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名詞解釋
1. 請求法律(刑法)名詞解釋
這應該不能算是正常抄的名詞解釋。
這是罪刑法定主義的四個派生原則。
習慣應是指人們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共識。習慣分為成文習慣和不成文習慣。而經過國家認可並賦予法律效力的習慣就稱為習慣法。
排斥習慣沒什麼好解釋的,就是不適用習慣,而應以成文法定罪量刑。
不定期刑制度是指對犯罪者裁定時不確定其刑期,而根據行刑中的表現以定其最後釋放日期的制度.
在裁判時完全不宣告刑期的就無絕對不定期刑。
禁止不定期刑制度就是法庭宣判時應明確其刑期。
有罪類推,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在未經法院宣判有罪之前,也將他作為犯罪者對待。
與之對應是的無罪推定,即未經審判不得認為任何人有罪。這也是我國現刑法規定的。
重法朔及既往,當新舊法規定不同時,適用新法的基本條件是其處刑較重的,適用新法。
我國現在的原則是「從舊兼從輕」,所以是禁止重法朔及既往。
2. 法律名詞解釋
法律的名詞很多,提問者並沒有指定具體的法律名詞。
如果是就「法律」一詞的解釋是: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簡單說,法律就是一個國家或政體的社會行為與管理的強制性規范(規矩)。
3. 法律名詞解釋大全
法律 漢語拼音:fǎ lǜ 英文名稱:Law 法文名稱:Dénomination 「法」[1] 拉丁文jus, 法文droit, 德文Recht, 俄文праhuy 都兼有「公平」、「正義」的含義。從「法」的詞源看,都喻意公平和正義,
編輯本段法律的英文解釋
名詞:Law,Legislation,Codex 形容詞:Legal,Legislative,Juridical,Juridic
編輯本段法律的定義
法律的具體定義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一般限於憲法、法律。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 現在指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是階級專政的工具之一。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律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力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的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法律的其他解釋
基本的法律: 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屬於「基本法律」的層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2]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其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
相關法律名詞
法律體系 通常,法律體系可以分成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另外還有第三種法律體系(依然存在於某些國家的部份或整個地區)-宗教法,是一種以經籍和其解譯為基本的法律。一個國家所使用的體系通常和其歷史、其和外國間的關連、以及其對國際標準的依附等有關。司法體系認同應遵行的法源為其法律體系的明確特徵。所以不同體系的差別多在於模式的不同,而不在於其內容,且每個司法體系通常都可以找到相類似的法條。 法律制度 在發達國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獨立的法院、代議議會、責任內閣、軍警系統、官僚系統、法律專業和公民社會本身。約翰·洛克在其《政府論》里,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種權力,其後的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對其進行了完善,主張將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種權力必須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約。[103]他們的原則是不應該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國家的所有權力,和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內的獨裁理論相對。[104]更近代,有馬克斯·韋伯等人重塑有關在行政控制下的國家的模型。現代軍事、政治與官僚的力量對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顯現出了許多特別的問題,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鴆等作家所不可預見的。法律專業的慣例和實例是讓人民接觸公平正義的重要部份;而公民社會則是一個用來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礎的社會組織、社群和團伙等
4. 名詞解釋:法律適用
法律適用的定義
定義1:
廣義的法律適用是指國家機關按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程序運用法律的一般規定來解決具體問題的活動包括行政執法和司法活動.狹義的法律適用專指司法活動是國家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運用法律的一般規定處理具體案件的專門活動
源自: 三峽庫區移民法律適用的現狀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 朱敏
來源文章摘要:通過對三峽移民案件產生的原因、特點及法律法規體系的分析,指出現有三峽移民法律法規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由此給三峽庫區移民法律適用所造成的困難。為三峽移民法律適用問題的有效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有針對性的研究對象。
定義2:
法律適用是指法律規范適用於具體案件以獲得判決的全過程,在法解釋學上其特指將待決案件事實置諸於規范要件下,以獲得特定結論的一種邏輯思維過程
源自: 民事法律適用中的思維模式再構造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2004年 王天雁,王明革
來源文章摘要:傳統大陸法系法官所奉行的演繹推理下的三段論思維模式面對簡單案件是有效的,但是在疑難案件的審理中,由於三段論推理所要求的邏輯嚴密性,普適性的法律規則難以保證三段論推理中大前提的「真理性」,因此需要對三段論的思維模式進行改造,在法律適用中區分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在法律問題與事實問題的互動中,推動法律適用的進程,從而保證判決的公正性。
定義3:
廣義上的法律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國家授權單位按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將法律規范用於具體的人或組織的專門活動.狹義的法律適用是指國家司法機關適用法律規范處理案件的活動
源自: 法律適用中的平民期待及其影響 《唯實》 2002年 李銀笙
定義4:
在通常情況下,法律適用就是指在具體的法律事實出現後,通過將其歸入相應的抽象法律事實,然後根據該法律規范關於抽象法律關系之規定,進而形成具體的法律關系和法律秩序
源自: 擬制:一種政治藝術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 盧鵬
來源文章摘要:法學作為一門藝術,並不是一個比喻,而是另一個視角的白描。擬制就是不可推翻的虛構,在作為法學主要研究對象的法律和政治現象中,廣泛存在著擬制。這些擬制不是作為認知實驗才有意義,而是其本身就具有實踐意義和終極價值。它不僅有助於人們得出適當的判斷而且也有助於人們採取必要的行動。
定義5:
法律適用是指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發生爭執時用何國法律來處理爭執.被合同雙方當事人選擇適用的那一個國家的法律,稱之謂准據法.法律適用事關司法管箱權,即選擇適用何國的法律,則該國司法便具有管轄權
源自: 《金康合同》釋義 《中國遠洋航務公告》 1998年 曹玉堂
來源文章摘要:<正> 第19條 法律適用與仲裁(Law and Arbitration) 19.Law and Arbitration (a)This Charter Party shall be governed by and construed in accordance with English law and any
定義6:
一、行政法解釋發生的條件:行政法的適用按照法理學的一般見解,法律適用是指[2]「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其職權范圍把法律規范應用於具體事項的活動
源自: 論行政法解釋的發生條件和存在形態 《河北法學》 2005年 黃竹勝
來源文章摘要:行政法解釋是行政法適用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由於行政法的適用的特點和現代行政法治的要求,決定了行政法解釋必然存在著行政機關的解釋和司法機關的解釋兩種形態,同時決定了行政法解釋兩種解釋形態的不同的法律效力。
定義7:
有的學者認為,司法是法律適用的一種,而法律適用是指「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及被授權單位依照其職權范圍,通過法定程序實施的一種方式
源自: 當代中國司法權的異化及其克服 《攀登》 2004年 魏建國,薄振峰,陳飛
來源文章摘要:在我國司法權是一種系統相對獨立的國家權力,具有有別於其他國家權力的基本特性。這些基本特性主要 包括:終結性、獨立性、中立性、消極性、交涉性、個別性和專屬性等。筆者認為,在當代中國,司法權的本來內涵和某些特徵在一定程度上遭遇扭曲,甚至被異化。為此,要保證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化的實現,就必須採取各種措施來克服異化現象。
定義8:
法律適用是指國家的專門機關通過一定程序實施法律即通過運用法律規范來設立、變更或解除一定的法律關系.法律適用是國家專門機關的專門權力也是其專門性的活動
源自: 林權爭議的法律適用問題探討 《浙江林業科技》 2001年 周伯煌,趙瑾,余玉豹
來源文章摘要:正確處理林權爭議(指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對於保證林業正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林權爭議的政府處理程序和訴訟程序中,亟待解決法律規范的具體適用問題。本文在解釋法律適用概念、可供選擇適用的規范性文件的基礎上,提出了處理林權爭議的 5 條適用原則。
定義9:
法律適用是指一部法典在實際執法中的運用.刑法第十二條第一款中的「適用當時的法律」、「適用本法」指的是整部刑法對其實施以前的行為有無溯及力而非指其中的某個條文
源自: 一個行為不能同時適用新舊刑法 《人民檢察》 1998年 熊有福
定義10:
ed$1gff指專門國家機關$W法定unw程序把法律in用於現實社會生活中具體的人和事項的活動又稱為法律適用.它擔當著清除法律運行中可能遇到的違法、犯罪等障礙的使命對法運行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因而也是法運行的一種特殊的、重要的環節
源自: 論法的形態 《哈爾濱師專學報》 1999年 陳巧玲
來源文章摘要: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正統一體,法也不例外。法有靜態和動態兩種形式。從靜態來看,法是外法和內法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體;從動態來看,法是立法、執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監督等活動相互制約的動態過程;從動靜統一的角度來看,法運行中內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5. 法理學名詞解釋:正式解釋與非正式解釋
正式解釋:是指由有權解釋法律復的國家機關對法制律所作的解釋,又稱「有權解釋」,是「非正式解釋」的對稱。這種解釋具有法律效力。正式解釋又可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
非正式解釋:可分為學理性解釋和宣傳性解釋,這雖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直接引用,但對法律適用有參考價值,對法律的實際適用有著很大的說服力。
6. 法律行為的名詞解釋
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事實的一種。能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人的活動(行為)。同法律事件不同之處在於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人們有意識的自覺活動的結果。包括作為(即積極的行為)和不作為(即消極的行為)。成立要件:(1)必須是外部表現出來的作為或不作為,而不是人們的心理活動;(2)必須是人們有意識的活動。無意識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在暴力威脅下的行為都不能成為法律行為。法律行為具有多樣性。有單方的(如遺囑)、雙方的(如合同)、共同的(如建立社團),有有償的(如購銷)和無償的(如贈與)等形式。根據法律行為的性質可分為合法行為和不合法行為。
法律行為一詞源於德國民法典,薩維尼給出的定義是「行為人創設其意欲的法律關系而從事的意思表示行為」,大多數法學家接受了這一定義。這一定義強調了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要素與所產生的私法效果。意思表示是法律行為不可缺少的核心構成要素。如果法律行為能夠產生主體預期的後果,按照當事人的意思安排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當事人必須要能夠自主作出意思表示,而且這種意思表示能夠依法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拘束力。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根本區別即在於當事人是否做出了意思表示且這種意思表示是否能夠產生拘束力。在一些事實行為中,當事人也可能對其行為後果有一定的意思但沒有表達於外(如先佔),也有的對其行為後果有一定的意思而且也表達於外了(如自助),但由於不符合法律行為的本質要求而不能發生相應的法律效力,只是產生了法律直接規定的法律後果,因此並不被認為是意思表示。可見,在事實行為中,意思表示是不被考慮的。
還要指出的是,薩維尼的這一經典定義表明法律行為本身不含有「合法性的要求」。在法律行為的構成中強調合法性的要求,將不適當地突出國家對民事主體行為自由的干預,限制了私法自治。法律行為的本質不在於其合法還是非法,而在於意思自治。在法律行為的構成中強調合法性的要求,不僅人為地造成許多概念上的沖突,而且人為地形成了民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民事違法行為等多個概念,反而使得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區別趨於模糊。
實際上,合法性僅僅是法律行為的效力判斷要件(標准),而非其本質構成要件。在確定法律行為的效力時必須要強調合法性要件,即「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或社會公共道德」。這樣,既嚴格確立了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又嚴格區分了其效力規則(生效要件)與成立規則(構成要件)。
7. 法理學名詞解釋匯總
法理學(Jurisprudence)是以整個法律現象的共同發展規律和共同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發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質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法律的創制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等。名詞解釋1、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 2、法學體系,指法學是一個由各個互不相同、但有聯系的分支學科構成的知識系統。 3、法理學是我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是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4、社會調整就是通過一定的社會權威,確定社會生活主體的行為方式,指明其發揮作用和發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將其納入一定的秩序之中。社會調整是實現社會秩序、維持社會正常運行的必須手段。 5、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中逐步形成並把它固定下來的,傳統、集體感和恐懼感是維護其有效的重要力量,並對違反習慣者嚴厲懲罰的原始時期的行為規范。。習慣是原始社會主要的社會調整手段。 6、個別性調整是最早發展起來的社會調整。它是按照針對具體人、具體事所確定的行為方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的一次性調整。 7、規范性調整就是針對某一類主體、某一類情況而使用一般行為規則進行的重復性的調整。 8、法律規范規定人們的行為可以怎樣做、應該怎樣做或禁止怎樣做,它是評價人們行為是否合法的標准,是指引人們的行為、預測未來行為及其後果的尺度,同時也是制裁違法行為的依據。 9、法是指由國家專門機關創制的,以權利義務為調整機制並通過國家強制力保證的調整行為關系的規范。 10、法的價值就是法這個客體(制度化的對象)對滿足個人、群體、社會或國家需要的積極意義。 11、法制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法律制度的簡稱。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行法律規則,而且包括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行,法律運行的機制,一個國家的法律文化傳統,佔主導地位的法律意識,發現教育以及法學研究等等,它是一國、地區法律上層建築諸因素構成的系統。 12、法系按照法的歷史傳統和法的外部特徵對法進行的分類。 13、大陸法系是以古代羅馬法為基礎和以19世紀初法國民法典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的總稱。 14、英美法系是以英國法為傳統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國法律的總稱。又稱英國法系、普通法法系。 15、法律移植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從另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許多「法律集團」中輸入的一種現象。 16、法的歷史類型就是按照法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及社會需要對法所作的基本分類。 17、法治是指依法治理國家的原則。 18、一國兩制指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19、法的原則指體現法的本質和內容的法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0、社會主義法的原則指反映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和內容的社會主義法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思想。 21、法治原則即依法治國,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守法的原則。 2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是指法作為同一尺度衡量事實上不平等的人,不僅人人權利平等,而且義務平等。 23、社會調整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國家內存在的、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所決定的社會規范,構成某一種統一體,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手段,共同保證這對社會生活領域產生全面、深刻影響的統一體。 24、法律調整指根據一定社會生活的需要,運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對社會關系施加的有結果的、規范組織作用。25、法制是以法為核心,包括與法相適應的法律意識以及相應的法律實踐(包括立法、執法、司法、護法、守法等活動)在內的某國或某地區法律上層建築的整個系統。 26、法治是主張嚴格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 27、法律秩序是依法建立的秩序。它是以有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實行法治為前提。 29、社會主義法治是指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地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堅決依法辦事,依法治理國家。 30、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 31、法律心理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不系統的,自發形成的感受和情緒。 32、法律思想體系是人們關於法律現象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觀點。 33、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動水平的概念,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實施、法律教育和法學研究等活動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知識的總和。 34、法的創制是國家或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認可)、修改、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35、法律規范的制定,是指國家或國家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廢止法律規范的活動。 36、法律規范的認可,是指國家或國家機關對業已存在的行為規范承認並賦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動。 38、調整性規范是通過賦予社會關系參加者以權利並讓他們承擔義務來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 。 39、保護性規范是規定法律責任,以及制裁措施的規范。 40、積極義務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必須做出一定行為,即承擔一定積極作為義務的法律規范。 41、授權性規范,是指規定人們有權自己做出某種行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種行為的法律規范。 42、禁止性規范,是指禁止人們做出一定行為,即承擔~定消極不作為義務的法律規范。 43、絕對確定性規范,是指不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進行個別怕調整的規范。 44、相對確定性規范,是指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進行個別調整的規范。 45、任意性規范,這種規范允許雙方當事人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就一定問題達成協議。如果達不成協議,才適用規范所規定的行為方案。 46、強行性規范,這種規范不允許當事人自行協議解決問題,只能執行法律規定的方案,否則其協議無效。 47、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是指法律規范在邏輯聯繫上是有哪些因素或部分構成的。 48、命令性規范,是以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體現的國家規范性命令,一項命令就是一個規范。 49、情況性規范,是指允許執法機關、執法人員根據具體情況,直接進行個別性調整的規范。 50、必擇其一的規范,是指規定執法機關、執法人員必不使用規范中列舉的若干方案中的一種。 51、任選的規范,是指在規范中除了規定可供採用的基本方案以外,也規定了任選的方案。 52、法的體系,是指一國或一地區現行法律規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53、立法體系或稱為制定法體系,是指一國各種規范性法律文件所構成的整體。 54、法的部門,是指對一國現行法規范按其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不同,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調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55、法的形式淵源,指法的法律效力的來源,即一個行為規則通過什麼方式產生、具有何種外部形式才被認為是法律規范,具有法律規范的效力,並成為國家機關審理案件或處理問題的規范性依據。 56、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是指採用一定方式,對已經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整理、歸納和加工,使其系統化的活動。 57、法規清理,又稱法規整理,是指有關國家機關按照一定程序,對一定時期和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審查,並重新確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動。 58、法律匯編,又稱法律匯編,是指在不改變法規內容的前提下,將規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問題的性質或按發布時間的先後順序予以排列,匯編成冊。 59、法典編纂,是指對屬於某一部門法的全部法律規范進行審查。修改、補充,並編制新的系統化的法典的活動。 60、法的實現是指法律規范在人們的行為中的具體落實,即權利被享用,義務被履行,禁令被遵守。強調法實施的結果,強調把法律規范的要求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事實是實際狀況。 61、法的實施是指使法律規范的要求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實現的活動。它強調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和貫徹。 62、法的適用是指國家專門機關和由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按照法律的規定運用國家權力調整和保護具體的社會關系的活動。它是法的實現的重要形式之一。 63、自由裁量權即在法律對有關事項近規定原則,而沒有規定具體幅度和范圍的情況下,行政機關在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則的前提下,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採取適當措施履行其行政職能的權力。 64、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機關適用法的活動,特別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必須符合立法目的,做到客觀、適當、公正,符合理性。 65、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協議,將他們之間的爭議交給雙方所同意的第三者進行裁決的制度。 66、調解指中立的第三者在當事人之間進行調停疏導,促使當事人相互諒解,平等協商,自願達成協議,從而消除紛爭的活動和方式。 67、法律規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規范的生效范圍,即法律規范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對什麼人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68、法律關系,是根據法律規范產生的,以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特殊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構成。 69、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其中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 70、權利能力,是法律關系主體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或資格。 71、行為能力,是指權利主體能夠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 72、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因違法而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它是行為能力在保護性法律關系中的特殊表現形式。73、法律關系內容,就是法律關系主體相互之間在法律上的一種權利和義務關系。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就是法律關系的內容。 74、法律權利,是指法律所允許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採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義務所保證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75、法律義務,是指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人按照權利人的要求,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必須作出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 76、法律關系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77、法律事實,是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化和消滅的現象。 78、法律事件,是指法律不把一定後果的產生與當事人的意志相聯系的客觀事實或現象。 79、法律行為,是指以當事人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法律後果的行為。 80、合法行為,是指符合法律 規范或法律原則要求的,對社會有益或至少無害的,從而為法律所保護的行為。 81、違法行為,亦稱違法,是指個人或單位實施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有過錯的不合法行為。 82、法律責任是指違法者對自己實施的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的責任。 83、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對責任主體依其所負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征罰性或保護性強制措施。 84、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指在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的領導下,動員和組織全社會的力量,充分運用政治的、經濟的、思想教育的、文化的、行政的和法律 的各種手段,征罰犯罪,制裁違法,改造違法犯罪者,積極消除產生違法、犯罪的根源和條件,從多方面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維護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85、狹義的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對法的創制和法的實施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86、廣義的法律監督,是指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對各種法律活動的合法性所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8. 法律的名詞解釋
法律的規范性是指法律是一種行為准則,是一種規范,規制人們的行為,要求人們按內法律容規定行事,違反法律就會受到懲罰。
法律的國家性是指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監督執行,國家強制力是法律實施的保障。
法的意志性和規律性,法是國家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統治階級用法來推行主張。同時法也是要遵從社會規律,社會是法產生的基礎,法是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法的階級性和共同性,法具有階級性,維護統治階級利益,體現統治階級意志 ,同時法也體現社會普世價值追求,講求公平正義共同屬性等
法的利益性和正義性,法是用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用來保障民眾利益的。法律要得到認可和遵從,必須體現正義。
9. 法理學中法與法律的名詞解釋和區別
法的外部特徵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一) 法是調整人們行為和社會關系的規范,具有規范性從其存在形態看,法首先是一種規范,但法不是一般的規范,而是一種社會規范,其特點在於它所調整的是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或交互行為,這使得法與思維、語言、技術等規范相區別。法作為一種規范,當然具有規范性特徵,它為人們的交互行為提供了可為、勿為和應為三種模式。從效力上看,法這種規范所適用的對象是不特定的,而且在生效時間上也是反復適用的。(二)法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體現了國家對人們行為的評價,具有國家意志性一切法的產生,大體上都是通過制定和認可兩種途徑。所謂制定,就是國家立法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創制規范性文件的活動。所謂認可,是指國家通過一定的方式承認其他社會規范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動,包括明示認可和默示認可兩種方式。「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還意味著: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具有統一性和權威性。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總的法律體系,而且該法律體系各規范之間不能相互矛盾。法在形式上總是一元的。(三)法是由國家強制力為最後保證手段的規范體系,具有國家強制性一切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但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之所以要具有國家強制性,主要是因為:第一,法不能始終為人們自願地遵守,需要通過國家強制力強迫遵行。第二,法不能自行實施,需要國家專門機關予以適用。當然,國家運用強制力保證法的實施,也必須依法進行,應受法律規范的約束,否則,國家強制力就成為赤裸裸的暴力。(四)法在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所謂法的普遍性,也稱為「法的概括性」,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的效力對象具有廣泛性。第二,法的效力具有重復性,法對人們的行為具有反復適用的效力。當然,法也是有局限性的。(五)法是有嚴格的程序規定的規范,具有程序性法之所以具有程序性特徵,主要是因為法律在本質上要求實現程序化,而且程序的獨特性質和功能也為保障法律的效率和權威提供了條件。總之,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它具有規范性、國家意志性、國家強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等特徵,而這些特徵是通過法的內容,即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來體現和調整、維護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轉自學易網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一般限於憲法、法律。法屬於上層基礎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