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體現

法律責任體現

發布時間: 2020-12-17 03:13:36

1. 法律責任

【違反礦產資源法的民事責任】行為人侵害了探礦權采礦權以及與之相關的民事權利,造成了他人的財產損害,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我國《民法通則》和《礦產資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對礦產資源和探礦權、采礦權的保護,當行為人因侵害他人的探礦權、采礦權而造成經濟損失時,構成了民事違法行為。《礦產資源法》對應負民事責任的單位和個人實行民事制裁的主要形式是賠償經濟損失。

【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行政責任】行為人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而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所應負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責任。分為管理方的行政責任和被管理方的行政責任。管理方的行政違法行為主要有行政失職、行政越權和濫用職權等;被管理方的行政違法行為則主要指管理相對人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而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其中,警告為礦政管理部門對輕微違反礦產資源法者給予的最輕微的行政處罰,是指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的譴責和警示。需要給予警告的違法行為,主要表現為:不履行法定義務的不作為,如領取勘查、采礦許可證超過法定期限不開始施工或中途停止工作,不按規定辦理勘查登記延續或變更手續,領取采礦許可證者無故不建設或不生產超過一定期限,等等;故意或過失違反法定義務,如無證勘查、越界勘查、擅自進行滾動勘探開發、邊探邊采或試采,不按照規定向勘查登記管理機關報告有關情況或者虛報、瞞報有關情況等。責令改正為礦政管理部門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給予的最基本的應用也比較廣泛的行政處罰,是指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進行訓誡並責令在一定期限內矯正違法行為的處罰。如對無證或越界勘查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對無證開採的,責令停止開采;對越界開採的,責令退回本礦區范圍開采;對不履行法定義務(如不按規定提交年度報告、拒絕接受監督檢查或弄虛作假、不辦理許可證變更登記或注銷登記手續等)的不作為,責令限期改正;對不按規定匯交地質資料的,責令限期匯交;對不按規定繳納有關稅費的,責令限期繳納;對破壞或擅自移動礦區范圍界樁或者地面標志的,責令限期恢復;等等。這種行政處罰措施經常與警告共同使用。責令賠償損失為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進行訓誡,令其對他人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的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是指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處罰相對人依法收繳實物或貨幣上繳國庫的處罰。需要給予沒收違法所得的違法行為,主要表現為:無證、越界開採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違法所得;違反規定收購和銷售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違反規定滾動勘探開發,邊探邊采或試採的違法所得;擅自印刷或偽造、冒用勘查和采礦許可證的違法所得;等等。罰款是對違法者一定數額金錢的剝奪。適用罰款處罰的違法行為包括:無證、越界勘查及采礦;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非法收購和銷售礦產品;破壞性開采礦產資源;擅自印刷或偽造、冒用勘查或采礦許可證;不履行法定義務的不作為情節嚴重者,等等。滯納金為對不按期繳納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所規定的資源稅、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使用費和采礦權使用費的違法行為所處以的行政處罰。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是一種最嚴重的行政處罰措施,屬於限制或者剝奪探礦權人及采礦權人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政處罰。主要違法形式包括以下幾種行為的情節嚴重或拒不改正者:越界勘查及開采、破壞性開采礦產資源;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不履行法定義務的不作為情節十分嚴重者;等等。行政處分主要適用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國家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違反規定批准登記並頒發勘查、采礦許可證或對違法行為不制止、處罰等違法但不構成犯罪的行為所進行的行政處罰措施。

【違反礦產資源法的刑事責任】違反礦產資源法和刑法的有關規定,非法侵害他人合法的探礦權、采礦權,造成嚴重後果,或者破壞國家礦產資源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因而構成犯罪的,行為人應承擔的刑事責任。

【無證勘查和無證開采】是指在沒有取得合法的勘查或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從事礦產資源勘查或開采活動的行為。這是最常見的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表現形式。根據無證開採的危害程度,《礦產資源法》第三十九條將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他人礦區采礦,以及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的行為單獨列出,強調這幾種行為的危害性更大,在決定對這些違法行為的處罰時,可以酌情從重。

【越界勘查和越界開采】指已經取得了勘查或采礦許可證,但超出批準的勘查作業區范圍勘查或超出批準的開采界限采礦的行為。越界勘查和越界開采有的是主觀上故意造成的,也有的是由於客觀因素造成的,但均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破壞性開采及擾亂勘查秩序】破壞性開采指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亂挖濫采,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的行為。擾亂勘查秩序指破壞勘查設施,擾亂勘查作業區生產秩序和工作秩序的行為。

【非法轉讓采礦權和探礦權】指未經審批管理機關批准,擅自轉讓或以其他方式處置探礦權、采礦權的行為。

【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審批登記發證機關工作人員違法】包括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違反法律規定批准勘查、采礦登記並發證;對違反礦產資源法行為不依法制止、處罰的行政不作為。

【探礦權、采礦權人不履行法定義務】如不按規定按期足額繳納資源稅、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等;不按規定匯交地質資料/年度報告等;拒絕接受監督檢查或弄虛作假;不按規定實施礦山安保措施和環境保護措施;不按規定辦理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變更、注銷登記手續;等等。

【盜竊、搶奪礦山企業、勘查單位財物】盜竊礦山企業、勘查單位財物,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的行為。搶奪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乘人不備,公然奪取數額較大的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的行為。盜竊、搶奪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財物按照我國《刑法》第一百五十一、一百五十二條規定處罰,情節輕微的,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

【破壞采礦和勘查設施】是指破壞用於采礦和勘查作業的設備、儀器、建築物和測量標志的行為。視情節後果不同,分別按《刑法》第一百五十六、一百零九、一百一十條的規定處罰,情節輕微的,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

【擾亂礦區和勘查作業區生產秩序、工作秩序】是指在礦區和勘查作業區從事搗亂騷擾活動,致使勘查作業和開采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的行為。按照我國《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處罰,情節輕微的,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處罰。

【破壞性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是指違反法律規定,採用技術規范中禁止使用的方法采礦,嚴重違反合理的開采順序和選礦工藝,采富棄貧,采厚棄薄,采易棄難,情節比較嚴重,造成礦產資源嚴重損失浪費以及在礦區亂挖濫采,使整體礦床受到嚴重破壞的違法行為。

2. 什麼是法律責任

3. 法律規范規定法律責任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指引作用。這是指法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

4. 經濟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經濟法律關系作為許多法律關系的一種,除具有法律關系的一般特點之外,還內有其本身的容特徵。
1.經濟法律關系是經濟管理關系和經濟協作關系相統一的法律關系。經濟法調整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濟協作關系之間盡管有差別,但它們又是有機聯系,相互統一的,是統一在社會經濟關系中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
2.經濟法律關系是以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為內容的。任何法律關系都是以當事人之間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為內容。在經濟法律關系中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則是以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為內容,否則不是經濟法律關系。這種經濟權利和經濟義務直接反映當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體現了經濟性。
3.經濟法律關系除法律規定允許採用口頭形式外,均應採用書面形式。經濟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一般採用法定的書面形式來表示,以體現經濟法律關系的穩定性和嚴肅性,並作為將來可能發生爭議的處理依據。

5. 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的關系(選擇)

A
解析: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有著緊密的聯系。一方面,法律制內裁是承擔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方式。法律責任是容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法律制裁的目的是強制責任主體承擔否定的法律後果,懲罰違法者,恢復被侵害的權利和法律秩序。另一方面,法律制裁又與法律責任有明顯的區別。法律責任不等於法律制裁,有法律責任不等於一定有法律制裁,而且在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時,可視其違法情節、危害程度、主觀方面等具體情況,依法減免或從重、加重製裁,這表明,即便是有法律制裁的情況下,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也是有輕有重。

6. 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是有違法行為。它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必須在法律上有具體明確的規定;二是具有國家強制性,只有國家法定機關才有權確定和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社會危害程度和實施法律制裁的機關手段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為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三種。

【土地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而必須承擔的責任。承擔土地法律責任的前提是行為人具有土地違法行為。土地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有土地行政法律責任、土地民事法律責任和土地刑事法律責任。

【土地違法行為】是指違反土地法律法規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有過錯的不合法行為。土地違法行為的客體是土地管理法所保護的土地資源;土地違法行為的主體是指實施了土地違法行為的個人或組織,包括:自然人、法人、社會組織、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土地違法行為的主觀方面必須是在行為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土地違法行為包括: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和犯罪。

【土地違法行政責任】是指實施違反土地法律規范的行為者依法接受行政制裁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土地行政處罰】土地行政處罰是指政府土地管理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對於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人,依法給予的行政制裁。

【土地行政處分】行政處分是國家行政機關對所屬工作人員及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而採取的強制性制裁措施。土地行政處分是指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國家有關規定,不構成犯罪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由上級機關依法給予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形式的有關處分。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依照刑法的規定,行為人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為而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其特點是:①追究刑事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是當事人的行為觸犯了刑法構成犯罪;②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③追究刑事責任要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

【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法律責任】是指違反法律規定,將土地權利完全或部分地轉移給他人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規定,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非法所得50%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法律責任】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破壞耕地種植條件的法律責任】主要是指違反規定,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破壞種植條件的,或者因開發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規定,對於破壞耕地的行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並處耕地開墾費的二倍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拒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的法律責任】是指對於違反土地管理法規定,拒不履行復墾義務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條規定,拒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繳納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可以處以耕地復墾費的二倍以下罰款。

【非法佔用土地的法律責任】其表現形式主要有:未經批准擅自佔用土地的行為;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而非不佔用土地的行為;超過批準的數量佔用土地的行為;非法批准徵用、使用的土地,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等。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規定,非法佔用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擅自將農用地改為建設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恢復土地原狀,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沒收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可以並處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罰款;對非法佔用土地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農村村民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一是農村村民未經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二是農村村民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三是農村村民建住宅的面積超過了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標准。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農村村民非法佔用土地建住宅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

【非法批地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沒有批准權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二是雖然有批准權,但是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三是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四是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批准佔用、徵用土地的。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其批准文件無效,對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應當收回,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非法侵佔、挪用征地費的法律責任】非法侵佔征地費,是指單位或個人將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及農民個人所有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據為己有的行為;非法挪用征地費,是指單位或個人將被徵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挪作他用,以謀取利益的行為。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九條規定,侵佔、挪用被徵用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拒不交還土地的法律責任】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條規定,依法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當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臨時使用土地期滿拒不歸還的,或者不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國有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交還土地,處以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罰款。

【非法轉讓集體土地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一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出讓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二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有償或無償轉讓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三是將農民集體的土地使用權出租給單位或個人進行非農業建設的。根據《土地管理法》規定,擅自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非法所得額的5%以上20%以下的罰款。

【不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的法律責任】主要有兩種:一是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發生變動後,當事人不依法辦理土地變更登記;二是土地的用途發生變動後,當事人不申請辦理變更登記。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二條規定,不依照規定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辦理。

7.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7)法律責任體現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

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8. 做偽證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刑法》第三百零五條 【偽證罪】: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謂偽證行為,是指行為人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構成本罪,行為人的偽證行為必須發生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即發生在偵查、起訴、審判的整個過程。無論是行為人作虛假證明還是虛假鑒定,以及虛假記錄或翻譯,只要實施行為之一,便足以成立本罪。

應該劃清偽證與誤證的界限,二者的關鍵區別是行為人是否故意作偽證和有無陷害他人或隱匿罪證的意圖。此外,由於誣告陷害罪的行為人為了達到陷害他人的目的,常常虛構事實、偽造證據,因此就有可能在表現形式上與本罪相同。但而知區別在於犯罪主體不同(本罪主體為特殊主體),犯罪發生的時間不同(本罪限定於刑事訴訟過程中),以及犯罪意圖不同(本罪行為人的犯罪意圖可能是陷害無罪之人,也可能是包庇有罪之人;而誣告陷害罪的行為人的犯罪意圖只能是陷害他人)。

偽證罪的主體要件

偽證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只能是在刑事訴訟中的證人、鑒定人、記錄人和翻譯人。

「證人」,是指根據司法機關的要求,陳述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況的人。

「鑒定人」,是指司法機關為鑒別案件中某些情節的真偽和事實真相而指派或聘請的、具有專門知識或者特殊技能的人。

「記錄人」,是指為案件的調查取證,詢問證人、被害人或審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作記錄的人。

「翻譯人」,是指司法機關指派或聘請為案件中的外籍、少數民族或聾啞人等訴訟參與人充當翻譯的人員,也包括為案件中的法律文書或者證據材料等有關資料作翻譯的人員。

偽證罪的客體要件

偽證罪妨礙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這是指司法機關的刑事訴訟活動。司法機關的民事訴訟活動、行政訴訟活動不能成為偽證罪的客體要件。

偽證罪的主觀要件

偽證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自直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其虛假陳述是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但為了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而為之。如果行為人不是出於陷害他人的意圖或者隱匿罪證,就不能以偽證罪論處。

偽證罪的客觀要件

偽證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刑事偵查、起訴、審判中,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作虛假的證明、鑒定、記錄、翻譯的行為,或者隱匿罪證的行為。

所謂作虛假的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指證人作了虛假的證明,鑒定人作了不符合事實真相的鑒定,記錄人作了不真實的記錄,翻譯人作了歪曲原意的翻譯。所謂隱匿罪證,指掩蓋歪曲事實真相、毀滅證據,將應該提供的證據予以隱匿。

所謂與案件有重要關表的情節,主要是指對案件是杏構成犯罪、犯罪的性質或者對罪行輕重有重大影響的情節。如果偽證的事實無關緊要、對案件的處理影響不大,不能以偽證罪淪處。至於偽證行為是否造成了錯判,不影響定罪,可作為量刑的情節予以考慮。

偽證罪侵犯的對象,可以是有罪的人,也可以是被懷疑有罪而實際上是無罪的人。

司法機關的民事訴訟活動、行政訴訟活動不能成為偽證罪的客體要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02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其他人員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以及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及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49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員偽造、隱藏、毀滅證據的,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及威脅、阻止證人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1000元以下的罰款、15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因為刑事訴訟與民事、行政訴訟性質不同,同是偽證行為妨礙訴訟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大小也有不同,以偽證方式妨礙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活動的,不能直接以偽證罪論處。

行為人偽造、變造、毀滅憑證、隱瞞事實真相的行為,不是發生在司法機關的刑事訴訟活動中,而是在一般責任事故調查處理中,或是在審計、監察等行政活動中發生的,不能以偽證罪論處。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26條規定,單位行政領導人、會計人員和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故意毀滅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的,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也規定,對於弄虛作假、隱瞞事實真相的單位、單位直接責任人員、單位負責人以及其它有關人員,審計機關可予以警告、通報批評,並可酌情處以罰款;審計機關認為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人員,移送監察或者有關部門處理;對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審計機關提請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上述法律、法規中提及的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行為,雖然在客觀上也表現為隱瞞事實真相,毀滅、偽造、隱匿有關資料,但不是在刑事訴訟中,行為所侵犯的客體不同於偽證罪,只能分別情況,以其它犯罪論處。

9. 法律責任的本質是什麼

1、道義責任論。它從人的意志自由的假定出發,主張人有自覺行為和行使自由選擇的能力,由此推出一個人之所以應負法律責任是因為他違背了正當行為的道德命令,「沒有道德上應受懲罰的責任,一般來說不會有正當理由來確立應受懲罰的法律責任」。總體來說就是,對違法者的道義責難就是法律責任的本質所在。

2、社會責任論。它認為社會是一個包括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等各種利益在內的利益互動系統,各種利益的法律表現就是確認權利以及保障權利的措施。法律責任就是由於發生侵害權利的行為而出現的糾錯(糾惡)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責任本質上「是以對受侵權利的補救來否定侵權行為,以對受到侵害的利益的加強來限制侵權者的任性,是對合法社會利益系統的保護」。

3、規范責任論。它首先指出法律是指引和評價人們行為的規范,對合乎規范的行為,法律給予肯定的評價、承認及保護;而對不合規范的行為,法律則給予否定的評價。而否定性評價體現在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中。因此,「對行為的否定性規范評價就是法律責任的本質」。

4、法律關系說。該學說主張法律責任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法律關系。它認為,國家通過授權機關採取相應的強制措施來制裁違反法律義務的行為,這樣違反法律義務的行為人與國家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需由法律規范加以調整,進而在法律規范的約束下,就轉化為一種法律關系,法律責任正是這種法律關系的體現。

5、綜合說。該觀點主張法律責任的實質是「統治階級國家對違反法定義務、超越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違法者做出一定行為或進製作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法律關系(社會關系)和法律秩序(社會秩序)的手段」。它認為任何違法行為都是對統治階級根本利益和國家確認、保護和發展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侵犯,是不能容許的。因此,法律責任是一種手段,一種否定性的評價和譴責。

10. 法律責任競合的意義是什麼啊

責任競合是指由於某一法律事實的出現,導致產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民事責任,這些民事責任被數個法律規范調整,彼此之間相互沖突的現象。在民法中,責任競合常常表現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

法律責任競合是法律上競合的一種,它既可發生在同一法律部門內部,如民法上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也可發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門之間,如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之間的競合。

責任競合的特點:

(1)法律責任的主體為同一法律主體。

不同法律主體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別追究,不存在相互沖突的問題。

(2)主體實施了一個行為

如果是數個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的法律規定,並且符合不同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則應針對各行為追究不同的法律責任,而不能按責任競合處理。

(3)行為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

行為人雖然僅實施了一個行為,但該行為同時觸犯了數個法律規范,符合數個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導致了數個法律責任的產生。

(4)數個法律責任之間相互沖突

如果數個法律責任可以被其中之一所吸收,如某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吸收了其行政責任;或可以並存,如某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與附帶民事賠償責任被同時追究,則不存在責任競合的問題。

當責任主體的數個法律責任既不能被其中之一所吸收,也不能並存,而如果同時追究,顯然有悖法律原則與精神時,就發生法律責任間的沖突,產生競合。

(10)法律責任體現擴展閱讀:

1、法律責任競合產生的原因:

因為不同的法律規范從不同角度對社會關系加以調整,而由於法律規范的抽象性以及社會關系的復雜性,不同的法律規范在調整社會關系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重合,使得一個行為同時觸犯了不同的法律規范,面臨數種法律責任,從而引起法律責任的競合問題。

在民法上,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存在明顯區別,如責任主體與受害人之間是否存在合同關系,違反的是約定義務還是法定義務,侵害的是相對權(債權)還是絕對權(物權、人身權等)等。

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區別只能是相對的,典型的如產品責任案件,生產或銷售有缺陷產品致他人損害,會構成侵權責任,而如果生產者、銷售者與受害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則會又構成違約責任。

2、法律責任競合的處理

(1)一般規則

對於不同法律部門間法律責任的競合,一般來說,應按重者處之。如果相對較輕的法律責任已經被追究,再追究較重的法律責任應適當考慮折抵。

(2)法律實踐中的做法

目前在實踐中,法律責任的競合較多的是指民事上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對這種法律責任競合的性質及法律上如何處理,理論上存在爭議,各國的法律規定也有所不同。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即在發生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允許受害人選擇其中一種責任提起訴訟。

熱點內容
行政法規的三種命名方式 發布:2024-09-20 00:30:30 瀏覽:521
2016合同法pdf 發布:2024-09-19 22:42:11 瀏覽:606
建發集團法律顧問年薪 發布:2024-09-19 22:24:40 瀏覽:409
反對永居條例 發布:2024-09-19 21:41:27 瀏覽:602
民法315 發布:2024-09-19 21:33:56 瀏覽:483
刑法的根基與哲學 發布:2024-09-19 20:59:19 瀏覽:462
潮州基層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09-19 20:45:47 瀏覽:552
蘋果售後條例 發布:2024-09-19 19:51:38 瀏覽:510
合同法第211條規定是什麼 發布:2024-09-19 19:15:50 瀏覽:488
不能成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事 發布:2024-09-19 16:35:44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