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條例d
『壹』 信訪條例三十四條全部內容是什麼
《信訪條例》第三十四條的全部內容如下:
一、信訪事項受理告知
信訪人對行政機關作出的信訪事項處理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書面答復之日起30日內請求原辦理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復查。收到復查請求的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查請求之日起30日內提出復查意見,並予以書面答復。
二、復查、復核機關及程序
復查機關:信訪人請求復查的,復查機關應當為原辦理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
復核機關:信訪人對復查意見不服,提出復核請求的,復核機關應當為復查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
程序要求:復查、復核機關應當分別自收到復查、復核請求之日起30日內提出復查、復核意見,並予以書面答復。
三、不予受理情況
信訪人對行政機關作出的信訪事項處理意見不服,提出復查、復核請求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機關不予受理:
- 超過規定期限:信訪人未在法定期限內提出復查、復核請求的;
- 已受理或終結:已經受理或者正在辦理的;
- 不屬於受理范圍:對不屬於信訪事項處理意見不服的;
- 其他不予受理情形: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不予受理的情形。
四、終結處理
信訪人對復核意見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投訴請求的,各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和其他行政機關不再受理。
五、保密與責任
行政機關辦理信訪事項,應當恪盡職守、秉公辦事,查明事實、分清責任,宣傳法制、教育疏導,及時妥善處理,不得推諉、敷衍、拖延。同時,應當遵守保密規定,不得將信訪人的檢舉、揭發材料或者有關情況透露給被檢舉、揭發的人員或者單位。
『貳』 信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是什麼
法律分析:信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是信訪人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不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可以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信訪事項:
(一)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
(三)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
(四)社會團體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中由國家行政機關任命、派出的人員;
(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成員。
對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投訴請求,信訪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法律依據:《信訪條例》第十四條 信訪人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不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可以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信訪事項:
(一)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
(三)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
(四)社會團體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中由國家行政機關任命、派出的人員;
(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成員。
對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投訴請求,信訪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叄』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訪條例是哪一年開始實施的
法律分析:2005年5月1日起施行,2005年1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76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為了保持各級人民政府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保護信訪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信訪秩序。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暢通信訪渠道,為信訪人採用本條例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提供便利條件。
法律依據:《信訪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採用前款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稱信訪人。
『肆』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訪條例規定
法律分析:條例所稱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訪條例》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做好信訪工作,認真處理來信、接待來訪,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努力為人民群眾服務。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暢通信訪渠道,為信訪人採用本條例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提供便利條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打擊報復信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