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漢武帝頒布阿黨法規定

漢武帝頒布阿黨法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1-22 16:29:10

⑴ 漢朝的附益之法主要內容是什麼

附益法,即附益之法,是西漢漢武帝為解決諸侯國問題而推行的法律。其主要內容散見於班固《漢書》、范曄《後漢書》的註解中:
(1 )《漢書 諸侯王表》曰:「設附益之法」注引張晏曰:「律鄭氏說,封諸侯過限曰附益。或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顏師古:「附益者,蓋取孔子雲『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之義也,皆背正法而厚於私家也。」
(2)《漢書 高五王傳 燕靈王劉建傳》曰:「自吳楚誅後,稍奪諸侯權,左官附益阿黨之法設。」注引顏師古曰:「皆新制律令之條也。左官,解在《諸侯王表》。附益,言欲增益諸侯王也。」
(3)《後漢書 光武帝紀下》注引李賢:「武帝時有淮南、衡山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阿曲附益王侯者,將有重法。」
根據以上三條,我們可以大致概括出漢武帝頒布的附益法的大致內容:嚴禁官僚為諸侯王聚斂財富;嚴禁官僚與諸侯王勾結,為諸侯王謀取利益。總之,附益法的頒布是為了孤立諸侯王,使其在財政上無法聚斂,在政治上無法組成自己的小集團。
西漢初期,政治破敗,經濟蕭條,漢高祖劉邦一方面為解決漢初政治、經濟的困窘局面,為穩定邊疆局勢,大力鏟除了異姓諸侯王,另一方面錯誤地認為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沒有實行分封制,因而有分封了大量同姓諸侯王,這就加劇了封建經濟的分散性,膨脹了諸侯勢力,形成了西漢的王國問題,威脅了漢朝的中央集權。
到漢武帝時,國家實力相當雄厚,同時面對前朝問題,漢武帝決定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大一統,而附議法就是他為解決王國問題和推恩令一起推行的措施之一。附益法頒布後,諸侯王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中央集權大大加強,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開創創造了重要條件。
【注】圖為漢武帝

⑵ (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漢武帝元鼎二年「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願以邑分弟,其


(1)推行「推恩令」,分散了王國領地;通過「非正與亂妻妾位之律」,剝奪了王國封回地;尋找借答口罷黜了大批王侯爵位。(6分)
(2)主要通過立法方式實施;懷柔(溫和)手段與強硬政策相結合;剝奪王國封地和爵位,削弱王侯身邊政治勢力。(8分)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西漢社會穩定。(3分)

⑶ 漢「附益之法」的頒布屬於使用了什麼手段(經濟政治......)

政治手段
詳細的來看附益法,其內容並不是禁止諸侯結交賓客,而是防止中央朝臣與回地方諸侯相互賄賂答。張晏注引《漢書》說:「律鄭氏說,封諸侯過限曰附益。或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
漢武帝為了孤立諸侯王,不讓其勾結黨羽、斂聚財力,故出此法。這也反映了漢武帝高超的政治手腕。
漢高祖劉邦雖然從善如流,卻並不算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他錯誤的以為秦之滅亡是緣起未分封諸侯,所以大封同姓諸侯。而這分散了封建經濟,破壞了其自足性,致使漢室出現危機。漢武帝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實行了:推恩令、左官律、阿黨法、附益法、私出界罪、酎金律、非正與亂妻妾位之律,以求削弱諸侯國。所以從此來看,這不過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一種集權中央的手段。而中央集權的加強,正是封建王朝發展的體現。
略觀史籍,一孔之見,若有疏漏,望不吝賜教。

⑷ 漢武帝頒布的 六條問事 的譯文 謝謝

翻譯第一條,勢家豪族土地數量和住宅規模超過制度規定,依仗財大勢強欺凌貧窮版弱勢者。第二條,二千石不按皇帝權命令辦事,不遵守法律制度,背公向私,假借詔令以牟私利,損害百姓利益,掠奪民脂民膏,聚斂財富,為非作歹。第三條,二千石不認真查明疑難案情,草率定案,胡亂殺人,怒則亂罰,喜則亂賞,煩擾苛暴,殘民以逞,為百姓所痛恨,弄得開怒人怨,山崩石裂,災異妖言並出。第四條,二千石選人用人不公,嫉賢妒能,壓制人才,任人唯親,親近信用頑劣奸詐之徒。第五條,二千石子弟仗勢逞威擺闊,干預公務,染指司法,向主管人員請托。第六條,二千石不講公德,不顧體統,低三下四地巴結豪強,賄賂公行,破壞政令。除此六條之外,刺史還具有監察各諸侯王,全面考察其活動的職責,具體內容有:巡行郡國,以六條監察郡守、相國、諸侯。一但發現他們有六條所列的不法行為時,有權彈劾,並報請上級監察機構處理;考察地方治理情況,斷治冤獄,及時把情況向中央政府匯報,以作為對地方官吏的獎懲依據;隨時向中央政府舉薦人才。

⑸ 為何說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是一場陽謀

“推恩令”就是一個陽謀,是建立在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文景之治”朝廷實力強盛的基礎上的。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時期劉徹開始實施的,在之前是沒有的,我們先來看一下之前是什麼狀況。

諸侯國的情況,推恩令的起因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王的兒子只有一個可以繼承王位。而其他的兒子則不能做王,只能叫做公子,其它公子要是比較受他爹喜歡,或者有功勞的有可能會封以君位。

君是王以下的最高爵位。對應的是漢爵,相當於列侯。君是可以有自己的封地和屬官。這種形式相當於另類的推恩令。

而漢武帝也用這樣的政策收回了大量的封地。而此時中央的權力完全壓制了所有的諸侯國。從此諸侯國再無囂張的資本了。

結語:

在漢朝中央占據絕對優勢局勢之後,中央又推行了相關的一系列針對諸侯的政策,最後諸侯王的權力只能享受自己封地租金,而沒有權利管轄自己的封地,諸侯王成為了徒有其名,而沒有其權的一個職位。最終漢朝的諸侯淪為一個個富家翁。

文/歷史紫陌閣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⑹ 漢武帝的削藩政策是什麼

漢武帝削藩的治理技巧
作者簡介:愛新覺羅·啟翊,盛華永道營銷策劃機構首席顧問

如果說,「變革祖宗之法」屬組織路線變革的話,那麼歷史上的「削藩」則是公司治理上的調整,往往伴隨著權力的重組,組織架構的變革,稍有不慎,則腥風血雨,兵禍連年。

在古中國時代,夏商周朝基本上屬於聯盟組織,類似於現在的代理商制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式建立了秦國集團,下設事業部、分公司以及辦事處(郡縣制)。只有集團有法人資格,其他機構則沒有,財權、人權全部收歸到總公司,實現了高度集權化,這是當時的一個重大制度變革。

之後是漢朝集團,繼續實施之前的代理商制還是事業部制,是集團CEO劉邦傷腦筋的問題。最後,他採取了一朝兩制:對總部附近即京畿地區的勢力范圍按照子公司的模式運行(它不同於秦國集團的分公司制),而偏遠的地方則採取代理商制度,讓其他人去開拓,給足優惠政策。

這些子公司掌握著屬地地方賦稅和官員的任免權力,有法人資格,被稱為「藩國」。「藩」就是籬笆,藩籬意思就是說這些子公司像籬笆一樣,在京師周圍保衛中央總部。這些子公司老總都稱之為「藩王」,劉邦規定必須是劉姓子弟才能當子公司老總。

但當這些子公司老總勢力坐大、不聽總公司話的時候,就需要抑制他們。為何叫「削」呢?就是慢慢來,今天切一點,明天再切一點,一點點把他的勢力切小,這就叫「削藩」。如果變成了「砍藩」,揮起大刀猛砍,那就有可能被子公司反噬,兩敗俱傷。

漢景帝就是因為聽信了智囊晁錯的建議而「砍藩」,引發了八位子公司老總的造反,差點連CEO的寶座都坐不穩了。

漢景帝的莽撞

漢朝集團自劉邦創立,後被其妻呂氏奪取大權,任用自己娘家人搞得總公司雞飛狗跳。最後被主管銷售的高級副總裁、元老周勃撥亂反正,迎接劉氏後人劉恆重掌大權,史稱漢文帝。

當劉家、呂家內訌的時候,各子公司的發展卻蓬勃向上。當漢文帝坐上CEO的寶座後,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弱總部強地方」的格局,子公司的強大使他們對總公司的政令陽奉陰違。雖然有不少朝臣不斷建議削藩,但漢文帝深知時候未到,多次駁回了此類條陳。

等到漢景帝繼位,總部的勢力已經開始有所恢復,但仍不具備削藩的實力。

這時,一個重要人物——晁錯出現了。此人學貫儒法,知識淵博,時任CEO高級助理。他做了一番市場調查後,向漢景帝提交了一份調查報告《削藩策》,建議馬上削藩。比起自己的父親,漢景帝對大勢的把握要差得多,他糊里糊塗地就同意了這個建議,並任用晁錯作為這個項目的負責人。

上面要削藩,下面的子公司老總肯定不願意。在子公司里,這些老總就是皇帝,說一不二。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誰願意把自己的權力白白交上去?所以,發生沖突和矛盾是必然的。

可這時候,作為削藩項目負責人的晁錯就認一個死理:不削藩國家就會亂,這些人勢力大了遲早都要反。最後說得猶疑不定的漢景帝也同意了。不過這君臣二人卻沒有想到萬一如果這些人真的造反了,他們該怎麼辦?

由於估計不足,當子公司老總紛紛發難的時候,該項目負責人晁錯就只有作為替罪羊,被漢景帝騙到刑場處死,將矛盾暫時緩解下來。

宋朝的蘇東坡寫了一篇《晁錯論》,指出了這次削藩的失敗原因。他認為,削藩這件事情是正確的,否則非常不利於整體的長治久安。但是,漢景帝的削藩卻犯了三個錯誤:一、選錯了削藩的時間;二、選錯了削藩的人;三、選錯了削藩的方法。他認為要想此事成功,必須「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

知其當然。就是事先把這個事情想得清清楚楚,把握厲害關系,我如果做的話可能會怎麼樣。晁錯沒有想清楚。他提出的就是一個口號:「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只有這八個字,沒有做什麼可行性研究,沒有可操作方案,他只是覺得應該這樣做,僅此而已。

事至不懼。就是事情來了以後不害怕,因為你做的事情,是非常難做的,一旦發動以後會引起強烈的反彈。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做到臨危不懼,指揮若定,然後還要「徐為之圖」。

徐為之圖。就是你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辦法慢慢地、不動聲色地來處理問題,事緩則圓。要逐步一點點去實施。

對蘇東坡的思想領會最深的要數清朝帝國的康熙。他在平三藩的過程中,充分運用了這三條策略,和自己的祖母孝庄文皇太後籌劃了五年左右,想到了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然後從最弱的藩王尚可喜打開突破口,徐徐圖之。最後面臨吳三桂勢如破竹的造反,不慌不忙,御駕親征,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取得了圓滿的結果。

漢武帝的漸進法

自己的父親因為削藩鬱郁而終,漢武帝劉徹卻牢記這個教訓。

當16歲的劉徹坐上CEO寶座的時候,經過文景之治的漢朝集團已經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社會安定,人心思安。但子公司日益做大,總部對地方的控制力越來越弱,總部的高管們卻醉心於表面的太平盛世,開始奢華*。

對此,劉徹充分吸取了父親的失敗經驗,集聚了足夠民心和人才後,才開始破局的第一步——推出推恩令。

在當時藩國,藩王去世後,嫡長子作為繼承人繼承他父親的所有領土和權勢,其他孩子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漢武帝的高級助理主父偃提出了一個新政策,內容是經過報請皇帝同意,諸侯王可以把自己封地的領土,劃分為若幹部分,封立他的子弟為侯。這些侯國的名分要由中央確定,而侯國的領土來自於原來的諸侯王國。這些侯國一旦確立,就不再隸屬於原來的王國所有,而轉屬附近的郡,也就是說改屬中央直轄領導。起名為推恩令——就是把皇帝的恩澤推廣開來——在這樣一個好聽的名義下,各藩王名義上沒有任何損失,但卻使他們的絕對領土很快由大變小,從根本上解決了一股獨大的問題。

隨著第一步的順利實施,劉徹又逐步頒發了左官律、附益法、阿黨法等新的規定,進一步收回了地方權力。所謂阿黨法是指「諸侯王有罪,傅、相不舉奏,為阿黨」。阿黨是重罪,由中央朝廷所委派的在諸侯王國出任傅和相的高級官員,如果諸侯王有任何的不軌行為沒有事先發現,或沒有向中央朝廷舉報,就要被按照阿黨之罪處置。

通過推恩令分化各子公司內部勢力,然後通過阿黨法讓下面的高管彼此監督,使他們面對「囚徒困境」不得不選擇搶先告發,最後將子公司的財權和人事權歸置中央,把子公司變成分公司,甚至有些子公司改為辦事處。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削藩的最終目的。

可惜的是,明朝的建文帝朱允■卻沒有這么幸運,與漢景帝犯了同樣的錯誤。在自己剛繼位不久,朝局不穩的情況下,採用了大儒方孝孺的削藩建議,最後被自己的叔叔朱棣趕得不知所蹤。藩沒削成,卻把自己的皇位給削沒了。

⑺ 漢武帝頒布的附益之法什麼意思

(1 )《漢書 諸侯王表》曰:「設附益之法」注引張晏曰:「律鄭氏說,封諸侯內過限曰附益。或曰阿容媚王侯,有重法也。」顏師古:「附益者,蓋取孔子雲『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之義也,皆背正法而厚於私家也。」 (2)《漢書 高五王傳 燕靈王劉建傳》曰:「自吳楚誅後,稍奪諸侯權,左官附益阿黨之法設。」注引顏師古曰:「皆新制律令之條也。左官,解在《諸侯王表》。附益,言欲增益諸侯王也。」 (3)《後漢書 光武帝紀下》注引李賢:「武帝時有淮南、衡山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阿曲附益王侯者,將有重法。」 根據以上三條,我們可以大致概括出漢武帝頒布的附益法的大致內容:嚴禁官僚為諸侯王聚斂財富;嚴禁官僚與諸侯王勾結,為諸侯王謀取利益。總之,附益法的頒布是為了孤立諸侯王,使其在財政上無法聚斂,在政治上無法組成自己的小集團。

⑻ 漢武帝頒布的附益之法什麼意思

漢武帝之前,諸侯王往往賄賂中央大臣,一方面讓他們在皇帝面前說好版話,一方面打聽中央權情報,以此內外勾結,威脅中央政權。附益法就是針對這個情況制定的。附益法的主要內容是:嚴禁官僚為諸侯王聚斂財富;嚴禁官僚與諸侯王勾結,為諸侯王謀取利益。朝廷大臣交結諸侯,幫助其獲得不正當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賄,為附益,重者甚至於棄市(當眾殺頭)。
通過附益法的頒布實施,漢朝中央政權阻止了諸侯王和中央官僚的勾結的可能,孤立了諸侯王,也限制了他們獲利的渠道,使其在政治、經濟上無法形成勢力威脅到朝廷,從而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

⑼ 漢武帝時期的政策

景帝時期,封建制的最大毛病也就是上層權力不穩定,諸侯王老是想當皇帝的問題已經引發了一場戰爭,雖然是中央一方勝利,但是從吳王"我已為東帝,尚何誰拜?"的言論來看,假如他勝利,也會登上帝位而不會讓封建割據長期化.戰爭打擊了諸侯國的勢力,更證明了封建制必然向統一的帝制過渡的歷史趨勢.到了漢武帝,隨著"大一統"思想的提出,分散的封建王國權力回歸中央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漢武帝制定了許多相應的法律,完成了這一進程.

推恩令.推恩令是主父偃(人名)向漢武帝提的建議,規定諸侯的子弟除了嫡長子繼承爵位之外,其他的兒子可以由中央出名義,割諸侯的地盤封侯.中央出些名義毫發無損,諸侯可被切的七零八落.力分則弱,從此喪失向中央挑戰的實力.

左官律.所謂"左官",是在諸侯手下當官.在諸侯手下當官要受諸多限制,比如不能住在首都,不能提升,諸侯犯罪跟著連坐等等,把諸侯的手下往受氣包方向培養.武帝在淮南王謀反之後作出此規定,意在限制臣民擅自出仕諸侯,進而削弱諸侯的私人班子,剪除其羽翼.

阿黨法.諸侯不能自行聘任官員,倒也不能讓他們當光桿司令,中央要給他們派傅、相等官,名為輔助,實為監視.但是皇帝又怕傅相大臣與諸侯串通一氣,共同糊弄皇帝,所以制定阿黨法來管理這幫人.所謂阿黨,是指諸侯有罪,傅相不舉報,則傅相有罪,重至棄市.

附益法.諸侯也知道"朝里無人莫做官"的道理,往往賄賂中央大臣,讓他們在皇帝面前說幾句好話,附益法就是針對這個情況制定的.朝廷大臣交結諸侯,幫助其獲得不正當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賄,為附益,重者也至於棄市.

私出界罪.為了防止諸侯王互相溝通,重現吳楚七國聯盟之類的組織,乾脆規定諸侯國王不經中央同一不得擅自離開封地,違者降為侯爵.

酎金律.所謂酎金,是每年春節祭祖的時候,諸侯要獻上貢金,助天子祭.此法本來是漢文帝所訂,沒有特別的含義.武帝時候,為了收回權力,本著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的精神,於元鼎五年(前112年)忽然宣布檢查貢金的成色,"不如斤兩,色惡,王削縣,侯免國",結果一連免了一百多個倒霉的侯爵,此法遂成定製.不過估計這種雞蛋里挑骨頭的法律,最多隻能施行一次.

非正與亂妻妾位之律.漢代諸侯王仍然施行的嫡長子繼承,但卻嚴格到了苛刻的地步.本來嫡長子繼承製講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但是漢律卻只允許嫡子也就是正妻之子為嗣.如果正妻無子,則除國為郡,庶子再多也不能繼承.如果試圖讓庶子繼承,就叫"非正",依律免為庶人;如果試圖從母親那裡變更庶子的地位,則為"亂妻妾位",不僅免為庶人,有時候還要處以遷刑.按說此項規定與推恩令是有邏輯矛盾的,有嫡的諸侯庶子需要推恩,無嫡的卻一律為庶人,事太不均.但是中央政府巴不得諸侯王都斷子絕孫,好名正言順的把地盤收回自己控制,又哪裡管得了這么多.

經過這一番折騰,諸侯國紛紛散架,《史記·高五王傳》記載,"自吳楚反後,諸侯獨得食租稅,奪之權.其後諸侯貧者或乘牛車也",諸侯國的地位也從獨立王國降為大致與郡相等,秦代的郡縣制終於重來,只是改名叫做郡國而已.

熱點內容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觀的影響 發布:2025-04-27 20:31:57 瀏覽:78
江西師大在職法律碩士報考人數 發布:2025-04-27 20:25:32 瀏覽:929
中國建材集團總法律顧問 發布:2025-04-27 20:24:39 瀏覽:865
中國合同法的內容 發布:2025-04-27 20:12:42 瀏覽:906
福建漳州勞動法底薪是多少 發布:2025-04-27 20:11:43 瀏覽:765
法律碩士考試分數 發布:2025-04-27 19:53:44 瀏覽:433
強軍計劃法律碩士 發布:2025-04-27 19:53:43 瀏覽:19
合同法釋義分則第十六章 發布:2025-04-27 19:49:21 瀏覽:655
六法全書行政法 發布:2025-04-27 19:44:27 瀏覽:899
合同法關於中介費用的規定 發布:2025-04-27 19:35:17 瀏覽: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