區、自治州及縣(市)、自治區、市轄區的檢疫工作由同級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執行。若未設檢疫機構,由林業局指定單位負責。
第二章 檢疫人員及檢疫機構職責
4. 檢疫人員需具備林業、森保助理工程師資格或相關學歷,且有三年以上森保工作經驗,熟悉業務,工作認真,大公無私,能嚴格執行檢疫政策法規,身體健康。
5. 檢疫人員經林業行政部門審查批准後,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廳(局)發放檢疫員證。
6. 省級檢疫機構職責包括宣傳法規、擬定檢疫辦法、補充檢疫名單、調查疫區、保護區、指導檢疫工作、簽發省際檢疫證書、培訓檢疫人員、辦理引種檢疫審批、指定試種單位等。
7. 省以下各級檢疫機構職責包括宣傳法規、產地檢疫、指導種苗繁殖、執行檢疫任務、調查危險性病蟲、編制檢疫資料、執行封鎖、撲滅工作、調查引進種苗隔離試種情況等。
8. 省級檢疫機構應建立檢疫實驗室,負責檢疫技術研究。
9. 檢疫人員執行任務時需穿著制服、佩戴標志。
10. 產地聘請兼職檢疫員協助工作,但不得簽發檢疫證書。
第三章 檢疫對象的劃定、控制和撲滅
11. 檢疫對象及應施檢疫的森林植物、林產品名單由林業部制定,各省根據本地情況補充修訂。
12. 應施檢疫的物品包括喬木、灌木、竹類、野生珍貴花卉、乾果種子、苗木和繁殖材料,及疑似帶有危險病蟲的木材、竹材。
13. 各省應對局部疫區採取封鎖、撲滅措施,對未發生疫區的保護區採取保護措施。疫區和保護區的劃定、改變、撤銷許可權按《植物檢疫條例》第六條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