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國際法規定

國際法規定

發布時間: 2020-12-18 03:40:14

① 國際法中一個地方或島嶼多長時間不回歸就可以獨立,國際法中這樣類似的明文規定嗎

沒有類似的明文規定。

一個國家或新政府的成立需要國際承認,承認後才能算一個真內正的國家或新容政府,可以享受到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權益。

國際法上的承認是以一定形式,對新國家或新政府等的出現加以確認,以表明自己願意與它們在一定范圍內建立相互關系的一種政治行為兼法律行為。

國際法上的承認,按承認對象的不同,主要有對國家的承認和對政府的承認兩種。此外,還有對民族、交戰團體和叛亂團體的承認。

(1)國際法規定擴展閱讀

國際法上的承認可分為明示承認和默示承認兩種。明示承認是一種直接的、明文表示的承認。從國際承認的實踐來看,明示承認的方式有:承認國以照會(或函電)正式通知被承認者,表示予以承認。

數個國家(包括新國家在內)簽訂條約,表示對新國家承認。數個國家(不包括新國家在內)簽訂條約,其中載有宣布承認新國家的條款。

承認一經作出,就會產生一系列的法律後果。一般來說,承認會產生以下後果:兩國關系正常化,雙方可以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和領事關系。

雙方可以締結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條約或協定;承認被承認國的法律法令的效力和司法管轄權和行政管轄權;承認被承認國的國家及其財產的司法豁免權。

②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1. 會員國主權平等。

  2. 善意履行憲章義務。

  3.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4. 不使用武力。

  5. 集體協作。

  6. 確保非會員國遵行憲章原則。

  7. 不幹涉別國內政原則。

法律依據:

《聯合國憲章》

第二條

為求實現第一條所述各宗旨起見,本組織及其會員國應遵行下列原則:

一、本組織系基於各會員國主權平等之原則。

二、各會員國應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憲章所擔負之義務,以保證全體會員國由加入本組織而發生之權益。

三、各會員國應以和平方法解決其國際爭端,俾免危及國際和平、安全及正義。

四、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繫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

五、各會員國對於聯合國依本憲章規定而採取之行動,應盡力予以協助,聯合國對於任何國家正在採取防止或執行行動時,各會員國對該國不得給予協助。

六、本組織在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圍內,應保證非聯合國會員國遵行上述原則。

七、本憲章不得認為授權聯合國干涉在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且並不要求會員國將該項事件依本憲章提請解決;但此項原則不妨礙第七章內執行辦法之適用。

拓展資料:

國際法基本原則,是指那些各國公認的、具有普道意義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構成國際法的基礎的法律原則。

因為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一個國家不能創造國際法,盡管有時一國或少數國家提出的某一原則,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義,在沒有得到各國公認之前,尚不能成為國際法基本原則。基本原則必須是為各國所公認的。

《聯合國憲章》對現代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聯合國憲章》本質上屬於多邊性質的國際條約,其所載原則構成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基礎。

③ 國際法規定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的武器是什麼

具有過分復傷害力和濫制殺作用的武器。

包括極度殘酷的武器,以及有毒、化學和生物武器。

核生化武器(包括各種原子彈氫彈等核能武器、細菌武器、化學毒氣),地雷,集束炸彈等。

④ 有關國際法是如何規定主權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

主權國家外交的宗旨是,以和平方式通過對外活動實現其對外政策的目標,維護國家的回利益,擴大國答際影響和發展同各國的關系。外交在實施過程中,各國應遵循國際公認的准則。 這些准則主要有《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在相互關系中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等。在此基礎上的外交是平等和正義的外交,否則就是不平等和非正義的外交。公正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也只有在此基礎之上,以和平和發展為主要目標,才有可能建立。

⑤ 為什麼國家要遵守國際法的規定

一國的法律靠國家的政治權力保證實施,具有強制性,國際法主要是以內協議、條約、公約的形式容出現,所以實際上是遵守自己的承諾。國際社會不存在強制性力量去強制國家履行國際義務,但是,一個國家要在國際社會中處於優勢地位,那麼一個好的國際形象是非常重要的,遵守國際法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國家行為,而且規范國際社會秩序,使得國家獲得穩定的國際發展環境。

⑥ 國際法有沒有規定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政府

國家規定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合法政府,否則國際是不承認

⑦ 國際法上有否規定使用核武器是反人類罪

目前,國際法沒有明文規定使用核武器是反人類罪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以後,人類便開始認識到核武器作為一種戰爭武器已經異化,它的直接殺傷力、它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毀滅性破性以及對人們心理上的打擊,是人類所不能承受的,核武器是一種不可使用的武器。因此,最早著手研製核武器的那些科學家們,如美國的愛因斯坦、蘇聯的庫爾恰托夫等都成了堅定的反核主義者。

幸好人類並未喪失良知。1968年,國際社會制定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72年生效。1995年5月,這個條約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支持下得到無限期和無條件延長。由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已經在該條約上簽字並承擔起條約義務,因此,核武器擴散趨勢一度在相當程度上得到遏制。

但是,表明事情正在發生變化。防止核武器擴散機制面臨挑戰的原因,既有歷史發展引發的新問題,也有禁核制度本身缺陷的因素。

首先,是因為核知識、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極大地降低了核門坎的高度。多年前美國曾搞過一個試驗,令兩位普通的物理學大學畢業生,在不提供任何特殊幫助的條件下,僅憑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核物理知識和公開渠道查到的資料製造一顆原子彈,結果他們都成功了。如今,製造核武器的理論和技術正從國家絕密試驗室走向民間,而且國際上一些不法人員已編織起核技術和核材料地下交易網路。一個國家的政府或某個集團,只要有足夠的決心、資金和時間,研製一顆核武器已沒有難以克服的困難。

其次是防止核擴散全球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國際文件雖然規定了簽約國不擴散核武器的條約義務,但這個條約的簽署和退出卻是自願的,防擴散管理機制是軟性的。這樣便形成了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面:對於簽署者來說,不想搞核武器時就加入,想搞核武器時就退出;對於條約來說,對那些有核野心者本應加以約束卻無從約束,對於本來無意搞核武器無須特別約束者卻加以約束。於是,在防止核武器擴散管理上實際上仍處於無政府狀態。

第三,《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非核國家不製造核武器,但同時規定非核國家有權和平利用核能。由於沒有更進一步的細節性規定,這就為有意製造核武器的人在和平利用核能的飾詞下進行非和平利用留下了空間。因為,和平利用和非和平利用之間的界限只存在於當事者心中,外人是極難掌握的。事實上,《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產生以後出現的一些製造核武器行為起初都是在和平利用核能的掩護下進行的。

第四,《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了核國家不得向非核國家擴散核武器,但是它未規定核國家不得首先使用核武器,更不得向非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這樣便在客觀上確立了核國家對非核國家的優勢,成為非核國家獲取核武器以謀戰略平衡的持久壓力。

以上這些因素正在侵蝕著現行的防止核武器擴散制度,防擴散機制正在失靈。誰都知道,一旦首先由一兩個國家成功完成對防擴散制度的突圍試驗,隨後就會有一大批後繼者跟進,形成潰堤之勢。果若如此,世界就離卡普蘭所設想的「單位否決國際體系」不遠了。屆時,每個國家都擁有決定人類命運和前途的致命手段,甚至比卡普蘭的設想更糟糕,連一些國際恐怖主義組織也擁有了核武器。是否使用和何時怎樣使用這些核武器,一切取決於控制者的良心、性格甚至是心情。有人天真地認為,當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擁有了核武器,擁有了「一票否決權」,世界就會真正實現「民主化」。這是一種沒有任何依據的假設。更大的可能是,人類將被挾持,被某個國家甚至某個集團挾持,而且被挾持的不是某一特定的國家國民,而是全人類。在任何一個有法律秩序的現代國家都不會允許出現的這種可怕的「大民主」,何以在國際社會就應該進行這種危險的試驗?

為了防止出現上述可怕的核武器擴散失控局面,人們需要在事情變得不太晚之前對現有的防止核武器擴散制度進行修補。這需要智慧,更需要決心。

⑧ 國際法規定公民的義務是什麼

這個問題問的很不專業。
國際法調整的是國家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怎麼可能規定個人的義務。
公民的義務是由內國法規定的。

你可以找本國際法的教科書翻番目錄,沒有任何章節是跟個人有關的。

⑨ 與國內法規則相比國際法規則有什麼特殊性

一、有關兩者間關系的學說與評價
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關系的爭論,追根溯源可以用兩個問題進行總結:第一,兩者之間是否為同一法律體系?第二,兩者何者優先,亦或是兩者是互相獨立的,不會產生何者優先的問題?對於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學說上出現了一元論和二元論兩種論點。
(一)一元論
一元論的堅持的觀點是兩者屬於一個法律體系,而在效力等級上又分為兩種理論:(1)國內法優先說。(2)國際法優先說。
1.國內法優先說
國內法優先說包含了兩種說法,一種是國際法從屬說,即國際法的效力來源於國內法,後者的效力高於前者,前者是後者的一部分,它僅僅適用於一國的對外關系當中。另一種說法則是:國際法是國家主權意志的「自我限制」的表現。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著絕對的主權,其有權利與各個國家制定何種法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決定完全是考慮到自己的國家利益,完全以自己國內的法律為轉移,同時,國家在任何時候都有權利因與其自己的利益不相符合為由,不自己應該承擔的國際法律義務。
2.國際法優先說
提倡這種學說的凱爾森認為兩者的主體都是個人,其調整對象是個人的行為,雖然國際法調整的是國家的行為,但一國的行為是可以還原為代表該國的個人的行為中去,同時,在法律淵源上,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法律淵源同是習慣和條約,雖然兩者造法方式不同,但造法方式的不同不能代表所造出的法律就是相互獨立的法律體系,即凱爾森認為兩者屬於相同的法律體系。同時國際法的的效力范圍不受限制,但國內法的效力范圍則是受限制的,因為只有這樣,各國的國內法才能同時有效,另外,如果國內法不能限制自身的效力范圍,那麼它只能依靠具有更高效力的法律去限制,即國際法。進而也就推導出國際法的職能就是將各國的國內法的效力范圍予以限制。同時他還提出「基礎規范」這一概念,「基礎規范」實際上是一種「約定必須遵守」的傳統道德性准則,而這種「基礎規范」則直接賦予了國際法的效力,最後國際法又賦予了國內法的效力。所不管是從法律的效力來源還是法律的適用范圍,國際法總的來說都要優先於國內法。
3.對一元論學說的評價
國內法優先說著重強調國家意志絕對化,主權絕對化,從根本上否定了國際法存在真實意。將國際法看作是一國對外交流的工具,每一個國家都能為解除自身在國際上應擔負的責任與義務而隨心所欲地修改國際法,那麼國際法的存在便毫無價值,這是此學說的嚴重弊端。同時凱爾森的觀點又是一種絕對理想化的,純粹化的觀點,即將國際法凌駕於國內法之上,國際法的發展會導致世界國家的建立。這種觀點沒有意識到國際法與國內法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的不同,認為國內法為地方法,國際法為國家法,進而否定作為國家根本屬性和國際法基礎的國家主權。雖然隨著世界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越發的密切,各國的法律趨同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使凱爾森的理論有一定的依據,但國家主權至上的原則是不可能導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可以像一國內部公民之間的關系一樣。凱爾森理論反對研究法律與政治,經濟,道德等因素的關系,同時也沒有在法的社會目的與社會效果的前提下進行探討,因此它也被認為是「所有現代學說中最具有意識地和最完全脫離社會實踐的」。
(二)二元論
從歷史上來看,理論上二元論產生的時間早於一元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國際法出現後的相當長的時間里,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差異逐步顯現,但二者間的關系基本上是協調的,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的關系沒有緊張到需要分出孰高孰低或孰優孰劣的程度。
1.二元論的基本理論特點
堅持這種學說的認為兩者之間是絕對不同的且相互獨立。其中的不同大致表現在:(1)所調整的法律關系不同。(2)法律淵源不同。特里佩爾認為,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分別代表了各自獨立的法律體系。其表現包括:一、規范的社會關系不同。國際法所調整是國與國間的關系,國內法調整的則是個人與個人間以及個人與國家間的關系。二、拘束主體不同。前者的主體是國家,後者的主體是作為公民的個人。三、法律淵源不同。國內法是國家本身的意志。雖然國際法也是國家的意志體現,但這種意志是許多國家的共同意志的產物。因為國際間條約約束的是多個國家的行為,所以只有國家間達成共識時才能制定出國際法。同時期的義大利學者安奇羅蒂也主張二元論,他承認兩者在調整的社會關繫上的不同點。國家間就有關個人的規則達成協議,這種協議將被放在國際法之外。奧本海在國際法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中就二元論的觀點認為,按照二元論的觀點,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是獨立的法律體系,有著明確的界限,因此國際法不可能會是國內法的內部法律,雖然在特殊的情況下,國際法規則可以在國內使用,主要是因為它們被國家內部法律所採納,已經內化為國際法的一部分,不再是單純的國際法。這種觀點避免了一個法律體系優於另一個法律體系的任何問題。因為兩個法律體系沒有共同的適用場所,每一種法律體系在自己的范圍內是最高的。
2.對二元論的評價
二元論著重對兩者間的差異進行研究,得出了兩者分屬於不同的法律體系,這基本上符合法律的實際情況。但其論斷相對絕對化,並不能說明兩者關繫上的一切現象,尤其是新出現的事實。二元論所認為的絕對的不同法律體系,在實際情況中,比如國際法與國內法制定的主體,國際法的效力根據,國內法部分規范與國際法之間都存在相應的聯系。它從形式上的差異得出兩者之間的絕對對立的觀點,一定程度上使人難以接受,同時也不符合各國的實踐。
二、兩者間的相互實踐
(一)國際法中適用國內法的實踐
國內法從國際法的制定之初就在不斷地影響著國際法,具體表現在羅馬法對國際法的影響。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很大程度上吸取了羅馬法中的相關內容。隨著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發展,在國際法層面上適用國內法表現出了國際組織對一國國內法的態度問題。就現實情況來看,這種表現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以國內的法律作為違反自身國際義務的根據。在一國作出承諾的國際條約中,國家應當遵守自身的義務,當不履行自身的義務從而引起國際法上的法律後果時,即使一國的行為在其國內法管轄范圍內是合法的,但在國際上仍是非法行為,仍要承擔相應的違法責任。
2.在國際關系中任何國家不得是自身的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並強行要求其他國家遵守。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國際上盛行的單邊主義,同時也是國際法上尊重國家主權,不幹涉國家內政原則的要求。
(二)國內法中適用國際法的實踐
國際法在國內法的適用的方式,多採用「轉化」與「採納」兩種方式。「轉化」是指國際法的原則,規則與法律制度因為不能直接在國內適用,所以必須通過國內的立法活動將其納入到國內法律體系中,使其成為國內法或者具有國內法律的效力,這種立法活動可能是立法行為,也有可能是國際條約頒布,或者其他的憲法活動。「採納」是指直接將國際法當中的規定的原則,規則與法律制度直接適用到國內法當中。採取這種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一國所簽訂的國際條約基本上與本國的法律不相矛盾。國際法在國內法上的適用可分為國際習慣的適用與國際條約的適用。
1.國際習慣的適用
通常情況下,國際習慣法要優於制定法,對於國際習慣多採用採納的適用方式。這一立場被大多數英美法系以及大陸法系國家所接受,但也有國家對國家習慣的採用有相應的限制,比如英國認為如果國際習慣法與議會法令相沖突,議會法令優先,國際習慣法與具有拘束力的司法先例相沖突,則是司法先例優先。
2.國際條約的適用
國際條約作為各國根據各自的意志在相互妥協之下而達成合意的產物,它與國內法的適用在國際上有不同的特點。就其適用效力而言,在美國,國際法被認為是本國法律的一部分的原則,已經被美國明確地採用。在德國,其《基本法》第25條則規定,一般國際法規則構成聯邦法律的一部分,並優於法律,而且為聯邦領土上的居民直接創設權利與義務。荷蘭則認為國際條約不僅優於一般國內法,也優於憲法(此時,與憲法相沖突的國際條約必須得到議會的多數同意才能有這種優先地位)。
三、總結
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問題的討論為解決國際法與國內法適用中的沖突奠定了理論基礎,隨著世界各國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人們就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方向也由其中的差異性轉變為其中的聯系。結合國際上的理論學說,以及各個國家對國際法的實際應用的實踐,在實際處理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時,我們要把握以下原則:
(一)兩者間屬於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
從適用主體,適用范圍以及適用的目的來說,兩者的差異是顯著的。所以在其各自的領域中,並不會存在孰高孰低的問題,一國不能使其本國的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隨便修改國際法規則,同時也不允許將其本國的法律強加於他國的法律之中。當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當然要適用由國家間達成合意而制定的法律法規,當一國不遵守這些法律規范時,自然要承擔國際上的法律責任
(二)兩者之間聯系密切,互相補充
國際法產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利益,國際法是國家在國際關系中對外政策的集中體現。隨著國際間各國交流越發密切,其中的利益關系也越發緊密,自然會需要一種強有力的規范來來約束各國行為,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前提下,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盡力維護和擴大每個國家的利益。同時,國內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一國內部利益,外部利益與內部利益能夠達到相互平衡與協調,是一國能夠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所在。所以可以說,在國家利益方面,兩者是相互貫通,互補互助的關系。
(三)積極面對兩者之間的沖突
探尋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關系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兩者之間沖突規范的出現,而在實踐中兩者在某些具體的法律規范上必然會存在沖突。但是,當沖突出現時,在一國已經對有沖突的條約聲稱保留的前提下,此國際條約便不具有相應的法律約束力,也不存在為違反此條約而承擔國際法律責任的可能性。但如果一國已經同意加入某國際條約,則必須要按照「約定必須遵守」的原則,嚴格遵守國際公約的規定,當事國不能以本國的國內法作為其不履行職責的介面。此外,一國還要及時修改國內法律法規,或者及時發布權威性的司法解釋,使本國法律與已經簽署並認可的條約規定相符合。在立法與司法實踐中,只有堅持以上原則,才能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解決兩者間的沖突,保證兩者正確合理的適用,維護本國利益,促進世界各國關系和平健康穩定發展。

⑩ 國際法一般法律原則的確立方式

(一)各國公認?
即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因為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一個國家不能創造國際法,盡管有時一國或少數國家提出的某一原則,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義,在沒有得到各國公認之前,尚不能成為國際法基本原則。基本原則必須是為各國所公認的。這種公認或者反復出現在各國締結的條約中,或者作為國際習慣被各國所接受。這一特點使其區別於僅為少數或部分國家承認的原則。
(二)具有普遍意義
即這種原則適用的范圍是國際法律關系的所有領域。國際法基本原則不是個別領域中的具體原則,也不只是關繫到國際關系的局部性原則,而是超出了個別領域而具有普遍意義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關繫到國際關系全局性的原則,它可以貫穿於國際法的各個方面並具有指導作用。例如,國家平等原則,它對國際法的各個領域都起調整和指導作用,具有普遍意義,無論其他任何領域的原則、規則只要違背了平等原則均屬無效。相反的,政治犯不引渡原則盡管也是一項國際法原則,而且早已為各國公認,但仍不能成為基本原則,因為其只涉及國與國之間引渡罪犯這一方面,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因而不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三)構成國際法的基礎
這一特徵可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產生的基礎。國際法的一般原則和具體規范要麼是從基本原則派生或引申出來的,要麼是在基本原則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有效的基礎。國際法一般原則必須符合基本原則的精神,不得與之相抵觸。如同憲法與其他法律的 「平法子法」地位相似,任何一項國際法一般原則、規范,與國際法基本原則抵觸者均屬無效。
3.國際法基本原則是國際法存在的基礎。對國際法基本原則必須遵守,不得違反,倘若破壞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就動搖了整個國際法的基礎。譬如,假若在國際關系中破壞了主權原則,現代國際法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僅僅違反了國際法的具體原則,不足以影響國際法的存在。
(四)具有強行法的性質
強行法,又稱絕對法、強製法,指在國際社會中公認的必須絕對執行和嚴格遵守的,不得任意拋棄、違反或更改的國際法規范。
強行法是任意法的對稱。強行法原為國內法的概念,1969年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開始正式在國際法領域使用強行法的概念。該公約第53 條稱國際強行法為「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並規定:
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指國家之國際社會全體接受並公認為不許損抑且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一般國際法規范始得更改之規范」。按照這條規定,國際強行法應具備三個條件或特徵:①國際社會全體接受;②公認為不許損抑;③不得隨意更改,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原則始得更改。但是,國際強行法具體指哪些規范,條約法公約並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也沒有劃定具體范疇。關於國際強行法的效力,《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3 條規定:「條約在締結時與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抵觸者無效」;第64 條又規定「遇有新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產生時,任何現有條約之有與該項規律抵觸者即成為無效而終止」,足見其在國際法中的權威性。
按照公認的規定和解釋,國際法基本原則完全具備國際強行法的各種條件和特徵,但具有強行法性質的原則不一定均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熱點內容
遵守防疫法規 發布:2025-01-01 21:32:03 瀏覽:187
婚姻法的不合理之處 發布:2025-01-01 21:23:25 瀏覽:268
釆購人承擔的行政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1 20:49:01 瀏覽:91
道德經孰能 發布:2025-01-01 20:18:04 瀏覽:964
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解釋 發布:2025-01-01 20:04:17 瀏覽:777
關於適用范圍民事訴訟法若 發布:2025-01-01 19:52:44 瀏覽:321
法律和法規區別 發布:2025-01-01 19:44:06 瀏覽:183
土地合同法2020 發布:2025-01-01 19:25:13 瀏覽:743
法律倫理分析合同法 發布:2025-01-01 18:33:24 瀏覽:562
勞動合同法機械 發布:2025-01-01 18:16:38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