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效益原則

法律責任效益原則

發布時間: 2020-12-17 02:39:14

1. 何謂法律責任的歸結應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法律責任的歸結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和確認。
歸結法律責任的基本原則:
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2.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包括:責任法定原則、因果聯系原則、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責任自負原則。
一、責任法定原則
1、 責任法定原則的概念
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2、責任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1)作為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發生後,應按照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相關人的法律責任。(3)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強調「罪刑法定主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4)同時責任法定原則也不允許法律的類推適用。(5)在一般情況下還應排除對行為人不利的溯及既往,強調「法不溯及既往」。
二、因果聯系原則
1、因果聯系原則的含義
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必須首先考慮因果關系,即引起與被引起關系,具體包括:(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2、兩種因果聯系
在認定「違法者」有無法律責任時,必須搞清楚兩種因果聯系:一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即特定的物質性或非物質性損害結果是不是由該行為引起的。二是心理活動和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即違法者的行為是不是其思想支配身體的結果。從認識論上說,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系呈現多樣性,有內在的、外在的、直接的、間接的、主要的、次要的等等。認定法律責任所要求的因果聯系是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心理活動與行為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直接的、主要的聯系。否則,就不應當認定違法者有法律責任。
三、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
1、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的含義和意義
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是公平觀念在歸責問題上的具體體現。其基本含義為法律責任的大小、處罰的輕重應與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輕重相適應,做到「罪責均衡」、「罰當其罪」。 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是實現法律目的的需要,通過懲罰違法行為人和違約行為人,發揮法律責任的積極功能,教育違法、違約者和其他社會成員,從而有利於預防違法行為、違約行為的發生。
2、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的內容
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國家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都應當堅持這三個「適應」,全面衡量,不應偏廢。 有時候,特別是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的特殊情況下,為了有效地制止違法犯罪行為,保護人民的利益,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有必要對那些故意的、出於反動目的和惡毒動機而實施的危害性較大的違法犯罪行為,確定出高於其違法成本和實際社會危害的責任。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要貫徹責任與違法基本均衡或相對適應的原則。
四、責任自負原則
1、責任自負原則的含義
與古代社會個體不獨立不同,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在法律上具有獨立的地位,因此在歸責問題上要求遵循責任自負原則。責任自負原則是現代法的一般原則,體現了現代法的進步。
2、責任自負原則的具體要求
責任自負原則要求:(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們的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每個公民、每個法律主體既享有權利,又必須承擔和履行義務,而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是等量的和互相制約的。這里既不容許存在「無義務的」權利(即特權),也不應當存在「無權 利的」義務(即不合理的義務)。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這一原則。如果我們對某些有責任能力的人的違法行為不予追究或避重就輕,那就等於認可他們享有不履行義務的特權,容許他們的意志和利益凌駕在體現廣大人民公共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之上,這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是背離的。

3. 法律責任的規則要堅持的原則有哪些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編輯本段懲罰性責任與補償性責任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4. 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則有哪兩種

你好:通俗的將稱為歸責原則。不同的法律關系歸責原則不同;刑事責任需按照罪刑法定規則;行政法的歸責原則為過錯原則;民法的歸責原則有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嚴格責任都屬於歸責原則。

5.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原則。

歸責原則的概念,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歸責原則對侵權行為法之適用,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則常常被當作一個預設的前提,似乎重要得不言而喻,無需畫蛇添足多作限定。

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在對侵權行為法進行研究、對民事侵權案件進行分析和審理時,歸責原則的討論自覺不自覺地被提高到了就侵權行為法整體而言的層次。

(5)法律責任效益原則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的特點:

1、各項歸責原則之間須相互作用和補充,而不是自相矛盾,相互抵消;其次,歸責原則體系須體現法律的全部功能;

2、歸責原則體系須具有周延性適用范圍,能夠指導各種案件的處理;

3、歸責原則的體系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兩在歸責原則的地位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處於核心地位,至於公平責任原則不過是對過錯責任原則的補充。

以致於中國的司法實踐中,法官對案件的處理首先考慮的是行為人是否有過錯,能否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當調查舉證發現行為人不存在著過錯問題或無法證明行為人是否有過錯時,才考慮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之中,是否適用特殊的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以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而當出現行為人沒有過錯,其行為又不屬過錯推定適用范圍的情況時,才考慮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予以解決。

6. 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是什麼

法律責任追究 應把握的原則
一、責任法定原則
責任法定原則,是指追究違法行為人法律責任時,必須依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法律責任予以追究,法無明文規定不予處罰。《行政處罰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該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處罰無效。」此條說明沒有依照法律規定和違反法定程序作出的處罰無效,《刑法》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此規定表明,罪刑法定和無法律明文規定不得定罪的原則。
但值得注意的是法與法之間出現沖突的時候怎麼辦?例如:《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出租、出借許可證或者葯品批准證明文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行政許可法》第八十條規定,被許可人塗改、倒賣、出租、出借行政許可證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行政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然而《刑法》第二百八十條只對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作出刑罰規定,並未對倒賣、出租、出借許可證的行為作出刑罰規定。筆者認為,此時應根據「罪刑法定」的刑事處罰原則,執法機關不能對倒賣、出租、出借許可證的行為按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二、公開、公正原則
公開原則是關於透明度的問題。公開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依據公開。法律作為行為規則,其指導和評價作用的前提是法律必須為公眾所知,人們才有遵守法律的可能。凡是涉及對違法行為給予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公布的規範文件不能作為處罰依據。二是處罰公開。《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這里的告知權利制度是指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時應當告知當事人陳述、申辯、聽證的權利,在作出處罰決定之後,還應告知其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的權利。
公正原則強調的是一種合理性,合理性一般針對的是自由裁量(裁定)行為。遵循公正原則必須做到:一是同等情況相同處罰,即兩個以上違法者在違法行為的事實背景,情節等方面完全相同,處罰結果一定相同。二是遵守公正的程序原則。法律規范規定處罰程序是為了實現結果的公正,因此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遵守法定程序,允許當事人有陳述申辯的權利。三是行政處罰與違法(包括犯罪)行為相適應,即處罰輕重程度必須與違法行為的性質、社會危害性的大小等相稱或相均衡。
三、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是我國法律制度的最大特色,它既體現了處罰的預防目的,又反映了「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精神,這一原則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對違法行為人必須依法嚴肅處理,不能姑息遷就,因為處罰對於被懲處者來說,是其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二是要將教育貫穿於處罰工作的始終,使懲處立足於教育、挽救和防範。遵循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克服「不教而誅」,單純懲處的傾向,又要克服否定懲處作用,認為「教育萬能」的思想。只有把懲處與教育、懲處與防範、治標與治本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處罰的最大效果,實現處罰的最終目的。
四、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的原則
事實清楚是指違法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動機、目的、手段、後果以及其他有關情況必須清楚,這是對違法行為正確定性的客觀基礎。
證據確鑿是指據以認定違法行為和給予違法行為人處罰的證據必須能夠充分證明違法行為的存在以及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和危害程度,對不能充分證明違法行為客觀情況的證據則不能採信。證據確鑿的內容包含四個層次:一是證據必須真實,所取得的證據要能經得起現實和歷史的檢驗。二是證據必須與案件有內在的聯系。三是證據必須充分,能夠將違法事實證明清楚,得出的結論是唯一的。四是證據之間不能有矛盾。
定性准確是指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基礎上,對違法行為人違法事實的性質認定確實無疑。要做到定性准確,必須要有正確認定案件性質的依據。這里的依據是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和國務院的決定。除此以外,任何規范性文件都不能作為處罰定性的依據。
五、法律責任不能替代原則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應受到行政處罰或者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因違法應受到行政處分,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代替刑事處罰。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根據法律責任不能替代原則,行政機關辦理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案件時,發現當事人的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依照《行政處罰法》、《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的規定,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發現不屬於自己管轄的行政案件,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給予處罰。

7. 效益原則是指在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時,應當進行成本收益分析,講求法律責任的效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尤其是追溯時效

8. 請簡要論述法律責任的承擔原則及法律責任的分類

堅持法律責任的合法性原則,即承擔法律責任必須有法律的根據,必須合法,包括內實體法和程序法。容
堅持法律責任的公正性原則,如罪刑相適應,責任與造成損害的行為的相適應等,不能採取侮辱人格的措施。
堅持法律責任的合理性原則。這就要求從法律責任的目的出發,按照違法的程度、違法者的情況、違法的情節來選擇對違法者的懲罰措施。
堅持法律責任的及時性原則,即在法律規定的時效性期限內,及時追求違法者的責任。 堅持法律責任的不可避免性原則。法律責任的不可
避免性意味著沒有任何違法違法行為能夠逃避國家的懲罰和社會的譴責。
你說是這個嗎

9. 什麼是法律效益原則

效益是決定立法成本的核心因素。任何立法勞動和費用的投入都將產生一定質量的法律文本以專及立法屬預期效果,都會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立法聽證的效益性是指通過聽證產生的立法能夠適用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人們活動的自覺選擇,並能夠有效的調整社會關系和維護社會秩序,使社會處於和諧、安全、公正與穩定的狀態,這也是立法聽證追求的價值目標。產生高質量的法律文本和高價值的立法預期經濟效果,是立法聽證的經濟效益所固有的內在追求。立法聽證經濟效益有時可以用明顯的經濟指標來顯示,有時則為經濟效益的產生提供前提條件以及制度保障,從而產生隱含的經濟效益。一些國家已經將立法所追求的效益原則法制化,要求對立法進行經濟效益分析,以保證立法的合理性和成熟性。

熱點內容
推動全社會自覺尊法護法學法 發布:2024-12-23 15:00:14 瀏覽:943
有關道德的名言名句 發布:2024-12-23 14:57:37 瀏覽:867
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記憶方法 發布:2024-12-23 14:51:02 瀏覽:697
香港大學mcl法律碩士 發布:2024-12-23 14:13:35 瀏覽:190
司法考試需要准備多長時間 發布:2024-12-23 14:05:39 瀏覽:791
離職押工資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12-23 13:42:30 瀏覽:842
博弈論對法學 發布:2024-12-23 13:19:50 瀏覽:933
簡說民法典 發布:2024-12-23 13:10:02 瀏覽:29
勞動法員工請假的時間規定 發布:2024-12-23 12:59:56 瀏覽:87
試商法試題 發布:2024-12-23 12:46:26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