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證人證言的法律效力

證人證言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0-12-19 11:39:57

⑴ 民事證人證言有什麼效力

證人證言是證人就其所感知的案件情況向法院所作的陳述。因為各種訴訟案件都是社會上發生的,案件一經發生,往往就會被人所感知,因此借據證人的證言來查清案件事實為古今中外的法律所重視,也是各國民事訴訟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證據形式。
在中國,訴訟中證人的范圍十分廣泛。《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7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第61條也有類似規定。中國法律規定作證是公民的光榮義務,法律沒有拒絕作證的規定。證人作證時,應告知他要如實提供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隱匿罪證要負的法律責任。同時,法律規定對證人的人身安全予以保護。庭審中詢問證人,由審判長主持。《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
證人可能作虛偽陳述,也可能由於感受、記憶、表達等方面的原因而使證言失實,因此對證人證言應認真進行審查。《刑事訴訟法》第36條規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並經過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民事訴訟法(試行)》也規定,證人證言「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望採納!

⑵ 證人證言是否有效

證人一般出庭作證,接受交叉質詢和法庭詢問。只有特殊情況才可以提供書面內證詞。證人必須如實陳述自容己所知道的事實,不應將自己認為的,推測的作為事實作證。證人陳述虛假要承擔法律責任。證人及其近親屬不得因作證打擊報復,如有打擊報復,法庭予以保護。

⑶ 書面證人證言可否作為證據使用

劉翔光一、當事人提交的書面證言也是證據?民事訴訟中時見下列情況:在庭審調查時,當事人為了證明其主張,頻頻向法庭提交事先由其取得的證人書面證言。此類證言可否作為訴訟證據使用,在許多情況下成為法庭認定案件事實、左右判決結果的關鍵。因此,明確這一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種觀點認為:當事人向法院提交的證人書面證言可以作為訴訟證據使用,其理由是: 1、《民訴法》第五十條規定:「當事人有權收集、提供證據」。該條並未限制當事人收集、提供證據的種類,當然包括證人證言。 2、《民訴法》第七十條規定:「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表明向法院提交證人的書面證言是法律所允許的。 3、《民訴法》第六十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既然負有舉證義務,無疑也享有取證權利。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欠妥。依照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當事人無權向證人取證,因而當事人自行取得而向法庭提交的證人書面證言也就不具備程序上的合法性,不能作為訴訟證據使用。二、正確理解法律條文是明確這一問題的關鍵1、《民訴法》第五十條雖未限定當事人有權收集的證據的種類,但根據立法精神和司法實踐,「收集」不同於「調查」,調查的對象包括人和物,而收集的對象只能限於物化了的證據。在《民訴法》規定的七種證據中,因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這三種實物形態的證據在訴訟開始前已客觀存在,所以才有可能由當事人查找到並予收集,而且這三種證據由誰收集一般都不影響其性狀,所以《民訴法》規定的可以由當事人自行收集的證據實際上僅限於以上三種。至於證人證言,它與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一樣,一般是在進入訴訟程序後人們主觀意識對案件事實的反映,不可避免地受到反映主體立場、觀點、方法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因為對此類證據是無法純客觀地「收集」的,而只能由訴訟法律關系主體通過一定方式的調查活動取得。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訴訟中的調查權是法律授予特定主體的特殊權利,當事人無權享有。因此,《民訴法》第五十條不能作為當事人有權向證人取證的依據。 2、《民訴法》第七十條關於可以向法院提交書面證言的規定,實際上存在兩個前提:一是提交書面證言須事先經法院許可,而不是事後追認;二是由證人直接向法院提交,而不是假當事人之手提交。這兩個前提在程序上保證了人民法院與證人的直接接觸,以便驗明證人身份,告知證人作證的要求,以保證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而由當事人向法庭提交證人書面證言,顯然不符合該條的規定。所以,《民訴法》第七十條不能作為當事人有權向法庭提交證人書面證言的依據。 3、《民訴法》第六十條規定的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在證人證言方面,應是向法院提供證人,或證人的姓名、住址及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實,由法院進行調查取證。因此,該六十條未規定當事人對證人的調查權。 三、明確這一問題是民事審判規范化的客觀要求 1、法律規定了公民的依法作證義務,這種義務是相對於國家機關而言。公民有無對訴訟當事人作證的義務?答案應是否定的。那麼證人應訴訟當事人的要求向其提供書面證言,究竟是在履行法定義務還是在行使法定權利?顯然都不是。因此,訴訟當事人向證人調取書面證言是不符合法律規范的行為。 2、法律規定審判人員詢問證人必須二人進行,並應告知證人作證的權利義務,詢問筆錄須由詢問人、記錄人和被詢問人共同簽名;而由當事人向證人調取書面證言,則沒有上述程序上的保證。相反,有的當事人向證人索取書面證言時故意隱瞞用途和目的,有的甚至在自己寫好的證詞上要求證人簽名,這種「證據」能保證其真實性嗎?如果允許當事人直接向證人取證,勢必使當事人公開爭奪證人合法化,干擾訴訟的依法進行。 3、當事人取得的證人書面證言,一般都沒有記載證人的年齡、單位、住址等基本情況,在庭審中各訴訟主體根本無法審查證人的真實身份,也無法判斷證人是否具有行為能力,更無法核實證人是否確實了解案情;且這種證言內容一般都很粗略,有的甚至文理不通,不知所雲,這些都使當庭質證產生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法院未對證人進行直接核實,則連證言是否確為該證人提供都無法肯定,如何確認其真實性?如果法院對證人進行詢問核實,則只能在開庭後進行,如果將這種核實的材料作為訴訟依據,就沒有機會進行當庭質證了,這就必然會出現法官「庭下質證」、隨意取捨的情況,這些情況都是不符合訴訟規范化要求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民法院應通過制定《開庭審理工作細則》、《當事人舉證須知》等方式,明確規定當事人的舉證范圍和程序;在審判實踐中,當事人當庭向法庭提交證人書面證言的,法庭應該當庭口頭裁定否定其效力,以確保庭審活動合法、公正、有條不紊地進行。

⑷ 經過公證的證人證言如何認定其效力

對經來過公證的證人證言源,仍需經過證人出庭接受法庭質證來確認其是否具有證明力,是否應該為法院所採信。
根據《公證法》的規定,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經過公證的證人證言,僅是由公證處證明了證言是由證人本人所述,但並不能因此就證明證人所說的證言與案件事實相符。
同時,根據《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問題的若干規定》,證人有出庭接受質證的義務,經法院許可的,才可以用其它方式進行作證。
《民事訴訟法》
第七十三條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問題的若干規定》
第五十五條 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接受當事人的質詢。

⑸ 證人證言的效力問題

1.若當時只有丙在場,其證人證言可作為定案依據嗎?(比如丙昧著良心向著內乙說話)
這個不是擠對容的,證人證言僅僅是證據的一種,真正定案還需要參考其他證據。
另因丙的身份問題,其證人證言的效力較抵
2.若當時除了丙還有局外人丁在場,而丙丁證言矛盾(比如丙說是甲先動手打乙而丁的證言則正相反),此時如何處理?
法官採信誰的證言還是需要與其他證據進行結合。
問題是!!!
現實中沒有哪個法官會去弄清這個問題,因為此情況為互毆,如果是刑事案件將以後果定罪。

⑹ 證人證言的效力問題

證言與其他證據相比具有一定的主觀因素,證言真實性的程度易受證人主觀意識的干擾。因此,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客觀陳述其親身感知的事實,盡量排除證人作證的主觀臆斷、猜測或者推斷,在作證時也不得使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的語言。證人是聾啞人的,可以其他表達方式作證。
要正確理解證人的資格,應當掌握以下幾點:
1、凡是知道案件情況並有作證能力的人,都可以作為證人。「知道案件情況」,能夠「辨別事非」,能夠「正確表達」的人,是取得證人資格的絕對條件。是否作為證人,既不受性別、年齡、民族、出身、成分、文化程度、財產狀況、思想覺悟、表現好壞、社會地位等限制,只要符合證人的條件,都可以作為證人。對案件的同一事實,如果有幾個人同時知道,那麼他們都可以作為證人,而不能互相代替。
2、生活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待證事項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不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作為證人。這是因為這些人由於感覺器官或者精神上的障礙,或者由於年齡關系,對於客觀事物分不清是非,不能正確反映,不能正確表達思想,所以,不能提供對查明案件事實有意義的證言,不能作為證人。如果在生理上或者精神上雖然有某種缺陷,但是還能夠辨別是非,能夠正確表達的人,自然可以作為證人。不能因為有些知情人在生理精神上的缺陷或者年幼,就一律取消他們作證的資格,這些人能不能作為證人,關鍵要看他們對客觀事物能不能分清是非,能不能正確表達。根據這一標准,對具體人員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以後,才能夠確定其能否作為證人。必要時,可以進行鑒定再作決定。
3、證人只能是當事人以外知道案件情況的人。案件的當事人由於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因此,不能作為證人。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和其他密切關系的人雖然可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但由於上述關系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這些人作為證人所作的證言在證明力上要小於其他的證人證言。

⑺ 作為證人,不能出庭作證,書面的證人證言也不願意出事身份證復印件,這樣的證人證言,還是副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書面的證人證言有證人的簽名和蓋章,在通過庭審時,具有法律效力.

⑻ 如何認定證人證言的效力

一、如何認定證人證言的效力
證人證言應當是證人耳聞目睹的與案件有聯系的客觀情況,即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事實以及發生爭議的事實。對於證人提供的證言只要其能將這些事實陳述清楚即可,並不要求證人對這些事實作主觀上的評價。因此,證人陳述與案件無關的事實,不應作為證言的內容;證人的分析認識或者法律評價也不能作為證據。證人證言應是自己親自所見所聞,如果是別人看到或聽到轉告的所謂傳聞證言,也不能作為證人證言的內容。人民法院在分析證人證言時,還必須查明證人的身份以及他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然後,再仔細地從證人的主觀及客觀因素兩方面來分析研究。
對證人的主觀因素方面,應考慮他的文化水平,對事物的理解程度,以及他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在其客觀因素方面,則應考慮證人當時所處的客觀環境,如光線明暗、距離遠近、室內或室外、嘈雜還是安靜等等。對證人證言分析判斷時,應綜合案件的全部情況及其他證據,加以全面地分析、認真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確定證言的真偽及其效力的大小。
二、如何判斷證人證言的真實性
要查明證人是怎樣得知案件的有關情況的,是本人直接感受的,還是間接得知的。一般來說,直接感受(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而提供的證言,真實性相對大一些;而間接得知(道聽途說)所提供的證言,則真實性相對較小。
證人應當陳述其親歷的具體事實,通過間接途徑獲取的信息所形成的證言不能單獨作為定案證據,《行政訴訟證據規定》第四十六條規定證人根據其經歷所作的判斷、推測或者評論,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只要是證據,那麼就需要滿足證據的三性,包括合法性、真實性以及關聯性,這樣的證據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至於證明力大小,則還需要作出進一步的判斷。

⑼ 民事證人證言有什麼效力

證人一般出庭作證,接受交叉質詢和法庭詢問。只有特殊情況才可以提供書面回證詞。證人必須如實陳答述自己所知道的事實,不應將自己認為的,推測的作為事實作證。證人陳述虛假要承擔法律責任。證人及其近親屬不得因作證打擊報復,如有打擊報復,法庭予以保護。

熱點內容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 發布:2025-01-17 15:12:29 瀏覽:359
中獎不領取要受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7 14:42:33 瀏覽:53
想請求法院 發布:2025-01-17 14:35:46 瀏覽:687
訴訟法遇法定節假日順延指第二天 發布:2025-01-17 13:41:25 瀏覽:755
金融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7 13:35:34 瀏覽:424
巜行政訴訟法內容 發布:2025-01-17 12:45:05 瀏覽:493
龍灣法院直播 發布:2025-01-17 12:23:04 瀏覽:980
民法總則委託代理 發布:2025-01-17 12:13:18 瀏覽:927
3c法規 發布:2025-01-17 12:11:05 瀏覽:543
刑法輕朝代 發布:2025-01-17 12:02:01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