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論經濟特區法規

論經濟特區法規

發布時間: 2025-04-16 08:13:26

⑴ 經濟特區的法律由誰制定

經濟特區的法規由全國人大授權,授權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及其人大常委會根據憲法和法律的原則,根據經濟特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法規,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經濟特區法規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1)論經濟特區法規擴展閱讀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

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⑵ 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深圳經濟特區規章和擬定深圳經濟特區法規草案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使制定深圳經濟特區規章(以下簡稱規章)和擬定深圳經濟特區法規草案(以下簡稱法規草案)的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提高制定規章和擬定法規草案工作的效率,保證規章和法規草案的質量,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市政府)制定規章和擬定法規草案工作的根本任務是:遵循憲法的規定和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深圳經濟特區(以下簡稱特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保障、促進、引導特區的改革開放和各項行政工作依法進行。第三條本規定所稱規章,是指依照本規定的程序制定,以市政府令形式發布實施的規范性文件。
本規定所稱法規草案,是指依照本規定的程序起草,以市政府議案形式提請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審議的規范性文件。第四條規章名稱包括:規定」、「辦法」、「決定」和「實施細則」等。
「規定」是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較全面的規定。
「辦法」是對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較具體的規定。
「決定」是對某一項行政工作作具體的規定。
「實施細則」是根據國務院行政法規及特區法規授權,制定實施國務院行政法規或特區法規的具體規定。第五條法規草案名稱包括「條例」、「規定」、「決定」和「實施細則」等。
「條例」是對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或社會生活作比較全面的規定。
「規定」是對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或社會生活作比較具體的規定。
「決定」是對某一項行政工作或社會生活的某一個方面做出具體決定。
「實施細則」是根據國家法律授權,制定實施國家法律的具體規定。第六條下列事項,由市政府制定規章;
(一)法律、行政法規、特區法規在特區實施時,需要由市政府加以具體規定的;
(二)在市政府職權范圍內或在國務院、國務院有關部門及省政府授權范圍內進行經濟、社會及行政體制改革,制定特定區法規條件尚不成熟的事項;
(三)規定市政府各部門和其他行使市政府行政管理職權機構的組織和職權的;
(四)因完善行政管理需要設立、修訂或撤銷審批制度、收費制度、許可制度和行政強制、行政處罰措施的;
(五)市政府認為應制定規章的其他事項。第七條下列事項,由市政府擬定法規草案,提請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審議:
(一)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在特區實施時,需要通過市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做出補充和具體規定的;
(二)深圳體制改革、擴大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或者有關行政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需要由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加以確認和規范的;
(三)因完善行政管理需要通過制定特區法規設立、修訂和撤銷審批制度、收費制度、許可制度和行政強制、行政處罰措施的;
(四)市政府認為應擬定法規草案的其他事項。第八條制定規章和擬定法規草案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遵循憲法規定和法律、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結合特區實際;
(二)貫徹國家有關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發揮特區的窗口作用、實驗場作用和帶動作用,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促進特區經濟的發展。
(三)借鑒、吸收有關國家和地區有益的立法經驗,符合國際慣例;
(四)加強調查論證,廣泛聽取和研究有關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第九條深圳市法制局(以下簡稱市法制局)是市政府制定規章和擬定法規草案工作的職能機構,負責下列工作:
(一)編制制定規章和擬定法規草案的規劃和年度計劃草案,經市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二)對規章和法規草案進行審查、協調和修改,並向市政府報告審查意見;
(三)主持起草涉及重大改革措施或者涉及政府主管部門較多的規章和法規草案;
(四)按照有關規定負責規章的解釋、備案以及公布與編輯工作;
(五)對已發布並實施一年以上的規章進行清理,並可提出修改、補充或廢止的意見;
(六)其他有關制定規章和擬定法規草案的業務工作。第二章計劃和起草第十條特區單位和公民均可以向市法制局提出市政府制定規章和擬定法規草案的建議及建議稿。
市政府各部門、各區人民政府以及依法行使政府行政權的其他機構應當根據本單位工作情況提出市政府制定規章和擬定法規草案的年度計劃建議。
市政府各部門、各區人民政府提出涉及政府行政管理職能的法規草案或建議,必須按本規定程序,列入市政府擬定法規草案年度計劃。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釋義:第八十一條

第八十一條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

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釋義】本條是關於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經濟特區法規卜者睜的效力的規定。

一、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優先適用效力。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的,是一種特殊的地方立法。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為了保護少數民族的平等權益,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權,其中包括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力。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不同於一般的地方性法規,雖然它也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但它可以變通法律、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刑法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民事訴訟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8部法律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可以變通或者補充法律的規定,截止到199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單行條例209個,對法律作出變通和補充規定的64個,內容包括婚姻、繼承、資源開發、計劃生育、未成年人保護、社會治安、環境保護以及土地、森林、草原管理等。本法第六十六條進一步明確規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根據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由此可見,嫌明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有優先適用的效力。

二、經濟特區法規的優先適用效力

經濟特區法規是經濟特區所在地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制定的。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需要,全國人大先後授權廣東、福建、海南和深圳、廈門、珠海、汕頭等省、市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經濟特區法規。經濟特區法規遵循憲法的規定,在不同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特區法規享有的許可權比一般地方性法規的許可權要大,它可以變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將國家給予經濟特區的特殊政策具體化,在改革開放方面作出探索試驗性規定,起立法「試驗田」的作用。這是授權制定經濟特區法型歲規的目的所在。因此,對其所作的變通規定,在經濟特區范圍內,它有優先適用的效力。

需要注意的是,深圳、廈門、珠海、汕頭四個特區市除享有經濟特區法規制定權以外,本法還規定它可以制定一般性地方性法規。經濟特區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不能變通法律、行政法規和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其效力低於法律、行政法規和省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⑷ 什麼是經濟特區_立法及其特徵

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最大的思想負擔,是最大的包袱,也是最大的障礙。那麼你對經濟特區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經濟特區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經濟特區的簡介
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 措施 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 方法 ,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經濟特區的發展
一、制度兼容、演進與經濟績效

正式制度的目標取向與組織中個人的利益偏好是否一致決定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是否兼容,兩者的兼容與否決定了組織和經濟運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終決定了經濟績效的影響,主要通過激勵、監督費用和強化成本三方面進行。一是當一個組織的正式規則與子群體中的成員的偏好和利益一致時,將會大大提高組織的經濟績效。組織中的成員受到一種自我激勵,這種激勵通過正式制度的確立而更加明確。而當博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規則一致時,它們將相互強化。非正式與正式約束的一致性將導致較低的交易成本,因為監督和強化機能以一種非正式的方式取得預期的效果。二是當一個組織的正式規則與子群體中成員的偏好和利益有較大差異時,這種不一致性導致較低的績效。因為首先,對立的規則與規范使經濟行為者無所適從,缺乏激勵。其次,由於組織目標與個人的利益偏好不一致,不能使個人自覺為組織的目標工作,監督成本高,從而導致正式制度的形式化、組織的沖突和摩擦。

用進化博弈論的方法研究制度演進中的兼容性問題的結論:一是進化過程不一定帶來最佳的傳統和制度。由於社會的歷史初期條件的原因,最佳反應動力的結果難以從帕累托劣勢的社會傳統中擺脫出來,即社會體制進化的路徑依賴性。二是與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的變遷更具演進特點。且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變遷受不同之手——“劉易斯之手”和“斯更努之手”的指引。前者是指通過理性的共同知識、主觀的認識和批判,來預設和推動制度的變化;後者指人們只通過他們過去的行為觀察到其獲得的效用,並強化好的行為或繼承壞的行為。因此,在制度演進過程中仍可能出現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不一致。進化博弈論給出關於克服路徑依賴,實現制度演進中的制度兼容的解決之道:一是通過引入較系統的突然變異,使社會脫離原有的低水平的均衡;二是通過政府政策性介入,將人們的行動轉換到更高支付的戰略上;三是積極促進低水平均衡的社會與具有不同習慣的高水平均衡的社會交流,提高原社會形成更佳習慣的可能性。據此達到新制度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較高水平上的兼容,並使兩者以一種非正式制度的形成達到自我強化,通過互動強化,使兩者結合得更加緊密,造成一種報酬遞增的機制,從而降低交易費用,提高經濟績效。

總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如果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一致,則無論是從激勵角度還是從約束角度所需的交易成本都較低,從而導致較高的經濟績效;反之則相反。

二、WTO規則與特區制度兼容、經濟績效

加入WTO,中國面臨WTO規則與中國現存制度的兼容問題。提高制度的兼容性,增強整個制度的經濟績效已成為當務之急,即使中國的經濟特區也不例外。

WTO規則的變遷、演進具有“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的雙重性質,是兩種正式制度的制度結晶體。但對加入WTO者來說,則明顯具有“強制性變遷型”正式制度的特徵,尤其對市場經濟不發達國家即發展中國家這種表現更加明顯,而加入WTO者本國原有的制度則具有非正式制度的特性。因此,兩者既存在著相容的可能性,也存在著不相容的可能性。在WTO規則與本國原有的制度能夠兼容的情況下,經濟運行所需的交易成本較低,而經濟績效相應較高;當兩者不一致時,或當WTO規則與本國原有制度由於各自變化的機制不盡相同,造成兩者不能兼容時,則均對應著較高的交易成本和較低的經濟績效。現實表現為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制度與WTO規則具有強兼容性,而市場經濟不 發達國家的制度與WTO制度具有弱兼容性,經濟績效的差異即市場經濟的發達與不發達由此引出。

中國的經濟特區制度與WTO規則同樣既具有兼容性較強的一面,同時更有兼容性較弱的一面。說其兼容性較強,是相對於市場經濟不發達的非經濟特區而言具有較強的兼容性;而說其兼容性較弱則是指相對於WTO制度的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即市場經濟不發達而言的。經濟特區較強的制度兼容性與欠發達地區較弱的制度兼容性的差距,足以使加入WTO後的經濟特區在相當長時間內繼續保持其制度優勢、經濟績效優勢和地位的優勢;並構成經濟特區今後的“特”之主要所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相對WTO規則而言,各國的內在制度均屬“非正式制度”,就制度的兼容性強弱程度來講,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制度的“非正式制度”程度更高,而其經濟特區與非經濟特區在“非正式制度”程度上只有參差不齊之分,而無本質上的區別,經濟績效上的差異是制度兼容性的晴雨表。

三、強化經濟特區的制度兼容性,保持經濟特區的高績效

與WTO正式制度比較形成的各國的制度雖屬“非正式制度”,但各國的制度又存在著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分。加入WTO國家的制度兼容,將面臨WTO規則與本國的正式制度兼容和與本國非正式制度的兼容兩方面的難題。而由於WTO制度具有“強制性變遷型”正式制度的特性,決定了加入WTO國家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均居於屈從地位,並應努力改變本國現存制度,以適應WTO制度,強化整個制度的兼容性,達到加入WTO提高經濟績效的目的。此點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及其經濟特區概莫能外。比較而言,經濟特區由於市場經濟相對發達,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與WTO規則均有較強的兼容性,而非經濟特區由於市場經濟的欠發達在制度兼容性上則明顯弱於前者。但兩者的制度兼容性與WTO的制度要求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需變革的制度多少不同罷了。
中國經濟特區立法及其特徵
根據《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廣東省人大會陸續制定、施行了關於特區入境出境人員管理暫行規定、特區企業勞動工資管理暫行規定、特區企業登記管理暫行規定、深圳經濟特區土地管理暫行規定、蛇口工業區海關邊防管理試行辦法等單行法規,法制日趨完備。根據規定,特區經營范圍十分廣泛,一切在國際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中具有積極意義的工業、農業、畜牧業、養殖業、旅遊業、住宅和建築業、高級技術研究製造業,以及客商與特區共同感興趣的其他的行業,都可以投資興辦或與特區合資興辦。經營方式一般有:①合資經營。為股權式合營,由客商依照《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其實施細則,向特區提出申請,經審核、批准後,與特區舉辦合營企業。企業為有限責任公司,設有董事會,人員組成、投資比例等依中國法律及合同規定。在中國,合營企業還可採用客商、特區、內地三結合的聯合經營方式。②合作企業。指由客商投資,由中方合作者提供土地(場地)、資源和勞力共同興辦事業、企業,雙方權利、義務由雙方以合同形式予以確定,合作期滿後設備全部歸特區所有。③獨資經營。指外資獨資經營的企業。它通過與特區政府簽訂協議,取得企業用地,並商定使用期限、費用等事項,由客商獨自經營。這種企業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和自由權,但由其獨自承擔一切風險及經濟責任。此外還有補償貿易、來料對外加工裝配等方式。 中國經濟特區與外國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有本質的不同,它是在中國政府管理下,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的一種形式。經濟特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特區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一個組成部分,特區內的企業和個人須尊重中國主權,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

熱點內容
學法學人 發布:2025-04-16 13:41:32 瀏覽:35
勞動合同法欠繳社保 發布:2025-04-16 13:37:35 瀏覽:231
社區團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3:33:40 瀏覽:131
多渠道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4-16 13:30:07 瀏覽:948
司法部紅藍 發布:2025-04-16 13:29:56 瀏覽:686
寫公安局勞務派遣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3:16:56 瀏覽:548
法治政府工作部署會 發布:2025-04-16 13:09:49 瀏覽:226
刑事訴訟法第226到230 發布:2025-04-16 12:57:25 瀏覽:509
高潔一個女法官的沉淪 發布:2025-04-16 12:56:01 瀏覽:250
行政法是否具有穩定性 發布:2025-04-16 12:55:55 瀏覽: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