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條例
『壹』 安徽省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2019修訂)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政府制定價格商品和服務的成本監管,規范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行為,提高政府價格決策的科學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和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省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和經省人民政府授權的市、縣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定價機關)依法制定或者調整商品和服務價格(以下簡稱制定價格)過程中的成本監審行為。
本辦法所稱成本監審,是指定價機關通過審核經營者成本,核定政府制定價格成本(以下簡稱定價成本)的行為。
本辦法所稱定價成本,是指定價機關核定的經營者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政府制定價格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合理費用支出,是政府制定價格的基本依據。第三條各級定價機關負責組織實施本級定價許可權內的成本監審,履行主體責任,對成本監審結論負責。第四條成本監審項目實行目錄管理。成本監審目錄由省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商有關部門依據安徽省定價目錄確定,並及時向社會公布。
自然壟斷環節以及依成本定價的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應當列入成本監審目錄。成本監審目錄應當根據安徽省定價目錄修訂情況和價格監管需要適時調整。第五條成本監審包括制定價格前成本監審和定期成本監審兩種形式。
省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應當在成本監審目錄中明確不同商品和服務的監審形式、定期成本監審的間隔周期。定期成本監審的間隔周期不得少於1年,最長不超過3年。第六條對同一經營者同一種商品或者服務,在同一會計年度內不得交叉實施制定價格前成本監審和定期成本監審。
對已經成本監審制定的政府指導價,經營者在規定幅度內制定具體價格的,定價機關不得重復實施成本監審。第七條定價機關原則上應當對生產經營同種商品或者提供同種服務的所有經營者實施成本監審。經營者數量眾多的,定價機關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定一定數量的有代表性的經營者實施成本監審,以核定的平均成本作為定價成本。第八條實行成本監審的商品和服務,國家有統一規定的定價成本監審辦法的,按照國家規定執行;國家沒有統一規定的,由省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及有關部門根據不同商品和服務的實際情況,按照定價許可權制定具體商品和服務的定價成本監審辦法。第九條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完整准確記錄並單獨核算定價商品或者服務的生產經營成本和收入。第十條定價機關應當在實施成本監審前,向經營者發出成本監審通知書,明確成本監審范圍、監審形式、監審期間(成本審核會計年度期間),以及需要提供的資料和進行實地審核的要求等內容。第十一條經營者應當自收到成本監審通知書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提供相關商品或者服務的成本監審所需資料(以下簡稱成本資料),並對所提供成本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完整性負責。
成本資料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按照要求和規定表式核算填報的成本報表;
(二)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或者政府有關部門審核的年度財務報告;
(三)主要成本項目、內涵、核算方法、成本費用分攤方法及相關依據說明;
(四)監審期間(成本審核會計年度期間)成本變動情況及其原因說明;
(五)監審期間(成本審核會計年度期間)與成本直接相關的報表、賬冊和原始憑證;
(六)成本監審所需的其他資料。第十二條定價機關應當自收到經營者報送成本資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對其完整性進行初審,資料不完整的,應當要求經營者限期補充。第十三條經營者報送的成本資料經初審合格的,定價機關應當開展實地審核,主要內容包括:
(一)成本項目、核算方法是否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財務制度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
(二)成本是否與生產經營過程直接或者間接相關;
(三)經營者的成本分攤是否合理;
(四)其他與成本相關需要監審的內容。第十四條定價機關應當依據對經營者成本的監審結果,核算定價成本。
下列費用不得列入定價成本:
(一)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財務制度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以及價格監管制度等的費用;
(二)與監審商品或者服務生產經營過程無關的費用;
(三)雖與監審商品或者服務生產經營過程有關、但有專項資金來源予以補償的費用;
(四)固定資產盤虧、毀損、閑置和出售的凈損失;
(五)向上級公司或者管理部門上交的利潤性質的管理費用、代上級公司或者管理部門繳納的各項費用、向出資人支付的利潤分成以及對附屬單位的補助支出等;
(六)各類捐贈、贊助、滯納金、違約金、罰款,以及計提的准備金;
(七)公益廣告、公益宣傳費用,以及壟斷性行業的各類廣告費;
(八)經營者過度購置固定資產所增加的支出(折舊、修理費、借款利息等);
(九)其他不合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