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破產受理的法律效力

破產受理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0-12-18 15:46:50

Ⅰ 破產案件受理後的法律效果有哪些

1.對債務人的效力
(1)債務人處分財產權的限制。破產案件受理後,債務人處分與管理財產的權利應當受到限制。因為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表明債務人具有現實的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動機。我國《企業破產法(試行)》中沒有規定在破產申請受理後到破產宣告之間債務人處分與管理財產的權利,僅規定債務人向破產宣告後成立的破產清算組移交財產,在制度上存在著債權人利益保護的缺漏,成為立法缺陷。《企業破產法》規定,法院在破產申請受理的同時指定管理人,該規定彌補了《企業破產法(試行)》的這一缺陷。
(2)個別清償行為的限制。破產程序開始的目的是公平地清理債權債務關系,或者在破產破產清算程序中合理分配破產財產。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的個別清償行為與破產程序公平清償、集中清償的基本價值相違背。個別清償行為實際上就是對個別債權人的優遇清償。當然,個人清償行為的限制不是對個別清償行為的絕對禁止。為保證破產受理之後債務人營業的繼續維持。債務人仍然有可能與其他人發生往來而實施清償行為。為了保證這種交易不影響,債權人的利益與破產程序的進行,在程序上應當規定這種個別清償行為在管理人接管以前需經過法院同意,在管理人接管以後當然由管理人決定;在實體上應當規定以繼續進行生產經營為前提,以債務人與債權人負對等義務為條件。
(3)債務人的人身限制。破產程序開始後,債務人的身份地位受到一定限制。在一般破產主義立法體例中,自然人債務人被申請破產後,其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其限制的范圍包括遷徙限制、通訊與通信自由的限制、接受法院的傳訊與庭審、通過列席債權人會議以及其他方式接受債權人、破產管理人、破產監督人的詢問等。在上述措施不足以維護破產程序的有效進行時,法院可以羈押債務人。在法人破產的場合,債務人人身自由的限制主要體現在法人機關的組成人員或者其他經營管理人員的身上。
我國《企業破產法》對債務人法定代表人的人身限製作為對法定代表人的一項義務要求作了規定。按照規定,自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的裁定送達債務人之日起至破產案件終結之日,債務人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承擔下列義務:妥善保管其佔用和管理的財產、印章和賬簿、文書等資料、根據人民、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並如實回答詢問;列席債權人會議並如實回答債權人的詢問;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不得離開住所地;不得新任其他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經人民法院決定,承擔上述義務的人員可以擴大到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
2.對債權人的效力
(1)債權到期。破產程序是為全體債權人利益設計的概括執行程序,具有加速債權到期的效力。破產程序開始後,無論債權是否到期,均有權申報債權。債權加速到期制度與一般的民事執行程序顯有差異,關鍵在於破產程序是最終的債權實現機會。當然,對於未到期的債權計算其債權額時,應當扣除未到期部分的利息或者其他利益。
(2)破產債權的財產擔保權行使的限制。對債務人的財產享有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擔保物權的債權人,享有先於普通債權人的債權在擔保物變賣或者處理得到的價款中優先受償的權利。但是,破產申請受理後,應當發生破產財產保全的效力。有財產擔保的債權人也應當申報債權。未經同意,不得行使優先權。
(3)債權申報。債權申報,是債權人向法院正式提出參加破產程序的申請,表明其參加破產程序獲得債權實現的意思表示。債權申報後的債權人成為破產債權人,在破產程序中享有各種破產債權人的權利。《企業破產法》規定,債權人在破產程序終結以前均可以申報債權,但是對於已經分配的破產財產不能主張權利。
3.對第三人的效力。破產案件受理後,債務人財產處分的權利的限制包括債權受領。為此,新破產法規定了債務人之債務人的義務,要求債務人的債務人向管理人履行債務。《企業破產法》第17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故意違反前款規定向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使債權人收到損失的,不免除其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的義務。

Ⅱ 如何理解破產宣告的法律效力

破產宣告是法院依法定程序對於已經具備破產條件的債務人所作出的宣告其為破產人的司法裁定。破產宣告作為對企業進行破產清算的前置程序,其性質應是司法機關進行的對債務人、債權人發生破產法律效力的審判行為。
根據《破產法》的規定,法院必須進行破產宣告的情形有以下幾種:
一、企業有破產法第二條規定的情形,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並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企業沒有進行和解或重整,被人民法院直接宣告破產。
二、企業進行重整失敗。具體包括以下情形:(1)債務人或者管理人未按期提出重整計劃草案,債權人會議沒有通過重整計劃草案,且法院沒有批准重整方案。(2)在重整期間有破產法規定的情形;第七十八條在重整期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管理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請求,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止重整程序,並宣告債務人破產:
(一)債務人的經營狀況和財產狀況繼續惡化,缺乏挽救的可能性;
(二)債務人有欺詐、惡意減少債務人財產或者其他顯著不利於債權人的行為;
(三)由於債務人的行為致使管理人無法執行職務。
(3)重整計劃未獲得通過且未依照本法第87條規定獲得批准,或者已通過的重整計劃未獲得批準的;
(4)債務人不能執行或者不執行重整計劃的。人民法院經管理人或利害關系人申請,裁定終止重整計劃的,應當同時宣告債務人破產。
三、企業進行和解失敗。第九十九條和解協議草案經債權人會議表決未獲得通過,或者已經債權人會議通過的和解協議未獲得人民法院認可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和解程序,並宣告債務人破產。
第一百零三條因債務人的欺詐或者其他違法行為而成立的和解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無效,並宣告債務人破產。
第一百零四條債務人不能執行或者不執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經和解債權人請求,應當裁定終止和解協議的執行,並宣告債務人破產。

Ⅲ 破產申請中 駁回申請 與 不予受理 有什麼區別

二者區別:

一、適用階段不同。

不予受理是在當事人起訴之後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前的「審查」階段作出的;駁回申請是立案後審理審結前作出的,對於人民法院尚未立案的案件不適用駁回起訴;

二、法律依據不同。

不予受理和駁回申請依據的是程序法;

三、解決的問題不同。

不予受理和駁回申請解決的是程序問題,是對當事人的起訴權的否定;

四、法律效力不同。

雖然一旦發生法律效力,二者的當事人都不得對這個爭議的法律關系以同一理由提起訴訟,但二者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如不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的起訴被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後,當事人還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訴訟當事人不同。

不予受理發生在立案前,法院沒有受理,當事人起訴的被告沒有應訴參加訴訟,裁定書不能把起訴的被告列為訴訟當事人;

六、適用法律文書和上訴期限不同。

不予受理和駁回申請適用裁定,上訴期限均是裁定書送達之日起10日內;

七、適用程序不同。

不予受理和駁回起訴僅適用第一審程序;

八、訴訟費收取及承擔情況不同。

不予受理不收取訴訟費,而駁回起訴應收取訴訟費,訴訟費由起訴人交納並承擔。

在民事訴訟過程中,不予受理、駁回申請都是人民法院依法對當事人訴權的否定評價,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二者都屬於不支持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但二者在適用上卻有著嚴格的界線。

駁回申請是指人民法院收到原告的起訴書後,依法對其進行立案審查,發現原告沒有起訴權利,依照法定程序裁定予以駁回。

不予受理是人民法院依據民事訴訟法規定審查原告的起訴後,認為不符合法定受理條件,從程序上書面裁定不予立案受理的司法行為。

(3)破產受理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法院裁定駁回申請的情形:

駁回申請適用於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4項起訴條件或屬於第111條所列7種情形以及有相關規定的情況。具體有以下幾種:

1、原告自身缺乏訴訟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人民法院在立案審查時,應對原告的訴訟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予以審查。實踐當中經常由於種種原因導致不具備訴訟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原告進入審理程序,如以已被工商管理機關注銷的公司的名義起訴,以已死亡的公民的名義起訴等等。這類情況經審理發現,即予駁回申請。

2、原告不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

人民法院在立案審查時,應保證當事人提起訴訟的權利,所以對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起訴條件應作較為寬泛的理解。

只要當事人提供的有關材料,表面上能反映出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人民法院即應受理,而不宜把立案的門檻定得過高,無形中剝奪當事人的訴權,所以立案時所掌握的「本案」的含義,應當明確為訴稱事實,而不是經訴訟程序所確認的案件事實。

3、沒有明確的被告。

所謂「明確的被告」,是指原告訴稱的承擔民事責任、履行民事義務的對象必須是具體的某個或幾個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即原告必須指明被告是誰,其有正確的名稱和住址;

如果案件受理後,在送達中發現被告名稱錯誤,但原告不撤訴,或住址錯誤、不詳,原告不能更改補充的情況,即應駁回原告的起訴。此處「明確的被告」不應當理解為被告必須是經審理後確定的民事責任和義務的承受人。

4、無具體的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

訴訟請求,是指原告要求人民法院保護其民事權益的內容;事實和理由,是指原告提出請求的根據,事實是指原告起訴時所訴稱自己的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或與他人發生民事爭議的事實,即訴稱事實。此處作為起訴條件的事實不同於經法院審理認定的事實,這種訴稱事實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假的或部分虛假的。

5、不屬人民法院主管工作的范圍。

例如不符合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有關起訴條件的屬於歷史遺留的落實政策性質的房地產糾紛,因行政指令而調整劃拔、機構撤並分合等引起的房地產糾紛,因單位內部建房、分房等而引起的占房、騰房等房地產糾紛,均不屬於人民法院主管工作的范圍,當事人為此而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依法不予受理。

可告知其找有關部門申請解決。如果已受理,經審查後發現屬此種情況,應予駁回起訴。

6、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其按申訴處理後當事人拒絕的,予以駁回起訴。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法律規定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或經一定期限後再起訴的案件除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駁回訴訟請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不予受理

Ⅳ 人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所產生的法律效力都有哪些

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所產生的法律效力或後果在《企業破產法》第十五條至第二十一條有明文規定:
第十五條自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的裁定送達債務人之日起至破產程序終結之日,債務人的有關人員承擔下列義務:
(一)妥善保管其佔有和管理的財產、印章和賬簿、文書等資料;
(二)根據人民法院、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並如實回答詢問;
(三)列席債權人會議並如實回答債權人的詢問;
(四)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不得離開住所地;
(五)不得新任其他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前款所稱有關人員,是指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經人民法院決定,可以包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
第十六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對個別債權人的債務清償無效。
第十七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應當向管理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
債務人的債務人或者財產持有人故意違反前款規定向債務人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使債權人受到損失的,不免除其清償債務或者交付財產的義務。
第十八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管理人對破產申請受理前成立而債務人和對方當事人均未履行完畢的合同有權決定解除或者繼續履行,並通知對方當事人。管理人自破產申請受理之日起二個月內未通知對方當事人,或者自收到對方當事人催告之日起三十日內未答復的,視為解除合同。
管理人決定繼續履行合同的,對方當事人應當履行;但是,對方當事人有權要求管理人提供擔保。管理人不提供擔保的,視為解除合同。
第十九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有關債務人財產的保全措施應當解除,執行程序應當中止。
第二十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已經開始而尚未終結的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或者仲裁應當中止;在管理人接管債務人的財產後,該訴訟或者仲裁繼續進行。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後,有關債務人的民事訴訟,只能向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提起。

Ⅳ 如何理解破產宣告的法律效力

企業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產生的法律效力:

1、破產宣告對破產人法律人格的效力。

法院作出破產宣告的裁定後,企業由債務人變成了破產人,應當向原登記機關進行破產登記,其法律人格僅在清算意義上繼續存在。這與破產案件受理後,債務人仍然可以在一定限制下合法地進行經營活動,在法律人格上有重大區別。

2、破產宣告對破產人財產權利的法律效力。

我國《企業破產法(試行)》只適用於全民所有制企業,規定企業一旦破產,便喪失了對國家授予它經營管理的財產的管理權和處分權,由清算組接管破產企業。而在《企業破產法》中,法院受理企業破產案件後,便指定管理人由其負責行使對於企業財產的管理權和處分權。

3、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的法定代表人的法律效力。

根據《企業破產法》的有關規定,破產企業法定代表人(經人民法院決定,可以包括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和其他經營管理人員)的義務有:在向管理人辦理移交手續前,負責保管本企業的財產、賬冊、文書、資料和印章等;在破產程序終結以前,根據人民法院或者管理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不得擅離職守等等。這樣的規定類似於國外的破產法理論中有關准破產人的規定。

4、破產宣告對破產人的職工的法律效力。

企業被宣告破產後,職工原來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即可依法宣告解除,職工成為失業人員,有權依據國家有關規定領取失業救濟金,並有權自謀職業,或者根據有關的規定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安排重新就業。

Ⅵ 如何理解破產宣告的法律效力

  1. 對破產人法律人格的效力。

  2. 對破產人財產權利的法版律效權力。

  3. 對破產人的法定代表人的法律效力。

  4. 對破產人的職工的法律效力。

Ⅶ 如何理解破產宣告的法律效力

破產申請受理的法律效力。對債務人的效力,喪失對財產的處分權。
這是一種對債權人有利的保護措施。因為在此時,債務人具有現實的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動機,故不應再讓其處分和管理財產。在這一點上,我國現行破產法的規定有所疏漏,在破產申請到破產宣告之間的長時間里,沒有剝奪債務人對財產的管理和處分權,只有到破產宣告時才成立清算組,由清算組接管債務人財產。這勢必造成了對債權人利益的不周全保護,筆者建議在新破產法起草過程中予以充分注意。
不得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
因為破產程序是對債務人財產的概括執行程序,具有對全體債權人公平保護的旨意,如果允許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無疑會破壞破產法的這一制度價值,故不允許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但債務人正常生產所必需的除外。但何為「債務人正常生產經營所必需」,筆者認為,必須具備兩個要件:第一,債務人對部分債權人的清償以在不損害債權人利益而繼續進行生產經營為前提;第二,債務人對部分債權人的清償必須徵得法院或專門機構同意。
對債務人人身的限制。
為保證破產程序的順利進行和對債權人的保護,應對債務人的人身自由(這里主要指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財務人員、文秘人員)等進行必要的限制。具體地講自法院受理破產案件之日起,債務人應承擔以下義務:
第一,妥善保管其佔有和管理的所有財產,帳冊、文書、資料、印章和其他物品;
第二根據法院、管理人或破產清算人的要求進行工作,並如實回答詢問;
第三,列席債權人會議,並如實回答債權人或監督人的詢問;第四,未經法院許可,不得擅自離開住所地。

Ⅷ 破產立案與破產宣告的法律後果分別是什麼

破產立案是啟動破產程序的標志,單純的立案並不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破回產宣告對破產企答業負責人的效力

依照我國《公司法》第147條的規定,擔任破產清算的公司、企業的董事或者廠長、經理,對該公司、企業的破產負有個人責任的,自該公司、企業破產清算完結之日起未逾三年,不得擔任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依照新《企業破產法》第125條第2款的規定,如果是因企業董事、監事或者高級管理人員違反忠實義務、勤勉義務,致使所在企業破產的,自破產程序終結之日起三年內不得在任何企業擔任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破產宣告對債權人的效力

我國新《企業破產法》第107條規定:債務人被宣告破產後,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時對債務人享有的債權稱為破產債權。破產宣告使得有財產擔保或者其他優先受償權的債權人可以經由擔保物或者特定財產獲得優先清償;對於其他的不享有特定財產優先受償權利的債權人來說,只能依照法律規定的清償順序,通過法定程序來集體確定分配方案,從破產財產中獲得清償。

Ⅸ 企業必看,企業破產和解有什麼法律效力

企業破產復和解是在人民法院受理破制產案件後,在破產程序終結前,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就延期償還和減免債務問題達成協議,中止破產程序的一種方法。
和解是一種特殊的法律行為,雙方法律行為以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為條件,而這種法律行為不僅需要債權人會議與債務人意思表示一致,而且要經過人民法院的裁定認可,方能成立。

熱點內容
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修訂草案 發布:2025-01-13 15:09:37 瀏覽:296
規章標語 發布:2025-01-13 15:04:54 瀏覽:731
法律非法學考什麼 發布:2025-01-13 15:04:08 瀏覽:602
關於教師體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15:02:49 瀏覽:905
部隊幹部轉業法規 發布:2025-01-13 14:59:57 瀏覽:977
發錯微信應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3 13:54:22 瀏覽:341
司法邵武人 發布:2025-01-13 13:52:51 瀏覽:879
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都適用勞動法調整 發布:2025-01-13 13:40:31 瀏覽:716
2011年司法考試刑法題 發布:2025-01-13 13:03:40 瀏覽:156
民事訴訟法143條規定 發布:2025-01-13 12:44:07 瀏覽: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