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約的法律責任
❶ 要約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要約的法律效力表現在對要約人的約束力和對受要約人的約束力兩方面。專
1、要約對要約人的屬約束力。此種約束力又稱為要約的形式約束力,是指要約一經生效,要約人即受到要約的拘束,不得隨意撤銷或對受要約人隨意加以限制、變更和擴張。這對於保護受要約人的利益,維護正常的交易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2、要約對受要約人的約束力。此種約束力又稱為要約的實質約束力,在民法中也稱為承諾適格,即受要約人在要約生效時即取得依其承諾而成立合同的法律地位。具體表現在:
(1)要約生效以後,只有受要約人才享有對要約人作出承諾的權利。當然,該項權利由於受要約人的特定性而具有人身性質,它不能轉讓。
(2)承諾權是受要約人享有的權利,是否行使這項權利應由受要約人自己決定,也就是說受要約人可以行使也可以放棄該項權利。他在收到要約以後並不負有必須承諾的義務。
(3)一旦受要約人作出承諾的意思表示,合同即告成立,在要約人和承諾人之間形成合同權利義務關系。
❷ 有經濟法律責任的要約性文件包含哪些
經濟法律責任是抄指在國襲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
經濟責任是指當事人基於其特定職務而應履行、承擔的與經濟相關的職責、義務,而不是指當事人對其與經濟相關的職務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或當事人應當承擔的經濟上的後果。
❸ 承諾書的法律責任有什麼
承諾書的法律責任有:
承諾書從法律講是民事主體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版,只要約定內容權不違法,約定事項責任義務清楚即具有法律效力。
約定對雙方都有約束力,如果一方違反約定,另一方完全可就約定到法院起訴。
公民或者單位的承諾,在不影響公序良俗、沒有造成公共利益和群眾利益損害的情況下,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有了承諾,而逾期時,相關承諾人會承擔相應法律義務。
❹ 要約的法律後果。
要約是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發出的希望與對方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一旦發出,只要不撤銷或撤回,就表明你願意受此要約的約束,對方發出承諾後,就證明雙方的合同已經成立,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❺ 承諾,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承諾書實際上是合同的一種,具有法律效力。有效的承諾書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內個條件:1.是當事人真容實意願的反映。2.沒有違反相關法律規定;3.沒有侵犯他人利益。那麼違反承諾保證會有什麼法律後果?中國《合同法》共規定了五大類違約責任形式:1.繼續履行,又稱強制履行,指在違約方不履行合同時,由法院強制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債務的違約責任方式。2.採取補救措施: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等。3.賠償損失,即債務人不履行合同債務時依法賠償債權人所受損失的責任。4.定金責任:《合同法》第115條規定: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5.違約金責任,又稱違約罰款,是由當事人約定的或法律直接規定的,在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時向另一方當事人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也可以表現為一定價值的財物。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❻ 要約與承諾的法律依據是何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我們國家在這部法規裡面規定了各種條款,可以在那裡找到適合於你的。
❼ 要約的法律性質
《合同法》來第16條規定:「要源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自要約實際送達給特定的受要約人時,要約即發生法律效力,要約人不得在事先未聲明的情況下撤回或變更要約,否則構成違反前合同義務,要承擔締約過失的損害賠償責任。需明確一點,到達是指要約的意思表示額 觀上傳遞到受要約人處即可,而不管受要約人主觀上是否實際了解到要約的具體內容。例如,要約以電傳方式傳遞,受要約人收到後因臨時有事未來得及看其內容,要約也生效。 a.要約的內容必須具體明確。所謂「具體」是指要約的內容必須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條款。如果沒有包含合同的主要條款,受要約人難以做出承諾,即使做出了承諾,也會因為雙方的這種合意不具備合同的的主要條款而使合同不能成立。所謂「確定」,是指要約的內容必須明確,而不能含糊不清,否則無法承諾。 b.要約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意圖,表明一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的拘束。
❽ 什麼要約人無須承擔法律責任
第二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失效:
(一)拒絕要約的通知到達要約人;
(二)要約人依法撤銷要約;
(三)承諾期限屆滿,受要約人未作出承諾;
(四)受要約人對要約的內容作出實質性變更。
❾ 要約生效的條件是什麼,要約有哪些法律效力
您好!
要約要包含以下幾種情況才會生效:
1、是由具有訂約能力的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
要約的提出旨在與他人訂立合同,並且喚起相對人的承諾,所以要約人必須是訂立合同一方的當事人。由於要約人慾以訂立某種合同為目的而發出某項要約,因此他應當具有訂立合同的行為能力。我國《合同法》第9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無民事能力人或依法不能獨立實施某種行為的限制行為能力人發出欲訂立合同的要約,不應產生行為人預期的效果。
2、必須具有訂立合同的目的。
要約人發出要約的目的在於訂立合同,而這種訂約的意圖一定要由要約人通過其發出的要約充分表達出來,才能在受要約人承諾的情況下產生合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4條規定,要約是希望和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約中必須表明要約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3、必須向要約人希望與之締約合同的受約人發出。
要約人向誰發出要約也就是希望與誰訂立合同,要約原則上是向特定的相對人來說的,但也有向不特定人發出,此時應具有以下兩個條件:
(1)必須明確表示其做出的建議是一向要約而不是要約邀請;
(2)必須明確承擔向多人發送要約的責任,尤其是要約人發出要約後,必須具有向不特定的相對人做出承諾以後履行合同的能力。
4、內容必須具體確定。
所謂具體是指要約內容必須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條款。合同的主要條款,應當根據合同的性質和內容來加以判斷。合同的性質不同,它所要求的主要條款是不同的。所謂確定,是指要約內容必須明確,而不能含糊不清。要約應當使受要約人理解要約人的真實意思,否則無法承諾。
5、要約必須送達到受要約人條件。
要約人只有在送達受要約人以後才能為受要約人所知悉,才能對受要約人產生實際拘束力,我國《合同法》第16條規定:「要約到達受要約人時生效。」如果要約在發出以後,因傳達要約的信件丟失或沒有傳達,不能認為要約已經送達。
要約的法律效力表現在對要約人的約束力和對受要約人的約束力兩方面。
1、對受要約人的效力。
要約生效後,受要約人取得依其承諾而使合同成立的法律資格。它實際上是法律賦予受要約人以承諾的權利。但受要約人沒有承諾的義務。受要約人不為承諾的,只是使合同不能成立,並不負任何責任。除法律有特別規定或者雙方事先另有約定外,受要約人不為承諾時也不負通知的義務;即使要約人單方在要約中表明不為通知即為承諾,該聲明對受要約人也沒有拘束力。
2、對要約人的效力。
要約是一種法律行為,要約人發出要約,一般應當在要約中指明要約答復的期限。這個期限,又稱為要約的有效期限。在要約有效期內,要約人要受要約的約束。要約人受要約的約束,主要表理在:
(1)受要約人如果接受要約,要約人有簽訂合同的義務;
(2)在出售特定物的情況下,要約人不能再向受要約人以外的其他人發出相同內容的要約或者簽訂相同內容的合同。
(3)要約人在要約有效期限內不得隨意撤銷或變更要約。
因為在要約的有效期限內受要約人可能因接到該要約而拒絕了第三人發來的相同內容的要約不向第三人發出要約,或者為承諾要約後的履行合同已經作了准備,如果允許要約人隨意撤銷或變更要約,則可能使受要約人受到損失,也不利於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在一定條件下,法律也允許要約人撤回、撤銷或變更要約的內容。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