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個人徵信法規

個人徵信法規

發布時間: 2020-12-18 02:29:05

① 公民違反那些法定法規徵信會拉黑

各地政府的徵信平台標准規范不盡相同

② 我國首部徵信業法規是

《徵信業管理條例》2002年國務院頒布。

③ 現在國家有哪些規范個人誠信徵信的法律

2002年國家正式出台來《徵信管理條例源(草案)》,其主要內容是對「誰來徵信、如何徵信、誰來監督、法律責任」等有關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進一步規范了我國的信用徵信市場及行為。2005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對個人信息的採集、保存及使用等方面進行了規范,規定了授權查詢、限定用途、保障安全、查詢記錄、違規處罰等措施,嚴格保護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這也標志著我國個人信用徵信行業走上了法律正軌。此外,廣東、江蘇、湖南、浙江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為了規范個人信用徵信市場及行為,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也紛紛出台了相應的信用法律法規,在規范個人信用徵信行為問題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深圳市個人信用徵信及信用評級管理辦法》、《上海市個人信用徵信管理試行辦法》、《江蘇省個人信用徵信管理暫行辦法》等)。

④ 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業務的法規條文

第四條 個人可到徵信中心或當地的查詢機構申請查詢本人的信用報告或代理他人查詢信用報告。
第五條 申請查詢本人的信用報告時應提供以下材料:
(一)本人有效身份證件的原件及復印件,並留有效身份證件復印件備查。
(二)如實填寫《個人信用報告本人查詢申請表》(見附表1)。
第六條 代理他人提交查詢申請時應提供以下材料:
(一)委託人和代理人有效身份證件原件及復印件,並留有效身份證件復印件備查;
(二)委託人授權查詢委託書;
(三)代理人如實填寫《個人信用報告本人查詢申請表》。
第七條 縣級以上(含縣級)司法機關和其他依據法律規定有查詢許可權的行政管理部門(以下合稱司法部門)可到當地的查詢機構申請查詢相關涉案人員的信用報告。申請司法查詢時應提交下列資料:
(一)司法部門簽發的個人信用報告協查函或介紹信(包含情況說明和查詢原因,被查詢人的姓名、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二)申請司法查詢的經辦人員的工作證件原件及復印件;
(三)申請司法查詢的經辦人員應如實填寫《個人信用報告司法查詢申請表》(見附表2)。
第八條 接到查詢申請後,查詢機構應根據第五、六、七條的規定對申請人(指本人、代理人或司法部門經辦人員)提供的資料當場進行審核。
第九條 對於現場受理的查詢申請,已開通查詢終端的查詢機構應當場進行查詢,並列印查詢結果交申請人簽收。
第十條 未開通查詢終端的查詢機構應將現場受理的查詢申請登記到《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申請登記表》(見附表3,下稱申請登記表)中,並在當日下班前通過專用電子郵箱把申請登記表發送至徵信中心。
第十一條 對於各地查詢機構轉交的查詢申請,徵信中心應在2個工作日內予以處理,並通過專用電子郵箱將查詢結果返給各地查詢機構。
第十二條 未開通查詢終端的查詢機構接收到徵信中心返回的查詢結果後,應在2個工作日內按照事先約定的接收方式將查詢結果反饋給申請人。申請人可以事先約定的接收方式包括:
(一)現場領取,申請人在約定日期內到當初提交申請的查詢機構領取查詢結果。
現場領取查詢結果時,申請人要出示有效身份證件和查詢申請表,並在申請表接收人處簽字。
本人直接提交查詢申請的,不能委託其他人領取。委託他人提交查詢申請的,只能由委託人或代理人前往領取。
(二)電子郵件或郵寄,查詢機構在約定日期內發出電子郵件或特快專遞。
申請人應事先在申請表上註明電子郵箱或詳細通訊地址。郵寄的費用由申請人承擔。
第十三條 在信用報告查詢收費的相關管理制度出台以前,查詢部門提供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時暫不收費。 第十四條 各查詢機構必須安排專人負責受理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明確崗位職責及A、B角,並將A、B角配備情況報徵信中心備案。
第十五條 徵信中心負責統一創建和管理各查詢機構的查詢用戶。
第十六條 各查詢機構的查詢人員發生變動時,應書面通知徵信中心的用戶管理員停用原查詢人員使用的查詢用戶,並申請新的查詢用戶。
各查詢機構申請新的查詢用戶時,應填寫《徵信中心查詢用戶申請表》(見附表4)。
第十七條 各用戶要專人專用,不得私自轉給他人使用,更不能設置「公共用戶」。
第十八條 各用戶必須妥善保管自己的密碼,第一次登錄系統後必須立即更改密碼,至少每個月更改一次自己的密碼,密碼要符合復雜性規定。
第十九條 各用戶必須為工作中知悉的個人信用信息保密,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及《個人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篡改、毀損、泄露或非法使用個人信用信息,不得與自然人、法人、其它組織惡意串通,提供虛假信用報告。
第二十條 各用戶離開操作台時,必須退出系統。 第二十一條 查詢機構要對所有查詢相關的紙質和電子檔案資料整理歸檔。檔案資料按照一事一檔,編號管理的原則進行。檔案資料包括查詢申請人提供的查詢申請書、有效身份證件復印件、委託人授權委託書、司法部門簽發的個人信用報告協查函或介紹信、查詢申請登記表等。
第二十二條 查詢機構要安排專門的檔案櫃存放信用報告查詢的相關檔案,並做好對檔案存放地的防火、防潮、防蟲、防鼠等「八防」安全措施。
第二十三條 檔案資料的借閱應當嚴格限定范圍,無查詢機構主管的審批,任何人不得擅自查詢、借閱和復制檔案資料。
第二十四條 查詢機構要按業務檔案管理規定對檔案資料(包括相關文件)進行管理。
第二十五條 信用報告查詢相關檔案資料保管期限為三年,到期可對檔案資料進行銷毀。對檔案資料的銷毀要遵照《中國人民銀行檔案管理規定》(銀辦發[2004]259號)中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章 監督檢查及責任追究
第二十六條 查詢機構應定期開展自查;各徵信分中心要對轄內查詢機構的執行情況開展定期或不定期檢查。
第二十七條 有違反本規程及其他相關規定的行為,造成個人信用信息被泄露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第六章 附 則
第二十八條 本規程解釋權屬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
第二十九條 本規程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1、個人信用報告本人查詢申請表
2、個人信用報告司法查詢申請表
3、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申請登記表
4、徵信中心查詢用戶申請表
個人信用報告本人查詢申請表
編號: 信用報告編號:
申請信息(必填)
申請人姓名 證件類型 證件號碼
出生日期 性別 戶籍地址
手機號碼 固定電話 電子郵箱
學歷 □研究生及以上 □本科 □大專 □技術學校 □高中 □初中及以下
學位 □名譽博士 □博士 □碩士 □學士 □其他
婚姻狀況 □未婚 □已婚 □喪偶 □離婚
單位名稱 單位地址及郵編
職務 □高級領導 □中級領導 □一般員工 □其他
住宅地址及郵編
查詢原因(請選擇): □ 了解本人信用記錄 □ 申請信用卡被拒,需查詢
□ 異議申請需要 □ 為他人擔保被拒,需查詢
□ 申請貸款被拒,需查詢 □ 其它原因,請註明:
領取方式(請選擇):
□當場領取
□於______日內到查詢機構領取
□電子郵件 電子郵箱_____________________
□郵寄 通訊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郵編_______
代理人信息
代理人姓名 證件類型 證件號碼
手機號碼 固定電話 電子郵箱
申請人或代理人簽名
申請人或代理人(簽字): 領取人(簽字): 領取日期: 年 月 日
以下由查詢機構工作人員填寫
查詢機構 查詢機構聯系人
查詢機構聯系電話 查詢機構電子郵箱
查詢機構地址及郵編
受理人(簽字): 受理日期: 年 月 日
註:此表一式兩聯,查詢機構和查詢申請人分別保存,並作為查詢申請人領取信用報告的憑證。
個人信用報告司法查詢申請表
編號: 信用報告編號:
以下由查詢申請單位填寫(必填)
查詢申請
單位名稱 聯系電話
經辦人員 經辦人員
工作證號碼
協助查詢函或介紹信字型大小
被查詢人姓名、證件類型、證件號碼:
查詢用途:
領取人(簽字): 領取日期: 年 月 日
以下由查詢機構工作人員填寫
查詢機構 查詢機構聯系人
查詢機構聯系電話 查詢機構電子郵箱
查詢機構地址及郵編
受理人(簽字): 受理日期: 年 月 日
備註:
註:此表一式兩聯,查詢機構和查詢申請單位分別保存,並作為查詢申請單位領取信用報告的憑證。
個人信用信息查詢申請登記表
接收機構:
接收機構聯系人、電話:
查詢申請表編號 日期 被查詢人姓名 被查詢人有效證件類型 被查詢人證件號碼 查詢申請人聯系方式 查詢原因 備注
註:此表在尚未開通查詢用戶的查詢機構上傳查詢申請時使用
附表4
徵信中心查詢用戶申請表
機構名稱:(蓋章)
用戶名 用戶姓名 所屬部門 聯系電話 通訊地址 郵編 備注
填表人: 年 月 日

⑤ 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多久上傳一次,是否有法律法規時間規定

人民銀行規定,各發抄卡銀行都需將客戶的消費及還款記錄定期上傳,不可篡改。銀行也不會對您的使用記錄做出任何不良的評價,只是如實的反饋您的歷史使用記
錄,不加任何主觀判斷。若您後續辦理貸款業務,放貸行會綜合參考您的信用記錄,並不僅針對某段時間,若能堅持保持良好的消費和還款記錄,則會不斷增加您的信用度。
信用卡還款信息會被央行徵信系統滾動記錄24個月,也就是信用卡逾期還款產生的不良信用記錄會在徵信系統里保存兩年。如果用卡終止,對應的記錄也不再滾
動,而是長時間保存下來。因此,信用卡發生逾期還款後,最好不要還清欠款後立即注銷信用卡,而應該堅持再用卡兩年以上,且保持期間的信用良好,這樣就能靠
滾動記錄把不良記錄從徵信系統里去掉。
《徵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

⑥ 徵信管理條例的法律責任

國務院徵信來業監督管理部門源從事徵信管理的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規定審查批准徵信機構的設立、合並、分立和業務變更的;
(二)違反規定對徵信機構監督檢查的;
(三)泄露信息主體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
(四)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其他行為。 本條例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⑦ 徵信機構採集個人誠信信息需要承擔何種法律責任

《徵信業管理條例》四 嚴格法律責任,對徵信機構或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違反《條例》規定,侵犯個人權益的,由監管部門依照《條例》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個人對違反《條例》規定,侵犯自己合法權利的行為,還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當企業通過交易收集到個人信息後,這些數據就應該是一個公共產品。個人信息數據跟我們平常接觸到的土地、水和空氣一樣均具有極強的公益性,是公共資源,必須受到公共機構的保護,比如政府機構或者第三方自律組織協會,這時候唯有公共機構作為第三方可以對個人信息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存儲,就如同目前政府已經設立的檔案機構一樣。

因此,政府的徵信機構應該強制企業分享所有信息,企業也必須無條件將在經營中採集到的信息提供給公共的徵信機構,對於那些不願意分享信息或者分享信息打折扣者,應該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使其遵循行業規則,分享信息。

(7)個人徵信法規擴展閱讀

《徵信業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31號)的規范。

第十三條採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採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信息除外。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與其履行職務相關的信息,不作為個人信息。

第十四條禁止徵信機構採集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

徵信機構不得採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的信息和納稅數額信息。但是,徵信機構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其書面同意的除外。

⑧ 法律規定哪些情況下可不經本人查詢信用記錄

徵信機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徵信業務,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的徵信業務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個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並對外提供信用報告、信用評分、信用評級等的業務活動。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收集、整理、保存與履行職責相關的信用信息,或對外提供本單位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的、依法應當公開的信息的活動除外。 本條例所稱的徵信機構是指依法設立,從事前款規定的徵信業務的法人。 本條例所稱的信用信息是指能夠反映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信用狀況的信息,包括: (一)基本信息,即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身份識別、職業和居住地址等信息; (二)信用交易信息,即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貸款、使用貸記卡或准貸記卡、賒銷、擔保、合同履行等社會經濟活動中形成的與信用有關的交易記錄; (三)其他信息,即與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信用狀況密切相關的行政處罰信息、法院強制執行信息、企業環境保護信息等社會公共信息。
第三條
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徵信機構及其業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派出機構在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的授權范圍內,履行監督管理職責。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徵信機構有關業務接受其他監管部門監督管理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條
國家依法保障徵信市場的健康發展,對從事個人徵信業務和從事法人及其他組織徵信業務實行區別管理。

⑨ 徵信業務管理條例規定哪些情況可以

徵信管理條例(Drafts the letter act of administration ;Credit Regulations)是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為了進一步增強徵信管理條例立法專工作的透明屬度,提高該條例的立法質量,於2009年10月13日全文公布的法律法規,並於2012年12月26日國務院第228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條例具體內容:http://ke..com/link?url=q4wB39ZMJ_3oh_V-R-_b2bW0TW5aZlpHL9EP63JCuq

⑩ 請列明巜徵信業管理條件》第四十條中規定的五種違反條例規定的行為。

是徵信業管理條例!!
徵信業管理條例
第四十條
向金融信用信息回基礎資料庫提供或者查答詢信息的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責令限期改正,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信息主體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法提供或者出售信息;
(二)因過失泄露信息;
(三)未經同意查詢個人信息或者企業的信貸信息;
(四)未按照規定處理異議或者對確有錯誤、遺漏的信息不予更正;
(五)拒絕、阻礙國務院徵信業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其派出機構檢查、調查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文件、資料。

熱點內容
勞動法企業曠工處理 發布:2024-11-16 05:23:57 瀏覽:792
哈爾濱學院法學 發布:2024-11-16 05:12:55 瀏覽:14
刑法139條規定的 發布:2024-11-16 04:28:54 瀏覽:937
科研工作條例 發布:2024-11-16 04:24:13 瀏覽:882
衛生條令條例 發布:2024-11-16 03:10:36 瀏覽:133
保護原則刑法 發布:2024-11-16 03:04:55 瀏覽:488
民法典手卡 發布:2024-11-16 02:55:41 瀏覽:838
單位法律知識講座通知 發布:2024-11-16 02:30:12 瀏覽:182
觀其復道德經 發布:2024-11-16 02:21:55 瀏覽:301
七零九律師 發布:2024-11-16 02:20:19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