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發生法律效力
1. 當事人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定或判決有異議應怎麼辦
當事人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定或判決有異議的可以提起上訴。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百三十三條人民法院受理的上訴案件,一般應當有上訴狀正本及副本。
上訴狀內容應當包括:第一審判決書、裁定書的文號和上訴人收到的時間;第一審法院的名稱;上訴的請求和理由;提出上訴的時間;上訴人簽名或者蓋章。如果是被告人的辯護人、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提出上訴的,還應當寫明提出上訴的人與被告人的關系,並應當以被告人作為上訴人。
第二百三十四條被告人、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和被告人因書寫上訴狀確有困難而口頭提出上訴的,第一審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其所陳述的理由和請求製作筆錄,由上訴人閱讀或者向其宣讀後,上訴人應當簽名或者蓋章。
第二百三十六條被告人、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通過第一審人民法院提出上訴的,第一審人民法院應當審查上訴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在上訴期滿後三日內將上訴狀連同案卷、證據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同時將上訴狀副本送交同級人民檢察院和對方當事人。
(1)已經發生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百三十七條被告人、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直接向第二審人民法院提出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上訴狀後三日以內將上訴狀交第一審人民法院。第一審人民法院應當審查上訴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符合法律規定的,應當在接到上訴狀後三日以內將上訴狀連同案卷、證據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同時將上訴狀副本送交同級人民檢察院和對方當事人。
第二百三十八條被告人、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上訴期限內要求撤回上訴的,應當准許。
第二百三十九條被告人、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上訴期滿後要求撤回上訴的,應當由第二審人民法院進行審查。如果認為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應當裁定準許被告人撤回上訴;如果認為原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將無罪判為有罪、輕罪重判等,應當不準許撤回上訴,並按照上訴程序進行審理。
第二百四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裁定的抗訴,通過第一審人民法院提交抗訴書。第一審人民法院應當在抗訴期滿後三日內將抗訴書連同案卷、證據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並且將抗訴書副本送交當事人。
2. 民事訴訟法: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
這就是一事不再理原則,或者叫法的既判力原則。同一事實同一理由同一訴訟回請求,如果法院作出判答決,或者裁定不予受理、裁定駁回起訴,就是對相關法律問題已經作出了處理,生效的判決和裁定應當尊重,如果確有錯誤,也應當通過申訴程序解決。而訴訟中當事人自己撤訴,法院裁定準予撤訴,也就是法院並未對案件作出實質處理,當事人是可以再起訴的。
另外,離婚案判決不準予離婚,間隔半年後可以再起訴。
3. 什麼叫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
一審結束後法定期限內無上訴無抗訴則判決生效,二審時的判決直接發生法律效力回。(再審本來就是答針對已生效判決的)
檢察院有抗訴權,被告人有上訴權,被害人只有請求抗訴權(他只能請求檢察院抗訴)
上下級法院之間是業務指導關系
4. 「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
對於「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具體條文條款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的:
第二百零八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三、第二百零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第二百一十條
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
第二百一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但經該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的除外。
第二百一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決定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提出抗訴的,應當製作抗訴書。
第二百一十三條
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審時,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
5. 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行為,包括哪些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八回十八答條的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的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行為,包括:
(一)在法律文書發生法律效力後隱藏、轉移、變賣、毀損財產或者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交易財產、放棄到期債權、無償為他人提供擔保等,致使人民法院無法執行的;
(二)隱藏、轉移、毀損或者未經人民法院允許處分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的財產的;
(三)違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費令進行消費的;
(四)有履行能力而拒不按照人民法院執行通知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
(五)有義務協助執行的個人接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後,拒不協助執行的。
6. 關於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提出抗訴的問題
這一句話中所體現復的「同級人民製法院」是同一個法院。 而且,你應當看到,主語是沒有變化的,也就是說,你可以這樣讀「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在實踐中,抗訴實際上涉及到兩級檢察院工作的配合,一般申請是向法院同級的檢察院提出,材料會移交到上級檢察院審查。
7. 對人民法院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確有錯誤,對案件依法重新審理並作出裁判程序的稱為( )
對人民法院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確有錯誤,對案件依法重新審理並回作出裁判程序的稱答為(審判監督程序 )。
審判監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發現在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依法提起並對案件進行重新審判的程序。
審判監督程序的意義是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可依法糾正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判決、裁定,有利於保證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准確有效地懲罰犯罪分子,充分體現和貫徹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方針政策;有利於加強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及時發現審判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審判工作方法和作風,提高審判人員的素質;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可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對審判工作的監督作用。
8. 在刑訴中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有哪些
下列判決和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一)已過法定期限沒版有上訴、抗訴的判決和裁定權;
(二)終審的判決和裁定;
(三)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判決、裁定和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權核准死刑的判決和裁定;
(四)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判決和裁定。
9. 在刑訴中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有哪些
下列判決和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一)已過法定期限沒內有上訴、抗訴的判決和裁定容;
(二)終審的判決和裁定;
(三)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判決、裁定和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權核准死刑的判決和裁定;
(四)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判決和裁定。
10. 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錯誤怎麼辦
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指,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的可以上訴,而當事人未上訴的判決、裁定;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具有確認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確定力。因此,判決、裁定一經生效,不得任意變動。但在司法實踐中,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也有可能存在錯誤。因為判決、裁定是建立在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基礎上的。如果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有錯誤,判決、裁定便有可能有錯誤。這種判決、裁定,如不加以糾正,就會損害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不利於維護正常的民事法律關系和社會經濟秩序,也有損法律的尊嚴和人民法院的威信。為了保證法院判決、裁定的正確性與合法性,使有錯誤的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得到糾正,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審判監督程序,因此,人民法院對確有錯誤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予以糾正。
審判監督程序又稱再審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認為在認定事實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對原案件進行重新審理予以糾正的程序。審判監督程序不是每一個民事案件的必經程序,只是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但又確有錯誤的判決和裁定才可以適用的一種訴訟程序,是保證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正確、合法的一項重要的訴訟制度。審判監督程序,既不同於第一審程序,也不同於第二審程序,主要區別表現在:
1.性質不同。第一審和第二審程序,屬於正常的審判程序,是兩個不同的審級;審判監督程序不是民事訴訟的審級,只是審判程序的特殊階段。審判監督程序與二審程序雖然都是為了保證判決、裁定的正確性,糾正原判決、裁定錯誤的程序,但是第二審程序是上級人民法院對一審人民法院所作出的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審理,是一審案件審理的繼續,是民事案件的終審。審判監督程序不是民事訴訟程序的繼續進行,而是依法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的再次審理。
2.審理的對象不同。第一審程序審理的對象是當事人之間發生的權利義務糾紛,是解決他們的爭議。第二審程序審理的對象,是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對這一案件重新審理。審判監督程序是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審理,不論是一審判決、裁定,還是二審判決、裁定,只要是確有錯誤的,都可以作為再審的對象。
3.提起審理的主體不同。有權提起第一、第二審訴訟的,是對本案有實體權利義務的人,包括原告、被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是上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當事人也可以提出再審的申請。
4.提起的時間不同。提起第一審程序,受實體法規定的訴訟時效的限制,超過時效,無正當理由的,不得起訴。按第二審程序提起上訴的,必須在第一審判決、裁定作出後的法定上訴期內提起。提起審判監督程序,不受時間限制,發現判決、裁定有錯誤,隨時可以提出。但是,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有兩年時效的限制。
5.提起的理由不同。提起第一審程序的理由,是起訴人認為自己的民事權益被對方侵犯或者發生了爭議;提起第二審程序的理由,是對第一審人民法院所作的判決、裁定不服;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理由,是認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或者認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違法。
人民法院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提請再審,具體是:
1.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人民法院對本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裁定應當負責,發現確有錯誤應當自己進行糾正,因此,民事訴訟法賦予法院對本院所作判決、裁定依法予以糾正的權力,院長發現本法院生效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本院審判委員會。審判委員會對所提交的判決、裁定進行審查,決定是否進行再審。對決定再審的,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並重新組成合議庭再審。
2.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最高人民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有權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如果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調取材料,依審判監督程序自行審理,也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下級人民法院重新審理後,應當將審判結果上報最高人民法院。
3.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對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進行監督,發現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可以自行審理,也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