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法律責任
① 行政法的分類
1、以行政法的作用為標准,行政法規范可分為下述三大類:
(1)關於行政組織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又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編制、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規范,其中職權、職責規范是行政組織法規范的核心。
再一部分是有關國家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雙方在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中的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
(2)關於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雙方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數量最多,涉及面最廣。
(3)關於監督行政權的法律規范,即監督主體對行政權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監察、行政審計、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法律規范。這一類規范數量雖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政法律制度的重點之一。
2、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准,行政法可分為:
(1)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行政救濟法等。
一般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范圍廣,覆蓋面大,具有更多的共性,為所有行政主體所必須遵守。
(2)部門行政法:是對部門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衛生行政法等。在行政法學上,人們通常在行政法總論中研究一般行政法,而在行政法分論中研究部門行政法。
(1)括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行政法是規定國家行政主體的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系統。
行政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行政組織法;
(二)行政行為法;
(三)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
行政法的這三個部分分別調整著不同的行政關系:
行政組織法主要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行為法,主要調整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主要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補充定義:行政法是指調整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②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
歸責原則的概念,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歸責原則對侵權行為法之適用,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則常常被當作一個預設的前提,似乎重要得不言而喻,無需畫蛇添足多作限定。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在對侵權行為法進行研究、對民事侵權案件進行分析和審理時,歸責原則的討論自覺不自覺地被提高到了就侵權行為法整體而言的層次。理論研究中,學者以「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為題展開論述;①司法實踐中,法官在對民事侵權案件進行分析時,也常見這樣的表述:「民事侵權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不承擔侵權責任」。對這種以歸責原則廣泛用於侵權行為法、侵權民事責任的做法,似乎也少有異議。
然而這種將「歸責原則」中的「責」等同於「侵權責任」、「民事責任」中的「責」的做法,運用於知識產權領域,卻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與其他民事權利,尤其是物權的保護對象相比,具有突出的非物質的特點,是一種非實體的存在。侵害知識產權的行為,相應地並不以侵害物質實體作為手段和前提。不過,由知識與載體
《歸責原則》
的相互關系所決定,無論是知識產權人財產利益的實現,還是侵害知識產權行為人所謀求的財產利益的實現,都必須藉助於承載知識的物質實體的傳播。因此,為了充分保護知識產權人利益,人們不得不更加註重採取停止侵權這種措施。知識產權訴訟中「行為保全」制度的建立,鮮明地體現了這種必要性;與這一暫時的行為保全相對應,訴訟終結時得出的停止侵權的結論同樣具有首當其沖的作用。停止侵害等決定的作出,則意味著侵權行為人承擔了以此為內容的民事責任。①停止侵害的責任承擔,顯然發生在對行為人的主觀意志狀態未及考慮之時。②加之歸責原則中的「責」與民事責任中的「責」相等同,無怪乎有學者會著力於為無過錯責任原則在侵害知識產權領域中爭取一定的適用空間,並就此引發關於侵害知識產權歸責原則的爭議。雖然許多學者主張,在侵害知識產權領域,仍然應當堅持一元的過錯責任原則或者以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相結合的二元歸責原則;③但仍不乏學者認為,在侵害知識產權領域,應當分別確立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
③ 分析自身違法行為原因及危害
1、自身違法行為的原因如下:
①違法是一種危害社會的行為。單純的思想意識活動不能構成違法;
②違法必須有被侵犯的客體,即侵犯了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與社會秩序,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③違法必須是行為者有故意或過失的行為,即行為人有主觀方面的過錯的行為;
④違法的主體必須是達到法定責任年齡和具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依法設置的法人。
2、自身違法行為的危害是通過超越法律允許限度的權利濫用、作出法律禁止的行為以及不履行法定的積極義務,致使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受到破壞。
(3)括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狹義的合法行為:編輯即法律調整意義上的合法行為,指主體在自己意志支配下實施的,符合法律規范的,對社會有益或至少無害,從而受法律保護的行為。法理學中所稱的合法行為一般是指狹義的合法行為。
它具有下列特徵:
(1)從法律評價角度看,它是法律上有意義的行為,即處於法律調整范圍內的行為。這使它與非法律行為相區別。
(2)從行為的法律性質看,它是合乎法律規范要求的行為,表現為對規范中指引的行為模式的遵守。
(3)從行為後果看,它通常產生滿足社會需求的結果,因而是有益於社會或至少是無害於社會的行為。
(4)從國家意志的角度看,它是國家所要求、希望或允許的行為,法律設有相對應的義務以保障它的實現。
(5)從法律後果看,它引起肯定性法律後果,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行為。上述第二至第五個特徵,使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相區別。
參考資料:網路-違法
④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包括:責任法定原則、因果聯系原則、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責任自負原則。
一、責任法定原則
1、 責任法定原則的概念
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2、責任法定原則的基本要求:(1)作為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發生後,應按照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相關人的法律責任。(3)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強調「罪刑法定主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4)同時責任法定原則也不允許法律的類推適用。(5)在一般情況下還應排除對行為人不利的溯及既往,強調「法不溯及既往」。
二、因果聯系原則
1、因果聯系原則的含義
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必須首先考慮因果關系,即引起與被引起關系,具體包括:(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2、兩種因果聯系
在認定「違法者」有無法律責任時,必須搞清楚兩種因果聯系:一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即特定的物質性或非物質性損害結果是不是由該行為引起的。二是心理活動和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即違法者的行為是不是其思想支配身體的結果。從認識論上說,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系呈現多樣性,有內在的、外在的、直接的、間接的、主要的、次要的等等。認定法律責任所要求的因果聯系是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心理活動與行為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直接的、主要的聯系。否則,就不應當認定違法者有法律責任。
三、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
1、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的含義和意義
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是公平觀念在歸責問題上的具體體現。其基本含義為法律責任的大小、處罰的輕重應與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的輕重相適應,做到「罪責均衡」、「罰當其罪」。 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是實現法律目的的需要,通過懲罰違法行為人和違約行為人,發揮法律責任的積極功能,教育違法、違約者和其他社會成員,從而有利於預防違法行為、違約行為的發生。
2、責任與處罰相當原則的內容
內容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國家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都應當堅持這三個「適應」,全面衡量,不應偏廢。 有時候,特別是社會治安狀況惡化的特殊情況下,為了有效地制止違法犯罪行為,保護人民的利益,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有必要對那些故意的、出於反動目的和惡毒動機而實施的危害性較大的違法犯罪行為,確定出高於其違法成本和實際社會危害的責任。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要貫徹責任與違法基本均衡或相對適應的原則。
四、責任自負原則
1、責任自負原則的含義
與古代社會個體不獨立不同,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在法律上具有獨立的地位,因此在歸責問題上要求遵循責任自負原則。責任自負原則是現代法的一般原則,體現了現代法的進步。
2、責任自負原則的具體要求
責任自負原則要求:(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們的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每個公民、每個法律主體既享有權利,又必須承擔和履行義務,而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是等量的和互相制約的。這里既不容許存在「無義務的」權利(即特權),也不應當存在「無權 利的」義務(即不合理的義務)。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這一原則。如果我們對某些有責任能力的人的違法行為不予追究或避重就輕,那就等於認可他們享有不履行義務的特權,容許他們的意志和利益凌駕在體現廣大人民公共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之上,這與我們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是背離的。
⑤ 尊重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尊重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
(1)信仰法律。應當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樹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觀念,增強對法律的信任感、認同感。法律要發生作用,全社會都要信仰法律。
(2)遵守法律。要用實際行動捍衛法律尊嚴,保障法律實施。參與社會活動,實施個人行為,都要以法律為依據,不得違反法律規范。
(3)服從法律。應當擁護法律的規定,接受法律的約束,履行法定的義務,服從依法進行的管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維護法律。爭當法律權威的守望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具有良知的護法者。
(5)括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法律的作用:
明示作用
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
矯正作用
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矯正。
預防作用
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
⑥ 宗教教職人員享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宗教人員資格證本身僅僅是職業資格證的一種分類,並不能享受任何國家優惠政策。專只有其從事宗教、慈善活屬動中,若有國家相關政策,才能享受優惠政策。
據《宗教界慈善組織可享受政府補貼和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得知國家宗教局近日聯合中央統戰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民政部和稅務總局等部門,印發《關於鼓勵和規范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的意見》。《意見》提出,宗教界依法設立的公益慈善組織、社會福利機構,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和政府資助補貼。
意見規定,重點支持宗教界開展非營利活動的領域為:災害救助;扶助殘疾人;養老、托幼;扶貧助困;捐資助學;醫療衛生服務;環境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建設;法律和政策允許的、適合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發揮積極作用的其他公益慈善活動。
⑦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可以概括為 多選題 A 責任法定原則 B 公正原則 C 效益原則 D 平等原則
ABCD
D有瑕疵 應該叫公平原則
⑧ 民法有什麼作用
核心內容:民事權利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滿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等。下面由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介紹相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支配權是指權利人可以自己直接支配其權利客體
2、並有權排除他人妨礙其支配的權利。
3、請求權是指權利人有權要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4、形成權是指權利人依自己單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
5、抗辯權是指對抗他人行使權利的權利。
6、絕對權是指效力及於一切人的權利,其權利主體是特定的人,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一切人。
7、相對權是指其效力僅及於特定人的權利,相對權的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均是特定的人。
8、主權利是指在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可以獨立存在的權利;
9、從權利是指在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權利制約的權利。
10、既得權是指其成立要件已全部實現的權利。
11、期待權是指其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實現,將來有可能會實現,也有可能不會實現的權利。
12、原權利是指在合法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存在的權利。
13、救濟權是指在原權利受到侵害時,或有受到侵害危險時而發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