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權人的法律責任
① 礦業權申請人的資格及資質管理
一、探礦權申請人的資格及資質管理
(一)探礦權申請人的資格
探礦權是為勘查礦產資源而設立的,由於地質勘查是技術密集型的探索性工作,又有很大的風險性,要求勘查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必要的施工設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經歷才能勝任。對勘查者這種綜合能力考核的結果就是地質勘查資格,也是對其資質的審查。當勘查出資人申請探礦權,需僱用他人勘查施工時,登記管理機關要對地質勘查施工單位的資質進行審查。
(二)探礦權人資格的管理
對探礦權人資格的管理,是通過要求探礦權人在勘查過程中,一定要僱用具有國家認定的具有地質勘查資格的單位進行勘查工作體現的。這是作為申請探礦權的一個必要條件。管理認定地質勘查資格的主管部門是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受其委託省級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管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轄區內地方地勘單位的資格認定工作。通過對以往5年資格管理經驗的總結,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正在制定一個地質勘查單位分類分級管理辦法。今後,將進一步把地勘單位的資格管理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軌道。
地質勘查單位的資格按地質勘查工作對象不同劃分為十四類,分別是: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勘查,金屬、非金屬礦產勘查,放射性礦產勘查,煤田地質勘查,煤成(層)氣礦產勘查,石油、天然氣礦產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遙感地質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地質測繪,地質測試,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勘查工程。再按單位資歷、技術水平、技術力量、裝備水平、資金和管理水平六方面指標,在每一類中劃分為甲、乙二級或甲、乙、丙、丁四級。
在每一大類中,對甲級資格都有較嚴格的要求。一般要有多年從事本類專業勘查工作的經歷;勘查評價過大型以上礦床,並提交過詳查以上階段的勘查報告;要有穩定的地質專業技術人員隊伍;要有一定的固定資產及承擔勘查工作所需的儀器設備;有健全的管理機構,有完善的技術、生產、質量、財務、安全、設備管理等制度;全面展開GB/T1900-ISO9000質量標准,能嚴格執行地質勘查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有關規范、規程及合同的規定,5年內無重大質量事故;模範遵守礦產資源法及相關法律、法規,5年內沒有違犯法律、法規的不良記錄。對除甲級資格以外其他各級別地勘單位的資格標准適當放寬。
地礦部於1991年9月3日頒布《地質勘查單位資格管理辦法》(部令第14號)。地質勘查單位資格管理工作已於1992年在全國范圍內貫徹實施。地勘單位資格證既是從事合法勘查工作的憑證,也是反映地勘單位實力、能力和信譽的證明。它為國家地勘單位走向市場提供了基礎條件,為已存在的地方地勘單位確立了合法地位,為投資者選擇合作勘查對象提供了目標。到目前為止,除專門從事油氣勘查和放射性礦產勘查的單位外,全國已有13個部門和企業的1003個國家地勘單位和734個地方地勘單位領取了地質勘查單位資格證,實現了憑地勘單位資格證申請勘查登記並進行勘查工作。進行勘查單位資格審查,也是地質勘查行業管理的目的之一。
資質管理要求探礦權申請人使用具有與勘查項目要求相適應的地勘單位開展勘查工作,可以避免出現質量問題和不必要的風險,縮短礦產資源的勘查周期,加速我國礦業的發展。
二、采礦權申請人的資格及資質管理
(一)采礦權申請人的資格及資質
由於對礦產資源開採的高風險和特殊技術要求,使國家在授予采礦權時,要求采礦權人必須具有特定的行為能力。
采礦權申請人的資質條件是:有與開采方案相適應的資金、技術和設備;有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履行法律義務的能力;具備采礦權設立的法律前提。
1.有與開采方案相適應的技術和資金
技術條件和資金能力是采礦權人進行礦產資源開採的兩項缺一不可的前提。
技術條件:礦山開采方案的制定依據於地質工作所提供的礦床的各種自然狀況。例如,選擇采礦方法取決於礦體的產狀及形態、礦石結構及圍岩的穩定性等。同時,還要考慮地面重要建築物(如鐵路、橋梁等)所要求的地面可允許塌陷的程度;選擇選礦方法則取決於礦石的種類及其物理、化學特性、嵌布形態和嵌布粒度等;不同的采礦方法、選礦方法又要求應用相應的技術條件,它是科學、合理地開采礦產資源、有效地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的重要前提。目前,一些小型礦山企業之所以亂采濫挖,資源回收率甚低,對礦產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其重要原因是缺少必要的技術條件。
資金能力:資金是企業生產建設的前提。礦山企業只擁有技術條件還不能進行開發活動。如果基本的資金投入不足,采礦權人要麼停止建設生產,要麼為單純牟取暴利而采富棄貧,從而造成礦產資源的大量浪費和破壞。所以,采礦權申請人必須提供投資、融資能力的保證。
2.企業法人或持有營業執照的個體
采礦權人在擁有采礦權的同時,在法律上也獲得了相應的權利和承擔著相應的義務。采礦權人在規定的礦區范圍內有排他性地佔有和開采礦產資源的權利。同時,承擔著合理開采和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向國家繳納稅、費,接受國家的監督檢查等義務。在采礦權人濫用權利或未完全履行義務時,還將承擔法律責任。因此,采礦權人必須是能夠獨立行使民事權利和義務,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法人。
目前,我國有大量的個體生產者從事礦業開采活動,采礦登記管理部門在授予采礦權時,對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個體開采者,應要求其必須是在工商管理部門正式注冊、領取了開采營業執照的、能夠承擔民事責任的合法經營者。
3.具備采礦權設立的法律前提
采礦權設立的法律前提:采礦權申請人為探礦權人或申請開採的礦區范圍是未設立任何礦業權的「空白地」。具備上述條件之一,即具備申請的基本前提。
(1)采礦權申請人是探礦權人。地質勘查報告是國家規定采礦權申請人在申請采礦權時應提交的資料之一。任何申請開採的礦區范圍內均應做過一定程度的地質勘查工作。一般地講,申請人均應是探礦權人,至於其探礦權的取得方式,可以直接向國家申請取得或通過依法轉讓獲得兩種形式,它們在法律上同樣具有在其探礦權范圍內的采礦優先權。這種優先權在其不放棄開采權之前將給予絕對的保證,其他民事主體不得侵犯。當然,在特殊情況下,探礦權人開采礦產資源的這種優先權將服從於國家的根本利益。在特殊情況下,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國家有可能將開采權交給國家指定的單位開采,或作為國家戰略儲備予以保留。但國家將對探礦權人的這種權利損失給予一定的補償。
(2)采礦權申請人申請開採的礦區范圍是「空白地」。所謂「空白地」是指礦區范圍內無任何礦業權設立或保留,在法律權屬上為「空白」。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以往的地質工作完成後,探礦權人認為發現的礦產地無進一步工作的前景或無開發利用的價值而自願放棄權利;再一種情況是探礦權人發現有開采價值的礦產地,但自己無力開采,在探礦權保留的兩年內也沒有尋找到滿意的合作夥伴或恰當的融資方式,不得不放棄探礦權。這兩種情況,其探礦權都由國家收回,由國家在適當的時候以授予或招標的方式出讓采礦權。
(二)采礦權申請人資格及資質的管理
采礦權申請人的資質條件,實際上是采礦權申請人能力的體現。采礦權申請人是否具備這一能力,主要是在申請采礦權時,通過采礦登記管理機關對申請人進行審查認可。采礦權取得後,采礦登記管理機關通過年檢制度的執行,達到檢查的目的。年檢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檢查采礦權人是否按照礦山設計方案進行開采活動,而一定的設計方案必然附帶著特定的技術、設備和資金能力。因此,對設計方案執行情況的檢查,實際是對采礦權人技術、資金狀況的驗收,達到了資質管理的目的。
另外,在采礦權管理中,法規規定了采礦權人在變更企業名稱或者采礦權轉讓時,要辦理變更登記手續,原來具有法人資格,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采礦權人,在變更主體時,要接受登記管理機關對新的主體的資質審查。
② 探礦權人的義務是什麼
《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國務院令〔1994〕第152號)第十七條規定:探礦權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1)在規定的期限內開始施工,並在勘查許可證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勘查工作;
(2)向勘查登記管理機關報告開工等情況;
(3)按照探礦工程設計施工,不得擅自進行采礦活動;
(4)在查明主要礦種的同時,對共生、伴生礦產資源進行綜合勘查、綜合評價;
(5)編寫礦產資源勘查報告,提交有關部門審批;
(6)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匯交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
(7)遵守有關法律、法規關於勞動安全、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的規定;
(8)勘查作業完畢,及時封、填探礦作業遺留的井、硐或者採取其他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案例分析
甘肅省康縣康寧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於2002年12月5日在省國土資源廳辦理了犀牛江流域毛壩橋以上太石段砂金礦「礦產資源勘查許可證」,有效期至2004年12月4日,在探礦證到期後,康寧公司在沒有辦理「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在原探礦區域無證違法進行砂金礦的開采,造成部分河道阻塞和環境破壞現象,對此行為康縣國土資源局多次對該公司下發「責令停止礦產違法行為通知書」,要求其停止無證探礦、采礦行為,接受處理,但該公司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繼續進行違法采礦。對此情況,省、市、縣政府組成聯合工作組進駐礦區,在查清違法事實的情況下,依據《礦產資源法》第三十九條和《甘肅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第十三條、十七條之規定,於2006年9月4日對其下發了「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其停止無證采礦行為,並限期對礦區進行復墾治理,消除地質災害及礦區安全隱患。為落實該項工作,抽調公安、水利、國土、環保、水保等部門工作人員進駐太石鄉,現場監督河道的恢復治理工作。通過強有力的治理整頓,依法取締了無證非法采礦行為,疏通恢復了河道。
(資料來源:甘肅省國土資源廳網站)
③ 礦業權人的權利與義務及礦業權的保護
一、探礦權人的權利與義務
探礦權申請人申請的勘查項目一旦獲得國家的批准,取得探礦權後就成為探礦權人。由於探礦權是國家將原本屬於國家的礦產資源所有權以設置特許權的方式授予探礦權人使用。因此,探礦權人在獲得對礦產資源勘查的特許權利並得到經濟利益的同時還應盡相應的義務。根據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規定,探礦權人有下列權利和義務。
(一)探礦權人享有的權利
(1)按照勘查許可證規定的區域、期限、工作對象進行勘查;
(2)在勘查作業區及相鄰區域架設供電、供水、通訊管線,但是不得影響或者損害原有的供電、供水設施和通訊管線;
(3)在勘查作業區及相鄰區域通行;
(4)根據工程需要臨時使用土地;
(5)有權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
(6)在完成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後,經依法批准,可以將探礦權轉讓他人,獲得應有的收益;
(7)自行銷售勘查工程中回收的礦產品。
(二)探礦權人應履行的義務
(1)在規定的期限內開始施工,並在勘查許可證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應當投入的勘查資金,其投入的數量每平方公里不得少於法規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標准;
(2)定期向勘查登記管理機關報告勘查進展情況、資金使用情況、逐年繳納探礦權使用費;
(3)不得擅自進行采礦;
(4)勘查作業完畢,及時封、填探礦作業遺留的井、硐或者採取其他措施,消除不安全隱患;
(5)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匯交地質勘查資料,向勘查登記管理機關報送資金投入情況報表和財務決算報表,辦理勘查許可證變更、注銷登記手續;
(6)遵守有關法律、法規關於勞動安全、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的規定。
二、采礦權人的權利與義務
采礦權申請人申請的采礦項目一旦獲得國家的批准,取得采礦權後,即成為采礦權人。采礦權人在享有法律規定的礦產資源開采權利並得到經濟利益的同時應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根據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規定,采礦權人有下列權利和義務。
(一)采礦權人的權利
(1)有在批準的礦區范圍內建設采礦所需的生產和生活設施的權利;
(2)有在采礦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和期限內,從事開采活動的權利;
(3)有獲取被許可開采礦產品及共生、伴生礦產品的權利;
(4)有在礦區范圍內進行生產勘探的權利;
(5)有按國家規定自行銷售礦產品和自行確定礦產品價格的權利;
(6)有按國家規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和其他地上物權(如道路通行權和設置供電、供水、輸油和通信線路權等)的權利;
(7)有按國家規定依法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和向社會公開融資的權利等。
(二)采礦權人的義務
(1)有在批準的期限內投入礦山生產建設,開始礦山施工作業的義務;
(2)有按國家規定進行礦山設計,採用先進合理的開采方法和選礦工藝使礦山「三率」指標達到設計要求以及綜合利用共生、伴生、中低品位、薄礦層、難選礦產資源的義務;
(3)有按國家規定填報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統計報表,保護礦山檔案資料安全的義務;
(4)有按國家規定接受國家工作人員監督檢查,按時辦理年檢或注冊手續的義務;
(5)有按國家規定繳納采礦權使用費、采礦權價款、資源補償費、資源稅等稅、費的義務;
(6)有按國家規定採取環境保護、勞動安全衛生防護和土地復墾措施的義務。
三、礦業權的保護
礦業權保護是礦產資源管理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法律對礦業權的保護是維護探礦權、采礦權秩序的有力手段。礦業權的保護一方面需要通過法律的強制力掃除礦業權實現過程中的各種障礙,確保礦業權的實現;另一方面也需要法律規范礦業權的行使范圍,以禁止礦業權的濫用。因此,任何享有礦業權的單位和個人,只要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就會得到法律的保障。反之如濫用權利或侵犯依法設立的礦業權就要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
法律對礦業權的保護,最重要的就是保證權利人有實施權利的良好法律環境和可能性,我國對礦業權的保護主要是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實現。
頒布礦產資源管理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廣泛宣傳礦產資源法,明確規范權利人的權利范圍,正確引導礦業權人依法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只有明確了權利范圍,才能判斷是否權利被侵犯,從而加以保護。同時,全民的法制觀念都增強了,從事礦業活動的行為規范了,礦業秩序自然就會好轉,保護礦業權的目的就達到了。另一方面,也要明確規范礦政管理部門的行為,強調依法行政以達到主動、有效地保護礦業權的目的。目前,我國規范礦業權的法律、法規除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礦產資源法、國務院發布的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勘查區塊登記辦法、開采登記辦法和兩權轉讓辦法外,還有各省(區、市)頒布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管理辦法和國務院地礦主管部門頒布的有關礦業權管理的規章制度,這些規定都將對我國礦業權管理和保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追究侵權行為人的法律責任
礦業權保護的另一重要手段就是追究實施違法行為的單位或個人的法律責任。法律責任是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它是由法律的強制力保證實現的。一個完善的礦業法制必須有一個完善的法律責任體系,沒有完善的法律責任作後盾,再完善的法制也會在實施中消逝。因違法行為的性質、內容的不同,法律規定了不同的法律責任形式,根據其違法行為的性質可以單獨處罰,也可以並處。對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法律規定了三種承擔法律責任的形式。
1.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侵害了探礦權、采礦權以及與之相關的民事權利,造成了他人財產損害,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我國民法通則和礦產資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對礦產資源和探礦權、采礦權的保護,當行為人因侵害他人的探礦權、采礦權而造成經濟損失時,就構成民事違法行為,對此違法行為的後果,行為人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礦產資源法對應負民事責任的單位或個人實行民事制裁的主要形式是賠償經濟損失。
2.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而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所應負的行政方面的法律責任。由於法律關系的主體,不僅包括礦政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門,還包括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管理相對人。因此,行政責任可分為管理方的行政責任和被管理方的行政責任。管理方的行政違法行為主要有行政失職、行政越權和濫用職權等;被管理方的行政違法行為則主要指被管理方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而尚未構成犯罪的行為。
礦產資源法對管理方應承擔的行政責任主要是給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和撤銷下級違法頒發的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以及不適當的行政行為等;對被管理方給予的行政處罰主要有:責令停止勘查或者采礦、退回本礦區范圍內勘查或者開采、沒收違法采出的礦產品和非法所得、罰款、吊銷勘查許可證、吊銷采礦許可證等。
3.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違反礦產資源法和刑法的有關規定,非法侵犯他人合法的探礦權、采礦權,造成嚴重後果,或者破壞國家礦產資源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因而構成犯罪的,行為人應承擔的刑事責任。
我國礦產資源法第39條、第40條、第41條、第43條、第44條和第48條均規定了有關違法行為應依據刑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律條款。
④ 采礦權人的權利有哪些
(一)按照采礦許可證規定的開采范圍和期限從事開 米活動;
(二) 自行銷售礦產品,但是國務院規定由指定的單位 統一收購的礦產品除外;
(三) 在礦區范圍內建設采礦所需的生產和生活設施;
(四) 根據生產建設的需要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采礦權人行使前款所列權利時,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經過批准或者履行其他手續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⑤ 探礦權人應當履行哪些義務
《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十七條規定,探礦權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在規定的期限內開始施工,並在勘查許可證規定的期限內完成勘查工作;
(二)向勘查登記管理機關報告開工等情況;
(三)按照探礦工程設計施工,不得擅自進行采礦活動;
(四)在查明主要礦種的同時,對共生、伴生礦產資源進行綜合勘查、綜合評價;
(五)編寫礦產資源勘查報告,提交有關部門審批;
(六)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匯交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
(七)遵守有關法律、法規關於勞動安全、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的規定;
(八)勘查作業完畢,及時封、填探礦作業遺留的井、硐或者採取其他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⑥ 什麼是采礦權人,采礦權申請人應具備什麼條件
《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國務院令〔1994〕第152號)第六條規定:取得采礦許可證的單位或者個人稱為采礦權人。
《礦產資源法》(1986年通過,1996年修正)第三條僅對采礦權申請人應當具備的條件作了原則規定,即從事礦產資源勘查和開採的,必須符合規定的資質條件。
《國土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完善采礦權登記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14號)要求,申請采礦權應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企業注冊資本應不少於經審定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測算的礦山建設投資總額的30%,外商投資企業申請限制類礦種采礦權的,應出具有關部門的項目核准文件。
總結起來,采礦權申請人的資質條件如下:
(1)有與開采方案相適應的資金、技術和設備。技術和設備決定了礦山企業開采、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的程度。資金更是企業生產建設的前提。
(2)有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履行法定義務的能力。采礦權人必須是能夠獨立行使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企業。
備註:有關采礦權的延續、變更和注銷登記需提交的資料請參考國土資源部網頁辦事指南。
⑦ 礦業權人在礦產資源保護中負有哪些責任和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的,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范圍采礦的,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的,責令停止開采、賠償損失,沒收采出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單位和個人進入他人依法設立的國有礦山企業和其他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采礦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第四十條 超越批準的礦區范圍采礦的,責令退回本礦區范圍內開采、賠償損失,沒收越界開採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拒不退回本礦區范圍內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吊銷采礦許可證,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 盜竊、搶奪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的礦產品和其他財物的,破壞采礦、勘查設施的,擾亂礦區和勘查作業區的生產秩序、工作秩序的,分別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情節顯著輕微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四十二條 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礦產資源的,沒收違法所得,處以罰款。
違反本法第六條的規定將探礦權、采礦權倒賣牟利的,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沒收違法所得,處以罰款。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法規定收購和銷售國家統一收購的礦產品的,沒收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一百一十八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的,處以罰款,可以吊銷采礦許可證;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 本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第四十二條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規定的許可權決定。第四十三條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決定。
第四十四條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決定。給予吊銷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處罰的,須由原發證機關決定。
依照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四條規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不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有權責令改正或者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復議,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七條 負責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有關國家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違反本法規定批准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和頒發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或者對違法采礦行為不依法予以制止、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違法頒發的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上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有權予以撤銷。
第四十八條 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拒絕、阻礙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第四十九條 礦山企業之間的礦區范圍的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依法核定的礦區范圍處理;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礦區范圍的爭議,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國務院處理。
⑧ 最高法規定礦業權人不履行環保等義務可認定合同無效嗎
最高人民法院今日發布的司法解釋明確,礦業權人約定不履行安全生產、生態環保、修復義務的,或者不承擔其他的法律責任,人民法院可依法認定合同無效。
最高法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於審理礦業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並答記者問。
「所以這些條款,是人民法院充分注意到了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充分吸取了地方審判實踐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別濤強調。
別濤稱,國土開采過程中,對於生態環境保護破壞的事例和案例是很多的,說到祁連山的問題,以及其他的一些保護區。這些保護區之所以劃定是因為它具有生態系統的代表性,保護區域內具有特殊的動物、植物和特殊的生態價值,正是因為有特殊的生態價值,國家才予以保護。如果開發權人為了自己短期的集團的甚至一部分地方的局部的經濟利益,只算小的經濟賬,而不算大的環境賬、生態賬的話,行政機關要處理,人民法院也會依法履行職能,認定這類合同無效。如果造成損害的,國土、環保等有關部門還要依法追究他的行政、民事、刑事責任。
有了規定相信環境保護就會見成效了吧,希望都能到實處。
⑨ 采礦權人的義務是什麼
《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國務院令〔1994〕第152號)第三十一條規定:采礦權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1)在批準的期限內進行礦山建設或者開采;
(2)有效保護、合理開采、綜合利用礦產資源;
(3)依法繳納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
(4)遵守國家有關勞動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5)接受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按照規定填報礦產儲量表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統計報告。
⑩ 礦產資源違法行為有哪些,如何查處
礦產資源違法行為:
按照礦產資源勘査、開采、轉讓、審批登記、補償費徵收、地質資料匯交、地質遺跡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內容,可以對礦產資源違法行為進行相應的分類,如違法勘査、違法開采、違法轉讓、違法審批等。
從礦產資源執法實踐看,主要的礦產資源違法行為有無證勘查、無證采礦、越界采礦、違法轉讓、違法批准勘査開采礦產資源等類型。
需要注意的是,除擅自印製、偽造或者冒用勘査許可證、采礦許可證的違法行為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管轄外,其餘違法行為涉嫌構成犯罪的,應由相關部門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查處如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的,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范圍采礦的,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的,責令停止開采、賠償損失,沒收采出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
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單位和個人進入他人依法設立的國有礦山企業和其他礦山企業礦區范圍內采礦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第四十條超越批準的礦區范圍采礦的,責令退回本礦區范圍內開采、賠償損失,沒收越界開採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拒不退回本礦區范圍內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吊銷采礦許可證,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盜竊、搶奪礦山企業和勘查單位的礦產品和其他財物的,破壞采礦、勘查設施的,擾亂礦區和勘查作業區的生產秩序、工作秩序的,分別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情節顯著輕微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四十二條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礦產資源的,沒收違法所得,處以罰款。
違反本法第六條的規定將探礦權、采礦權倒賣牟利的,吊銷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沒收違法所得,處以罰款。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法規定收購和銷售國家統一收購的礦產品的,沒收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法規定,採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的,處以罰款,可以吊銷采礦許可證;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本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第四十二條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規定的許可權決定。第四十三條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決定。
第四十四條規定的行政處罰,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決定。給予吊銷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處罰的,須由原發證機關決定。
依照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四條規定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不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有權責令改正或者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四十六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復議,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七條負責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有關國家工作人員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違反本法規定批准勘查、開采礦產資源和頒發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或者對違法采礦行為不依法予以制止、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違法頒發的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上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有權予以撤銷。
第四十八條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拒絕、阻礙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監督管理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第四十九條礦山企業之間的礦區范圍的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依法核定的礦區范圍處理;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礦區范圍的爭議,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國務院處理。
(10)礦業權人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第十六條開採下列礦產資源的,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並頒發采礦許可證:
(一)國家規劃礦區和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內的礦產資源;
(二)前項規定區域以外可供開採的礦產儲量規模在大型以上的礦產資源;
(三)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
(四)領海及中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的礦產資源;
(五)國務院規定的其他礦產資源。
開採石油、天然氣、放射性礦產等特定礦種的,可以由國務院授權的有關主管部門審批,並頒發采礦許可證。
開采第一款、第二款規定以外的礦產資源,其可供開採的礦產的儲量規模為中型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批和頒發采礦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