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校規的法律效力

校規的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0-12-19 19:36:07

1. 我有問題~~國家法律與學校規章制度相違背時,法律能不能保護自己啊~~~~

當下位來法與上位法相抵觸源時,是遵循上位法的.
學校的校規校紀不屬於法律,只是內部管理章程是沒有法律效力的.當其與法律相抵觸時,如果沒有涉及自身利益(如學校不讓穿短裙)你一個孩子並沒有影響你什麼,你是不可以向上級機關提出此條例章程無效的.
除非\"具體行政行為\"涉及自身的利益時,如學校代國家教育廳頌發學位等,可以就相關事宜提出行政訴訟.

2. 學校要求學生保證書,保重遵守校規,如出現意外傷害,學生不負責。請問這個保證書有法律效力嗎

要區分復具體情況:
1)6-10歲的小學生制在校內發生事故,學校一般要承擔責任;但是如果學校無過錯,可以減輕責任。
2)中學生、大學生在校內發生事故,學校一般不承擔責任,除非學校有過錯。

寫的協議不具有法律效力。

3. 「退學處理」的法律效力及法律救濟

「退學處理」的法律性質
對於「退學處理」的法律性質,在理解上並不一致。根據傳統理論,高校的該類管理行為可歸人特別權力關系的范疇或大學自治的領域,①近年來,也有司法判例將與「退學處理」類似的「勒令退學」定性為學校的內部行政行為。②對於「退學處理」法律性質理解的差異,導致了高校校規在制定上的混亂性和隨意性,並對於正確認識是否應將高校的「退學處理」決定列入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加以認真分析。
「退學處理」的法律定性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學校作出「退學處理」決定的行為既非學校的內部行政行為或特別權力關系行為,也不應屬於高校的自治范圍。其法律性質究竟如何定位?我們認為,它就是一種具有外部處理特徵的行政處理行為,也就是《行政訴訟法》上所說的具體行政行為,這種定性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可行的。
長期以來,高校都被定位為一種民事主體。在1986年實施的《民法通則》中,根據高校從事的業務活動,將之歸人事業單位序列,高校以民事主體的身份參與社會活動。1998年8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在內容上也採取民法上的定位,其第30條規定:「高等學校自批准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校長為法定代表人。高等學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但高校的法律地位又不僅僅局限於民事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8條第1款規定:「學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授予;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授予。」基於上述法律規定,我國高校在學位授予活動中又是以行政主體的身份出現。在「退學」制度中,學生一旦被學校予以退學處理,不但要喪失學籍,並且將無法取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在這一法律關系中,學校與學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學校行使的是一種教育管理權,並且基於該權力的行使,也對相對一方,即受退學處理的學生的利益產生了直接影響。因此,學校行使的這種教育管理權力應為一種公權力,學校與學生之問的法律關系應為行政法律關系。
但是,法律並未明確授權高校可通過「退學處理」的方式限制和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因此,在職權要件上,「退學處理」行為並不完全符合具體行政行為的要求,筆者以為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於現階段我國立法體系還不完善所造成的。如果以此斷然一概否定該行為的效力,將造成學校管理上的混亂,反而更不利於學生合法權益的保護。對此,一方面我們可以採取更為有效的監督手段,規范學校校規的制定,並為相對人提供有效的救濟途徑,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應盡快修改和完善立法,從根本上規范高校的各種管理行為。對此,我們將在下文中予以論述。
「退學處理」的法律救濟:
應當對「退學處理」進行司法救濟 一般來說,當公民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和非司法途徑兩種方式獲得救濟。對於受到退學處理的學生,《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只規定了非司法的救濟途徑,即:學生對退學處理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向學校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訴,由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對學生提出的申訴進行復查;學生對復查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向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訴。對於被學校予以退學處理的學生是否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尋求司法救濟,該規章中沒有明確規定。我們認為,允許被退學處理的學生向法院提起訴訟,對於保護其受教育權不受非法侵害,監督和規范學校的管理行為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首先,司法權有介人大學管理領域的必要性。傳統的「大學自治」理論和「特別權力關系」理論為大學排斥司法權力的干預設立了一道堅固的防火牆。所謂大學自治,本應限於學術自由相關的事項,但是在這樣的口號之下,卻有可能出現大學自治權力濫用的危險。事實上,許多與學術自由核心關系過遠、甚至無關的事項,常常被利益相關的人主張為大學自治涵蓋的范疇。因此,當大學自治權力演變為一種高度特權、損害權利相對人的基本權利時,司法機關的有限介入就成為了一種必要。同樣,由於特別權力關系排斥了法治行政原理的適用,因而受到現代行政法學的全面批判,為了保障人權、厲行法治,不應當漠視特別權力關系下的人民,如軍人、公務員、公立學校、學生的基本權利,而應當規定司法救濟,使其成為法治主義保障的對象。 其次,「退學處理」的法律性質為司法審查提供了可能。以往對於學生以學校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法院經常以不屬於《行政訴訟法》第11條規定的受案范圍為由,駁回起訴。但通過上文分析,「退學處理」性質符合具體行政行為的內涵,應歸於《行政訴訟法》第ll條(8)所規定的受案情形。正如有學者所言:「學校的紀律處分、退學決定或不發畢業證、學位證等決定,均屬於具有行政行為效果的行為,對於這些決定不服,完全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途徑解決,而不宜將其推人民事訴訟范圍或置之不理。」 再次,圍繞學生被予以「退學處理」而產生的糾紛不斷出現,傳統救濟途徑不足以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這也要求法院依法提供司法救濟。近年來,有關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糾紛不斷產生,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圍繞學校的「退學處理」、「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等處分決定。這其中不乏有對學生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的案例,但是,通過傳統的申訴途徑以期達到改變原處理決定的可能性幾乎為。由法院提供司法救濟,這也是學生通過法律渠道維護合法權益的最後一道屏障。 最後,已有的法院判例為司法審查提供了有益的實踐經驗。人民法院在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一案中確立了高等學校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原則,法院認為:「本案被告北京科技大學是從事高等教育事業的法人,原告田永訴請其頒發畢業證、學位證,正是由於其代表國家行使對受教育者頒發學業證書、學位證書的行政權力時引起的行政爭議,可以適用行政訴訟法予以解決。」在其後的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中,該原則又得以堅持。盡管這些案件的訴訟要求都是要求頒發學業證書或學位證書,但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一案的起因正是由於學校以「按退學處理」的方式取消了田永的學籍。並且,一旦學生被予以退學,其必然後果也是無法取得學業證書、學位證書。可見,對於學生直接以學校的「退學處理」決定為由提起訴訟的,法院也應當予以受理。 綜上所述,如果學生對退學處理決定有異議,可依《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向學校的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提出申訴,由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對學生的申訴進行復查。學生對復查決定仍有異議的,不但可向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訴,也可直接提起訴訟,並且起訴不應以申訴的提出為前提條件。對於起訴,人民法院經審查不存在諸如時效、管轄等問題,符合立案條件的應當予以立案,並由行政審判庭加以審理。 結 語 盡管允許就高校的退學處理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有利於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但司法救濟畢竟是事後救濟,不能從根本上規范高校的學籍管理行為,可以說是「治標而不治本」。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高校在學籍管理活動中對學生合法權利的侵犯,有必要對我國的高等教育立法進行相關的「立、改、廢」。一方面,在國家立法的層面明確規定高校在學生學籍、學位等相關方面的管理許可權,確定高校在該類管理活動中的行政主體資格,另一方面,要改革現行高校學籍管理的制度,廢除行政法規和高校校規中涉及侵犯學生受教育權的種種規定,完善學分制管理體系。

4. 校規校紀與法律效力有什麼區別

學校的校規校紀不是法律,只能算本校的行政措施,只對本校的師生具有約束力,沒專有強制的執行效力屬。而法律效力是全國人大頒布的法律的執行力度,是強制實施的,法規是由國務院頒布,地方性法規是地方省一級人大頒布。

校規校紀制定可以參照法律但不可超越法律規定的范疇。校規校紀只是在一個學校范圍內具有約束力,而法律一般都是適用於全國的。

5. 求懂的人科普下 校規具有法律效力嗎眾所周知,各個高中普遍有「禁止攜帶任何電子產品,一經發現,沒收

一。在不與現行法規想抵觸的情況下,校規有法律效力。二。沒收是違法因為,不能沒收,只能代為保管。三,除非是九年義務制教育之內,高中,大學可以停課,開除。

6. 校規如何具有合法性

校規沒有法律效力,他只是行為規范,而且他的條款還不能違反憲法

7. 校規校紀的法律效力

沒有法律效力可言,但是約束在這個學校里的人。如果與法律法規相違背,校規校紀無效。

8. 學校要求簽的「學生承諾書」是否具有法律效應

不論簽訂什麼協復議、制保證書等,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一是要看內容是否違反法律規定和社會公德;二是要看是否為雙方意思真實表現;三是要看當事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學校想簽訂免責條款,是不行的,學生在校期間學校應當有監管學生的責任和義務。
對於學生在校期間發生的意外事故,學校有責任的,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學校不得採取所謂的「學生成若書」來減輕或免除其所應承擔的責任。
《憲法》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如果學校強迫學生簽署上述承諾書,有侵犯學生的人權、公民通信自由權、人格尊嚴之嫌疑。

9. 「退學處理」的法律效力及法律救濟是什麼

它就是一種具有外部處理特徵的行政處理行為,也就是《行政訴訟法》上所說的具體行政行為,這種定性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可行的。

長期以來,高校都被定位為一種民事主體。在1986年實施的《民法通則》中,根據高校從事的業務活動,將之歸人事業單位序列,高校以民事主體的身份參與社會活動。1998年8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在內容上也採取民法上的定位,其第30條規定:「高等學校自批准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校長為法定代表人。高等學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

但高校的法律地位又不僅僅局限於民事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8條第1款規定:「學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授予;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授予。」

基於上述法律規定,我國高校在學位授予活動中又是以行政主體的身份出現。在「退學」制度中,學生一旦被學校予以退學處理,不但要喪失學籍,並且將無法取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在這一法律關系中,學校與學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學校行使的是一種教育管理權,並且基於該權力的行使,也對相對一方,即受退學處理的學生的利益產生了直接影響。

因此,學校行使的這種教育管理權力應為一種公權力,學校與學生之問的法律關系應為行政法律關系。

熱點內容
魏龍律師 發布:2025-01-19 03:32:57 瀏覽:893
嘉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9 03:29:07 瀏覽:845
刑事訴訟法解釋117 發布:2025-01-19 03:28:03 瀏覽:406
招標投標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9 03:21:01 瀏覽:916
司法局上號 發布:2025-01-19 03:19:55 瀏覽:79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朔及力 發布:2025-01-19 03:02:21 瀏覽:542
法治文化研究院 發布:2025-01-19 02:54:05 瀏覽:110
口頭協議有視頻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9 02:40:15 瀏覽:107
保安勞動法無法保證 發布:2025-01-19 02:05:21 瀏覽:315
民法典與與生態環境 發布:2025-01-19 01:21:19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