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企業的法律責任及費用

企業的法律責任及費用

發布時間: 2020-12-21 04:49:45

1. 單位犯罪公司需要承擔所有法律費用嗎

要以單位犯罪具體情況而定。承擔法律責任與代理費用相應成比例,因此關鍵在於單位犯罪中造成違法結果的犯罪事實。
一、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以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歸單位所有的,是單位犯罪。我國《刑法》有關單位犯罪及刑事責任的承擔,主要有兩條:一是《刑法》第30條:「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第32條:「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是指:分則規定只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而不對單位判處罰金,即不處罰單位只處罰自然人,如刑法第161條規定的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和第396條規定的私分國有資產罪。我國刑法對單位犯罪的處罰實行的是以「雙罰制」為主,「單罰制」為輔的處罰原則。
二、單位及其自然人刑事責任的承擔。
由於單位非自然人,沒有獨立的人格,不適用我國刑法所規定的對自然人刑法處罰,因此,對單位只適用罰金。
由於單位犯罪所涉及的單位人員較多,但並不是單位所有的人都要承擔刑事責任。我國刑法規定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這就將單位犯罪中需承擔刑事責任的自然人的范圍有了明確的界定。
由於我國刑法中對何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何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沒有明確的規定和解釋,理論上和司法實踐中認識不一,因此,正確界定「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范圍,對落實單位犯罪中自然人的刑事責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關於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
所謂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首先是在單位中掌握實際領導許可權的人員,在單位犯罪中起著組織、指揮、決策作用;其次,必須是和單位犯罪有著直接關系。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如果不是單位的有關領導,就談不上是主管人員;如果和單位犯罪沒有直接關系,就談不上對單位犯罪負有直接責任。在司法實踐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單位的法定代表人;二是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三是單位的一般負責人;四是單位的部門負責人。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人員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對單位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只有當上述人員在單位犯罪中起者組織、指揮、決策作用,且所實施的行為與單位犯罪的危害結果有著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才能成為單位犯罪中自然人主體,對單位犯罪的危害結果承擔刑事責任。
(2)關於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所謂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主要是指為了實現單位的犯罪意圖積極參與實施單位犯罪的單位內部一般工作人員。構成直接責任人員,一般應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一是必須是單位內部人員。實踐中一般表現為單位內部某些職能部門的具體工作人員,如財會人員、供銷人員等;
二是必須親自實施了具體的單位犯罪行為。一般表現為根據單位領導的指示和意圖,以完成本職工作的形式具體實施了犯罪行為;
三是對自己所實施的單位犯罪行為在主觀上是明知。如果對自己的行為不知是犯罪,由於缺乏主觀罪過,則不應追究刑事責任;
四是在單位犯罪中起著重要作用的人員。如果只是依其職責消極地執行了本單位領導的決策,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行為的性質,則不應以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以上四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否則,都不應以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三、單位犯罪和以單位名義犯罪。
我國《刑法》第30條所規定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既包括國有、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也包括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
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後,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
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對於參與人員的法律責任主要取決於在整個單位犯罪過程中,是否起著組織、指揮、決策的作用,應認定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並以相應罪行追究其刑事責任。

2. 企業做假賬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企業做假賬的話涉嫌偷稅漏稅。通過做假賬隱藏自己的真實收入。從而達到不繳或者是少繳稅款的效果。偷稅多了是有刑事責任的

3. 企業的法律責任的預計費用是多少

開辦企業要有場地,要麼是有土地、房屋,辦理土地證、房產證,要麼是租回賃,簽訂租賃合同,辦理營業執答照,股東出資到位,簽訂公司章程,事先還要取得環保局批准,不能有空氣、噪音污染,公司招用職工,要簽訂勞動合同,辦理社會保險,要按時足額發放職工工資,依法納稅,不能偷稅漏稅。

4. 企業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責任

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簡言之,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主體資格的社會組織,不限於經濟組織!

根據《民法通則》第37條規定,法人必須同時具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一)依法成立。即法人必須是經國家認可的社會組織。在我國,成立法人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根據法律法規或行政審批而成立。如機關法人一般都是由法律法規或行政審批而成立的。二是經過核准登記而成立。如工商企業、公司等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登記後,成為企業法人。
(二)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法人必須擁有獨立的財產,作為其獨立參加民事活動的物質基礎。獨立的財產,是指法人對特定范圍內的財產享有所有權或經營管理權,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獨立支配,同時排斥外界對法人財產的行政干預。
(三)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法人的名稱是其區別於其他社會組織的標志符號。名稱應當能夠表現出法人活動的對象及隸屬關系。經過登記的名稱,法人享有專用權。法人的組織機構即辦理法人一切事務的組織,被稱作法人的機關,由自然人組成。法人的場所是指從事生產經營或社會活動的固定地點。法人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為法人的住所。
(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指法人對自己的民事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承擔全部法律責任。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法人的組成人員及其他組織不對法人的債務承擔責任,同樣,法人也不對除自身債務外的其他債務承擔民事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我國的法人主要有四種:機關法人、事業法人、企業法人和社團法人。

判斷一家企業是否是法人,看他的營業執照就知道,如果是企業法人營業執照,那就是企業法人,如果營業執照上沒有法人兩字,肯定不是企業法人。

5. 企業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請進行具體說明。

6. 企業遇到法律責任風險應怎麼做

(一)經營領導層法律風險防範意識的培養和提高
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缺乏系統的法律知識。其經營管理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前進,遇到問題時就尋求律師幫助,爭取勝訴。企業法律風險的防範需要對經營決策人員和一線員工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培養其法律思維方式,注重依法治理企業。
(二)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完善企業治理機構
目前,實踐中中小企業在法律風險防範上主要採用如下三種模式:
一是在企業內設置法務機構,由具備法律知識的專職人員組成,負責公司法律事項的審查,提供決策建議,對公司業務有一定的決策權。此種模式由於相關人員對公司事務較為熟悉,公司命運又與其息息相關,責任心較強,處理問題較為及時。但是,由於業務領域的限定性,專業水平普遍不高,在專業性較強的領域不如職業律師。
二是外聘常年法律顧問,提供法律咨詢、草擬審查合同文本、辦理相關法律程序性事項。法律顧問對企業的法律風險密切關注,負責法律風險的預警、提示
和防控,對於規模較小、風險發生率又較高的企業來說較為實用。但是由於本身與企業無切身利害關系,責任心不強,有些企業對法律顧問還不夠重視,而且花費成本大概每年三五萬元左右,企業將其作為「不必要的開支」對待,沒有普及。
三是聘請訴訟代理人或委託人,在企業法律風險轉化為現實時,由律師代理訴訟或爭議解決,這是一種事後救濟方式。這種方式看似問題出現時有效性極高,需投入的成本較少。是實力不足的中小企業普遍選擇的模式。當然,這種事後救濟的缺陷是不言而喻的,他可能因為企業省去了幾萬元的費用而造成幾十萬元的損失。
從本企業的現實情況來看,常年法律顧問的模式對法律風險的防範較為有效,費用相對較為合理。當然,選擇何種方式,對於企業再說並沒有一個通行的規則,需要企業從自身需求出發,通過成本與效益的權衡,綜合考慮風險發生幾率和風險嚴重程度作出選擇。
(三)全面風險防範機制的確立
法律風險的防範需要建立由企業經營人統一負責,包括事前預防、事中監控到事後救濟的全面機制,並且更加註重事前預防,防患於未然。從對法律風險的控制來說,訴訟往往是企業解決危機和風險的最後選擇,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在訴訟中作為當事方是否會勝訴具有不確定性,除需要遵守嚴格的程序制約和較大的訴訟費用外,最主要的是企業具有充分的證據。所以,事後救濟不如事先預防,輕預防、重訴訟的做法實不可取。

7. 企業 法律責任種類

民事責任:如賠禮道歉、損害賠償、消除危險等
行政責任:如責令關閉、停業整頓、罰款等
刑事責任:罰金

8. 企業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一、企業有關員工的法律責任:
1、必須為員工購買社會保險(包括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保險);
2、企業必須為員工簽訂勞動合同;
3、員工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

9. 企業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民事責任:如賠禮道歉、損害賠償、消除危險等行政責任:如責令關閉、停業整頓、罰款等刑事責任:罰金

10. 咨詢一個公司員工經手公司費用的法律責任問題

先跟公司協商,不行再申請勞動仲裁。
如果公司沒有侵犯你的合法利益,你需要提前版30天通知權公司,你要有通知過的證明。

取得證據:到郵局寄特快專遞,並在「內件品名」欄中填寫「解除勞動合同決定(或通知)」,保留好底單做為證據。如果用人單位不在工作的最後一天支付你的工資,可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並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的規定,要求支付工資及相關經濟補償。

熱點內容
合租道德 發布:2025-01-24 14:49:53 瀏覽:234
重慶產檢勞動法 發布:2025-01-24 14:48:23 瀏覽:252
清華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1-24 14:31:53 瀏覽:730
合同法解釋最新版是幾 發布:2025-01-24 14:29:24 瀏覽:53
浙江高級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1-24 13:58:43 瀏覽:715
非道德化傾向 發布:2025-01-24 13:29:05 瀏覽:740
我該如何舉報法官 發布:2025-01-24 12:54:43 瀏覽:962
法院執行人被凍結微信 發布:2025-01-24 12:45:21 瀏覽:301
誰在立法 發布:2025-01-24 12:17:14 瀏覽:1000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