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行政法律責任
『壹』 什麼是環境法律責任,環境法律責任具有哪
在環境法規的實施中,對違法的單位或個人,根據其違法行為的性質、危害後果和主觀因素的不同、要追究法律責任,分別給予刑事、行政、民事三種不同的法律制裁。 (1)刑事責任:應承擔刑事責任的,一般是指具有故意或過失的嚴重危害環境的行為,並造成公共財產或人身死亡的嚴重損失,已構成犯罪,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構成危害環境罪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行為人主觀上有犯罪的故意和過失;第二,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第三,該行為違犯刑法應受到處罰。 (2)行政責任:違犯行政法規造成一定的環境損害或其他損失,但未構成犯罪的,屬於行政違法行為,應負行政責任。構成行政違法行為並承擔行政責任需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行為人主觀上要有故意和過失;第二,有違犯行政法規的行為。例如,違反「三同時」的規定;違反操作規程造成事故性污染事件;違反森林、文物保護、自然保護法等法規,但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等。(3)民事責任:公民或法人因過失或無過失排放污染物或其他損害環境的行為,而造成環境污染、被害者損失或財產損失時,要承擔民事責任。構成民事責任需具備四個條件:第一,有損害行為或其他民事違法行為的存在;第二,造成了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的損害後果;第三,致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第四,行為人有過失或無過失損害環境的行為。民事責任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同其他法律責任合並使用。在民事責任中,主要形式是賠償損失。
『貳』 環境違法,需要同時承擔行政責任、民事責任。也有可能承擔刑事責任,可以嗎
按照環境保護法細則規定,而對違法者要追究行政、民事以及刑事責任是完全可以。
『叄』 環境行政法律責任中的行政處罰主要哪些種類
目前我國有關來「環境行自政處罰」分散在各種環境法律和法規中,重疊交叉現象嚴重,乃至功能完全相同的行政處罰在各個環境法律法規中的表述各異,如《行政處罰法》第8條規定的「責令停產停業」這一處罰種類在環境立法中的表述至少有以下幾種:責令停止生產、使用;責令停業和關閉;責令停業、關閉;責令停業或者關閉;責令停業治理;責令停產等,其他環境行政處罰也多有類似現象。
這主要是目前環境資源的立法基本上都由負責管理的部門起草法律、法規草案,然後再送立法機關,部門之間和立法缺乏溝通和銜接。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改變立法起草的方式,或者由立法機關的法制工作機構直接組織起草,或者由行政主管部門、相關法律專家和有關管理部門組成起草小組,並由處於中立地位的法律專家主導起草過程。此外,1996年《行政處罰法》通過後,但相應的環境立法並沒有及時得到修訂,或者雖有修訂卻對這一現象沒有給予注意,也是造成上述混亂狀況的原因。要盡量保證環境行政處罰種類的統一和環境行政處罰的權威,應當在修改有關立法時對此給予關注。
『肆』 環境法律責任的環境行政責任
環境行政責任,是指違反了環境保護法,實施破壞或者污染環境的單位或者個人所應承擔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責任。環境行政責任的主體可以是行政相對人,也可以是環境行政主體。環境保護法主要規定了環境行政相對人的環境行政責任。 1.行為違法。指行為人實施了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行為。
2.行為人的過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也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實踐中,對環境的破壞多表現為故意,對環境的污染多表現為過失。
3.行為的危害後果。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危害後果不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在此情況下,違法行為如環境保護法第35條第1—5項的行為即使沒有造成危害後果,也要承擔行政責任。但在另一些場合,必須產生了危害後果才承擔行政責任。
4.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即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必須存在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而不是表面的、偶然的聯系。當然,在不以危害後果為必要條件的場合,則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問題。 環境行政處罰的形式,是指環境管理部門對違法者實施行政處罰的類別。
環境保護法規定了警告,罰款,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責令重新安裝使用,責令停業、關閉5種。
環境污染的防治單行法中還規定了責令限期治理繳納排污費,支付消除污染費用,賠償國家損失,責令限期改正,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責令消除污染,沒收違法所得,責令搬遷,責令改正等。 環境保護法對環境違法行為及相應的環境行政處罰措施作出了如下規定:
1.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2.拒報或者謊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3.不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排污費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4.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5.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6.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7.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排放的標準的,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罰款。
8.對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事業單位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
9.對經限期治理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伍』 環境行政責任有哪些
1.環境行政責任的構成要件。
(1)行為違法。指行為人實施了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行為。
(2)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也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實踐中,對環境的破壞多表現為故意,對環境的污染多表現為過失。
(3)行為的危害後果。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危害後果不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在此情況下,違法行為如環境保護法第35條第1—5項的行為即使沒有造成危害後果,也要承擔行政責任。但在另一些場合,必須產生了危害後果才承擔行政責任。
(4)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即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必須存在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而不是表面的、偶然的聯系。當然,在不以危害後果為必要條件的場合,則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問題。
由此可見,行為違法和有過錯,是行為人承擔環境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危害後果和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存在的因果關系,在法律明文規定的場合才成為行為人承擔環境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
2.環境行政處罰的形式。環境保護法規定了警告,罰款,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責令重新安裝使用,責令停業、關閉五種環境行政處罰的形式。
有關環境污染防治的單行法中還規定了責令限期治理,繳納排污費,支付消除污染費用,賠償國家損失,責令限期改正,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責令消除污染,沒收違法所得,責令搬遷,責令改正等環境行政處罰的形式。
3.環境違法行為與相應的環境行政處罰的內容。環境保護法對環境違法行為及相應的環境行政處罰措施作出了如下規定:
(1)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2)拒報或者謊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3)不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排污費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4)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5)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給予警告或處以罰款。
(6)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人生產或者使用的,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7)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削斥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排放的標準的,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罰款。
(8)對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
(9)對經限期治理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陸』 論環境行政法律責任制度
環境行政違法來行為必然引源起法律上的後果,即產生環境行政責任。從環境行政違法行為後果來看,法律上主要反映為兩個方面:
1、對環境行政違法行為人進行懲罰;
2、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補救。
行政責任的構成要件:
1.行為違法。指行為人實施了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行為。
2.行為人的過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也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實踐中,對環境的破壞多表現為故意,對環境的污染多表現為過失。
3.行為的危害後果。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危害後果不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在此情況下,違法行為如環境保護法第35條第1—5項的行為即使沒有造成危害後果,也要承擔行政責任。但在另一些場合,必須產生了危害後果才承擔行政責任。
4.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即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必須存在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而不是表面的、偶然的聯系。當然,在不以危害後果為必要條件的場合,則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問題。
『柒』 追究環境行政責任是否意味著免責民事責任
環境民事責來任的免責事由。環境保源護法規定,即使具備環境民事責任構成要件,在三種情形下也免予承擔環境民事責任。這三種情形是:(1)由不可抗力造成並且行為人及時採取合理措施。環境保護法規定: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2)受害者自我致害。污染損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責任所引起的,排污單位不承擔責任。(3)第三者過錯。污染損失由第三者責任所引起的,第三者應當承擔責任。
『捌』 違反環境法規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違反《環來境保護法》的源規定,肯定要承擔法律責任。
但違反《環境保護法》的具體規定的不同,承擔的法律責任也就會不同。
比如: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再比如: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因此,你想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否違反、違反後會受到何種處罰,你可以在網上查閱《環境保護法》中的「法律責任」部分,自行對照。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玖』 環境民事責任與行政,刑事責任的區別
民事責任由民事法律規范,違反了民事法律。依次類推。如果要問如何內判斷一個行為是觸犯了何種容責任,就是搞清民事、刑事、行政調整對象的問題,一般來說,民法調整平等公民(法人)之間人身、財產關系,行政法調整行政機關與相對人的關系,刑法調整犯罪范疇。
『拾』 簡述環境行政責任的形式
環境行政違法行為必然引起法律上的後果,即產生環境行政責任。從環境行政違版法行為後果權來看,法律上主要反映為兩個方面:
1、對環境行政違法行為人進行懲罰;
2、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補救。
行政責任的構成要件:
1.行為違法。指行為人實施了違反環境保護法的行為。
2.行為人的過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也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實踐中,對環境的破壞多表現為故意,對環境的污染多表現為過失。
3.行為的危害後果。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危害後果不是承擔行政責任的必要條件。在此情況下,違法行為如環境保護法第35條第1—5項的行為即使沒有造成危害後果,也要承擔行政責任。但在另一些場合,必須產生了危害後果才承擔行政責任。
4.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即違法行為與危害後果之間必須存在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而不是表面的、偶然的聯系。當然,在不以危害後果為必要條件的場合,則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