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自殺法律責任

自殺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0-12-18 20:57:31

⑴ 如果朋友因為我對他說謊而自殺,我有法律責任

如果朋友,因為你對他說謊而自殺,那麼你應該是有法律責任的,因為他的事跟你對他帶來的傷害有關你的說的謊對他傷害很大。

⑵ 如果分手後,對方由於傷心自殺,那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從法律的角度上來說,是不需要承擔責任的。因為我國刑法,以因果關系作為定罪的條件,分手不是法律所禁止的行為,而且一般來說分手也是不會導致死亡的結果,所以如果因為提分手,導致對方死亡,不屬於法律禁止的行為,也與對方自殺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綜上所述,如果分手後,對方由於傷心自殺,是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2)自殺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相關案例:

2007年,家住平谷區的小琪(化名)認識了小王,兩人很快確立了戀愛關系,並在2011年10月開始了同居生活。其間,小琪還曾因意外懷孕而墮胎。

去年年底,小琪與小王的感情出現了裂痕,小王向小琪提出了分手。而據小琪留下的信息,她因多次墮胎,已經失去了生育能力,而小王又有了外遇,這才要與她分手。

因難以接受現實,去年的11月26日,小琪在家中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葯自殺,幸而被家人及時發現,經搶救脫離了生命危險。看到女兒悲痛的樣子,小琪的父親便帶著小琪和她的叔叔一起,找到小王解決兩人的感情問題,但並沒有結果。

距離第一次自殺僅僅數天後,11月30日,小琪曾給小王的手機打了數十個電話,並發了一條簡訊,稱「我今天晚上就喝葯走了,希望你看見信息回個電話!我走了會寫個東西,會牽扯到你和潘××!對不起,永遠都再見了!」

小王則表示,當時小琪稱其自殺的前提是他不與其和好,並且簡訊中也表示將在當天晚上喝農葯離開。「我沒有提出說不和好,也對她進行了勸解,我有理由相信她不會喝農葯自殺。」

因為聯系不到小王,小琪在當天下午2點服下農葯後,來到了小王家中。據小王回憶,當時小琪喝下農葯來到他家時,他正在睡覺,對發生的事情毫不知情。而小王的父親及時發現,並撥打了急救電話,將小琪送到醫院急救。

12月1日,小琪因搶救無效死亡。

因認為小王沒有盡到救助義務,導致小琪身亡,小琪的父母將小王告上了法庭,要求其賠償搶救費、喪葬費、死亡賠償金等共計46萬余元。

一審法院認為,原告並無證據證明被告應當確信小琪必然自殺,也並無必須報警或採取其他緊急措施的法定義務,而被告之家人也將小琪及時送醫,應視為已經採取了合理措施,因此判決小王給付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一萬元。

小王認為,小琪自殺的原因與她的父親不同意兩人的婚事有直接關系。而小琪作為成年人,應該對自己自殺的行為後果承擔責任。

小琪父母的代理律師也表示,對於這種情況,法律確實沒有明確規定該如何處理。「但在沒有法律規范時,應當適用法理和公序良俗原則,從民法理論上分析,被告應該採取積極的防範措施但卻沒有作為,應當認定其侵權。」

參考資料:人民網——女子因與男友鬧分手自殺身亡 其父母索賠46萬



⑶ 吵架引起自殺負法律責任嗎

要負法律責任。情況嚴重可屬於間接故意殺人罪。

間接故意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所謂放任,是指行為人對於危害結果的發生,雖然沒有希望、積極地追求,但也沒有阻止、反對,而是放任自流,聽之任之,任憑、同意它的發生。

間接故意包括三種情況:

1、為了追求一個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個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

2、為了追求一個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個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發生;

3、在突發性案件中不計後果,動輒捅刀子的情形。

(3)自殺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區別

(1)認識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兩種情況,間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種情形;

(2)對危害結果發生的意志因素明顯不同。間接故意是放任結果發生,即聽之任之、滿不在乎,容認、同意危害結果的發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結果發生或明知道必然發生的情況下放任結果發生。

(3)特定危害結果發生與否,對兩種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為定罪的意義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觀惡性大於間接故意。 故意殺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和錯綜復雜的。常見的如報復、圖財、姦情、拒捕、義憤、氣憤、失戀、流氓動機等。動機可以反映殺人者主觀惡性的不同程度,對正確量刑有重要意義。

⑷ 孩子自殺,父母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不負法律責任!
孩子的死亡與父母的打罵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是孩子的自己的行為!

⑸ 無意造成他人自殺是否該付法律責任

不用負法律責任。

⑹ 因誣陷導致他人自殺,該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應該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可以自行起訴

刑事部分可以向當地公安報案

追究其故意或過失教唆殺人罪

⑺ 一個人言語過激,使得另一個人自殺,會不會承擔法律責任

如果對方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屬於被害人自陷風險行為,不承擔刑事責任,民事沒有法律規定。

因為個人針對他人言語過激屬於激情下喪失冷靜思考的行為,其本身並不具備惡劣的社會危害性,也就在客觀上無法構成犯罪因素,因此自殺的後果表面上與言語過激有直接關系。

一般情況,行為人先前實施了嚴重的違法行為,結果導致被害人自殺身亡的,可把致人自殺死亡的結果作為一個嚴重的情節考慮。

因此,自殺者不能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只在認定辱罵者構成侮辱罪時,作為一個量刑的情節,從重處罰。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7)自殺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侮辱他人的行為。行為的主要手段有:

1、暴力侮辱人身,這里所講的暴力,僅指作為侮辱的手段而言。例如以糞便潑人,以墨塗人,強剪頭發,強迫他人做有辱人格的動作等,而不是指毆打、傷害身體健康的暴力。如果行為人有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故意和行為,則應以傷害罪論處。

2、採用言語進行侮辱,即用惡毒刻薄的語言對被害人進行嘲笑、辱罵,使其當眾出醜,難以忍受,如口頭散布被害人的生活隱私、生理缺陷等。

3、文字侮辱,即以大字報、小字報、圖畫、漫畫、信件、書刊或者其他公開的文字等方式泄漏他人隱私,詆毀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

⑻ 自殺誰負法律責任

1、相約自殺來。指相源互約定自願共同自殺的行為。因行為人均不具有故意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所以對其中自殺未逞的,一般不能認為是故意殺人罪;但是,如果行為人受託而將對方殺死,繼而自殺未逞的,應構成故意殺人罪,量刑時可考慮從輕處罰;以相約自殺為名,誘騙他人自殺的,則應按故意殺人罪論處。
2、致人自殺。既由於行為人先前所實施的行為,而引起他人自殺結果的發生。對此,應區別三種情況分別處理:
(1)行為人的先前行為是正當的或只是一般錯誤、一般違法行為,他人自殺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自殺者本人的心胸過於狹窄,這時不存在犯罪問題;
(2)行為人先前實施了嚴重違法行為,結果致被害人自殺身亡的,可把致人自殺的結果作為一個嚴重情節考慮,將先前嚴重違法行為上升為犯罪處理。如當眾辱罵他人,致其當即自殺的,可對辱罵者以侮辱罪論處;
(3)行為人先前實施某種犯罪行為,引起被害人自殺的,只要行為人對這種自殺結果沒有故意,應按其先前的犯罪行為定罪,而將自殺結果作為量刑時考慮的一個從重或選擇較重法定刑處罰的情節。

⑼ 網路暴力讓人自殺身亡,這些發言者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法律體系的完善是個漫長的過程,即便是已經成熟的法律,在不同的時期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才需要結合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的加以修改,目前的法律體系中,針對網路暴力而導致被害人自殺身亡的行為並沒有明確法律責任,雖然從情感和道德層面讓人難以接受,但是在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只要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款予以定罪,嚴格來說就不是違法犯罪行為,所以說為了遭受的網路暴力而自殺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顯而易見,網路暴力在未來的現實生活中會已然存在,在相關的法律條款出台之前恐怕難以震懾諸如此類的惡劣行徑,但是在釀成慘劇之前如果能夠及時調整心態,並且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付出生命的代價,畢竟網路作為虛擬的空間沒有必要作為生活的全部,只有懂得自我保護才能在網路和生活中避免遭受各種形式的霸凌和傷害。

熱點內容
司法拍賣輔助機構管理辦法 發布:2025-01-15 06:18:40 瀏覽:808
刑法的近親屬 發布:2025-01-15 06:16:25 瀏覽:355
2017經濟法cpa難度 發布:2025-01-15 05:40:06 瀏覽:320
中級經濟法金融法律制度 發布:2025-01-15 05:28:31 瀏覽:791
司法警察安全工作 發布:2025-01-15 05:13:31 瀏覽:917
社會與法完整版全集 發布:2025-01-15 05:10:59 瀏覽:449
北京司法考試的考點 發布:2025-01-15 05:08:18 瀏覽:351
舞者社會與法2 發布:2025-01-15 04:57:08 瀏覽:578
民法典是一部有關於 發布:2025-01-15 04:46:02 瀏覽:725
勞動法者權利 發布:2025-01-15 04:43:49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