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有
① 違反教育法承擔哪些法律後果
您好:
依據違法行為的性質和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在法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的不同,教育法規定了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三種主要方式,即: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構成行政違法而應當依法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我國現行的教育法的相當一部分是以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為一方,調整教育活動中的行政關系,具有行政法的屬性,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就帶有行政違法性,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教育法最主要的一種法律責任。
根據有關教育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類。
(1)行政處分
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對本機關違法的工作人員,或行政監督機關對行政系統機關工作人員所施行的紀律上的懲戒措施。
根據1957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暫行規定》,國家行政機關所屬工作人員有下列違法失職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可以給予紀律處分:
a.違反國家的政策、法律、法令和政府的決議、命令、規章、制度的;
b.玩忽職守,貽誤工作的;
c.違反民主集中制,不服從上級決定、命令,壓制批評,打擊報復的;
d.弄虛作假,欺騙組織的;
e.撥弄是非,破壞團結的;
f.喪失立場,包庇壞人的;
g.貪污盜竊國家財產的;
h.浪費國家資財,損害公共財務的;
i.濫用職權,侵犯人民群眾利益,損害國家機關和人民群眾聯系的;
j.泄露國家機密的;
k.腐化墮落,損害國家機關威信的;
l.其他違反國家紀律的行為。
行政處分的具體方式,包括以下幾種: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等。
(2)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是由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其他組織,對違反特定的行政法規但尚未構成犯罪的當事人給予的一種懲戒、制裁措施。它是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法定授權的其他組織進行管理、履行維護公共秩序職能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a. 行政處罰是行政機關的行為。這一點使它與民事處罰、刑事處罰相區別。因為刑事處罰和民事處罰都是由人民法院作出的。
行政處罰雖然是由行政機關作出,但並不是任何機關都有行政處罰權。行政處罰是一種職權。只有法律、法規規定享有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才能進行行政處罰。
② 什麼是法律責任幼兒園及其園長、老師違反了教育法承擔哪些形式的法律責任
其違反教育法可承擔的責任形式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③ 法律責任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一、法律責任的含義與分類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責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亦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法律責任的特點在於:(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
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可以分為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法的價值沖突是客觀存在的。沖突的解決需要一種利益衡量和價值衡量。如何衡量呢?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1)價值位階(價值排序原則);(2)個案平衡原則;(3)比例原則。
④ 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有哪些
您好,教育法律責任的類型如下:
一、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違反了行政法律、法規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由於教育法具有行政法的性質,所以,行政法律責任是違反教育法的一種最主要的法律責任形式。
行政處罰是指GJXZ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組織或個人進行的行政制裁。行政處罰的種類有很多,根據1998年GJ教委發布的《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的規定,教育行政處罰的種類主要有10種:(1)警告;(2)罰款;(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違法頒發、印製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及其他學業證書;(4)撤消違法舉辦的學校和教育機構;(5)取消頒發學歷、學位和其他學業證書的資格;(6)撤消教師資格;(7)停考、停止申請認定資格;(8)責令停止招生;(9)吊銷辦學許可證;(10)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行政處分是由GJGG或企事業單位對其所屬人員予以的懲戒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和開除。
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針對的主體不同,行政處罰可以針對所有違反行政法規的公民和組織,而行政處分針對違反行政法規的體制內人員,如學校的直接負責人,學校的教師等。
二、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所承擔的法律後果。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GJ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是公民和法人。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
三、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刑事違法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追究教育刑事法律責任是國家對違反教育法的行為人最為嚴厲的法律制裁。
以上就是對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⑤ 幼兒園園長和老師違反教育法可能承擔哪些形式的法律責任
當律師了哈
⑥ 違反行政許可法的行政法律責任形式主要有哪些
試參考...
法律責任的承擔形式
1、違法設定許可的 法律責任
行政許可行為 是法律授予的權力。《行政許可法》規定,行政許可只有法律、 行政法規 或者在法定授權范圍內才能設定行政許可。行政機關不得自行設立或實施任何行政許可,未經法律授權的任何許可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同時存在故意過錯,就構成了承擔法律責任的必備條件。因此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凡違反行政許可法規定設定許可的,即本無設定行政許可許可權而設定許可,或者直接實施未經法律授權的行政許可,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由有關機關(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該行政機關改正,或者以依法撤銷許可的形式追究其法律責任。
2、越權實施行政許可的法律責任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守職權法定的原則。超越法定的許可權而作出了不屬於自己職權范圍的行政許可,就是一種違法行為。具體包括:
(1)無許可權許可。即沒有行政許可權的機關實施了行政許可。
(2)越級許可。下級行使了本應由其上級行使的行政許可,或者上級行使了本應由其下級行使的行政許可,如屬地管理的事項等。
(3)超越許可的地域。超越了行使行政許可權的地域范圍,如甲地行政機關許可了應由乙地管理的事項。這些同樣是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且有故意過錯,同樣要應由有關機關(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該行政機關改正,或者依法撤銷許可。
3、違反法定許可內容的法律責任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實施許可時,所依據的事實錯誤,不履行法定的許可 職責 ,違反了行政許可的原則。
一是行政機關在受理申請後應當審查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條件、標准,如果符合,行政機關就應當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決定。如果不符合法定條件,行政機關就應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並說明不予行政許可的理由和依據。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准予許可或者越權作出准予 行政決定 的行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就構成了違法行為。
二是行政機關在受理申請人的行政申請並進行審查後,對符合法定條件、形式的申請項目,應當在法定期限內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相反,如果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沒有給予許可或者沒有在法定期限內作出許可決定的,就應為行政許可違法。
三是根據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對於有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有限有限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業的市場准入等需要賦予特定權力的行政事項,行政機關應當通過招標、拍賣等公平競爭的方式擇優作出行政許可;對於提供公眾服務並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需要確定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事項,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舉行考試,根據考試成績擇優作出准予許可的決定。因此,行政機關在實施許可的過程中,應當根據招標、拍賣、考試結果作出許可而未進行招標、拍賣、考試,或者不依據招標、拍賣、考試結果,不擇優作出行政許可的均應視為違法行為。四是行政機關在許可後不履行法定的監督責任或者履行監督不力,違背了法定的「誰許可,誰監督」的原則,造成嚴重後果的,同樣是違法行為。上述四個方面,行為人既有違法行為,又有主觀過錯(有故意的,有些是過失),因此,都應承擔行政許可法律責任。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其違法後果嚴重,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違反法定許可程序的法律責任
行政許可法應當遵循法定的方式、步驟、期限和相關義務。如果違背了法定的方式、步驟,或者超越了法定的期限,造成了嚴重後果,同樣是違法行為。具體有:
(1)對符合法定條件的行政許可應接受申請而不予受理的。
(2)應該在辦公場所公示依法應當公示的材料而未公示的。
(3)在受理、審查、決定行政許可過程中,應向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履行法定告知義務而未履行或履行不當的。
(4)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不齊全、不符合法定形式,應一次告知申請人必須補正的全部內容而未一次告知的。
(5)應依法說明不予受理行政許可申請或者不予行政許可的理由而未說明的。
(6)依法應當舉行聽證而不舉行聽證的。上述違反法定程序是違法行為,同樣存在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無論故意還是過失,均應當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違法行為導致的後果危害程度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5、實施許可、監督濫用職權的法律責任
實施行政許可應當遵循法定的目的、原則。在實施許可或監督過程中主觀上故意違背法定目的和原則行使權力,侵害行政相對人的合法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都是違法行為。包括:
(1)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辦理行政許可、實施監督檢查時,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或者利益的;
(2)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時,擅自收費或者不按規定項目和標准收費;
(3)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實施行政許可時違法收費或者截留、挪用、私分或者變相私分依法收取的費用。這些都具備承擔法律責任的必備要件,並且都是行為人主觀過錯引起的危害性較大的後果,承擔的責任也就比較重。因此,《行政許可法》規定,對於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辦理行政許可、實施監督檢查,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財物或者謀取其他利益,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於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擅自收費或者不按照法定項目和標准收費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退還非法收取的費用,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於截留、挪用、私分或者變相私分實施行政許可依法收取的費用的,予以追繳,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⑦ 違反行政法律的規定,要承擔的行政責任有哪些
行政責任: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⑧ 違反義務教育法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義務教育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實施細則》第七章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義務教育法的法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工作失職或玩忽職守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一)、第(二)項中分別規定:「因工作失職未能如期實現義務教育實施規劃目標的」,以及「無特殊原因,未能如期達到實施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要求的」,由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2、對學生輟學未採取必要措施的法律責任。
《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三)項規定:「對學生輟學未採取必要措施加以解決的」,要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3、不送適齡兒童、少年就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法律責任。
《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和《實施細則》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送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4、使用未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的法律責任。
義務教育法明確要求,義務教育必須使用依法由國家和有關部門審定的教科書。《實施細則》第三十八條第(七)項規定,使用本經依法審定的教科書,造成不良影響的,由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依照管理許可權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8)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有擴展閱讀
政府部門對義務教育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五十一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違反本法第六章的規定,未履行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職責的,由國務院或者上級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
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調整學校的設置規劃的;學校建設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辦學標准、選址要求和建設標準的。
未定期對學校校舍安全進行檢查,並及時維修、改造的;未依照本法規定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的。
第五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性質的。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者鄉鎮人民政府未採取措施組織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或者防止輟學的,依照前款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⑨ 教師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教師的法律責任問題有明確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第八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侮辱、毆打教師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造成損害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對依法提出申訴、控告、檢舉的教師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行政處分。
國家工作人員對教師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教師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
(二)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
教師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所列情形之一,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地方人民政府對違反本法規定,拖欠教師工資或者侵犯教師其他合法權益的,應當責令其限期改正。
違反國家財政制度、財務制度,挪用國家財政用於教育的經費,嚴重妨礙教育教學工作,拖欠教師工資,損害教師合法權益的,由上級機關責令限期歸還被挪用的經費,並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教師對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或者對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作出的處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訴,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訴的三十日內,作出處理。
教師認為當地人民政府有關行政部門侵犯其根據本法規定享有的權利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同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作出處理。
⑩ 教師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一、教育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了有關的教育法律規定而必須承擔的法定後果。
二、專教師不履行屬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教育法律責任)
《教師法》中規定:「教師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二)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教師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所列情形之一,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綜合而言,教師承擔法律責任的形式有:
1、行政法律責任: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有兩類,即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2、民事法律責任: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返還財產等。
3、刑事法律責任: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給予行政處分或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