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稅收法律知識

稅收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0-12-20 03:12:23

⑴ 運用稅收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我國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認識

稅收法定主義作為當今各國稅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為稅收立法和修訂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實踐中其與嚴格規則主義是一對密切相關的概念。本文在分析了稅收法定主義的歷史發展和內涵以後,進一步論述了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並為我國的稅收立法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稅收法定主義,嚴格規則主義

一, 稅收法定主義原則的產生及發展

稅收法定主義起源於歐洲中世紀時期的英國。按照當時封建社會「國王自理生計」的財政原則,王室及其政府支出的費用由國王負擔。而在當時的英國,國王的收入主要有王室地產的收入、王室的法庭收入、貢金等。但是由於戰爭、王室奢侈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收入難以維持其整個財政支出。為了緩解財政上的緊張局面,國王開始在上述收入之外採取諸如借款、出賣官職、征稅等手段來增加自己的收入。在其採取這些新的增加財政手段的過程中,基於「國王未徵求意見和得到同意,則不得行動」這一傳統的觀念,議會與國王之間逐漸就該問題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主要體現為封建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與國王爭奪課稅權的斗爭。

1215年,在雙方的斗爭中處於弱勢的國王一方被迫簽署了《大憲章》。該《大憲章》對國王征稅問題作出了明確的限制。「其歷史意義在於宣告國王必須服從法律」(1)。1225年,《大憲章》又獲得了重新頒布。在重新頒布的《大憲章》中補充了御前大會議有權批准賦稅的條款,明確了批稅權的歸屬。在這以後,雙方在此方面的斗爭從未間斷,國王和議會在斗爭的過程中又分別制定了《無承諾不課稅法》和《權利請願書》,它們都進一步限制了國王的征稅權。1668年「光榮革命」爆發,國王按照國會的要求制定了《權利法案》,再次強調了未經國會同意的課稅應當被禁止。

至此,稅收法定主義在英國得到了最終的確立。這一原則「在其歷史的沿革過程中起到了將國民從行政權的承攬者——國王的恣意性的課稅中解放出來的作用」(2)。後來,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發展和興起,該稅收法定主義越來越多的體現為對公民財產權益的保護,於是很多國家都將其作為一項憲法原則而加以採納。①「即便是沒有明文規定稅收法定主義的國家,釋憲者們也往往通過對憲法解釋,從人民主權、憲法基本權利,權力分立等規定中推演出相關的內涵,以顯示其與世界稅法發展步伐的一致性。」(3)

二, 稅收法定主義原則的內涵

所謂稅收法定主義原則,是指由立法者決定全部稅收問題的稅法基本原則,即如果沒有相應法律作前提,國家則不能征稅,公民也沒有納稅的義務。「這一意義上的稅法律主義正是現代法治主義在課稅、征稅上的體現」。(4)它要求稅法的規定應當確定和明確。該原則的作用在於:一方面使經濟生活具有法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使經濟生活具有法的可預見性,以充分保障公民的財產權益。基於此,筆者認為稅收法定主義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征稅要素法定原則。征稅要素「是指稅收之債有效成立所具備的基本要素,它包括稅收債務人、征稅對象、稅基、稅率和稅收特別措施」。(5)征稅要素的法定應當是指征稅要素的各個具體的內容都要由法律②來加以規定,其中一項有違法定主義,則稅收之債便不能有效成立。我們知道,現代國家為了維護其正常的運行必須通過征稅來滿足自身各部門的開支,而稅收體現的是國家政府征稅權與公民財產權之間的沖突。在這個沖突當中,國家憑借其自身的強大力量無疑是處於優勢地位。如果不對國家的此權力予以必要的限制,勢必會造成對公民財產權的侵害。於是當代各民主國家都通過國家或相關國家權力機構制定相應法律來對國家的征稅行為予以規制。具體來說它要求:(1)國家對其開征的任何稅種都必須由法律對其各個內容專門加以確定才能實施;(2)國家對任何稅種征稅要素的變動都應當按相關法律的規定進行。

2,征稅要素明確原則。征稅的各個要素不僅應當由法律作出專門的規定,這種規定還應當盡量明確。如果規定的不明確則定會產生漏洞或者歧義,那麼權力的行使不當甚至權力的濫用就會有機可乘。基於此,在稅收的立法過程中,我們在對稅收的各要素加以規定之後還應當採用恰當准確的用語,使之明確化,而盡量避免使用模糊性的文字。

3,程序保障原則。以上兩項內容是稅收法定主義原則的基礎性要求。我們知道,一項法律制度能否得到良好的實行不僅取決於其實體內容方面的完善設計程序方面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因此稅收法定主義還要求要有良好的程序設計。該原則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求立法者在立法的過程中要對各個稅種徵收的法定程序加以明確完善的規定。這樣既可以使納稅得以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節約社會成本,又尊重並保護了稅收債務人的程序性權利,促使其提高納稅的意識;二是要求征稅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征稅的過程中,必須依稅收程序法,並按照稅收實體法律的規定來行使自己的職權,履行自己的職責,充分尊重當事人的各項權利。

三,稅收法定主義與嚴格規則主義

在以上分析了稅收法定主義的歷史發展及內涵以後,我們還應當分析一個與稅收法定主義密切相關的概念——嚴格規則主義。

所謂嚴格規則主義,是指由立法者嚴格而詳細的規定一切應當由法律解決的問題,而排除司法中自由裁量的觀念。因此,它要求立法者應當將由法律調整的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最細化,使每一個問題都有相應的法律規范來調整,在司法過程中,執法人員要嚴格按照細化的法律來司法,採用三段論的方式來解決遇到的所有問題,而不允許自由裁量。其目的在於通過立法者統一而細致的立法和執法者的統一司法,使整個國家的法律體系處於一個統一的狀態,進而防止司法人員的自由擅斷,從而實現其所追求的整個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在將其與稅收法定主義比較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稅收法定主義實質上是嚴格規則主義在稅法中的具體體現,它在相當多的層面上反映了嚴格規則主義的要求。首先,征稅要素法定要求立法者對征稅的各個要素要詳細、准確、全面、明確的作出規定,這一規定是對嚴格規則主義要求立法者細化法律關系的反映。其次,程序保障原則要求的程序完善、執法者依法執法是對嚴格規則主義要求執法者嚴格按法律規定執法的具體反映。

然而,嚴格規則主義畢竟是一種觀念上的追求,它有著其內在的弊端。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任何法律的制定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甚至法律漏洞也不課避免。再者,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社會的發展性也決定了不可能會有一個細致入微,非常固定的法律來解決任何時候的任何問題。因此,盡管嚴格規則主義與稅收法定主義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是我們在稅收立法和執法實踐中並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嚴格規則主義。我們所要求的稅收法定主義實際上是對嚴格規則主義的變通性規定。這種變通表現為:(1)它並沒有要求將所有稅收法律關系最細化,也未禁止使用原則性、模糊性的規定。它要求的是稅收全部問題都應當由法律明確的規定,這種規定既包括具體性的規定,又包括原則性的規定,只要明確規定即可。(2)它並沒有排除執法者對自由裁量的使用,只要執法者依法定程序,按法律規定執法即可。

在分析清楚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的稅法當中有些諸如「在必要時」、「可以」等原則性、模糊性的詞語或規定其實是必要且必不可少的。這些原則性、模糊性的規定一方面使稅法本身具有了靈活性的特點,使法律在不可避免的出現漏洞的時候能夠繼續發揮其作用,增加其適用的可能性,使盡可能多的權利得到法律的維護。另一方面,使稅收執法人員在征稅過程中有更大的主動性,使他們能夠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針對具體的問題在經過全面的分析之後作出恰當的解決辦法,進而實現整個社會實質意義上的公平和正義。

三, 小結

當前我國正處於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關鍵時期,各項立法工作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而作為保障國家財政收入,保護納稅人財產利益,指導稅務機關征稅工作的稅收立法與修訂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展開。為了能夠更好的作好該項工作,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使稅收法定主義原則入憲。目前我國在學術上都普遍認可了稅收法定主義為稅法的基本原則,並用其來指導稅收立法和實踐工作。從其歷史的發展以及當今世界各國對其的研究和適用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該原則所體現的是通過對行政權力的限制而對公民財產權益的保護的現代國家法治精神。而稅收作為一個國家正常運行所必不可少的工作,也必須依靠憲法的規定來加以保障。但是,該原則並沒有被寫入我國的憲法。基於稅收法定主義所體現的上述價值以及使之更好的發揮其價值,我們應當將稅收法定主義原則寫入憲法。

2,立法工作者要從觀念上深刻理解稅收法定主義和嚴格規則主義的內涵。在稅收立法和修訂的過程中要盡量完善而明確的規定征稅的各項要素以及相應的程序保障手段。但對於一些特殊情形也不能排除原則性、模糊性條文的使用。我們要根據法律的本質特徵採取明文限制與原則規定相結合,並以明文限制為主,原則規定為輔的思路來指導我們的該項工作。

「稅收法律主義的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的機能正是在於它給國民的經濟生活帶來了法的安定性和法的預測可能性這兩點上」。(6)因此我們在兼顧公平主義、效率等其他稅法基本原則的同時,在稅收立法當中必須深刻理解稅收法定主義的內涵,從其不同角度出發作好各項工作。惟其如此,公民的財產權益才能得到保護,國家的財政收入才能得到保障,早日完成建設法治國家這一目標才會盡快實現!

注釋:

① 例如:新加坡《憲法》第82條規定:「除經法律或根據法律批准者外,不得由新加坡或為新加坡之用,徵收任何國家稅和地方稅」;日本《憲法》84條規定:「新課租稅或變更現行租稅必須有法律或法律規定的條件為依據」。

② 這里所說的法律是指狹義的法律,即由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不包括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參考文獻:

(1) 鄭勇:《稅收法定主義與中國的實踐》,載「財稅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67頁。

(2) [日],金子宏著:《日本稅法》,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法律出版社,59頁。

(3) 劉劍文、熊偉著:《稅法基礎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03頁。

(4) [日],金子宏著:《日本稅法》,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法律出版社,57頁。

(5) 劉劍文主編:《財稅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394頁。

(6) [日],金子宏著:《日本稅法》,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法律出版社,59頁。

⑵ 稅務知識知道

稅收是國抄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工具,體現一種分配關系。而稅法是調整稅收分配活動中征、納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
第一,征稅的主體是國家,除了國家之外,任何機構和團體,都無權征稅;
第二,國家依據的是政治權力,這種政治權力凌駕於財產權力之上,沒有國家的政治權力為依託,征稅就無法實現;
第三,征稅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國家的財政需要,以實現其進行階級統治和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職能;
第四,稅收分配的客體是社會剩餘產品,稅收不能課及C和V部分,否則簡單再生產將無法維持;
第五,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徵。

⑶ 注冊稅務師稅收相關法律重點知識點有哪些

一、知識結構不同 無論是注冊稅務師、還是注冊會計師,大都是財會專業人員,職業經歷一般也與財會相關;財稅律師人員的專業組成較為復雜,既有先學財會專業後進修法律人員、也有法律專業人員又同時考取注冊稅務師或注冊會計師資格的,但從其職業取向而言,一般法律實踐經驗比較豐富,而在財會領域的實踐經驗則稍遜。 二、業務重點不同 財稅律師的業務領域一般集中於企業對外經濟活動領域,如對外投資、兼並重組等,而經濟法律關系實質就是經濟活動集中的表現,在不同經濟法律關系中進行權衡、比較,變通處理相應的法律關系或稍稍調整某些經濟活動,以改變其在征納關系中的法律性質,得以尋求稅賦最優,則為財稅律師所長;稅務師、會計師的業務領域一般集中於企業內部管理領域,如帳務分析、帳務處理、帳務調整等。 三、作業方式的不同 財稅律師偏重方案合法性的考量,仔細甄別合法與違法之間的界限,為財稅律師的首要任務,財稅律師重在度的把握,在作業方式上直接表現為調查取證、尋求低稅賦法律依據;會計師、稅務師偏重於研究不同方案的帳務處理效果,仔細甄別不同方案可能達到的經濟效果的高低,為其所長,稅務師、會計師重在量的把握,在作業方式上直接表現為計算、分析、比較。 四、職業優勢不同 財稅律師較會計師、稅務師作業跨度更長、更全面一些,因為財稅律師從方案形成、實施,甚至進入爭議階段,包括復議、訴訟、執行階段,具有全程參與的職業優勢,親身經歷司法實踐的洗禮,使財稅律師對一項方案可能造成的法律後果,其判斷在司法實踐中更具有準確性和預見性,由於律師職業天然具有的壟斷特點,一般稅務師、會計師沒有可能參與庭審過程,造成稅務師、會計師無法切身體會稅務官員、審判人員的判案思路,這使得稅務師、會計師對其方案的最終結果難以作出更符合司法實踐的判斷。另一方面而言,稅收籌劃需要嚴謹的會計處理支持,正確的會計核算和高質量的涉稅會計信息對稅收籌劃非常關鍵,只有會計核算準確,稅收籌劃才能進行。而會計師、稅務師對經濟活動具有天然的帳務處理能力,往往不同的帳務處理會產生很大的稅賦差別,在帳務處理技巧上,非財稅律師所及。 五、合作與競爭並存 比較而言,財稅律師的優勢在於合法性的把握,會計師、稅務師的優勢在於經濟性的把握,而成功的稅收籌劃,則是兩者須臾不可缺,因此,財稅律師與會計師、稅務師的合作成為必然。在合作中,財稅律師偏重於方案的形成論證,稅務師、會計師偏重於方案的效果分析,一般而言,對於方案的形成,律師的壓力更重些,而方案的落實,特別是帳務處理,會計師、稅務師的任務更重些。近年來,隨著企業對一門式服務需求的增強,跨業經營趨勢日趨明顯,如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僱傭大量律師作為其雇員,以彌補其法律方面的不足;而律師行亦在吸納大量具有財會經驗的復合型人才,以彌補其帳務處理能力。這一趨勢顯示,無論是財稅律師還是會計師,獨立處理稅收籌劃的能力越來越強,兩大行業的競爭日益顯現。但這些競爭,目前仍然停留在一些較為單純的項目中,而在一些大型復雜項目中,仍需要兩者的密切合作。因此,總的格局而言,兩大行業合作與競爭並存。

⑷ 最好給我推薦書籍,關於財務 稅務 法律知識,從哪裡

如果你一點財務基礎都沒有的話,你可以先看一下會計基礎。如果會計基礎你能接受,可以看一下財務會計。如果想了解關於登帳的問題,我建議你買一本登帳方面的實務書籍,這些對你或許會有幫助。至於應收應付那隻是其中一部分,不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以下是入門基礎_要掌的財務知識
每一個企業管理者無不希望企業蓬勃發展經濟的發展將是企業發展的最基本前提。作為優秀的企業管理者,了解一些常用的財務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傳統會計中使用的資金來源和資金佔用式的分類已被現行的、適用的資產、負債等六大會計對象式的分類所取代,此六大要素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此六者構成了企業財務的全部,如想知道這些財務方面知識,首先要明白這六者的組成和相互關系。

具體如下:

資產由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等組成;

負債由流動負債、長期負債等組成;

所有者權益由實收資本、盈餘公積等組成;收入由主營業務收入、營業外收入等組成;費用由製造費用、經營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組成;利潤由營業利潤扣除各項開支後的項目等組成;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資本+利潤;利潤=收入-費用;資產+費用(成本)=負債+資本+收入;資產類科目余額+成本類科目余額 =負債類科目余額+所有者權益類科目余額 +損益類科目余額。

看懂財務報表

財務信息的主要來源是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由社會公眾擁有的公司,即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要按照法律的要求編制這些報告;而私人擁有的公司勿需如此)。這些文件包括資產負債表、收益表和現金流量表。

在年度財務報告中,會發現,題為管理討論與分析的部分。這是企業管理者發現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和機會。

財務報表附註雖然是以腳注的形式對財務報表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的解釋,但實際上,這與財務報表本身同樣重要。這些附註可能會揭示企業的一些重要事項,例如重要的法律訴訟案、會計方法的變更、高級職員組成結構的變化、以及各商業分部的買賣和重組等。如何合理地減少納稅減稅同增加收入和營業利潤一樣,增加了其凈利潤或稱「底線」。通常,企業可以用許多種方法達到合理地減稅目的。

一、企業的結構

即使一個經濟實體是公司,而非合夥或獨資企業,不同種類的公司都有不同的所得稅稅率。在經濟實體從一種類型轉變為另一種類型時,也會引起納稅款狀況的變化,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收益情況。此外,公司注冊地所在的地區稅收政策或法律,也會影響企業的稅收負擔。

二、購買的時機

大多數會計活動是建立在權責發生制基礎之上的。運用這種方法,經營活動所帶來的收入,在其實際發生的會計年度予以確認;反之,如果收入在其實際取得的會計年度予以確認,那麼其會計核算便遵循現收現付制。有時,將業務僅僅推遲一天,就會引起收入的確認挪至下一個年度的問題。如果在某一年度獲利較多,企業可通過在同一年度沖銷各種可扣除的開支而獲益,即有效降低其應稅收入;反之,如果獲利很少,或企業已經在本年度沖銷了許多支出,那就可以將購買行為推遲至下一年度,即將其在下一年度扣減。

三、壞帳沖銷的時機

那些實際已經過期而尚未收回的應收帳款,有時可能收不回。與上述購買的時機完全相似,企業可將沖銷壞帳的時間,定在這種扣減能夠帶來很大好處時候。

四、折舊

政府允許企業確認因設備和不動產的磨損或過時所引起的價值減少,進而減少其應繳稅金。一般來說,政府可以通過折舊政策的變更,來試圖刺激某一特定行業或經濟的增長。

如何看懂報表?

財務報表是企業向管理者和外界提供和公布企業經營情況的正式文件,因此正確編制會計報表對於企業來說十分重要。財務報表分為月報表和年報表兩種,各行業的會計報表如下:行業編報期報表名稱1工業月報 1資產負債表 2商品月報 1資產負債表企業月報 2損益表流通月報 2損益表年報 3財務狀況變動表企業年報 3財務狀況變表年報 4利潤分配表年報 4利潤分配表年報 5主營業務收支明細表年報 5主營業務收支明細表3旅遊、月報 1資產負債表 4運輸月報 1資產負債表飲食、月報 2損益表企業月報 2損益表服務年報 3財務狀況變動表年報 3財務狀況變動表企業年報 4利潤分配表年報 4利潤分配表年報 5營業收支明細表年報 5主營業務收支明細表5施工月報 1資產負債表 6房地月報 1資產負債表企業月報 2損益表產開月報 2損益表年報 3財務狀況變動表發企年報 3財務狀況變動表年報 4利潤分配表業年報 4利潤分配表會計報表中,除財務狀況變動表中有些數據來自於分析外,其餘各表都來自於帳本。基本報表為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資產總數等於負債總數,並且要求數字正確,期期相關;損益表實際上是一張結轉利潤的會計憑證,通過收入與各項費用的相互抵減可以體現出企業本期的凈利潤;利潤分配表是分配企業凈利潤去向的會計報表,通過凈利潤與各項目的抵減,可結算出未分配利潤的數額;財務狀況變動表是反映企業年度內營運資金增減變化的報表(營運資金就是流動資金減去流動負債後的差額,流動資金是用於企業日常經營的資產,流動負債是企業在一年要償還的債務)。財務狀況變動表可以幫助投資者和企業管理者了解企業資金的使用是不是合理,資金來源的渠道是不是順暢,企業資金融通有沒有困難,進而了解企業的財務政策,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現金流量表是反映企業在各種經濟業務上所發生的現金流量的一張動態報表,現金流量的最後結果是計算出本期新增加的凈現金流量。現金流量表可以反映凈收益與現金余額的關系,現金余額與企業盈虧並不一定成正向變化,一般認為有現金流量支持的凈收益是高質量的,否則反之,現金流量表報告過去一年中的現金流量,可以預測未來的現金流量,評價企業取得和運用現金的能力,確定企業支付利息、股利和到期債務的能力,再者可以表明企業生產性資產組合的變化情況。

各報表的作用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

1.資產負債表是反映某一時刻的財務狀況。

2.損益表是反映某一時刻的經營成果,該表的最後一個數字「凈利潤「將列入利潤分配表。

3.利潤分配表反映某一時期的利潤分配情況,將期初未分配利潤調整為期末未分配利潤,並列入資產負債表。

4.現金流量表反映現金變化的結果和財務狀況變化的原因。

⑸ 稅收執法知識

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定標准,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

稅收這一概念的要點可以表述為五點:
1.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稅收分配的依據是國家的政治權力;
3.稅收是用法律建立起來的分配關系;
4.稅收採取實物或貨幣兩種徵收形式;
5.稅收具備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徵。

稅收具有三種主要職能:
1.籌集國家財政收入是稅收的基本職能。國家憑借政權,運用稅收從國民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社會純收入,以保障國民經濟的再生產。
2.經濟的職能。稅收在籌集國家收入的同時,可以調節社會資源在不同經濟成分,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和個人之間的分配,以實現社會發展的經濟目標。
3.監督職能。稅收分配涉及生產、流通、分配各個領域,通過收入增減,稅源變化靈敏地反映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化趨勢,並以各種有效措施促進社會生產的正常進行。

稅收:

一種觀點認為:「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地取得實物或貨幣的一種特殊分配活動。它體現著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征稅、納稅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

另一種觀點認為:「稅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稅機關繳納一定的財產以形成國家財政收入,從而使國家得以具備滿足人民對公共服務需要的能力的一種活動。」

第一種觀點確切的說屬於經濟學中對於稅收的界定,並沒有超越這個范疇。這種觀點應當是被多數人認可或接受的,因為目前多數稅收(法)教科書,特別是基礎教學用書上廣泛採用的就是這種觀點。這種觀點是站在國家作為再分配者的角度,依靠國家這個強有力的政治權力作為後盾形成的。由於這種觀點是建立在「征納雙方法律地位不平等」基礎上的,從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從思想上無視納稅人的法律地位,在稅收征管中側重於納稅人依法納稅的義務,而忽視對納稅人權力的保障。

對於第二種觀點有學者認為:主要是從「個人本位」,即人民需要的角度,並結合國家提供公共需要的職能來說明稅收的起源和本質。稅法不過是以人民的授權為前提,將其意志法律化的結果,從而保證其對公共服務的需要能夠得到持續的、質更高量更多的滿足,似乎更符合我國「人民當家作主」和「人民主權國家」的實質 。(摘自《另一個角度看稅法》)

稅收的三性:指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

稅收的強制性指在國家稅法規定的范圍內,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稅收的無償性指國家征稅以後納稅人交納的實物或貨幣隨之就轉變為國家所有,不需要立即付給納稅人以任何報酬,也不再直接返還給納稅人。稅收的固定性指國家在征稅以前,就通過法律形式,把每種稅的納稅人、課稅對象及徵收比例等都規定下來,以便征納雙方共同遵守。

稅與費的區別在於:

稅收具有無償性,而費則具有有償性。費是向受益者收取的代價,是提供某種服務或准許某種作用權力而獲得的補償。

徵收的主體不同。稅收的徵收主體是代表國家的各級稅務機關和海關,而費的收取主體有的是政府部門,有的是事業機關,有的是經濟部門。

稅收具有穩定性,而費則具有靈活性。稅法一經制訂對全國有統一效力,相對具有穩定性,而費的收取一般由不同部門、不同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確定,具有靈活性。

兩者的使用方向不一。稅收收入是由國家預算統一安排使用,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物資儲備、文教、行政、國防、援外等支出,而費一般有專門的用途,專款專用。

稅收的"中性"

稅收中性包含兩種含義:一是國家征稅使社會所付出的代價以稅款為限,盡可能不給納稅人或社會帶來其它的額外損失或負擔;二是國家征稅應避免對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干擾,特別是不能使稅收成為超越市場機制而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因素。

稅收饒讓:

稅收饒讓,是指一國政俯對本國納稅人在國外得到減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稅,同樣給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國規定的稅率補征。

稅收罰金與稅收罰款:

稅收罰金與稅收罰款都是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因違犯稅收法律、法規而依法強制處以其一定數量金錢的處罰和制裁。但兩者卻是截然不同的法律概念。

稅收罰金是人民法院判決已構成稅務犯罪行為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一種財產罰的刑事處分。這種罰金是一種附加刑,是一種刑罰。

稅收罰款則是稅務機關依照一定的許可權,對違犯稅收法律、法規但不夠刑事處分或免於刑事處分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實行的一種財產罰的行政處罰。

國稅系統負責徵收管理的稅種

1、增值稅;2、消費稅、3、進口產品增值稅、消費稅、直接對台貿易調節稅(海關代征);4、鐵道、各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集中繳納的營業稅、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5、中央企業所得稅;6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7、海洋石油企業所得稅、資源稅;8、證券交易稅;9、境內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10、出口產品退稅管理;11、集貿市場和個體戶的增值稅、消費稅;12、中央稅的滯補罰收入;13、按中央稅、中央地方共享稅附征的教育費附加。

地稅系統負責徵收管理的稅種

1、營業稅、2、個人所得稅、3、土地增值稅;4、城市維護建設稅;5、車輛使用稅;6、房產稅;7、屠宰稅;8、資源稅;9、城鎮土地使用稅;10、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11、地方企業所得稅;12、印花稅;13、筵席稅;14、地方稅的滯補罰收入;15、地方營業稅附征的教育費附加。

社會主義是稅收的本質: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國家把人民群眾創造的財富以稅收的形式集中起來,不論是直接用於經濟建設,發展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還是由於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防,都是為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的,廣大人民群眾是稅收的最終受益者。因此,我國稅收在本質上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新型稅收。這是區別於資本主義國家稅收的顯著特點。

⑹ 怎樣系統學習稅收法律知識

報考注稅會計師吧,又能拿到證書又能鞏固稅法知識,還能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減少購物慾望和時間省了一大把錢,拿到證書拿更高的工資,想想都是美事,哇!口流在哪裡,快流出來

⑺ 公務員考試法律常識:國稅和地稅的稅種有何區別

國家稅務局(國稅局)與地方稅務局(地稅局)。

國稅與地稅,是指國家稅務局系統專和地方稅務局系統,一般是指

稅務機關,屬而不是針對稅種而言的。國家稅務局系統由國家稅務總局垂直領導;省級地方稅務局受省級人民政府和國家稅務總局雙重領導,省級以下地方稅務局系統由省級地方稅務機關垂直領導。

由於按照稅收收入歸屬和征管管轄許可權的不同,可分為中央(收入)稅和地方(收入)稅,分別同國稅系統和地稅系統徵收。

消費稅為中央稅,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其他稅一般為地方稅。

⑻ 為什麼上國會的稅務管理師CTM課程中會涉及法律知識

對於財務人員來說,掌握各個稅種的政策和規定尤為重要,精通稅法也會讓你在各個行業大幅專提升個人職業價值:屬
第一:懂稅法可以為企業合法節稅
通過提高稅務管理水平合理又合法的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最大化的合法降低企業成本,這樣能為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
第二:想更好地處理好財務就離不開稅法
一個企業的商業合同、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是存在先後順序的。如果財務方面處理不當就會觸發企業的稅務風險點,為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這就要求財務人員必須懂得稅法,便於與業務部門和法務部門進行有效溝通和商議。
第三:懂稅法可以降低稅務風險
目前我國涉稅的訴訟逐年增多,每年企業因為稅務的問題而引起的糾紛案件高達幾十萬起。特別是近年來涉稅法律法規時有調整,企業處理不當導致稅務風險急劇上升。懂得涉稅法律法規的從業者能夠成為企業與稅務主管部門溝通的橋梁,及時了解法律法規與政策變動的情況,同時還能從容應對日益增多的稅務檢查和稽查。

⑼ 稅法知識手抄報內容

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定標准,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稅收這一概念的要點可以表述為五點:1.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2.稅收分配的依據是國家的政治權力;3.稅收是用法律建立起來的分配關系;4.稅收採取實物或貨幣兩種徵收形式;5.稅收具備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徵。稅收:是國家對部分社會產品法定進行的無償分配。也就是說,稅收是國家按照法律規定,對經濟單位和個人無償徵收實物或貨幣的一種特殊分配。稅收的三性:指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稅收的強制性指在國家稅法規定的范圍內,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稅收的無償性指國家征稅以後納稅人交納的實物或貨幣隨之就轉變為國家所有,不需要立即付給納稅人以任何報酬,也不再直接返還給納稅人。稅收的固定性指國家在征稅以前,就通過法律形式,把每種稅的納稅人、課稅對象及徵收比例等都規定下來,以便征納雙方共同遵守。稅與費的區別在於:稅收具有無償性,而費則具有有償性。費是向受益者收取的代價,是提供某種服務或准許某種作用權力而獲得的補償。徵收的主體不同。稅收的徵收主體是代表國家的各級稅務機關和海關,而費的收取主體有的是政府部門,有的是事業機關,有的是經濟部門。稅收具有穩定性,而費則具有靈活性。稅法一經制訂對全國有統一效力,相對具有穩定性,而費的收取一般由不同部門、不同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確定,具有靈活性。兩者的使用方向不一。稅收收入是由國家預算統一安排使用,用於固定資產投資、物資儲備、文教、行政、國防、援外等支出,而費一般有專門的用途,專款專用。稅收的"中性"稅收中性包含兩種含義:一是國家征稅使社會所付出的代價以稅款為限,盡可能不給納稅人或社會帶來其它的額外損失或負擔;二是國家征稅應避免對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干擾,特別是不能使稅收成為超越市場機制而成為資源配置的決定因素。稅收饒讓:稅收饒讓,是指一國政俯對本國納稅人在國外得到減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稅,同樣給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國規定的稅率補征。稅收罰金與稅收罰款:稅收罰金與稅收罰款都是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因違犯稅收法律、法規而依法強制處以其一定數量金錢的處罰和制裁。但兩者卻是截然不同的法律概念。稅收罰金是人民法院判決已構成稅務犯罪行為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一種財產罰的刑事處分。這種罰金是一種附加刑,是一種刑罰。稅收罰款則是稅務機關依照一定的許可權,對違犯稅收法律、法規但不夠刑事處分或免於刑事處分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實行的一種財產罰的行政處罰。稅收具有三種主要職能:1.籌集國家財政收入是稅收的基本職能。國家憑借政權,運用稅收從國民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社會純收入,以保障國民經濟的再生產。2.經濟的職能。稅收在籌集國家收入的同時,可以調節社會資源在不同經濟成分,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和個人之間的分配,以實現社會發展的經濟目標。3.監督職能。稅收分配涉及生產、流通、分配各個領域,通過收入增減,稅源變化靈敏地反映國民經濟的發展變化趨勢,並以各種有效措施促進社會生產的正常進行。稅收:一種觀點認為:「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地取得實物或貨幣的一種特殊分配活動。它體現著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在征稅、納稅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另一種觀點認為:「稅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稅機關繳納一定的財產以形成國家財政收入,從而使國家得以具備滿足人民對公共服務需要的能力的一種活動。」第一種觀點確切的說屬於經濟學中對於稅收的界定,並沒有超越這個范疇。這種觀點應當是被多數人認可或接受的,因為目前多數稅收(法)教科書,特別是基礎教學用書上廣泛採用的就是這種觀點。這種觀點是站在國家作為再分配者的角度,依靠國家這個強有力的政治權力作為後盾形成的。由於這種觀點是建立在「征納雙方法律地位不平等」基礎上的,從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從思想上無視納稅人的法律地位,在稅收征管中側重於納稅人依法納稅的義務,而忽視對納稅人權力的保障。對於第二種觀點有學者認為:主要是從「個人本位」,即人民需要的角度,並結合國家提供公共需要的職能來說明稅收的起源和本質。稅法不過是以人民的授權為前提,將其意志法律化的結果,從而保證其對公共服務的需要能夠得到持續的、質更高量更多的滿足,似乎更符合我國「人民當家作主」和「人民主權國家」的實質 。(摘自《另一個角度看稅法》)稅收的三性:指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稅收的強制性指在國家稅法規定的范圍內,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稅收的無償性指國家征稅以後納稅人交納的實物或貨幣隨之就轉變為國家所

熱點內容
吉林法院司法改革 發布:2025-01-20 14:48:53 瀏覽:362
銀行法治課件 發布:2025-01-20 14:45:44 瀏覽:378
廊坊市法院 發布:2025-01-20 14:30:41 瀏覽:693
書面協議簽字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0 14:10:18 瀏覽:611
勞動合同法關於違紀的條款 發布:2025-01-20 14:04:43 瀏覽:451
勞動法賠償11個月工資 發布:2025-01-20 13:39:19 瀏覽:547
支部學條例 發布:2025-01-20 13:30:43 瀏覽:433
中國第一部勞動法 發布:2025-01-20 12:18:52 瀏覽:806
黨員法治意識不強表現 發布:2025-01-20 12:10:41 瀏覽:617
建設行政法律 發布:2025-01-20 11:38:59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