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歡案警察法律責任
⑴ 「於歡案」出警的警察,問責了嗎
當地公安局、檢察院、紀委已經介入了的,出警的警察肯定是有過錯的!!
⑵ 於歡案中警察來了警察為什麼不處理於歡之前被打
出警民警有非常重大的失職瀆職行為的!現在當地紀委、檢察院也對出警專民警做出刑事立案了!屬這樣的判決結果,對法律完全是不能讓大眾平服的!!就連所謂的受害者一方也上訴了!!中央電視台都播放了,肯定關注的非常多。並且最高人民檢察院也派員到山東省了的!!相信法律是公正的!!
⑶ 於歡死不死的跟我沒關系,但我就想知道警察當時為什麼
出警民警有非常重大的失職瀆職行為的!現在當地紀委、檢察院也對出內警民警做出刑事立案了容!這樣的判決結果,對法律完全是不能讓大眾平服的!!就連所謂的受害者一方也上訴了!!中央電視台都播放了,肯定關注的非常多。並且最高人民檢察院也派員到山東省了的!!相信法律是公正的!!
⑷ 怎麼看不到於歡一審辯護律師田明的微博
有媒體來報道,根據視聽證據,源警方在案發房屋的時間只有三四分鍾。一個關鍵問題是,處警警察為何進屋後,又離開事發房間,而沒有帶走當事雙方?
一審辯護律師田明對媒體稱,「警方沒有走,整個過程都沒走,只是離開那個房間,走到屋外,當時於歡和他的母親的手機都被收走了,警方可能是到外面去尋找報警的人,看是誰報的警,到底看到什麼情況了。而於歡則很可能基於錯誤認識,認為警察走了,他很激動要出去,而這目的又沒有實現,所以他認為自己沒有得到保護。」
那麼,到達現場的警察,是否知悉於歡被目睹母親遭人露下體侮辱的情況呢?判決書中的「視聽證據」顯示,處警民警用執法記錄儀記錄了案發當晚處警情況。警察是否知悉侮辱情節、當事人是否陳述被侮辱,執法記錄儀應有記錄,但判決書沒有提到。
⑸ 於歡案的警察為什麼不構成玩忽職守罪
山東省人民檢察院今日公布於歡案處警民警調查結果,稱此事存在處警不回規范問題,但不構成答玩忽職守罪,不予刑事立案。調查結果所依據的事實與理由:經調查,2016年4月14日晚10時許,冠縣經濟開發區派出所接報警電話後,民警朱秀明帶領兩名輔警攜帶執法記錄儀迅速趕到冠縣源大工貿公司現場,對現場十餘名討債人員採取口頭制止和警告措施,針對現場人員眾多、警力不足的情況,及時撥打電話請求增援,在離開接待室中心現場後,繼續在廠區聽取知情人員反映情況,於歡傷害行為發生後及時收繳作案工具、收集固定證據,故不構成玩忽職守罪。
⑹ 如何評價"刺死辱母者"一案的輿情
【輿情熱點】山東「辱母案」輿情分析
一、事件回顧:
2016年3月25日一宗「男子刺死辱母者」快速佔領各大新聞版面。被告人於歡的母親蘇銀霞曾向地產公司老闆吳某借款135萬元,月息10%。在支付本息184萬和一套價值70萬的房產後,仍有17萬的欠款無法還清。於是,催款人帶著11人當著蘇銀霞兒子於歡的面,對債務人極盡羞辱,甚至有一個叫杜志浩的人還脫下褲子,掏出生殖器在蘇銀霞臉上蹭。外面路過的工人看到這一幕,讓人報警。
警察接警後到現場,說了一句「要賬可以,但是不能動手打人」,隨即離開。看到警察要離開,報警人拉住一名女警,並試圖攔住警車。被催債人員控制的於歡看到警察要走,試圖往外沖,被催債人員攔住。混亂中,於歡從桌子上摸到一把水果刀亂捅,致使杜志浩等四名催債人員被捅傷。其中,杜志浩因失血性休剋死亡,另兩人重傷,一人輕傷。
2017年2月17日,山東省聊城市中級法院一審經審理認為,於歡面對眾多討債人長時間糾纏,不能正確處理沖突,持尖刀捅刺多人,構成故意傷害罪;鑒於被害人存在過錯,且於歡能如實供述,對其判處無期徒刑。
這一判決理由在網上引起較大爭議,很多人認為這構成正當防衛,於歡應當無罪。一時間網路輿情熱議不斷,案件關注度持續走高,社會輿論呈現兩極分化。
從輿情傳播的角度來分析,主流媒體搜狐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南方周末、和訊新聞、奇聞007等對「辱母案」進行了相關的報道,報道詳細的描述了事件的細節和原委。在主流媒體的傳播下,「辱母案」開始流入輿情市場。
緊接著新浪微博推出了話題#刺死辱母案追蹤#,相關閱讀量達到10.7萬,各個網路大V參與到「辱母案」的輿情傳播鏈中,其中帶來較大影響力的有@思想聚焦:「刺死辱母案:我們這個社會,不應總是對壞人太好,對好人太壞。」帶來9543次轉發,7807次評論和31,105次點贊。@六六V:「我想不明白,辱母案中的被刀捅傷的人撞死學生逃逸賠20萬,為何他要於歡家賠800萬?兩條命的差價從哪裡來?」帶來2119次轉發,1615次評論和8949次點贊。兩個網路大V對於「辱母案」的輿情傳播推動力功不可沒。
在網路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草根自媒體迅速崛起。不可否認,網路熱點事件可能會因虛擬世界的發帖、跟帖以及激進的言論帶來的狂熱使得非理智的民意介入社會現實,從而對輿情的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辱母案」輿情呈現出多極化趨勢之後,官方應該適度的介入到輿情的傳播中,對熱門媒體和網路大V 言論中的疑點和難點進行相關解讀,從而更好的引導主流輿論,使得輿論脫離無頭蒼蠅的狀態,向理性化方向發展。
許多學者認為,網路群體性事件形成機制的直接誘因在於信息傳播秩序失衡,主要表現為信源開放度不高、信道暢通度不夠和信息的保真度不高。在「辱母案」輿情傳播中形成的七大主流輿論涉及各方面:1、對於歡保護母親的行為表示支持;2、認為於歡行為不該被輿論炒作為正義;3、對於案件裁定給予的希望;4、對於高利貸行業的爭論;5、對於網路輿論具有超高影響力的看法;6、對涉事不作為民警的批判;7、對於道德與法律的討論。網路輿情有正義之詞,也有偏激言語。
網路輿情之所以容易出現偏激,很大程度上源自網民對於真相認識存在缺陷。因此,最大限度減少網路群體性事件帶來負面效應的根本路徑在於真正地實行官方信息公開,健全信息發布制度,以官方信息傳播替代人際和群體的信息傳播。搭建媒體對話平台,實現官方與網民的有效話語溝通,從官方的角度看,既要堅持信息公開,滿足並維護公民的知情權,同時也要避免官方獨白式的話語。
最後回歸案件的本身,這確實是一件難以用法律進行簡單裁判的案件,輿論基於人類自身的情感,法律卻是理性的產物。就像許多網友而言的:如果輿論可以改變這個青年的人生,那我也願意站在輿論這一方,但同時我也不希望因為這起個案件讓保護親人成為殺人的理由。法律不外乎人情倫理,但也不能讓花了上千年才走到今天的法律被輿論扭曲。法律的公平公正不能寄託在某一個或是某一批人身上,而是在每個人的監督和遵守下才能日趨完善。
⑺ 於歡殺傷辱母者案件。你認為現場警察應該怎麼處理最適合
現場的警察應該多留一會兒、多觀察一會兒,防止矛盾激化,防止沖突升級,也版就權算盡到責任了。
在這類事件中,警察是很難處理的,人家是民間借貸糾紛,說白了警察根本沒權力管。無論幫哪一方都會被質疑!
我們換位思考,如果有人欠了你一筆錢就是不還,你上門去討。警察來了之後,阻止你要帳,並允許對方自由離開,那麼你是不是會覺得警察偏袒了對方?甚至會懷疑警察認識對方、或收了對方好處。
⑻ 別人借我錢,打了借條給我,他報警,警察是否有權利處理。
高利貸不是犯罪,一般只是借貸糾紛,超過法定利息的收益不受法律回保護而已。但是高利貸處於灰色答空間,容易滋生犯罪,我可以說說相關的衍生罪名:
(1)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高利貸的利息過高,需要相應的催收手段保證回款速度,法院訴訟等合法手段效率較低,於是就滋生了暴力、非法拘禁、強迫交易、破壞生產經營等非法手段,譬如聊城於歡案。
(2)高利轉貸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高利貸的放貸方大多也只是普通人,放貸資金來源多樣,有些人是通過從銀行等機構吸收本金賺利差,有些人是從不特定的社會公眾手中吸收資金賺利差,無一例外都會破壞金融秩序,形成不穩定風險,故而被打壓。
你假如只是放高利貸是不違法的,不違法,警察就沒法管。只是利息不受法律保護,
⑼ 辱母案,於歡到底怎麼樣了他無罪釋放了嗎
一切都有代價抄,包括正義。
更何況是借高利貸不履行自願的協議、對已經停止的侮辱的報復、對拘禁的過分反抗。
整個事件在發生傷人事件前,本質也就是債務糾紛,和討薪、合同糾紛一樣,唯一的合法途徑是法院的調解和訴訟,除非報警內容中有明顯的、需要處罰的觸犯法律的情形報告。不然行政機關是不得參與這類糾紛(幫著雙方都是違法,強行停止討債是對欠債方的幫助)。警察可能根本就沒有接到露陰侮辱等明確應該制止和處罰的報告和請求,因為這些情況可能在事件沒有升級前也不便於或不想與外人訴說。所以警察在聽取沒有需要處罰的情節述說後,警告雙方不得違法後離開是正確的(警方報告中講警察在附近向其他人了解情況等是可有可無的情節,純粹是防衛性的舉措或純粹是虛構或變造情節,其實不是必須的)。於歡正確的做法是在警察到場後明確告知討債方有需要處罰(因為行為已經停止不需要再制止了),希望警方依法處置違法方,這樣警察才有理由干涉這個事件。如果這樣就不會有後續的報復殺人或傷害事件發生(於歡或網民流傳的傷人原因是已經停止的辱母而並不是指單純的拘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