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犯了罪應承擔主要法律責任是
1. 自己明明沒有犯罪卻承認有罪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當然是要雙擔相應的責任,所以為什麼這么多人找別人頂罪就是這一個原因,這樣的罪責到底有多大是沒有辦法去預計的。
2. 判定一個人有罪的證據應該有哪些
看一個人有罪無罪主要看該行為是否符合犯罪構成要件,四個犯罪構成要件缺一不可。
第一 主體
主體要求一定要有相應的行為能力,14周歲以下一律不構成犯罪;14周歲至16周歲對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16周歲以上的對刑法規定的一切罪行承擔法律責任。精神病人在犯病時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
第二 主觀方面
通常為故意,法律規定過失需要承擔責任的才承擔刑事責任。
第三 客體
要侵害到法律所保護的權益。
第四 客觀方面
要有侵害行為,通常表現為作為或者不作為。
3. 犯人犯法家人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刑法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十八條: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九條: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另外,我國現行的刑法是絕對禁止「連坐」制度的,絕不會因為一個人犯法,就要另外一個或多個無辜的人承擔刑事責任。不過在賠償方面,就不同了。如果你是限制行為能力人或者無行為能力人,比如未成年人、智障、精神病患者那麼你造成別人損失,你父母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如果你具備完全行為能力,那麼你父母可以拒絕代你賠償,也可以同意為你賠償,這基於自願
4. 一個人犯不作為罪,怎麼辦誰給不作為的人定罪
之所以要求行為人對其身體相對靜止的消極、無為狀態承擔刑事責任,關鍵就在於行為人此時負有積極實施特定行為的義務,應為能為而不為,即違反了作為義務。根據我國刑法學基本理論,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法律明文規定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指由其它法律規定並由刑法加以認可的義務,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等。如果只由其他法律規定,而未被刑法認可,則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此外,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必須是具體的義務,憲法中所規定的義務屬於一般性的抽象義務,有待於各具體法規的確認和細化,一般不適合直接作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前提。
職業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
它是指一定的主體由於擔任某項或者從事某種業務而依法被要求履行的一定作為義務。該類型的作為義務有的規定在法律法規中,也有的規定在具體行業的相關規章制度中。應當注意的是,行為人只有在具有職業或者業務身份的情況下,才具有相關的作為義務。也就是說,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才能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犯罪。
法律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法律行為如合同行為等,引起一個積極作為的義務(行為人通過合同行為自我創設一個積極作為義務),行為人有義務履行。而一般情況下合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一定的義務,只產生違約的法律後果,並不會產生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只有在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給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嚴重侵害的情況下,這一作為義務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
先行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先行行為作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是由德國刑法學家斯特貝爾首倡的,1884年的德國判例首次確認了先行行為與法律,契約同樣是作為義務的來源。我國刑法界的通說認為先行行為只要足以產生某種危險,就可以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為具有違法的性質。
編輯本段兩個特例
道德義務
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特徵及其來源說明,僅僅是道義道德上的義務不能作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所謂道德義務是指雖然該義務不屬於法律明文規定的范圍,但是基於一定事實形成了社會上通常認為的對危險應當予以共同承擔,相互照顧的關系,因而在對方發生危險時,應當具有為對方排除危險的作為義務。就目前刑法學界通說而言,不認為道德義務是屬於作為義務的來源,也不應當對義務的理解過分擴大化,造成實踐與法律規定的脫節。
犯罪行為
如果在刑法中就某種犯罪行為規定了結果加重犯或者因發生嚴重危害結果而另處重罪時,可以將該加重的危害結果評價在相應的結果加重犯或者重罪上;如果沒規定結果加重犯或者另處重罪時,則犯罪行為導致另一合法權益處於危險狀態時,應負阻止或防止危害結果繼續發生的義務,否則可數罪並罰。
編輯本段犯罪分類
純正不作為犯
純正不作為犯是指由刑法明文規定的只能由不作為構成的犯罪,它是以不履行特定義務為構成要件的犯罪。也就是說,在我國現行刑法中,行為人的行為但凡符合法律明文規定的不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都可根據法律的規定定罪量刑,因此,純正不作為犯罪的成立必須以構成要件齊備為前提。例如,遺棄罪,拒不救援友鄰部隊罪等。所謂「純正」指的是該類犯罪只能由不作為行為構成,而不能由作為行為構成。同時,在純正不作為犯罪的犯罪構成中,對法定義務的違反,是該類犯罪成立的前提,也是該類犯罪構成純正不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中的重要內容。
不純正不作為犯
所謂不純正不作為犯,是指行為人以不作為的形式實施的通常以作為形式實施的犯罪,例如以不作為形式實施的交通肇事後逃逸甚至放任更嚴重危害後果發生的間接故意殺人案件等。
在大陸法系國家的刑法學者眼中,對不純正不作為犯的認識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1)認為不純正不作為犯是行為人以不作為形式實施的通常以作為形式實施的犯罪。該觀點是我國目前的通說。
(2)認為以不作為的方式實現了法規中以作為形式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叫不純正不作為犯。這種觀點是日本目前的通說。
(3)認為不實施法律期待的一定行為並因此而導致一定結果構成的犯罪叫不純正不作為犯。這種觀點目前是德國的通說。
不純正不作為犯是不作為犯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犯罪形態,其構成之復雜,再加之我國目前對於不純正不作為犯罪只是通過刑法理論予以確認,在現行刑法中並無相關明文規定,因此對不純正不作為犯的認定比較困難。
混合不作為犯
我國有學者根據刑法分則對具體犯罪的不作為模式,除了把不作為犯分為純正不作為犯和不純正不作為犯之外,還提出了另外一種不作為犯,即混合不作為犯。所謂混合不作為犯的表述為「混合不作為犯是指既有作為又有不作為共同構成的犯罪形態」,「混合不作為犯的特點在於作為與不作為必須同時存在才能構成犯罪,如果只有作為或者只有不作為,則不能成立該犯罪」,例如我國現行刑法規定的抗稅罪和走私罪便同時包含作為和不作為兩種行為。在抗稅罪中不交稅是不作為行為,抗拒收稅則是作為行為;同樣,在走私罪中,不如實申報出入境物品是一種不作為行為,逃避海關檢查卻是作為行為。
5. 一個人犯罪後應該為之前犯下的罪負責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6. 責任是什麼,法律責任是什麼
責任是我們與生具來的一種約束,一種力量,一種享受安定和諧社會的基本.或許有的人會認為;我就是我,責任對於我來說只是一種形式,我愛接受就接受,愛付出就付出,愛不聞就不聞,那我只想說那這個人應該是個永遠成長不起來的孩子吧.因為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社會對於我們要求的太多,我們是社會中的一份就有責任去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家負責. 沒有責任感的人就是永遠在囚籠的鳥,沒有責任感的人就是永遠生活在母親襁褓的嬰兒,沒有責任感的人就是體會不到親情,愛情,友情的麻木 者.
法律責任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實施違法行為而受到的相應法律制裁。法律責任是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施的,對於維護法律尊嚴,教育違法者和廣大公民自覺守法具有重要意義。法律責任從性質上說可分為三種: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
我國的法律責任制度包括三方面:一是刑事責任,它是違反刑事法律規范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我國的刑法對此作了全面詳盡的規定;二是民事責任,它是平等主體之間違反民事法律規范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民法通則》對此作了規定;三是行政責任。
7. 如果把一個人氣病了,還要負法律責任嗎
這要看具體情況,惡語傷人或者故意刺激他人,導致他人死亡的,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受專害人的心胸狹屬窄,除了受害人有過錯的以外,行為人事要負法律責任的。
如是在公共場合,行為人可能構成了侮辱罪,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尊嚴和名譽權。人格尊嚴權和名譽權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權利。本罪的犯罪對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單位。
8. 兩人一塊喝酒後致使一人犯故意傷害罪,另一人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一起喝酒與犯故意傷害罪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涉嫌觸犯故意傷害罪的犯罪嫌疑人是一個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其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和民事賠償責任,另外一個人不需要承擔相關責任。
9. 多重人格的人如果犯了罪,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多重人格的人如果犯了罪,只要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並且不是精神病患者,就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10. 一個人犯了罪另一個人可以替那人受刑法嗎
不可以,法律有法律的公正,如果帶罪是影響司法公正,擾亂司法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