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最新法規
❶ 我想知道反壟斷法的具體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護市場競爭,防止和制止壟斷行為,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經營者、消費者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對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 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 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 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前款第(一)項所稱壟斷協議,是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
第四條: 本法所稱經營者,是指在相關市場內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本法所稱相關市場,是指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相關商品或者服務(以下通稱商品)進行競爭的范圍或者區域。
第五條: 國務院設立反壟斷委員會。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負責領導、組織、協調反壟斷工作。
國務院規定的承擔反壟斷執法職責的機構(以下統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反壟斷執法工作。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相應的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有關反壟斷執法工作。
第六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以下簡稱公共組織)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國家依法加強和完善對行政權利運行的規范和監督,並通過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防止和消除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
第二章 壟斷協議
第七條: 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 固定、維持或者變更商品價格的;
(二) 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的;
(三) 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的;
(四) 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的;
(五) 聯合抵制交易的;
(六) 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第八條 禁止經營者在交易活動中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或者設定其他交易條件,排除、限制競爭。
第九條: 競爭經營者在招標、投標過程中串通投標,排除、限制競爭。
第十條: 經營者能夠證明達成的協議是為實現下列目的之一,並且不會嚴重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能夠使消費者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的,不適用本法第七條、第八條的規定:
(一) 為改進技術、研究開發新產品的;
(二) 為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進效率,統一產品規格、標準的;
(三) 為提供中小經營者經營效率,增強中小經營者競爭力的;
(四) 為實現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救災救助等社會公共利益的;
(五) 為保障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中的正當利益的;
(六) 在經濟不景氣時期,為緩解銷售量嚴重下降或者生產明顯過剩的。
第十一條: 本章禁止的壟斷協議自始無效。
第三章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二條 禁止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
本法所稱的市場支配地位,是指一個經營者或者數個經營者作為整體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
第十三條 認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應當依據下列因素:
(一) 該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以及相關市場的競爭狀況;
(二) 該經營者控制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
(三) 該經營者的財力和技術條件;
(四) 其他經營者對該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關系及其程度;
(五) 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難易程度;
(六) 與該經營者市場支配地位有關的其他因素。
第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一) 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一個1/2以上的;
(二) 兩個經營者作為整體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2/3以上的;
(三) 三個經營者作為整體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3/4以上的。
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規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經營者市場份額不足1/10的,不應當推定該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五條 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包括:
(一) 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的;
(二) 沒有正當理由,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三) 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
(四) 強制交易相對人與其進行交易,或者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
(五) 違背交易相對人的意願,搭售商品或者在其交易時附帶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六) 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
(七) 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第四章 經營者集中
第十六條 經營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 經營者合並;
(二) 經營者取得其他經營者足夠數量的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
(三) 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前款第(二)項規定的足夠數量的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的具體標准,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
第十七條 參與集中的所有經營者在全球范圍內上一年度的銷售額超過120億元人民幣,並且參與集中的一個經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上一年度的銷售額超過8億元人民幣的,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未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的,經營者不得集中。
計算前款規定的銷售額,應當將與該經營者具有控制或者從屬關系的經營者一並計算。
銀行、保險以及其他特殊行業或者領域經營者集中的申報標准,國務院可以另行規定。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狀況,對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經營者集中的申報標准進行調整,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
第十八條 經營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
(一) 參與集中的一個經營者擁有其他每個經營者50%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的;
(二) 參與集中的每一個經營者50%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被同一個未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擁有的。
第十九條 經營者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集中,應當提交下列文件、資料:
(一) 申報書;
(二) 集中對相對市場競爭狀況影響的說明;
(三) 集中協議;
(四) 參與集中的經營者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上一會計年度財務會計報告;
(五)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規定的其他文件、資料。
申報書應當載明參與集中的經營者的名稱、住所、經營范圍、在全球范圍內上一年度銷售額、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以及集中的交易額、預定實施集中的日期等事項。
第二十條 經營者提交的文件、資料不完備的,應當在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規定的期限內補交文件、資料。經營者逾期未補交文件、資料的,視為未申報。
第二十一條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自收到經營者提交的符合本法第十九條虧得來看的文件、資料之日起30日內,對申報的經營者集中進行初步審查,作出是否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經營者。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作出決定前,經營者不得實施集中。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作出不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決定或者逾期未作出決定的,經營者可以實施集中。
第二十二條 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決定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應當自決定之日起90日內審查完畢,作出是否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經營者;作出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應當說明理由。審查期間,經營者不得實施集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務院反壟斷執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