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系統是法律責任
『壹』 計算機軟體侵權的法律責任
計算機軟體侵權的法律責任,可分為侵權的民事責任和違約的民事責任。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有關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計算機軟體訴訟中違約民事責任的適用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六章民事責任、第二節違約合同的民事責任及第一節一般規定的條文進行。計算機軟體侵權的法律責任計算機軟體侵權民事責任的種類計算機軟體侵權的民事責任主要依照《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三十條的規定進行。該條規定的民事責任形式有:1、停止侵害;2、消除影響;3、公開賠禮道歉;4、賠償損失;5、還可適用民法通則規定的其他民事責任形式。《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二十三、二十四條規定: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有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並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觸犯刑律的,依照刑法關於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貳』 計算機軟體用戶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計算機軟體用戶的抄法律責任,現在的人群大部分都會使用網路,並且很多的人都使用了各種的軟體,那麼計算機軟體用戶的法律責任是什麼?軟體用戶介紹計算機軟體用戶的法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計算機用戶未經許可或者超出許可范圍商業使用計算機軟體的,依據第四十七條第(一)項、《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一)項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該條規定了計算機軟體用戶使用計算機軟體必須經計算機軟體的許可,在規定的范圍內使用,未經許可或者經許可,但超過許可的范圍商業使用計算機軟體,應承擔《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規定的下列民事責任:一、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二、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三、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造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計算機軟體用戶未經許可或經許可,但超出規定范圍商業使用計算機軟體構成犯罪的,依《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叄』 計算機軟體的侵權行為及法律責任
第二十三條 除《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或者本條例另有規定外,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發表或者登記其軟體的;
(二)將他人軟體作為自己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的;
(三)未經合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開發的軟體作為自己單獨完成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的;
(四)在他人軟體上署名或者更改他人軟體上的署名的;
(五)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修改、翻譯其軟體的;
(六)其他侵犯軟體著作權的行為。
第二十四條 除《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本條例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並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觸犯刑律的,依照刑法關於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復制或者部分復制著作權人的軟體的;
(二)向公眾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路傳播著作權人的軟體的;
(三)故意避開或者破壞著作權人為保護其軟體著作權而採取的技術措施的;
(四)故意刪除或者改變軟體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
(五)轉讓或者許可他人行使著作權人的軟體著作權的。
有前款第(一)項或者第(二)項行為的,可以並處每件100元或者貨值金額5倍以下的罰款;有前款第(三)項、第(四)項或者第(五)項行為的,可以並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肆』 我國有關計算機軟體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2001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2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2001)、作品自願登記試行辦法(1994)、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辦法(2002)等。
計算機軟體軟體是用戶與硬體之間的介面界面。用戶主要是通過軟體與計算機進行交流。軟體是計算機系統設計的重要依據。
為了方便用戶,為了使計算機系統具有較高的總體效用,在設計計算機系統時,必須通盤考慮軟體與硬體的結合,以及用戶的要求和軟體的要求。
(4)軟體系統是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計算機軟體和硬體的不同點:
1、表現形式不同
硬體有形,有色,有味,看得見,摸得著,聞得到。而軟體無形,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軟體大多存在人們的腦袋裡或紙面上,它的正確與否,是好是壞,一直要到程序在機器上運行才能知道。這就給設計、生產和管理帶來許多困難。
2、生產方式不同
軟體是開發,它是人的智力的高度發揮,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硬體製造。盡管軟體開發與硬體製造之間有許多共同點,但這兩種活動是根本不同的。
3、要求不同
硬體產品允許有誤差,而軟體產品卻不允許有誤差。
4、維護不同
硬體是要用舊用壞的,在理論上,軟體是不會用舊用壞的,但在實際上,軟體也會變舊變壞。因為在軟體的整個生存期中,一直處於改變(維護)狀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軟體
『伍』 軟體服務協議是免責聲明嗎,就不負法律責任嗎
這種網上的免責聲明是無效的。
不管他說自己是智障或是聯系原作者都沒用,是無效的聲明。
「先授權、後使用」這是著作權法基本的原則,所以一切未經授權的刊載理論上都是侵權的,無論聲明與否。
很多人在使用網路資源時,常常認為,從網路上可以自由下載的東西就是免費的,可以任意使用。
事實上,此類「來自互聯網」式的免責聲明在法律上毫無意義。
這是因為,《著作權法》上的「表明作品來源」,並非使用者獲取他人作品的大致環境和場所,而是要表明作品與原創作者的淵源,即不能侵犯作品的署名權。
因此,在網路上使用他人影視作品及其字幕等構成作品的資源時,要標明相關作品名稱、作者姓名等基本信息,不能任意侵犯作者的署名權和其他合法權益。
(5)軟體系統是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於(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根據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次修正)於(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獲得通過)。
2012年3月31日,國家版權局在官方網站公布了《著作權法》修改草案,並徵求公眾意見。侵犯著作權的賠償標准從原來的50萬元上限提高到100萬元,並明確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功能。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
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
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陸』 我買一套軟體系統,需要資料庫支持,資料庫很貴,我讓公司解決,他提供的是盜版,我會不會承擔法律責任
不會,現在資料庫都可以網上下載了。除非是商業用途的可能需要付費,一般小公司都不會花幾萬塊錢再買個資料庫,你沒有責任
祝您事業有成!
『柒』 計算機系統和計算機軟體的法律責任
計算機軟體用戶的法律責任是在使用計算機軟體過程中遵守計算機軟體相關的著作權法及法律法規;當違法侵害著作權時,需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償損失、恢復原狀、賠禮道歉的責任。在行為危害社會公共利益時,將被責令停止侵權行為,並沒收作案工具和違法所得以及處以罰款等。
【法律依據】
《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二十四條除《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本條例或者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可以並處罰款:(一)復制或者部分復制著作權人的軟體的;(二)向公眾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路傳播著作權人的軟體等。
『捌』 侵權使用軟體的法律責任是否存在追溯期
不太清楚你說的意思。
按照我的理解,你是不是問你開發的這個軟體是不是侵權了?
這樣專的話,應該屬是侵權了。
然後就是訴訟時效的問題了:
《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表明,我國一般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為二年。
我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根據這一規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所以,如果對方現在才知道你侵權了,也是能起訴你的。
『玖』 軟體開發面臨哪些法律風險
1\軟體公司最多隻能對設計的軟體的本身享有所有權,而且這種情況還是要在合同約定該軟體歸軟體公司所有的情況下才能實現.並且因為該軟體在運行過程中獲得的部分數據不是汽車公司的數據,而是網點自身在業務經營過程中的消費方面的數據。如果軟體公司在未經汽車公司以及4S店的允許擅自查看\復制\傳播\買賣等,可能涉及關於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很可能受刑法制裁.
2\直接讀取他人軟體的資料庫是否侵權應當看是否擁有使用權或者所有權,還要看你讀取的目的是什麼,即使擁有使用權,如果你讀取了並且復制傳播有可能使他人獲得該軟體的核心內容或者直接製作以該內容為核心的新軟體,則肯定侵犯了軟體公司的知識產權.
3\如果盜竊\傳播\買賣客戶關系的數據,就可能涉及關於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很可能受刑法制裁,如果只是使用數據不謹慎,導致被他人利用該數據,例如你復制數據回家進行工作,但在路上遺失,而你又沒有積極採取措施補救,就可能承擔民事法律責任.
對補充問題的回答:對於"現在開發小系統的是個人,屬於汽車公司的員工"涉及到該小系統軟體的所有權問題,如果是汽車公司委託該員工開發的,並且沒有約定該小系統權利歸該員工,則汽車公司獲得該小系統的知識產權.同理,對於汽車公司和軟體公司之間的那套軟體的問題也適用以上規則.另外,如果該小系統的運行利用了該大系統的核心技術或主要數據程序或者小系統的運行必須依附該大系統才能得以實現等,那小系統的開發並不一定構成新的知識產權.
如果你的意思是想問,小系統直接讀取軟體公司設計軟體的資料庫,是不是有侵權行為?我的意見是,如果小系統和軟體公司設計軟體的所有權均歸汽車公司,則不構成侵權,因為兩個軟體的所有權人為同一公司.如果小系統屬於汽車公司,軟體公司對其設計的軟體有所有權,僅賦予了汽車公司使用權,則小系統的讀取行為侵犯了軟體公司的該軟體權利,如果小系統按約定屬於該員工,而大系統(軟體公司開發軟體的簡稱)屬於軟體公司,則該員工的行為就有可能侵犯軟體公司的權利.不知道這是不是你要問的.
對補充問題二的意見:"如果大系統不運行,小系統也可以單獨運行,只是部分數據要手工輸入了。那麼小軟體有完整的知識產權么?"是的,從你說的前提來看,只要不涉及本案以外的知識產權問題,則你應該可以擁有該軟體的知識產權,至於是否是完整的,還需看你和汽車公司的約定,如汽車公司與你約定,汽車公司擁有使用權,且該使用權是獨占性質的,則你不能將該使用權轉讓或者授權給汽車公司和你以外的人使用.
對於問題三的意見:首先是保證"如果"的情況是客觀事實,其次是看小系統讀取的是客戶關系數據還是大系統本身的數據,如果是前者,無論軟體公司是否同意,一般都屬於合法使用,但如果是後者,就要看軟體公司是否授權你使用,如果沒有授權,那基本就是侵犯了軟體公司的權利,但是否會追究你的侵權責任存在主觀因素,這就不好確定了.另外,如果是必須由大系統運行才能得到的結果數據,別的軟體不能得到該數據,一般情況下,如果你擁有大系統的使用權,你就可以合法使用該數據,如果沒有使用權就存在侵權行為,是否追究還是看軟體公司的主觀意志.
『拾』 用盜版軟體開發的系統也是不合法的嗎
完全正確。就像用拼裝車跑出租違法一樣有道理。
你回答他:我公司會立刻向該軟體的製作商求證。如情況屬實會追究責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