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直接責任的法律意義

直接責任的法律意義

發布時間: 2022-04-08 20:05:00

法律責任對法實施的意義

是因違反會計法律所應承擔的責任。會計法對於法律責任有專章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1985年1月21日六屆人大九次會議通過,1993年12月29日八屆人大五次會議修正,1999年10月31日九屆人大十二次會議修訂)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二條【一般法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對單位並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不依法設置會計帳簿的;
(二)私設會計帳簿的;
(三)未按照規定填制、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憑證不符合規定的;
(四)以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為依據登記會計帳簿或者登記會計帳簿不符合規定的;
(五)隨意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
(六)向不同的會計資料使用者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編制依據不一致的;
(七)未按照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文字或者記帳本位幣的;
(八)未按照規定保管會計資料,致使會計資料毀損、滅失的;
(九)未按照規定建立並實施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實施的監督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會計資料及有關情況的;
(十)任用會計人員不符合本法規定的。
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會計人員有第一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有關法律對第一款所列行為的處罰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辦理。
第四十三條【特定責任】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四條【特定責任】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予以通報,可以對單位並處五千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五條【特定責任】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第四十六條【特定責任】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應當恢復其名譽和原有職務、級別。
第四十七條【監管部門瀆職責任】財政部門及有關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管理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八條【泄露檢舉情況的責任】違反本法第三十條【檢舉】規定,將檢舉人姓名和檢舉材料轉給被檢舉單位和被檢舉人個人的,由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九條【依法處罰】違反本法規定,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規定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法進行處罰。

Ⅱ 怎樣理解法律上的直接責任

你好,直接責任 direct liability
間接責任的對稱。民事主體對自己不法行為後果依法應當直接承擔的民事責任。自近代始,英美法和大陸法民法均奉行以下基本規則:任何有行為能力的人均應直接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誰的行為造成不法侵害,就由誰直接承擔民事責任。學理上稱為「自己責任原則」。

Ⅲ 法律上如何界定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

本案由於加害人惡意注銷了被害人的去程機票,導致被害返程機票不能使用,被害人為了彌補損失才被迫退返程機票,應看作是極力挽救損失以降至最低的舉動;故,本案的加害人應對返程機票造成的損失負直接責任。

Ⅳ 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分為直接責任、主要責任、領導責任有何依據

事故責任劃分的依據是建立在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知道了事故發生的原因,就可以根據原因找到這個原因造成的人,這個人(包括相關的各類人員)就是事故的責任人。

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則》(GB6442—86) ,屬於下列情況者為直接原因:一是機械、物質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二是人的不安全行為。

屬下列情況者為間接原因:

1、技術和設計上有缺陷——工業構件、建築物、機械設備、儀器儀表、工藝過程、操作方法、維修檢驗等的設計,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問題;

2、教育培訓不夠,未經培訓,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術知識;

3、勞動組織不合理;

4、對現場工作缺乏檢查或指導錯誤;

5、沒有安全操作規程或不健全;

6、沒有或不認真實施事故防範措施;對事故隱患整改不力;

7、其它。

事故責任分析的依據是:根據事故調查所確認的事實,通過對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中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在直接責任和領導責任者中,根據其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確定主要責任者。

一般情況下,凡因「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事故,這個「不安全行為」的實施人,就是直接責任人,承擔直接責任;而「機械、物質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造成的事故,直接責任人就是造成「不安全狀態」的人;凡是因為上面所列的「間接原因」造成的事故,一律追究領導責任。

很多情況下,直接責任人不一定承擔主要責任。比如某工地一工人肩扛一根近3米長的鋼筋在工地行走時,碰到了工地架空電纜,並將電纜拉斷,引起現場另一名工人觸電。這起事故的直接責任人就是扛鋼筋的工人,但主要責任人應該是設置架空線的人(違反了架空電纜高度要求)。同時,有關領導和有關人員顯然應該承擔教育、檢查不夠,管理混亂的責任。

另外,《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號) 還要求,要「真查處各類事故,堅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過、責任人員未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未落實不放過、有關人員未受到教育不放過的「四不放過」原則,不僅要追究事故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同時要追究有關負責人的領導責任。

《安全生產法》所稱的生產經營單位,是指從事生產活動或者經營活動的基本單元,既包括企業法人,也包括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的經營單位、個人合夥組織、個體工商戶和自然人等其他生產經營主體;既包括合法的基本單元,也包括非法的基本單元。

《安全生產法》和《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所稱的生產經營活動,既包括合法的生產經營活動,也包括違法違規的生產經營活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發生的事故的報告和調查處理,參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的規定執行。

(4)直接責任的法律意義擴展閱讀:

1.無證照或者證照不全的生產經營單位擅自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發生造成人身傷亡或者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屬於生產安全事故。

2.個人私自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包括小作坊、小窩點、小坑口等),發生造成人身傷亡或者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屬於生產安全事故。

3.個人非法進入已經關閉、廢棄的礦井進行採挖或者盜竊設備設施過程中發生造成人身傷亡或者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應按生產安全事故進行報告。其中由公安機關作為刑事或者治安管理案件處理的,偵查結案後須有同級公安機關出具相關證明,可從生產安全事故中剔除。

認定程序:

地方政府和部門對事故定性存在疑義的,參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有關規定,按照下列程序認定:

1.一般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由縣級人民政府初步認定,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確認。

2.較大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初步認定,報省級人民政府確認。

3.重大事故:造成1 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由省級人民政府初步認定,報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確認。

4.特別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由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初步認定,報國務院確認。

5.已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事故,按生產安全事故進行報告。偵查結案後認定屬於刑事案件或者治安管理管理案件的,憑公安機關出具的結案證明,按公共安全事件處理。

Ⅳ 直接責任的定義

根據《兩辦規定實施細則》的規定,直接責任是指領導幹部對其任職期間的下列行為應當負有的責任:
(一)直接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行為;
(二)授意、指使、強令、縱容、包庇下屬人員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行為;
(三)失職、瀆職的行為;
(四)其他違反國家財經紀律的行為。
所謂領導幹部直接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行為,是指領導幹部自己實施或者參與實施的與其擔任領導幹部的特定職務有關聯的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行為。
所謂領導幹部授意下屬人員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行為,是指領導幹部通過使其下屬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了解其對某一事情或行為的主觀意志或者意願來影響其下屬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的具體行為,藉以實現其實施違反國家法規行為的意志或意願的做法。
所謂指使下屬人員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行為,是指領導幹部指揮或者唆使其下屬人員實施違反國家財經法規行為的行為。
所謂強令下屬人員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行為,是指領導幹部命令其下屬人員實施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行為,當該下屬人員提出異議或者遭到下屬人員的拒絕時,該領導幹部利用其職權強迫其下屬必須執行其命令的行為。
所謂縱容下屬人員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行為,是指領導幹部明知其下屬人員實施了或者正在實施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行為,而根據其所負職責該領導幹部應當予以制止或對此行為做出處理、處罰而不予制止或不作處理、處罰的放任、放縱甚至鼓勵的行為。
所謂包庇下屬人員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行為,是指領導幹部協助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的下屬人員逃避法律的追究,甚至保護該下屬人員使其避免承擔因違反國家財經法規而承擔相應責任的行為。
所謂領導幹部的失職行為,是指領導幹部沒有履行職責或者沒有恰當履行職責,致使國家、社會、人民或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的利益遭受損失的行為。
所謂領導幹部的瀆職行為,是指領導幹部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國家、社會、人民或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與失職行為相比,瀆職行為更強調該行為所直接導致的後果的嚴重性和具體情節的惡劣性,而重大損失的確定沒有法定的統一的標准,只能根據具體情況加以確定。

Ⅵ "責任"的法律意義是什麼

法律責任競合: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觸犯了兩個或兩個以上法律的禁止性規定,行為人因此要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的管轄,並根據管轄法律的規定承擔具體的法律責任,權利人可選擇適用相關的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比如出賣人交付的物品有瑕疵,致使買受人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買受人向出賣人既可主張侵權責任,又可主張違約責任,但這兩種責任不能同時追究,只能追究其一,這種情況即是法律責任的競合。

法律責任的競合的特點為:(1)數個法律責任的主體為同一法律主體。不同法律主體的不同法律責任可以分別追究,不存在相互沖突的問題。( 2)責任主體實施了一個行為。如果是數個行為分別觸犯不同的法律規定,並且符合不同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則應針對各行為追究不同的法律責任,而不能按責任競合處理。(3)該行為符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責任構成要件。行為人雖然僅實施了一個行為,但該行為同時觸犯了數個法律規范,符合數個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導致了數個法律責任的產生。(4)數個法律責任之間相互沖突。如果數個法律責任可以被其中之一所吸收,如某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吸收了其行政責任;或可以並存,如某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與附帶民事賠償責任被同時追究,則不存在責任競合的問題。

法律責任競合是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研究法律責任競合的意思,也就是為了保證行為人的一行為不被法律重復評價,讓當事人根據法律責任競合的原則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請求權。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Ⅶ 直接責任者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直接責任 direct liability 間接責任的對稱。民事主體對自己不法行為後果依法應當直接承擔的民事責任。自近代始,英美法和大陸法民法均奉行以下基本規則:任何有行為能力的人均應直接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誰的行為造成不法侵害,就由誰直接承擔民事責任。學理上稱為「自己責任原則」。 因此付直接怎人的人,也稱直接責任人。

但是在近代各國法律中,這一原則又受到監護制度、代理制度、保險制度、連帶責任制度和其他特別法制度的限制。由此形成了直接責任與間接責任並列的法律狀況。根據不同國家法律的特別規定,與行為人有特定聯系的間接責任人可負無條件替代責任、先行償付責任或補充責任。

Ⅷ 請問法律對直接責任人是什麼定義的

要看傷亡的性質及直接負責人員的過失情況後才能確定。

Ⅸ 非法經營中的直接責任人是指什麼

法律分析:是指非法經營中起著組織、指揮、決策作用的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熱點內容
法院何海峰 發布:2025-04-30 09:55:20 瀏覽:414
敬業奉獻道德模範 發布:2025-04-30 09:54:33 瀏覽:359
西南民族大學行政法學 發布:2025-04-30 09:52:57 瀏覽:835
非公司制企業法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30 09:41:25 瀏覽:710
勞動法員工受傷被開除 發布:2025-04-30 09:27:11 瀏覽:807
重慶法院易 發布:2025-04-30 08:57:52 瀏覽:807
江蘇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4-30 08:56:17 瀏覽:299
簡述我國合同法擔保法規定的抵押制度 發布:2025-04-30 08:55:40 瀏覽:326
機關法治文化建設 發布:2025-04-30 08:48:15 瀏覽:5
如何開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條 發布:2025-04-30 08:47:09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