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協調法律效力沖突的原則
㈠ 論述法律效力的沖突的解決機制
1、先解釋法律效力的內涵與外延
關於什麼是法律效力,還存在諸多不同的看法。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是泛指法律約束力和法律強制性。不論是規范性法律文件,還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對人們的行為都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和強製作用。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規范性文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普遍的約束作用,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判決書、調解書、逮捕書、公證書等都不具有這種普遍約束力,只具有具體的或特定的法律效力。狹義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和在什麼時間適用的效力。」盡管這種解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法律效力問題,但明顯地是一種關於法律效力的發散式說明,缺乏邏輯上的嚴整性。並且該狹義的法律效力概念事實上所講的是法律效力的范圍,而不是法律效力這個概念本身。
2、法律效力是內含於法律規范中的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其一,法律效力內含於法律規范之中。
其二、法律效力乃是法律規范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法律規范由內部向外部(法律調整對象)的輻射力(包括規范力、調整力和強制力等等)。法律制定的目的,不在於法律本身,在於實現社會交往主體之間有序、自由與和諧的生活。這一目的的實現,只有法律發生效力時才可取得。因此,法律效力是法律從靜態的規則走向動態的實踐,從明晰的文本走向復雜的社會之力量源泉所在。
第一,法律的內部效力。它是指在國家體系內部不同板塊和不同層級之間法律的效力關系問題。一國的法律體系,既有橫向的板塊構造,其中公法、私法和社會法,以及內國法和國際法等之間事實上只能是板塊的構造。那麼,它們之間是否有效力關系?一國的法律,不論有多少板塊構成,其效力在總體上應是互補的。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之間,發揮著構織法律秩序的整合效力。這就決定了在不同板塊的法律之間,具有明顯的制約、交涉和整合效力。顯然,它們之間的效力是通過橫向的、相互作用的機理而形成的。可見,在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間所要解決的效力問題,乃是其間的效力合作問題。
至於在不同層級的法律之間,照樣存在著效力關系問題。這就是所謂法律的效力層級問題。在上、下不同的層級之間,低層級的法律要服從高層級的法律。但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中,為了維護一個國家的整體秩序、安定和完整,必須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之間保持效力合作。否則法律就不再是國家統一秩序的建構者,反倒是破壞者。這更需要高層級法律對低層級法律的有效制約。
我國盡管是單一制國家,在大陸完全按照單一制國家的法律層級效力准則在立法。但隨著一國兩制原則的施行,對於特別行政區我們實行了類似聯邦制國家之不同層級間法律效力的模式。這使得我國不同層級之間的法律效力關系體現出明顯的立體型和多樣性的特徵。
第二,法律的外部效力。它是指法律對其調整對象的作用能力。外部效力強調的是其實踐意義的效力。法律被公認為是有別於純粹理性的實踐理性,因此,法律制定的意義不在於僅僅追求邏輯形式上的圓滿(當然,這很重要),而在於法律制定後能否以規則來對社會實踐或者主體交往行為發揮實際效力。
首先,法律的空間效力。它所指的是法律在什麼空間范圍內有效的問題。可以將空間效力分為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兩個方面。
其次,法律的時間效力。它是指法律能夠對其調整對象產生效力的期間范圍。所涉及的具體問題有:法律的生效問題、法律的失效問題和法律的溯及力問題。
關於前者,一般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法律頒布即生效;其二是在該法律或其他法律中專門規定某一法律的生效日期。究竟選擇何種模式?乃由立法者所決定。
關於中者,大致存在三種情況:其一是法律明定的時間效力期限屆滿;其二是因相關的新法律制定而使與新法律沖突的原先的舊法律自然失效;其三是法律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
關於後者,即新生效的法律對既往所發生的社會事件和主體行為有無追溯力的問題。如有,則為有溯及力;如無,則為無溯及力。大體說來,各國法例中不外乎如下幾種規定。即從舊原則,按此,則新法律無追溯力;從新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完全有追溯力;從輕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以及從舊兼從輕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在符合法定條件時有部分溯及力。
3、、法律的合法性效力--實質合理性追求
法律效力的邏輯前提是什麼?或者說法律為什麼對人們有效力?有人說,那是因為法律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無疑,某種強制力量的存在是法律能夠發揮效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完全歸諸於某種權力強制力量,顯然,只能使法律被動地發生效力。雖然我們知道,不間斷的強制也會形成某種自覺和「文化」,然而,這種以犧牲主體自治和自由為前提的「文化」,不去生產它也不值得遺憾。
詳細論述自己來……
㈡ 解決法律沖突的基本原則
一是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
二是特別法優先於一般法的原則。
三是一個行為同時符合多個法律規范時重行為吸收輕行為原則,即吸收原則和競合從重原則。
四是互補原則,即對同一事項有多個部門或者有多種處理方式,各部門依法以多種方式分別處理,最後形成完整的處理體系。
五是當事人選擇原則。
㈢ 立法法規定,法律沖突時的適用規則有哪些
法律沖突時的適用規則有:
上位法優於下位法新法優於舊法
同一法律先後規定不一致的,以新制定的法律為准;
特別法優於普通法。
法律依據:《立法法》
第八十七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第八十八條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九條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第九十條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
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第九十一條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第九十二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九十三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第九十四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第九十五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㈣ 簡述利益協調的基本原則
利益協調的基本原則
平等對待原則
在進行權利義務配置時,平等對待原則是首要考慮的基本原則之一。現代法治社會,法律以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為價值目標,而平等是實現上述價值目標的基礎。
整體利益最大化原則
「法律的功能在於調節、調和與調解各種錯雜和沖突的利益,以便使各種利益中的大部分或我們文化中的重要利益得到滿足,而使其他的利益最少地犧牲。"對權利義務進行配置時,在以利益大小為衡量標準的同時,要兼顧各項利益背後的內容,充分剖析各項利益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根據互贏或多贏原則在各利益主體之間分配利益,使多個主體的整體利益達到最大。在利益的平衡配置過程中,各利益主體都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但利益最大化不能以無限制的犧牲另外部分主體的利益為代價。因此,就需要法律根據公平、正義等基本法律原則,在犧牲最少的情況下使整體利益達到最大。
㈤ 法律效力的原則是什麼
法律效力包括:
(1)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
(2)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
(3)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
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本章所講的法律效力,即狹義的法律效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的法律效力。
其中,法律對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
①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便身在該國領域也不適用。
②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③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④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這是近代以來多數國家所採用的原則。我國也是如此。採用這種原則的原因是: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堅持本國主權,又要尊重他國主權,照顧法律適用中的實際可能性。
㈥ 法律規范沖突解決機制遵循的原則是
選A、B,法律規范沖突解決機制遵循的原則是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或後法優於先法。
上位優先、新法優先、特別優先,是法律沖突的三大適用規則。
就立法意志而言,上位優先是因為上位法的立法意志優越於下位法的立法意志,因而上下位法律沖突時下位法的效力被上位法所否定;新法優先主要是因為後立法權的優越性或曰當前議會意志及其最近意願優先,因而新舊法律沖突時新法取得優先適用性;特別優先則是因為立法者對特定社會關系的特別評價,導致例外法使原則法失效。
(6)簡述協調法律效力沖突的原則擴展閱讀:
需要指出的是,上下位法律沖突(抵觸)的情形較為復雜:既有上下位法具體規定上沖突的規則型抵觸,也有下位法規范與上位法的原則、目的或價值等法律精神相抵觸的價值型抵觸,還有下位法規定是由於制定主體超越立法許可權所制定的許可權型抵觸。
這里所指的上下位法事實構成完全相同而法律效果相互排斥,是就規則型抵觸而言的。而在價值型抵觸和許可權型抵觸中,由於上位法不是具體的法律規范,下位法效力喪失的法理依據只能以位階效力來揭示。至於在普特沖突的場合,由於普特法律規范之間只是調整事項同一(同一事項)而適用條件上有所差異,因而兩者之間也就不存在誰廢止誰的問題。
㈦ 法律沖突解決原則
法律分析:1.不同效力等級的法律規范之間發生沖突時,下一等級的法律規范自然無效,而無須有權機關作出明確宣布,即「上位法優於下位法」。2.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屬於特別法與一般法、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特別條款與一般條款關系,而兩者之間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法、特別規定、特別條款的規定,即「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九十二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九十四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㈧ 法理學中,法的效力沖突與協調具體包括什麼
①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
不同層級的法之間經常發生矛盾和抵觸,即上位法和下位法的沖突。處理不同層級的法之間所發生的沖突,應遵循上位法優先於下位法的原則:
a.憲法具有最高的法的效力。
b.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的規章;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c.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超越許可權,它們中的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規定的,由有關機關依照《立法法》第97條所確定的許可權予以改變或撤銷。
②特別法和一般法的沖突
常見的不同種類的法之間的沖突,就是特別法和一般法的沖突。同一機關制定的法中適用「特別法優先於一般法」的原則。不同機關制定的法中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③新法和舊法的沖突
法是在不同時間產生的,它們對同一對象發生效力時,往往存在新法和舊法的沖突。
a.處理這種沖突應遵循有條件的「新法優先於舊法」的原則,即以同一位階特別是同一主體制定或認可為前提,來適用這一原則。
b.不同位階的法,不適用「新法優先於舊法」的原則;在許多情況下,屬於同一位階但卻不屬於同一立法主體所制定的法,也不適用「新法優先於舊法」的原則。
④根本法和普通法的沖突
這里專指成文法國家,其根本法是憲法,它是該國立法的基礎,其法律效力最高,普通法必須以它為基礎,不能與之相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