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
① 社工中級哪一門最好考
在中級社工證的考試科目中,《社會工作綜合能力(中級)》科目相對容易通過。此科目的題目常常能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和直覺來判斷正確的答案。另一方面,《社會工作實務(中級)》和《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則顯得較為挑戰。其中,《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科目尤其需要記憶大量的內容,對於很多考生來說,這是最難掌握的部分。
《社會工作綜合能力(中級)》之所以相對容易,是因為其內容多為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的結合,考生可以通過日常觀察和實踐,對很多問題有直觀的認識。考試時,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答案往往不難。
相比之下,《社會工作實務(中級)》要求考生深入理解社會工作在實際操作中的運用,需要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給出專業、有效的解決方案。這一科目對考生的專業技能要求較高,難度相對較大。
至於《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科目,考試內容主要圍繞社會工作領域的法律、政策展開。考生需要記住大量的法規條款、政策規定等,這對於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是不小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一科目,考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記憶和理解這些內容。
綜上所述,中級社工證的考試科目中,《社會工作綜合能力(中級)》相對容易通過,而《社會工作實務(中級)》和《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則需要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
②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的內容簡介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考點精講,共分為十一章,內主要內容容包括:社會政策的特點、目標及體系;社會政策的運行;我國社會救助政策法規;我國特定人群的社會政策法規;我國婚姻家庭政策法規;我國社區矯正與人民調解政策法規;我國優撫安置政策法規;我國社區建設與管理政策法規;我國民間組織管理與公益慈善事業促進政策法規;我國勞動就業與失業保險政策法規;我國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政策法規。第二部分為模擬題庫,該部分的章節設置與第一部分相同。第三部分為真題解析,主要是對近年的考題進行詳細解析。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中級)》濃縮了考試復習重點,試題豐富,解答詳細,可作為考生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的輔導教材。
③ 第一章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概述
以下的內容摘抄《社會工作師應試解難》
考點1:法規的種類與制定過程
1.法規的種類
(1)國家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
(2)行政法規。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
(3)國務院部門規章。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規章(規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條件和單行條例。
(5)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2.法規的制定過程
(1)法律制定的責任主體及程序。
(2)法規制定的主體及程序。
考點2:社會政策與社會政策運行
1.社會政策的主體
(1)黨和國家的政治組織。中國共產黨組織、人民代表大會、政協組織以及工會、共青、婦聯、殘聯等組織。
(2)政府行政部門。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的部門。
(3)其他各類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
(4)全體民眾。
2.社會政策的對象
(1)普惠型社會政策。一項社會政策面對所有的民眾或有關群體中的全體成員,提供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或服務。
(2)特惠型(又稱選擇型)社會政策。只向具有某些特殊困難的個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或服務。
3.社會政策的資源調動方式
(1)政府公共財政對各項社會事業的投入是主渠道。
(2)各種社會力量對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的投入。包括各類社會組織、社區居(村)民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以及境外的組織和個人。
(3)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的社會政策資源模式和運行方式。一是「動員型」,即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並在其中分擔一定的資源供應責任;二是「優惠型」,即政府通過減免稅收和其他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各類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三是「購買型」,即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向參與社會福利事業和其他各類公益活動的社會力量投入資金,形成公共財政提供的資金與社會力量組織的人力相結合的資源供應模式。
考點3:我國有關社會建設的一般性法規與政策
考點4:我國促進和規范社會工作發展的法規與政策
考點5:我國社會工作主要業務領域中相關的法規與政策
考點6: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對社會工作實踐的作用
考點7:社會工作實踐對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的作用
④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第一章: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
1.法規 :指國家立法機構和政府行政機關為規范個人和組織的行為、維持社會各方面的運行秩序和對社會各方面實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2.本書的法規: 包括正式的法律、國務院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國務院部門、地方政府制定的規章等各種規范性文件。
3.法規的種類: 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
4.國家法律: 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各種法律的總稱。
5.行政法規: 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按照國務院《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行政法規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國務院根據全過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稱「暫行條例」或「暫行規定」。
6.國務院部門規章: 指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部門的職權范圍內依法按照《規章制定秩序條例》制定的規章。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等,但不能稱「條例」。
7.地方性法規: 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和《立法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8.地方政府規章: 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依照《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制定的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一般稱「規定」或「辦法」。
9.《立法法》作了明確的規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10.公共政策: 政府或政黨為了維護經濟與社會正常的運行與發展、處理公共事務和解決社會問題而制定的行動方案和行為准則的綜合。公共政策是政府對社會中各種公共事務的干預,它以帶有明確目的性和規劃性的行動體系去調節經濟與社會的運行,引導社會的長期健康發展,以實現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目標。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 公共性、權威性、價值性 以及 社會性 的統一等基本特點。
11.社會政策: 公共政策體系中重要的方面之一,是政府為了滿足民生需求、維護社會公平、解決各種社會問題而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公共資源、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為民眾提供福利性社會服務的政策體系。
社會政策的主要領域: 社會保證政策(含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醫療衛生政策、勞動就業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以及針對老年人、殘疾人、兒童、流動人口等專門對象的權利保護和社會服務政策,促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的相關政策。
社會政策的主體: 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主動行動者,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實施者。
社會政策的對象: 各項社會政策所針對的民眾,即社會政策范圍中各類社會福利項目的受益人和各項社會服務的接受者。
普惠型社會政策: 一項社會政策面對所有的民眾,或有關群體中的全體成員,提供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或服務。
優點: 對象覆蓋面廣,社會效益大,不需要復雜的對象資格甄別程序,可以避免「貧困烙印」等問題。
缺點: 需要花費的資金量往往很高,對解決貧困問題的針對性不夠強。
特惠型社會政策: 只向具有某些特殊困難的個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和社會服務。
⑤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這門課一共有多少章節
這門課一共有13個章節。包括:第一章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概述,第二章 社會政策回的運行,第三章答 我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政策與法規,第四章 我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業務政策與法規,第五章 我國社會救助政策與法規,第六章 我國優撫安置政策與法規,第七章 我國特殊群體保障政策與法規,第八章 我國婚姻家庭政策與法規,第九章 我國勞動就業政策與法規,第十章 我國社會保險政策與法規,第十一章 我國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政策與法規,第十二章 我國社區城鄉基層群眾自治和社區建設政策與法規,第十三章 我國社區矯正和人民調解政策與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