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章制度整改情況
『壹』 制度執行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
1. 問題:在制度執行中存在對制度內涵理解不足、執行過程中缺乏全面視角、以及工作創新程度的不足。
整改措施:
- 增強對政治理論學習的重視,深入學習理論和業務知識,將學習成果應用於實際工作中,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和專業知識水平,滿足工作需要。
- 提高執行力度,嚴格遵守規章制度,規范個人行為,確保工作的認真執行,不折不扣地實現工作目標。
- 增強創新意識,勇於嘗試新方法,勤於思考,在發現問題的同時尋找解決方案,確保工作的持續改進和進步。
2. 原則:經常性原則
解釋:由於制度涉及的是重復性事務,制度執行應始終堅持經常性原則。這意味著制度的執行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每次相關情況出現時都必須遵循規定行事。
3. 原則:一視同仁原則
解釋:制度執行要求對所有個體公平對待,不容許特權存在。規則的權威性取決於是否能夠平等地應用於所有人,任何特權的存在都會削弱規則的有效性。
4. 原則:強制性原則
解釋:制度的強制性是用來限制個人自私行為的重要手段。對違規行為的懲處不僅是對個體的警示,也是對其他人的行為規范。因此,制度執行必須堅持嚴格的強制性原則。
5. 原則:時限性原則
解釋:制度執行中,一旦發現違規行為,應立即進行處罰,以確保制度能夠及時有效地發揮作用,避免因延遲處罰而減弱規則的約束力。
『貳』 規章制度執行不到位整改措施
1. 強化制度執行意識
有些單位和部門過於側重於制度建設,而忽略了執行的重要性。似乎制度建立後便告完成,導致制度被束之高閣。部分單位將制度作為門面裝飾,僅用於應對檢查,並未真正執行。一些幹部在執行制度時過於寬松,面對難題迴避,對不同人員應用不同標准。還有幹部對制度理解有誤,未能按照制度精神執行。
2. 優化制度設計
有些單位制度繁多,但脫離實際,缺乏針對性。部分制度未隨形勢變化及時更新,與現行法律法規沖突。一些制度只考慮部門利益,忽視整體協調,導致不配套。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應符合國家法律法規,保障勞動者權益,並督促其履行義務。制定規章應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指導思想,結合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和高質量供給引領新需求。同時,建立有效制度擴大內需,推進改革,破除經濟循環障礙,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實現國內外雙循環互促共進。
『叄』 規章制度執行不到位整改措施
(一)制度執行意識不強。有的單位和部門把制度建設的重心放在建章立制上,對於如何有效的執行制度不夠重視,似乎制度建好了就大功告成,使之束之高閣。有的單位和部門把制度建設用來裝潢門面,寫在文件上,貼在牆上,念在嘴上,或匯編成冊,應付上級檢查考核,而不去認真貫徹執行。有的幹部好人主義思想嚴重,執行制度時原則性不強,遇到得罪人的情況,就有意迴避,因人而異使用不同的制度標准。有的幹部則對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按照制度規定的原則和主要精神去執行。
(二)制度設置不夠科學。有的單位制度很多,但制度的設置脫離本單位、本部門實際,搞上下一般粗;有的制度沒有隨著形勢發展變化及時修訂完善,其中有些內容已經明顯不適應當前的管理要求,個別甚至與現行法律法規相沖突;有的制度只是僅僅著眼於本部門的工作實際和特點,而忽視與其他部門的協調,造成制度的不配套等。
指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是用人單位制定的組織勞動過程和進行勞動管理的規則和制度的總和。也稱為內部勞動規則,是企業內部的"法律"。規章制度內容廣泛,包括了用人單位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根據1997年11月勞動部頒發的《勞動部關於對新開辦用人單位實行勞動規章制度備案制度的通知》,規章制度主要包括:勞動合同管理、工資管理、社會保險福利待遇、工時休假、職工獎懲,以及其他勞動管理規定。
用人單位制定規章制度,要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保障勞動者的勞動權利,督促勞動者履行勞動義務。制定規章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第三條
戰略導向「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