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論文
『壹』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研究 》 論文 參考文獻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研究 》 可供參考文獻 1 。閻達五、閻金鎔《改革中的會計審計論文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2。張建軍《審計概念體系研究》,1997年。 3。毛岩亮《民間審計責任研究》,1999年。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4。李若山、周勤業《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理論與實務》,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年。
5.文光偉《注冊會計師都法律責任》,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年
6.閻金鎔《審計理論研究》,中國審計出版社,1993年 7.閻至剛《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與法律責任讀本》,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年。
8.李君《論審計的獨立性》,度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
9.謝榮、李樹華、王建春《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戰略),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
10.陳漢文《注冊會計師職業行為難則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 『
1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中國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案例與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王立彥、崔謹、徐惠玲《會計師職業道德與責任——理論、規范與案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劉力雲《審計風險與控制稠;中國審計出版社,1999年。
14.胡春元《審計風險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
15.周志誠《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中國海峽兩岸案例比較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16.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17.阿爾文·A·阿倫斯等著,張龍平等譯《審計與保證服務》,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18.王德升《關於審計「期望差距」的幾個問題》,注冊會計師通訊,1997;年第(6)』期。
19.胡繼榮《論審計期望差距的構成要素》,審計研究,2000年第(1)期。
20.黎仁華《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研究》,財經科學1:2001年第(2)期。
21.陳宋生《淺論受託經濟責任及其產生》,江西審計與財務,2001年第(9)期。
22.陳水利《重塑注會形象重建會計信用4—從銀廣夏事件談起》,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
23.溫天理《從注冊會計師的角度透視銀廣夏》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1年第(11)期。 、 24.劉振華《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問題研究隊財會月刊,2001年第(6)『期。 還有很多!!!
『貳』 論文會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淺談會計法律責任
[摘 要]新《會計法》的頒布是當前市場經濟發展和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需要,新會計法的實施規范了企業的會計法律責任,提高了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本文從會計法律責任的定義出發,簡單介紹了會計法律責任的分類,明確會計法律責任的必要性,指出現階段對會計法律責任認識存在的不足,並且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會計法律責任 認識誤區 完善建議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其目標是建立和發展公平、公正、公開、有序、靈活的市場經濟體制。會計工作涉及到社會經濟工作的方方面面,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經濟越發展會計工作就越重要。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法》,針對我國目前經濟形勢特點,對於會計的法律責任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以保證總體的會計信息質量有所提高。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一部分會計人員對於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區,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的法律責任意識不夠強,違法行為的處罰缺乏有力的保障機制,因此要強化會計法律責任意識,以確保會計工作高效、有序完成。
一、會計法律責任概述
會計法律責任是指會計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因違反會計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後果,是對違法者違法行為的制裁。我國《會計法》明確規定,會計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單位負責人、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其他人員和會計的監管部門。這里的法律法規不僅僅指《會計法》,還包括《公司法》、《審計法》、《保險法》、《注冊會計師法》、《合夥企業法》、《獨資企業法》、《企業破產法》、《所得稅法》等與會計工作有關的相應法律、法規。
會計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行政責任,又分為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二是民事責任,由於會計人員一般是被動的造假,不需承擔主要的民事責任,企業的法人要對企業的財務報表負責,因此民事責任主要由企業的法人承擔;三是刑事責任,這是會計法律責任中最為嚴重的,如果會計違法行為比較嚴重,造成的後果或者損失巨大,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由於會計工作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會計人員責任重大,對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直接關繫到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影響到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進而影響到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加之我國目前對於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和執行中還尚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加強會計法律責任意識的培養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經濟形勢的需要。
二、會計法律責任存在的問題
新《會計法》的全面實施強化了企業和會計工作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意識,減少了會計舞弊和貪污的發生,總體上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但是,還是有很多會計人員法律責任意識淡薄,對會計法律責任的認識存在誤區,對會計造假的認定存在誤解,同時在會計法律責任的強制執行過程中,執法的剛力不夠,導致會計造假、會計舞弊的行為時有發生。
1、會計人員對會計法律責任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方面,目前的我國的就業壓力比較大,為了保住飯碗很多會計人員迫於壓力屈服於老闆的意識,而將會計的責任拋於腦後。另外,由於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的總負責人是企業的法人代表,很多會計人員認為自身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相對比較小,出了問題會有領導負責。這種對法律責任沒有足夠重視的態度,直接導致造假賬、偷稅漏稅行為的發生。
2、單位的負責人對自身要承擔的會計法律責任認識不充分
新《會計法》明確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但是在現實中很多企業的負責人只是把自己放在了最高決策者的位置上,過多的關注企業的行政管理工作,忽略了企業的財務工作,甚至很多負責人不懂會計,對於企業的財務制度和財務決策沒能及時的監督和考核,導致企業的財務缺乏有力的內部控制機制。
3、對虛假會計信息的認定存在認識誤區
在認定會計法律責任的時候,關鍵性的一步是確認虛假的會計信息,而目前對於虛假的會計信息的認定,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認為應該通過會計專業的角度來判定,一種則是認為要根據法律的角度來確定。兩種觀點沒有達成一種共識,致使對於實際工作中虛假會計信息的認定至今存在著分歧。
4、對於會計違法行為的處罰缺乏有力的外部保障體制
雖然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於會計法律責任都有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在違法行為發生時,對於責任的追究和處罰缺乏有力的外部監督保障機制。我國目前對於會計違法行為的制裁監督機構跟其他的違法行為是一樣的,都是依靠檢察院進行監督執行,缺乏一個專門的有力的行政部門,保障對會計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得到有效執行和實施。
三、提高對會計法律責任認識的幾點建議
由於會計法律責任的主體不僅僅是會計人員,還涉及到單位的管理層,因此要全面的、有針對性的加強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意識的培養,努力做到防患於未然。
首先,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法律責任意識。會計人員是財務工作的執行者,其素質直接關繫到財務工作成果的質量,因此要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明確會計人員的職責及其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從根源上防止和減少違法行為的發生。
其次,提高單位負責人的會計法律責任意識,確保企業內部財務控制的有效性。提高企業負責人的會計責任意識,促使他們學習必要的財務知識,增強會計法制觀念,加強對會計工作的管理,並通過制定有效的內部財務控制體系,防止和監督會計舞弊的發生。
再次,企業和政府部門要加強對會計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保障法律責任違規處罰的有效落實。雖然制定法律法規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引導和約束人們的行為,並不是為了懲罰違法行為,但是對於違法行為的處罰決不能手軟。上級管理部門要加大對財務人員舞弊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包庇任何違規、違法行為,國家行政機關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機構,確保對違法行為的處罰落實到實處。
總之,企業的管理者、會計人員、政府的相關的行政部門都要加強會計和法律相關知識的學習,明確自己的職責和法律責任,會計人員要遵守職業道德,服務企業,服務社會。企業以及政府一旦發現違法行為,要及時進行制止並將責任落實到相關人員,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
『叄』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 論文提綱
畢業論文嗎? 我也是寫這個論文的。剛做了提綱,准備寫初稿了。
我們可以探討一下。呵呵
『肆』 求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和法律責任的論文提綱!急啊!!!
你好的!
① 中國知網也好、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
② 並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費的介面!
③ 如果真沒有免費的介面,那就網路知道懸賞求助下載吧!
④ 要是要外文的論文准備翻譯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谷歌學術】
【友情提示】==================論文寫作方法===========================
{首先就不要有馬上畢業,最後一次花點錢就得了的想法}
① 其實,原創的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為你代謝的!誰願意花時間給你寫這個呢?難道你在空閑的時間原以為別人提供這種毫無意義的服務么?所以:還不如自己寫。主要是網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②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這個很可能老師已經給你確定了】,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
③ 通讀一些相關資料,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看看別人都從哪些方面寫這個東西!
④ 參照你們學校的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接著要將提綱給你們老師看看,再修改。等老師同意你這個提綱之後,你就可以補充內容!
⑤ 也可以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
⑥ 最後,到萬方等資料庫進行檢測【這里便宜啊,每一萬字才1塊錢】,將掃紅部分進行再次修改!
⑦ 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WARNING】=========================================================
[Ⅰ] 如果確認找人代筆,交押金的要慎重考慮!
[Ⅱ] 淘寶交易的話,一定看好他的打款時間,有的設定為【3天】,到期之後人家自然收到錢!
[Ⅲ] 希望用我的回答能讓童鞋們多個心眼!
『伍』 求「會計信息失真及法律責任」的論文提綱及正文
會計信息是指會計主體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有關企業狀況的信息,它是經過加工處理後的會計數據。會計信息是會計信息使用者賴以決策的基礎,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正確與否。會計信息質量是指會計信息能否真實、全面、及時地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活動成果及財務狀況,而真實性作為會計信息的本質屬性,它是會計信息質量的核心內容。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有助於企業管理者和經營者進行合理決策與改善經營管理,有利於國家進行宏觀調控與建立規范有序的經濟秩序。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的程序不符合會計制度、會計准則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等法定規范標准,不能公允地反映會計主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現金流量情況。目前,部分企業經營者者和會計人員法律意識淡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措施得不到落實,各部門各自為政,監督責任不明確,監督不到位。企業外部監督機制形同虛設,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和嚴格的失信懲戒機制,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主體不懲罰,企業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風險和付出成本偏低,造成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即「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企業會計准則》第十條中規定)」。這一真實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在各個階段必須符合客觀要求,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做到內容真實、數據准確、資料可靠,真正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
如何界定會計信息失真我們之所以要討論會計</A>信息失真這個問題</A>,歸根到底是因為失真的會計信息會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危害。通常,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四種:者(包括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經理人、稅務機關。他們在使用信息時,並不關注企業</A>的會計信息是不是分毫無差,他們覺得存在很「小」差錯的信息是可以用的。一旦差錯大到足以影響</A>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時,才會對他們造成危害,使用者方才認為信息失真了。
一、失真信息是否多同於「失去真實性的信息」
把會計信息失真定義為「喪失真實性」,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公允信息之中仍有可能包含著部分喪失真實性但不失公允的所謂「失真信息」。而只要不失公允的信息就不會對使用者造成危害。
其二便是如何找到失去真實性的信息。不少專家學者均提到了「真實性」。的確,真實性審計是比抽樣審計更為可靠,然而面對當今業務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現實,「真實性審計」根本不可能成為主流。現代</A>審計的目標是對會計信息的公允性發表意見,根據公允性定義可以看出,「真實」的要求是高於「公允」的。真實要求絲毫不差,現代審計只能檢查出「低層次」的公允性,無法企及「高層次」的真實性。而現實的情況是,除了通過審計,我們沒有其他方法</A>來檢查會計信息。也就是說,「喪失真實性」的失真信息是不能最終消滅而將永遠可能存在的。既然這樣,把失真信息界定為「喪失真實性」就沒有任何現實意義。
其三是真實性的含義是什麼?強調真實是為了有用。對會計師而言,在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時,以萬元甚至億元為計量單位就具備了真實性,而在計算</A>股東的每股盈餘時,只有精確到0.01元才具有真實性。可見真實性存在著一個在不同情況下取不同標準的問題。顯然在不同層面上對真實的要求是不同的,真實性存在著多重標准,而唯一的標尺應該是有用,即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夠幫助使用者作出正確的決策。
我們無法確切地說應該真實到什麼程度才夠得上是真實。真實是相對的,真實也並非會計的目的。單純地羅列真實數據是毫無意義的。更何況,從國內生產總值與每股盈餘採用不同的計量單位中不難看出,對真實性存在著一個主觀判斷與取捨。我們依據判斷決策時的需要,對它們各自的真實度作出了選擇,顯然經過這樣的選擇,並不能保證它們能如實精確地反映實際了。然而我們依舊認同它們的真實性。可見我們在判斷真實性的時候,也下意識地把不影響決策的差錯也包容了。既然是這樣,所謂的失真信息顯然不能定義為失去真實性。
其四在於會計中也有重要性原則,它與真實性、謹慎性並存。所謂重要性是指對於不影響決策者的不重要信息可不予以披露。如果把失真信息定義為失去真實性的話,那麼符合會計重要性原則而提供的信息一定會「失真」,因為這樣的會計信息已與真實有偏差了。對干決策者來說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堆繁冗的真實會計信息重要,還是符合重要性原則且不影響他們正確判斷的這樣的「失真信息」有用?且不提能否依靠現代審計找到失真信息,即使找到又如何?在花費大量審計後決策者還是作出了相同的判斷,這樣追求真實性,是否違背了成本與收益的原理和會計重要性原則制定者的初衷呢?
因此,失真並不能解釋為失去真實性,而是應有其自身的內涵。對信息使用者來說,只要是公允的信息就不會有危害。這樣,我們就可以對失真的信息進行重新界定:所謂失真的信息也就是會造成危害的信息即不公允的信息。簡單用等式表示即為:失真=不公允。
二、會計信息失真與審計「重要性」
現代審計中的「重要性」是指會計信息漏報或錯報的嚴重程度。這個程度在特定下足以改變或者影響任何一位理性決策者依賴這些信息所作的判斷。根據重要性的定義,可概括出其基本特徵:(1)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遺漏或錯報重要的會計信息。判斷會計事項是否重要的標準是看其是否會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若對使用者的決策來說無關緊要,則不是重要的,否則就不能遺漏或錯報。(2)重要性概念是從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的。因為財務報告是為信息使用者而編制的。這個信息使用者應該是一個理性人,是對企業和</A>活動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識又願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A>信息的人。(3)重要性的判斷不能脫離企業所處的環境。不同的企業所處環境不同,因此判斷的標准也是不相同的。
評價重要性的時候,通常分兩個層次,即財務報表層和帳戶余額層,而在討論信息失真的時候也應分層次——整個報表層次的信息失真是屬於顯性的,而帳戶余額層次的失真則可能是隱性的,只有通過驗證各個帳戶余額,才能得出整體結論。
假設財務報表中所含的錯誤,不論從單項考慮或綜合考慮,其影響都很重要,也就是這份報表會引起任何一位理性使用者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判斷錯誤,那麼該份財務報表存在重要的錯報,即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是失真的。但並非所有錯報或漏報我們都認為是重要的,只要不會引起使用者發生判斷差錯,那麼,該錯報信息不屬於重要的錯報,也即並未失真。
從重要性的要求看,判斷一項經濟業務是否重要既取決於該經濟業務的數量,也取決於其性質。雖然現行的會計准則或審計准則都還沒有明確地規定重要性的量化標准,然而實務中經驗積累所得也有一些數額可以用於判斷重要性。如:(1)稅前凈利5%一10%(凈利較小時用10%,較大時則用5%);(2)總資產的0.5%-l%;(3)權益的1%;(4)總收入的0.5%-1%;(5)根據總資產或總收入兩項中較大的一項確定一個變動百分比。其次是應根據錯報的性質來判斷其重要性。也就是說,即使某項錯報的金額並不大,但由於它是舞弊或者違法行為造成的,那麼僅就性質而言,該項錯報也是重要的,這種錯報也屬於信息的失真。
根據重要性水平的確定方法,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失真信息的特徵,比如足以導致某項財務指標發生較大幅度的變動,或是足以導致某項財務指標發生質的改變,例如企業由盈利變為虧損,凈資產由正數變成負數等;或是其性質比較嚴重或比較敏感,例如現金、有價</A>盤虧等。對於頻繁發生的單項額度較小的經濟業務通常應根據總發生額是否超過重要性水平來判斷是否會引起信息使用者判斷錯誤,是否屬於失真信息。
另外,會計信息的披露直接影響著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判斷和決策。對於重要事項除了在會計報表中予以反映以外,還要通過會計報表附註、財務情況說明書等方式對其性質、原因、影響等作適當說明。盡管我們認為重要性水平的確定、失真信息的判斷都帶有主觀性,但這並不妨礙其具有客觀的一面。重要性是外部環境對會計信息的要求,其判斷要受到會計系統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制約,它不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為轉移。就此而言,重要性是客觀的。此外,重要性的標准應該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並注意前後一致。也即在相同的環境下,對同樣的業務所適用的重要性標准應一致;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業務的重要性標准應相同。總之,應使不同的理性人在相同的情況下對同一會計信息進行判斷時,結果相同或相近。
由此可看出,失真的信息也就是超過重要性水平那些使得使用者的判斷被誤導的信息,兩者密切相關。失真=超過重要性臨界點。
三、會計</A>信息差錯、虛假與信息失真
會計信息差錯和虛假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兩種主要表現,但卻是兩個性質根本不同的概念。所謂會計信息差錯是會計人員在遵循會計規范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由於主觀判斷失誤,經驗不足和會計本身的不確定性,造成會計信息與經濟</A>活動本意之間的出入。這種出入具有以下特點:(l)當事人無造成虛假的主觀願望;(2)差錯在會計核算資料中暴露得比較明顯;(3)差錯責任人一般得不到經濟及其他利益;(4)差錯的糾正比較順利。
會計信息虛假是指會計活動中當事人單於種種目的或虛構盈利,或隱瞞營業虧損,或者避免股東要求多分紅利,或甚至逃避納稅等等,事前經過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虛假。此種行為雖然都不是以個人的利益為目的,但顯然會破壞會計信息真實性,歪曲財務報表內容</A>,具有欺詐的意向以使利害關系人的判斷和決策錯誤,損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就會計信息差錯的後果來看,信息差錯未必會達到影響</A>使用者判斷的程度,凡差錯超過重要性水平的才能算作信息失真。
而會計信息虛假則一定是有關人員出於種種原因故意弄虛作假,以達到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正確判斷的目的。所以虛假信息一定是失真信息。
這樣,我們可以看出:失真信息=虛假信息十一部分超過重要性水平的差錯信息。
四、信息失真與認定
</A>當局在發布財務報表時,其實對表中所有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收入、費用等都作出了認定。美國《審計准則證明書第31號——證據事項》確定了財務報表有以下五類認定:(1)存在或發生,即資產負債表所列的各項資產、負債、權益的資產負債表日是否存在,損益表所列的各項收入和費用在會計期間內是否確定發生;(2)完整性,即在報表中應該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項目是否都列入了;(3)權利和義務,即某一特定日期,各項資產是否屬公司的權利,各項負債是否確屬公司的義務;(4)估價或分攤,即各項資產、負債、業主權益、收入和費用等要素是否按適當的金額列人報表,這不僅取決於金額確定是否遵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而且還取決於數學上有無錯誤;(5)表達與披露,即報表上的特定組成要素是否被適當地加以分類、說明和披露。
這五大認定反映了管理當局在處理各項經濟活動及經濟事項時,遵循公認會計原則的范圍、程度及其結果。但是我們也應明確失真信息與錯誤認定之間的差別,因為審計報告中將就報表整體而發表公允與否的意見,而公允即無重大錯報;又由於財務報表本身就含有估計,並不是完全依據事實來編制,即便得出公允的結論,也不能排除其中仍含有某些小錯誤。正如前文中所提的「不影響使用者的正確判斷」。從這五類認定中可以看出,錯誤認定中必然是含有差錯或虛假,對於差錯引起的錯誤認定而言,關鍵在於「度」。凡是超過重要性水平臨界點的差錯類錯誤認定屬於失真。而虛假類錯誤認定不論金額大小均屬於失真。這樣,我們可以認為:失真就一定是錯誤認定;反之,則不一定是失真。
一、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因素
1.會計法規、准則、制度本身的缺陷所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提高企業利潤。造成企業經濟交易虛假,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2.會計人員素質低下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較快,會計人員相對緊缺,因而很多不具有專業素質的人員進入了會計行列,這部分人對會計法規、會計制度及其會計原理都不熟悉,不可避免地會做出錯賬,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3.人為因素造成會計信息失真。某些企業負責人出於個人目的,指使會計人員人為的造假:虛增利潤騙取貸款,隱瞞利潤逃稅。從而導致會計信息虛。
4.社會審計監督不力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注冊會計師的職責在於以客觀公正的立場對企業的財務報表提供監督,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但是,由於注冊會計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加之許多人缺乏職業道德和管理部門監督不力等原因,並沒有能夠真正發揮其作用,相反有的甚至和企業共同造假。
5.採用計算機記賬帶來的一些問題。將計算機引入會計工作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趨勢。但是,由於會計人員的計算機素養普遍不高,加之現在有些軟體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計算機的單位在內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許多漏洞,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實性。
二、我國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現狀、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的影響。有意識地造假與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為了獲得更多貸款,去銀行要將資產做大;要獲得高額利潤,到稅務局交稅要將收入做小;向上級邀功要將利潤誇大;謀取私利要私設小金庫隱瞞利潤。這就是中國企業會計面臨的社會環境,即「誰造假,誰得利」。
2.法律體系不健全。某些會計領域無法可依;某些會計領域雖有法規、制度,但是執行起來相對較難或者無法執行;某些會計政策法規不是很完善,很容易「變通」;某些會計法規制度需要修訂補充。
3.利益的驅使。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一些單位和領導及政府部門的高級管理人員,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採用會計造假等手段謀取利益。幫助做假的中介機構可以因為「增加業務」而得到更多的收益,甚至職工也可以因為單位的「效益好」而多拿報酬……,他們無視國家的法律、法規,見利忘「義」是會計誠信缺失者的主要動因。
4.處罰不得力。新《公司法》規定,對公司財務會計報告上的虛假記載或者隱瞞的事實,給予罰款的規定,沒有明確規定處罰的主體、標准、責任人及標的物,並由國家在規定時限內強制執行等等。而現階段由於「權」大於法,「情」大於法,「執行難」、「難執行」現象還依然存在,造假的成本遠小於獲得的利益,可見處罰不力是會計誠信的最大障礙。
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人員違背《會計法》、會計制度及有關財經法規而制定的不真實的會計數據。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後果
1.危及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市場經濟也就無從談起。近幾年來,會計造假現象比較嚴重,從中國的銀廣夏、科龍電器,到美國的安然,可以說是世界范圍的。社會各界對會計的誠信提出疑問,不但影響了社會的安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家經濟決策的失誤,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
2.危害投資者的利益。會計誠信缺失直接導致投資者利益受到危害。就安然事件來說,安然在申請破產保護後,普通投資者的投資血本無歸;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商業銀行、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也受到了沖擊。投資者的投資的主要依據經審計後公布的會計報表,而會計報表的失真,將直接導致投資者的利益受損。
3.破壞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企業經營活動離不開及時、准確的會計信息。如產品的定價在很大程度上來源生產成本等,如果會計資料不真實,企業管理當局很難做出正確的生產經營決策。
四、為了加強會計信息的質量管理,防止失真失實,有必要制訂一系列的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管理手段及會計信息的可信性
1.改變會計管理體制。首先,要建立有利於會計人員獨立行使職能的會計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會計委派制。其次,要建立有利於強化會計監督職能的會計管理體制。第三,要考核和監督管理者,規范「內部人」行為,從組織上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我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決定了企業經營者與會計人員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難於依法辦事。會計人員具有雙重身份,接受政府和企業雙重領導,其行為受到企業經營者影響,當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相沖突時,又使得會計人員難以擺正自己的位置。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立、政企職責的分開,仍舊沿襲現行體制會使會計人員常處於兩難境地,其立場勢必會出現搖擺。當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作為員工的會計人員在單位領導的權力壓制下,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維護本單位利益,從而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積極推進我國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國家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會計委派制,會計人員可以相對獨立地開展工作,不受企業經營者制約,降低了會計人員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可能性。由會計主管部門向企業派遣會計人員,改變了會計人員隸屬關系,變會計人員由企業所有為社會所有。實行委派制是對會計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新嘗試,它可以擺脫會計與企業經營者之間的依附與從屬關系,增強會計工作的獨立性,保證會計人員依法辦事,正確行使會計職能,公正、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提高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2.對企業經營者業績考核要多樣性、全面性。制定有效的經營者激勵機制,使經營者和所有者的利益盡可能趨於一致,經營狀況良好,報酬高,經營者就沒有必要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另外,企業業績考核體系應當注重過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學性,避免對於結果的偏愛。正確引導會計工作的運行,保證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
3.逐步建立健全企業的內控和外部監督機制。企業應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自己的行為規范,如合理設立會計機構,配備會計人員;制定切實可行的崗位責任制和內部牽制制度,包括成本支出的范圍、費用定額、支出標准、報銷制度、簽批許可權,印鑒分存、賬簿檔案分管制度;明確財產清查范圍、期限和組織程序,處處設防,層層把關,形成立體防範體系,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和強化外部監督機制是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必要條件,能夠把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落到實處。企業經營者作為《會計法》的責任主體,也是落實內部監督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履行領導職責,建立健全企業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規范會計基礎工作,要建立崗位責任制,明確會計事項相關人員的職責許可權,明確記賬人員與經濟業務人員的職責許可權,並使之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實行企業內部控制有助於及時糾正和防止經營決策失誤與經濟舞弊,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會計信息的外部監督約束機制是指國家和社會監督。國家監督是指財政、審計、稅務機關對企業會計實施的監督;社會監督是指會計師事務所委託注冊會計師公正地對企業進行監督和反映。加強財政、審計和稅務等部門對會計行業的監管力度與會計造假的處罰力度,增加企業經營者及會計人員的違規名譽風險和違規成本,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大力發展注冊會計師審計事業,全面推行企業財務會計報表審計簽證制度,明確注冊會計師對會計信息審查簽證的法律責任,對不負責或違反職業道德的注冊會計師要制定嚴厲的處罰制度。嚴厲打擊那些違反職業道德提供虛假報告的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促使注冊會計師努力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素質,嚴格執業標准,做到客觀公正,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監督,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的職能作用,從源頭上治理會計信息失真。
4.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首先作為一名財會人員,既要掌握會計專業的基礎理論和技能,又能用會計核算資料的考核分析來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其次作為一名財會人員,要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在處理經濟業務的過程中,一定要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依法做事,不做假賬,以《會計法》為行為准則,做到自律、自重,不論遇到何種情況,不喪失原則,不謀私利。 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建立健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體系。當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與企業利益發生沖突時,會計人員必須忠實履行崗位職責,將國家和公眾利益作為會計職業道德的最高准則,按會計法律法規辦事,堅持原則,誠信為本,不做假賬,把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貫穿於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之中,遵循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敬崗愛業、客觀公正、遵紀守法,在社會上樹立會計人員威嚴和神聖的形象。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情況建立檢查、考核、評價和獎罰制度,並與崗位資格、聘任專業職務、提職晉級、精神與物質獎勵結合起來。建立道德行為檔案,供社會查閱,將會計工作置於全社會的監督之下,督促全行業逐步重塑會計誠信。引導會計人員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促進會計職業道德水平和會計工作質量的不斷提高。加強會計人員的法制意識,要堅持不懈地組織財務人員學習法律規定製度,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法紀觀念和道德水準,使他們在履行職責中遵紀守法,廉潔奉公。
5.完善會計法規。會計法規的制定,應對未來會計環境的變化有比較科學和超前性的分析和預測,從而使會計的發展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避免主觀隨意性,減少環境的不確定性對會計產生過多的影響;注意協調好有關利益集團在法規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相互制約關系,使各方利益都能夠在有關法規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消除或減少對會計法規的抵觸和抵制行為。增強會計信息的可比性與一致性,應盡可能同國際會計慣例接軌。加強《會計法》的宣傳教育,以立法手段割除積重難返的造假賬的「毒瘤」。一個單位會計秩序混亂、會計信息失真,不僅要追究直接主管的責任,而且也要追究違規會計的責任。現行《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等法規中盡管已有條款涉及製造虛假會計信息的民事責任,還應當盡快完善《會計法》及相關法規中各責任主體民事責任的規定。要細化處罰及量刑依據,減少法律法規中的模糊條款,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建立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懲罰措施,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合法性。對弄虛作假、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要嚴肅處理,對發生會計信息失真的企業除了給予企業及主要責任人以罰款、通報批評和警告等行政處罰外,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對於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而給投資者、管理部門等會計信息使用者造成損失的會計造假者,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情節嚴重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充分發揮法律對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的震懾作用。加強財政部門、審計部門和稅務部門等對會計行業的監管力度與會計造假的處罰力度,建立不實信息查詢網,讓企業和社會公眾可隨時查詢提供不實會計信息的企業及責任人員,增加企業經營者及會計人員的違規名譽風險和違規成本,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綜上所述,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維持市場經濟秩序、維護會計主體各方的合法權益、保證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須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完善會計法律法規,建立嚴格懲處機制,建立和完善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強化外部監督機制,實行會計委派制,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與合法性,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會計管理與運行機制體制。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會計界人士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相關法律法規得到實施和完善,以及全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1]婁爾行譯.論財務會計概念.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
[2]葉濱.試論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商場現代化,2007,13.
[3]高寶榮.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綜合版).
[4]李燕萍.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思考.上海會計,2004,5.
參考文獻[1] 孫聯:關於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若干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1).
[2] 姚敏:對會計信息質量評價的探討[J].審計月刊,2008(6).
[3] 石凌: 論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和治理對策[J].現代商業,2009(2).
[4] 丁海萍:會計信息失真的剖析及其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9(6).
[5] 楊桂梅:略論會計監督存在的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9(4).
『陸』 「關於會計工作的法律責任」的畢業論文怎麼寫啊
這個題目比較大,應該具體點再列個副標題,把范圍再縮小一點兒。
是不是可以去網上查查,內上容市公司所犯的案中,有哪些會計人員(會計人員主要就是做會計工作嘛)負了法律責任了,負了哪些法律責任,用了什麼手段,怎麼被發現的。總結歸納它幾大類。
你要是能發現某個個案應負未負法律責任的就更高了,指出現行法律責任上的漏洞。
沒寫過,聽我的走了彎路自己再遛達回來。
『柒』 求一篇關於注冊會計師培養方面的論文開題報告
注冊會計師培養方面的論文開題報告,有具體的題目吧,找我我幫你。
『捌』 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缺失的危害,急求答案,論文名是淺談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
參考一下這個
審計獨立性缺失的原因
針對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市場,筆者從三個方面分析審計獨立性缺失的原因:
1.從審計關系層面看審計獨立性缺失的原因。
第一,注冊會計師執業素質影響審計獨立性。
注冊90會計師的執業素質包括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道德。截至21世紀初,我國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方面最大的缺陷是知識結構不平衡,在專業知識如會計、審計方面的認識水平高,而在其他方面的知識水平較低。然而,從事審計工作要與各行各業打交道。
例如,讓一個不懂計算機知識的人去審計全面電算化的公司的會計資料,他不可能知道該公司整個賬務處理過程的漏洞和薄弱點在哪裡。在職業道德方面,由於我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時間不長,被審計單位缺乏法律訴訟意識,許多審計人員屈從客戶和上級等方面的壓力發表虛假報告;注冊會計師為謀求個人私利而喪失審計獨立性也是常有的事情。
第二,審計收費影響審計獨立性。
首先,審計收費過低會影響審計獨立性。2000年以來,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數量迅速增加,在審計行業形成了審計服務供大於求的局面。面對激烈的競爭,會計師事務所為了承攬更多的業務以在審計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普遍採取「低價式進入策略」,即將最初幾年的審計費用設定在審計成本以下,並希望通過較長的審計約定來彌補此前的損失,但是過低的價格是不利於市場競爭的。注冊會計師在過低的審計收費的壓力下,就可能會減少審計程序以降低審計成本,最終將導致審計質量降低,這無疑會加大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而會計師事務所會出現逆向選擇的動機,不僅競相壓低收費、發起回扣競爭,甚至會出現出賣審計意見等不規范的競爭行為。同時,審計收費過低使審計人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為求生存而通過降低審計標准、減少審計程序來完成法定業務,或者為片面追求短期收益而迎合被審計單位的不合法要求,從而與被審計單位合謀進行舞弊,違反市場規則的無序競爭最終將使注冊會計師喪失審計獨立性,留下眾多隱患。
其次,審計收費標准不統一也會對審計獨立性產生影響。由於審計產品本身的特殊性,它的價格往往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直到十二五期間,我國審計市場中沒有形成統一的收費標准,有的會計師事務所認為審計費用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委託人資產規模的大小,有的認為委託人公司盈利越多,則應繳納更高的審計費用o g3]P68-69因此,有的會計師事務所按總資產的一定比例收費,有的按客戶營業收入或凈利潤的一定比例收費,而更多的則是通過與客戶討價還價來確定審計費用,這些做法既不規范也不科學。審計收費標準的不統一會嚴重影響注冊會計師的工作積極性,因為注冊會計師在付出同樣甚至更多勞動的情況下卻可能得到不同的甚至更低的勞動報酬,這就導致了他們為追求短期利益而迎合某些被審計單位管理者的意圖,最終喪失獨立性而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
第三,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影響審計獨立性。理論上的審計委託代理關系由審計委託方、審計主體和審計客體三方組成。他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股東委託注冊會計師對公司的管理層進行審計。但是我國多數上市公司是由原來的國有企業通過「改制」上市的,股權高度集中於國有獨資或控股企業,且不能上市流通。股權過分集中產生了許多制度性缺陷,董事會成員大多同時為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現象普遍,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既對公司實施具體的經營管理,又名義上代表股東,在董事會中主宰著公司的重大決策,董事會成員和企業高層管理部分成員合二為一,內部人控制現象十分嚴重,股東大會也只是一種形式,監事會自然也起不到監督的作用,沒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就產生不了有效的委託代理關系。
2.從社會層面看審計獨立性缺失的原因。
審計服務市場需求不足影響審計獨立性。市場需求是審計產生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社會對審計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在我國,從注冊會計師行業多年發展的過程看,推動其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是市場中各信息的使用者,而是政府;不是出於因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所產生的委託代理關系,而是出於政府部門監督管理的需要。由於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恢復、發展的這種特定背景導致在我國多數會計報表使用者並不真正關心審計行業的執業質量。
由於對高審計質量的審計服務需求不足,絕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將會缺乏提高執業質量的動力。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可以從事審計、資本驗證等法定業務以及管理咨詢等非法定業務,但當前仍以法定業務為主,其服務也主要是滿足於相關主管部門的需要。
絕大多數企業聘請注冊會計師不是出於自身改善經營管理的需要,而是應付政府部門的要求,將注冊會計師服務視為「過關」的一道程序性工作。
3.從文化層面看審計獨立性缺失的原因。
中國和東亞社會的歷史上,一直是由儒家倫理擔當維系社會秩序的綱維。近現代以來,由於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欺凌和沖擊,這一綱維逐漸解紐,但並沒有徹底坍塌,仍在民間起著維持各種社會關系的作用。
在當今中國人的生活及各個方面「中庸」依然盛行。
儒家倫理的「中庸」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中庸是指恰到好處,過猶不及。在「過」與「不及」之間「中行」。
對於審計師來說「過」與「不及」很難把握,在利益面前,很多審計師選擇了「不及」而拋棄了獨立性。第二,作為儒家特色的中庸之道要求人們在考慮問題、採取行動時,從全局出發,不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
這也不一定適應會計職業道德要求。「不進」「不退」則「適中」這種過於謙遜則有迂腐之嫌;推崇清新寡慾,難免疏於參與和進取;安於現狀不求進取,勢必有礙於創新和進步。「中庸」處理問題善於「審時度勢而後行」,不願冒風險,且講究人際關系抹煞個人觀點;「隱惡揚善」,「執其兩端」搞折中。而審計的原則是「求實講真」,審計的工作是「查賬」。這樣的原則與「中庸之道」是違背的,在矛盾之中,審計師們往往潛移默化地選擇「中庸」之道,那麼,為了自己的工作能讓審計三方關系人都滿意,犧牲的只能是審計獨立性。
預防審計獨立性缺失的措施
在探討審計獨立性缺失的預防措施上,筆者認為究其實質是應該從內、外兩方面來確保審計的獨立性。所謂「外」就是從外部環境,主要從制度上為獨立性提供支持;所謂「內」,就是讓審計獨立性成為注冊會計師的內在精神追求、自覺行動。
1.加強審計制度建設,提高審計獨立性。
第一,平衡審計與被審計方力量,改善審計委託關系。在中國這樣一個以儒家思想為精神核心的國家裡,想要做到強勢必須賦予其國家級特有的職權,也即自身的獨立性除受經濟基礎的制約外,更需要依靠充分的社會認可度,即社會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師事務所以普通經濟主體的身份,去駕馭經濟實力強於自己的企業,本身就處於弱勢。建議從事審計簽證工作的會計師事務所試圖以事業單位的形式出現,以充分代表廣大投資人的利益,運用強勢手段去審核經濟實體,使二者地位發生改變,而且不會在面對來自各方的干預時處於劣勢。也許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改變兩者的地位是及其困難的,那麼我們也可以嘗試去建立一種平衡機制是審計與被審計雙方達到力量平衡。若兩者處在平等的地位上,將更利於審計人員恪盡職守,審計獨立性也就有了保障。
第二,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提高代理效率。代理問題可能會帶來效率損失和較高的代理成本。為了改進委託代理問題帶來的效率損失,委託人可以設計一種機制或合同,能給代理人提供襲擊和動力,使其按有利於委託人的目標努力工作,即提供一個在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安排風險、收益和動力的制度。也就是說,把結果在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形成最優的分配,由雙方共同承擔經營風險,使代理人效用最大化的目標與委託人效用最大化的目標相一致,實現兩者的激勵相容。
2.加強獨立意識建設,提高審計獨立性。
第一,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每一種職業的職業道德都是至關重要的。規范注冊會計師執業行為,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教育,應從學校教育抓起,建立包括學校教育、崗前教育和後續教育的完整的教育體系。在學校教育方面,應把職業道德作為會計專業必修課程,真正重視會計、審計職業道德的教育。在崗前教育方面,可以在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制度中將職業道德內容融人考試內容中進行考核;也可以建立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考核機制,對考核不合格者,堅決不予注冊登記和聘用。在後續教育方面,職業道德應該成為注冊會計師終身教育的內容。
第二,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文化建設。我國頻頻曝光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案,事實上正表明整個注冊會計師行業需提高誠信水平。我國證券審計市場面臨的「誠信危機」,一方面反映了審計師在面臨誘惑時放鬆了對自己的道德約束,另一方面反映了相關監管制度的缺陷。因而要提升注冊會計師行業整體誠信水平,不僅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還要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文化建設。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文化應包括三項內容:社會責任、風險控制和客戶理念。注冊會計師最基本的義務是協調資本尋求者和資本提供者的利益沖突,並通過減少資本提供者和資本尋求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保護資本提供者的利益。客戶理念主張注冊會計師應把自己看作是當事人(資本尋求者)的生意合作夥伴,強調以客戶利益為導向,並認為吸引客戶、為客戶提供最大服務是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重心。這種企業文化過分強調資本尋求者和注冊會計師自己的經濟利益,忽視投資者和其他報表使用者的相關利益,因而它是和社會責任理念相對立的。
風險控制理念介於上述兩種企業文化之間。它認為注冊會計師是中立的,既不完全偏向於資本提供者,又獨立於資本尋求者,它在注重注冊會計師利益的同時,強調控制獨立性風險。
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文化越接近於客戶至上理念,獨立性風險產生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文化越接近社會責任理念,這種企業文化就越有可能制約獨立性風險的產生。因此,會計師事務所應著力培養社會責任理念企業文化,強調注冊會計師對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員工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觀。
7問題編輯
一、審計獨立性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資本的趨利本質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體現,而有 舞弊案的揭露都不是注冊會計師,而是看來比較外行的新聞媒體或其他的報表分析者。為什麼注冊會計師既有專業勝任能力又履行了必要的審計程序卻沒能發現問題、沒有盡到審計責任呢?為此,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權益受到社會公眾的質疑。
二、影響審計獨立性的因素
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受到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影響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制因素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發展歷程和特有的制度背景對審計獨立性影響較大。會計師事務所興辦時都是「官辦」性質或掛靠性質的。這對我國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掛靠形成的天然「母子」關系,導致審計市場的t 畸形發展。1999年底,雖完成了會計師事務所的脫鉤改制,但並不能將這種「母子」關系隔絕。因此,為扶持本地會計師事務所發展,一些地方政府過多地進行了行政干預,形成行業壟斷和地區壟斷,這樣就導致了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不公平競爭,也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無法擺脫行政的力量。在這樣的狀態下,注冊會計師很難保持其獨立性,從而無法保證審計質量。
(二)缺乏嚴厲的事後懲罰機制。我國仍處於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法制還很不健全,監管手段也很不成熟,上市公司做假往往難以被發現和查處。注冊會計師迫於被審計單位的壓力也往往出具不恰當的審計報告。造假成本很低,而造假給雙方帶來的收益卻很大.這是導致違規行為發生的直接原因。另外,盡管我國的《刑法》、《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和《證券法》中對單位和注冊會汁師的違規行為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賠償責任都有規定,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比較突出。我國恢復注冊會計師制度已有20多年,對牽涉到舞弊案的注冊會計師普遍處罰力度不夠,沒有起到殺一做百的作用。
(三)受注冊會計師執業水平的影響從執業能力來看,我們的一些注冊會計師與國外同行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綜合能力強、素質高、實踐經驗多的注冊會計師並不多,且我國監察、培訓部門缺乏暫且缺乏,注冊會計師很難迅速提高自身的職業判斷能力。
(四)經濟利益的影響審計客觀上存在著委託人、被審計人與審計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在於,社會公眾不直接委託注冊會計師,而是通過被審單位委託並付費。這時,就可能出現審計獨立性的制度陷阱,即購買審計意見。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注冊會計師收取被審單位的審計費用,卻要向不支付費用的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負責,這就決定了注冊會計師與委託單位和外部組織之間的獨立的關系演變得十分微妙和復雜。同時,審計業務也要求注冊會計師熟知對財務報告有重大影響的管理當局的許多行動、決策和判斷,以便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客觀上注冊會計師與管理當局必須保持密切的工作關系。注冊會計師要保持完全的獨立是非常困難的。
三、增強我國審計獨立性的措施
注冊會計師必須保持其獨立性。我們應該在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自身素質的同時,致力於一個充分的審計市場的形成,明確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健全注冊會計師審計的雙重監管機制,優化執業環境,從而有效地增強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
(一)完善組織結構,建立充分的審計市場
1.進一步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組織體制,推行合夥制。事務所脫鉤改制的初期,大多選擇有限責任組織形式。但是有限責任制事務所注冊資本太低,不利於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樹立風險意識,而合夥制事務所由於承擔無限責任,合夥人利益與事務所的業績和命運緊密相聯,更有增強風險、責任、質量和品牌意識的壓力和動力,無限責任的合夥制能為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提供更大的約束力,更適應當前的經濟形勢。
2.通過完善資本市場和公司治理結構,對會計師事務所的選擇改政府選擇為市場選擇,減少行政干預的可能性。改革委託人制度,變審計委託人是企業的股東大會而非管理當局,促使股東大會真正履行其應有的權力和義務,強化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約束。
3.提高審計市場的准入標准。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具有更強的擔保能力,有利於沖淡審計活動的地域性色彩,改變因行政干預等歷史原因被人為地分割的局面,在審計市場日趨國際化的今天,更需要具有競爭力的會計師事務所。因此要採取適當措施,促使事務所進行合並和發展,形成充分的審計市場。
(二)健全注冊會計師行業自律與政府監管相結合的雙重監管機制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依法對全國社會審計行業實行管理,依法接受財政部、審計署的監督,證監會、審計署和財政部3個部門又組成了政府系列的外部監管體系,必須明確這三個監管機構之間職責的分工和合作,建立和完善這些外部監管機構與作為注冊會計師自律組織的注冊會計師協會之間的有機的協調機制,避免多頭監管或出現監管真空,充分發揮監管機構和自律機構的作用。
(三)明確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民事賠償責任
我國在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違規處罰力度上還不是非常明確。現行的《注冊會計師法》雖然規定了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但缺乏可操作性。在實踐中也偏重追究行政責任,而對民事賠償責任運用較少。加強民事責任是以犧牲注冊會計師經濟利益為代價來約束注冊會計師行業、規范注冊會計師的道德和對公眾的誠信。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市場的手段就是民事賠償手段。美國對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罰主要是以民事賠償為主,這種民事賠償機制對約束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的行為、提高審計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提高注冊會計師執業水平,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建設
1.提高專業勝任能力。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後續教育,以提高注冊會計師的技術水平;藉助審計市場的開放,學習國外注冊會計師的先進經驗;嚴格注冊會計師年檢制度;定期舉辦考試,檢查注冊會計師執業水平。
2.自覺執行審計迴避制度。《注冊會計師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了「注冊會計師與委託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委託人有權要求其迴避」,並對可能引起的直接或間接經濟利害關系影響審計獨立性的行為做了禁止(第二十條)。各地制定的《注冊會計師條例》均對需要迴避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規定。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公開執業的過程中要主動依法執行迴避制度,以保證審計的獨立性。
3.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與保持獨立性是緊密相關的,所有獨立性的缺失都與缺少職業道德有關。職業道德是注冊會計師保持獨立性的內在動力, 只有具備了較高的職業道德水平,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才能自覺抵制利益關系人的壓力,保持獨立,公正、客觀對待各方利益關系人。因此,對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應常抓不懈。
『玖』 論文 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問題研究
隨著來市場經濟關系的自日趨復雜,注冊會計師審計實踐中的非理性行為也越來越多。人們發現,審計案件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並非完全是由於技術上或程序上的失誤所造成的,注冊會計師的日常行為和工作態度有時會成為問題的症結所在。 以「獨立、客觀、公正」作為安身立命之本的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本來應該是市場經濟的「守護神」和「經濟警察」,但在我國證券市場中,有關會計師事務所的造假事件卻不斷傳來。較早有中華會計師事務所在瓊民源事件、蜀都會計師事務所在紅光實業事件中充當不作為角色,近期有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在銀廣廈事件、深圳華鵬會計師事務所在麥科特事件中的惡劣表現,社會各界都開始以一種懷疑的眼光來審視相關會計事務所的獨立性和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問題。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部分參與造假的會計師事務所也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不論是政府、媒體、社會公眾,還是投資者、債權人,甚至是注冊會計師自身,都對注冊會計師這個行業提出了重大質疑。 作者認為,一方面,這些非理性行為的產生與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密切相關;職業道德是對注冊會計師的最起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