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法規
1. 我國有關新聞傳播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傳媒政策與法規》
《傳媒政策與法規》介紹了相關法律專規范的過程中,對於屬在實務操作中可能用到的法律文書、文件等實務操作資料進行了梳理並收錄於附錄中。同時注重案例教學,每一章都由案例導入,並且在每章的思考與練習中都必有一道案例題,從而一方面幫助讀者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另一方面提高其實踐技能。
2. 新聞政策與新聞法規的區分
新聞政策與新聞法規有區別,又有密切的關系。在沒有新聞法的情況下,執政黨和政府制訂回的新聞政策,在相當答程度上起新聞法的作用;在新聞法已經制定,但尚不完備的情況下,根據形勢需要制定的新聞政策,對新聞法起補充作用。
3. 目前中國有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新聞法律法規
1、中國沒有系統的新聞法部門。2、相關記者法律、法規有《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3、國外的新聞法在國內無效。
4. 我國建國所有以來有關新聞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壓縮整頓音像單位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國家計劃委員會、建設部關於圖書發行網點建設若干問題的通知
重申出版黨中央會議學習輔導材料的有關規定新聞出版署關於認定、查禁非法出版物的若干問題的通知
新華書店圖書發運工作辦法
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新聞出版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廣播電影電視部關於禁止在宣傳品出版物及有關商品卜
使用人民幣、外幣和國家債券圖樣的通知
關於出版黨代會、黨中央全會和全國人代會文件
及學習輔導材料的暫行規定
關於縮小協作出版范圍的規定
國營報社成本核算辦法
圖書總發行管理的暫行規定
關於加強國營書店多種經營管理的暫行規定
新聞出版署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實施細則(試行)
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
新聞出版署、海關總署關於頒發音像製品進口出版許可證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加強音像版權管理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個人攜帶和郵寄印刷品及音像製品進出境管理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轉發國家測繪局《關於調整地圖上表示香港、澳門地區有關技術規定的通知》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報刊社聲明對所發表的作品享有專有出版權的意見
關於出版社自辦發行圖書的暫行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重申制止濫編濫印中小學復習資料的規定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出版社不得要求作者個人包銷圖書的通知
關於圖書發行浮動折扣的試行辦法
新聞出版署關於加強新華書店門市部圖書宣傳和陳列工作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不得擅用中央和國家機關名義編書和推銷圖書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當前報刊轉載摘編已發表作品付酬標準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新華書店經營音像製品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重申《關於徵集圖書、雜志、報紙樣本辦法》的通知
關於建立出版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規定
新聞出版署轉發《關於民族貿易縣貿易貸款實行優惠利率的通知》的通知
關於加強農村圖書發行工作的意見
新聞出版署關於出版曾任和現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著作的補充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調整向北京圖書館繳送雜志樣本數量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音像出版單位不得出版圖書的通知
國家版權局關於維護出版社出版外國作品專有出版權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期刊出版增刊有關事項的通知
關於加強計劃財務工作的意見
關於調整少數民族省(區)圖書發行折扣的若干規定
新聞出版署關於建立新聞、出版三資企業審批程序的通知
新聞出版署關於貫徹執行國務院《法規匯編編輯出版管理規定》的通知
5. 有關記者的法律法規
記者的采訪活動受《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規范。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專》 第三條 堅持新屬聞真實性原則。要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報道做到真實、准確、全面、客觀。
1.要通過合法途徑和方式獲取新聞素材,新聞采訪要出示有效的新聞記者證。認真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新聞要素及情節准確;
你所說的情況有悖於《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不僅可以不接受采訪,還可向記者所在單位和機關的宣傳部、新聞出版局(署)或記者協會舉報。
6. 跪求有關新聞必須真實報道的法律法規
新聞出版總署辦公廳關於印發《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的通知
(新出政專發〔2011〕14號)
《屬規定》共分為五條,分別從新聞記者采訪的基本規范、新聞機構管理的基本職責、虛假報道的處理規則和法律責任追究等四個方面對防止虛假報道做出規定。《規定》要求,記者必須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核發的新聞記者證采訪;必須堅持實地采訪,不得依據未經核實的社會傳聞等非第一手材料編發新聞;開展批評性報道至少要有兩個以上不同的新聞來源,並在認真核實後保存各方相關證據,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客觀、准確。針對目前媒體未經核實使用網路信息編寫報道造成嚴重虛假新聞等問題,《規定》要求,「新聞機構要嚴格使用社會自由來稿和互聯網信息制度,不得直接使用未經核實的網路信息和手機信息,不得直接採用未經核實的社會自由來稿」。
《規定》還明確要求,新聞機構須建立健全虛假失實報道的糾錯和更正制度,完善虛假失實報道的責任追究制度。凡經調查核實認定報道存在虛假或者失實的,新聞機構應當在本媒體上及時發表更正,消除影響。
7. 關於新聞法規的一些案例
我國著名化學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年逾八十但身體尚好。2005年1月26日,《中華讀書報》刊載文章及照片報道陳家鏞已於2004年8月15日逝世。隨後2005年2月2日《中華讀書報》刊登《致歉聲明》後,《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又在2005年第3期第75頁《2004:隕落的巨星(續)》一文中以文字配發照片報道陳家鏞去世。陳家鏞認為此事完全擾亂了他全家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給自己帶來極大的精神痛苦,為此他以《中華讀書報》和《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兩家媒體為被告分別向北京市崇文區人民法院和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恢復名譽、消除影響並賠償其精神撫慰金5萬元。
備受關注的陳家鏞院士因被誤報逝世狀告《科學中國人》雜志社案,今天一審有了結果。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判決《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向陳家鏞賠償精神撫慰金3萬元,駁回陳家鏞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訴訟請求。
法院認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科學中國人》雜志社作為《科學中國人》的出版發行單位負有對文章內容進行審核的義務,其未經審核即刊文報道陳家鏞去世,並配有陳家鏞的照片,該報道嚴重失實,足以造成對陳家鏞人格利益的侵害。
相關鏈接
近年來,媒體及記者頻頻同法院「親密」接觸,北京市海淀法院僅今年上半年就審理了15件新聞侵權案,其中針對「新聞失實」原因提起的侵權訴訟達80%以上。而在這15件案件中,除了兩件被撤訴和調解外,作為被告方的媒體全部敗訴。
名詞解釋
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報道主體違反新聞法規和其他法律規范,通過新聞傳播媒介,在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發表過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實或過失報道等形式,向公眾傳播內容不當或法律禁止的內容,從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格權,造成不法侵害的行為。
8. 新聞行業相關法律法規中涉及的「一法四條例」包含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為核心的「一法四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