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審計執法法律責任的准確定義

審計執法法律責任的准確定義

發布時間: 2022-04-11 04:28:24

Ⅰ 審計中過失責任與行政責任的定義及區別是什麼

首先這兩個責任不是屬於同一類的。
1、過失責任屬於對注冊會計師責任的認定,和它一類的是違約、欺詐。同時過失責任又分為重大過失和普通過失。普通過失是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沒有保持職業上應有的合理的謹慎,沒有完全遵循專業准則的要求。重大過失是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連起碼的職業謹慎都不保持,對業務或事務不加考慮,滿不在乎根本沒有遵循專業准則或沒有按專業准則的基本要求執行審計。
2、行政責任是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的種類。和它一類的是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行政處罰對注冊會計師個人來說,包括警告、暫停執業、吊銷注冊會計師證書;對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包括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暫停執業、撤銷等。

Ⅱ 涉及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涉及審計人員法律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六章第五十二條明確規定了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審計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審計法律責任(legal liability) 廣義的審計法律責任,是指與審計有關的各種法律責任的總稱。審計責任原來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隨著國家法律環境的完備和審計業務的發展,逐漸得以法律化,即成為法律責任。 中國審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與傳統的審計責任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別。根據審計法的規定,審計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審計監督活動中發生的有關法律責任。這里所指的審計法律責任,是國家審計法律責任,不包括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的法律責任;它是因實施審計監督產生的相關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包括被審計單位及其有關的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和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它是以行政責任為主的法律責任,也包括刑事責任,但不包括民事責任。

國家審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一是違反審計法的法律責任;二是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的法律責任。由此可見,這兩類違法行為的主體主要是被審計單位以及直接責任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法律責任,審計機關可以直接做出處理、處罰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審計機關可以提出予以行政處分的建議,對於構成犯罪的可以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①它是國家審計的法律責任,不包括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的法律責任,是在國家審計監督過程中發生的與審計機關履行審計監督職能密切相關的法律責任;②它是因實施審計監督產生的相關當事人的法律責任,相關當事人是法律責任的主體,包括被審計單位及其有關的直接責任人和國家審計人員;③它是以行政責任為主的法律責任,也包括相應的刑事責任,但不包括民事責任。

根據審計法的規定,被審計單位違反審計法的行為有四種表現形式:(1)被審計單位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2)被審計單位拒絕、阻礙審計檢查;(3)被審計單位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4)被審計單位轉移、隱匿違法取得的資產。對於(1)和(2)兩類違反審計法的行為,審計機關有權直接追究被審計單位的法律責任。《審計法》第41條明確規定:"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或者拒絕、阻礙檢查的,審計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對於(3)和(4)兩類違反審計法的行為,根據 《審計法》 第42條第1款、第43條第1款規定:"審計機關發現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的,有權予以制止。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違法取得的資產的,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有權予以制止,或者申請法院採取保全措施。雖然以上兩條規定沒有明確指出追究法律責任,但可以比照《審計法》第41條規定 辦理,審計機關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因為(3)、(4)兩種行為可以認定是拒絕、阻礙檢查的行為;同時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是對被審計單位的行政處罰,這兩種處罰是追究被審計單位法律責任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此外,還應對直接責任人追究行政責任以至刑事責任。

目前為止,中國法律未就注冊會計師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做出明確的規定,但是從相關法律法規中能夠推斷適用的是過錯原則。中國1993年頒布的 《注冊會計師法》 第42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只有注冊會計師在執業中存在違反《注冊會計師法》的規定亦即存在「過錯」的行為,才可以考慮事務所承擔民事責任問題。因此,《注冊會計師法》對會計師的專業判斷提出了「明知」和「應知」的要求。如果會計師「明知」違法而為之,或者「應知」違法而為之,都屬於第42條規定的「違反本法規定」,從而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會計師嚴格遵循審計准則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為真實的審計報告,即使出具的審計意見與實際不符,也不影響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只有注冊會計師沒有遵循或沒有嚴格遵循獨立審計准則,未盡應有的職業謹慎或注意義務,主觀上故意或過失地出具了與實際不相符的審計報告,會計師事務所才對此承擔責任。「換言之,以是否嚴格遵循了獨立審計准則為判斷注冊會計師主觀有無過錯的標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前提條件,其歸責原則應為過錯責任。」《注冊會計師法》 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第70條規定,會計師事務所違反本法規定,故意或者過失出具不實或者不當的業務報告,給委託人、其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表明立法者已經考慮將過錯原則寫進 《注冊會計師法》 ,這樣受害人向注冊會計師索賠必須證明後者主觀上有過錯。由此可見,中國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採取過錯責任原則。本人認為,在剛導入審計法律責任制度時,應統一實行過錯責任原則,等時機成熟,再修改法律,統一實行過錯推定原則。畢竟在中國,會計職業發展時間還不長,會計師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還不能盲目與國際接軌。由於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特性及其利害關系人的廣泛性,注冊會計師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較為復雜,未來中國還可建立以推定過錯責任為主,過錯責任原則、嚴格責任原則為輔的歸責原則體系。

Ⅲ 審計法律責任

審計法復律責任有:
1、注冊會計師制對自身的審計行為及其結果負責,承擔的是審計責任;一般而言,負責審計活動的項目負責人(注冊會計師)應對其審計行為和結果負責,即審計過程應符合《獨立審計准則》的規定,並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否則,應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包括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
2、在審計報告中簽名的注冊會計師應對審計活動的結果負責,並對外承擔全部或主要的審計責任;
3、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中加蓋公章,需以法人身份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活動的行為及其結果負直接責任;同時,在審計報告中加蓋事務所公章是主任會計師的職權行為或者授權行為,並且主任會計師承擔三級復核中的最後一級復核,因此應對事務所的全部審計活動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
4、主任會計師對其簽名的審計報告結論負直接責任;受聘參與審計活動的專家及助理人員應就其相應的工作承擔責任。

Ⅳ 民間審計的法律責任是什麼

民間審計自誕生以來,從其內容發展來說主要經歷了詳細審計,資產負債表審計和會計報表審計三個階段。在詳細審計階段,審計總目標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一定時期內的會計記錄的逐筆審查,判定有無技術錯誤和舞弊行為。查錯防弊是此階段的審計目標,在資產負債表審計階段,審計總目標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一定時期內資產負債表所有項目余額的可靠性、真實性進行審查,判斷其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在此階段,查錯防弊這一項目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審計的功能從防護性發展到公證性。盡管審計總目標有了上述的變化,同時在現代審計中管理咨詢服務和稅務服務的業務也在日漸增加,但是民間審計的主要職責,始終是對被審計單位執行會計報表審計。會計報表審計是審計業務的基礎,其他性質的審計業務只是對會計報表審計的延伸和發展。
根據我國獨立審計准則,獨立審計的總目標是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表示意見。這一規定恰當地強調了審計總目標是對會計報表表示意見,注冊會計師搜集證據的惟一目的就在於使自己能夠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貫性表示意見,並提出真實合法的審計報告。其中,合法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的編報是否符合《企業會計准則》及國家其他財務法規的規定;公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一貫性是指被審計的會計處理方法是否前後一貫。
根據上述審計目標,注冊會計師在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後,應當視審計中是否受到限制,是否與被審計單位有不同意見,以及是否存在未確定事項等,並根據其對會計報表反映的影響程度分別出具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和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有助於會計報表使用者了解、掌握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出具審計報告後,如果後來的事實有所出入,則責任可能並不在於注冊會計師,因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行為是恰當的,所得出的結論是合理的。然後責任到底在誰,這必須進一步劃分本審計單位責任和注冊會計師責任。
根據我國獨立審計准則,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責任是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保護其資產的安全,完整,對其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負責。也就是說,保證會計報表的質量,被審計單位是責無旁貸的,這一責任不得由注冊會計師代行,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是按照獨立審計准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並對出具的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但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不能替代減輕或者免除被審計單位的會計及其他管理責任。就公允性和一貫性而言,注冊會計師應注意運用正確的判斷,保持應有的職業關注,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報表、賬簿、憑證以及一切相關資料進行審查予以確定。就合法性而言,盡管注冊會計師不能揭露會計報表中所存在的全部錯誤、舞弊和不法行為,但有責任揭露會計報表的重大錯誤、舞弊以及對會計報表有直接影響的不法行為。
民間審計的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承辦業務過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條款,或者未能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或者故意不做充分披露,出具不實報告,致使審計報告的使用者遭受損失,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應承擔的責任。
導致民間審計法律責任是多方面的,有被審計單位方面的原因,有審計人員方面的責任,有雙方的責任以及使用者錯誤理解注冊會計師的責任而控告注冊會計單位的責任,主要指錯誤、舞弊、違法行為和經營失敗。錯誤主要包括:原始記錄和會計數據的計算,抄寫錯誤,對事實的疏忽和誤解,對會計政策的誤用。舞弊主要包括,偽造,變造記錄或憑證,侵佔資產,隱瞞或刪除交易或事項,記錄虛假的變易或事項,蓄意使用不當的會計政策。所謂違法行為是指賄賂,不合法政治捐助和違反特定法律及政府規定等行為,審計機構和人員方面的責任主要有違約,過失和欺詐。違法是指合同的一方或幾方未能達到合同條款的要求。當違約過他人造成損失時,審計人員應負違約責任。過失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缺少應具有的合理的謹慎。通常將過失按程度不同分為普通過失和重大過失。欺詐又稱審計人員舞弊,是以欺騙或坑害他人為目的的一種故意的錯誤行為。作案具有不良動機是欺詐的重要特徵,也是欺詐與普通過失和重過失的主要區別之一。

Ⅳ 什麼是審計法律責任請說明注冊會計師有什麼過失才算重大過失

審計法律責任(legal liability) 廣義的審計法律責任,是指與審計有關的各種法律責任的總稱。審計責任原來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隨著國家法律環境的完備和審計業務的發展,逐漸得以法律化,即成為法律責任。 中國審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與傳統的審計責任的概念有很大的差別。根據審計法的規定,審計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審計監督活動中發生的有關法律責任。它是因實施審計監督產生的相關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包括被審計單位及其有關的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和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它是以行政責任為主的法律責任,也包括刑事責任,但不包括民事責任。
注冊會計師的重大過失
我國刑法、注冊會計師法、公司法和證券法中對注冊會計師過失責任都作出了規定,但還不夠具體,尚待進一步完善。注冊會計師的過失責任主要是對委託單位的責任、收益第三方的責任和其他第三方的責任。確認注冊會計師的過失責任應遵循如下原則。
1.過失原則。注冊會計師報告出現虛假或失實,如果確認是注冊會計師的過失造成的,則注冊會計師應承擔過失責任。我國刑法第2」條第3款規定,凡犯有出具中介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刑法第231條規定,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個人犯本罪的規定處罰。這條罪的主觀方面是過失,即出具的中介證明文件有重大失實,是由於嚴重不負責任所致,而並非有意而為之,如果為有意則屬提供虛假中介證明文件罪。這是符合法理學因果聯系的歸責原則的。
2.經濟損失的因果原則。注冊會計師出具的虛假或失實報告,僅僅以其過失還不能確認其責任,還要在客觀上視其是否造成經濟損失。例如,委託人對注冊會計師提起訴訟,在習慣法下委託人(即原告)就負有舉證責任,即必須向法院證明其受到的損失是由注冊會計師造成的。我國刑法規定的出具的中介證明文件重大失實罪,在客觀上要造成嚴重後果,另外,如果發生的經濟損失同報告虛假或失實的部分沒有因果關系,則沒有責任。明確經濟損失同注冊會計師的虛假或不實報告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聯系,是一種原因造成還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和民事責任的歸結和追究有重大影響。
3.責任法定(或合同約定)原則。注冊會計師只對合同的簽約方或合同約定的事項或收益第三人以及法定的事項或第三人負責,合同沒有約定或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注冊會計師不應當承擔責任。在我國,法定審計、驗資等注冊會計師業務適合責任法定原則,其他業務適合合同約定原則。

Ⅵ 什麼是審計責任

審計法律責任

狹義上的審計法是指國家審計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廣義上的審計法是指各種審計法律規范的總和。如從性質上看,有國家審計法、內部審計法和社會審計法;從法律效力層次上看,既包括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審計法律,也 包括國務院制定的審計行政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審計法規以及國務院各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審計行政規章等。

審計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調整各種審計監督關系的行為規則。審計法律規范一般分為"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部分組成。"行為模式",是指在-定條件下,可以做什麼,必須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規定;而 "法律後果",包括人們行為符合行為模式規定應得到的肯定性的法律後果和不符合行為模式規定應得到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一、審計法律關系

審計法律規范在調整審計行為過程中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即為審計法律關系。審計法律關系,首先以審計法律規范的 存在為前提,其次它產生於行使審計監督權的過程之中,三是以權利、義務關系為核心。

(一)審計法律關系的內容和特徵審計法律關系內容,是指審計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這種權利、義務是相互銜接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予以保證的。

在具體審計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即為審計法律關系的主體。無論是實施審計一方的當事人,還是接 受審計一方的當事人,盡管他們在審計過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但每一方都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承擔一定的義務。所以,他們均是審計法律關系中的主體。我國審計法律關系的主體有三個方面:一 是實施審計一方的當事人,包括各級國家審計機關、各級審計機關中具體從事審計業務的人員,以及授權性主體,包括審計機關授權實施審計的審計特派員等;二是接受審計一方的當事人,如國務院各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國有的金融機構,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國家事業組織,其他應當接受審計的單位和以上單位中的有關人員;三是與審計法律事實有關的其他單位和個人。審計法律關系主體,在法定范圍內,可以實現自己的意志。

與審計法律關系主體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審計法律關系的客體。審計法律關系客體,是指審計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 所指向的對象。如果沒有客體,主體的權利、義務就失去了目標, 就變得毫無實際內容。審計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是審計法律關系主體的法律行為,也包括審計監督的對象,如被審計單位有關經濟活動,反映經濟活動的會計資料及其他資料,違反財經法規的行為,審計監督行為,審計監督維護的國家資金財產等。

我國審計法律關系(國家審計法律關系)屬予一種行政監督法律關系,具有行政監督法律關系固有的基本特徵:

1.因為國家審計法律關系是國家審計機關在對國家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過程中發生的,因此,在參與國家審計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國家審計機關。

2.由於審計法律關系往往是由國家審計機關單方面行為產生的,不需要徵得被審計一方的同意;同時,作為當事人一方的國家審計機關對於違反國家規定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採取強制措施,做出處理處罰決定,另一方當事人必須執行。因此可 見,審計法律關系中當事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國家審計機關處於主導地位,其他當事人處於被動地位,是一種監督與被監督、命令與服從的關系。

3.在審計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是對立統一的,往往在權利中含有義務,在義務中含有權利。如被審計一方有義務接受審 計,對審計決定不服也有權利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

4.審計法律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都是由審計法 律、法規先行確定的,沒有選擇性,也不能隨意變更或否定其效 力。因此,審計法律關系具有國家先行確定力。

5.審計法律關系中審計人與被審計人發生爭議,其解決途徑,-是由被審計人申請復議;二是對復議決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由人民法院按照司法程序予以解決。

Ⅶ 審計責任與審計法律責任的區別

審計責任是注冊會計師對委託人和被審計單位應盡的義務,是審計職業回賴以生存和發展答的基礎。我國《獨立審計基本准則》規定:「按照獨立審計准則的要求出具審計報告,保證審計報告的真實性、合法性是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責任。」 另根據第九條規定:「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應合理地保證會計報表使用人確定已審計會計報表的可靠程度,但不應被認為是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及經營效率、效果所做出的承諾。

所謂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因違約、過失或欺詐對審計委託人,被審計單位或其他有利益關系的第三人造成損害,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審計條例》規定的審計法律責任適用的違法處理形式,有罰款,行政處分,刑罰三種。具體的法律責任內容:

Ⅷ 審計責任的權責界定

(1)領導和管理審計工作小組。擔任審計工作小組組長或主審,根據審計項目的需要,合理安排和調整小組人員的工作並進行督導和檢查,對因審計工作小組的不良表現而形成的審計風險承擔責任; (2)負責編制項目的具體實施計劃。在被審計事項發生不可預見情境時,非重大審計事項及重要影響,得有權依據審計目標調整實施計劃;
(3)負責和指導審計實施前的調查並出具調查報告,依據調查報告編制審計方案並組織實施;
(4)有權依據審計項目的技術程度聘請或咨詢專門機構和熟練掌握一定技術領域知識的人員;
(5)負責審計證據的核查,保證審計證據的取得適當及合法,審計證據本身不存在瑕疵;
(6)負責審計工作底稿的審核,並對審計工作底稿的公正性、真實性承擔責任;
(7)組織審計組對審計報告的討論及負責審計報告的定稿,以其應有的注意力及勤勉謹慎保證所出具的審計組工作報告不存在事實和法律上的瑕疵,以其應有的專業判斷能力保證審計報告具有建設性;
(8)對申請復議的審計決定,非本案的審計員和利害關系人,得主持審計聽證會;
(9)得以組成審計委員會,就重大的審計事項進行審議和評核;
(10)依據其應有的職業判斷能力有權對審計項目的立項適時提出建議;
(11)根據審計項目的實際,有權自主決定審計工作小組應採取的工作方式和技術方法的運用,並對此形成的法律後果負主要責任;
(12)對所實施的審計項目的最終處理意見,依據審計項目的范圍及影響程度,非重大事項及影響,得以做出處理處罰決定。
2.助理審計員的權責界定
助理審計員在審計工作小組中輔佐審計員開展審計工作,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政制度履行職責。

Ⅸ 審計責任的概念

審計責任是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審計報告所應負的責任,包括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法律責任和審計職業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出現工作失誤或欺詐時,在法律上應承擔的責任;職業責任是指注冊會計師在承辦審計業務時應履行的義務和職責。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是審計責任的兩個方面,兩者是互相補充、緊密相連的,法律責任一般建立在職業責任基礎上,即注冊會計師首先應當違反了職責,並給相關利益人造成了經濟損失,才有承擔法律責任的可能。

注冊會計師承擔審計責任必須符合以下法律構成要件,

審計責任

第一,適格的行為主體,即承擔審計責任的主體,必須是參與審計活動的注冊會計師或有關組織和個人,凡參與審計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均可構成審計責任的主體,具體包括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主任會計師及受聘參與審計活動的專家與助理人員等。

注冊會計師對自身的審計行為及其結果負責,承擔的是審計責任;一般而言,負責審計活動的項目負責人(注冊會計師)應對其審計行為和結果負責,即審計過程應符合《獨立審計准則》的規定,並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否則,應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包括法律責任和職業責任);在審計報告中簽名的注冊會計師應對審計活動的結果負責,並對外承擔全部或主要的審計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報告中加蓋公章,需以法人身份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活動的行為及其結果負直接責任;同時,在審計報告中加蓋事務所公章是主任會計師的職權行為或者授權行為,並且主任會計師承擔三級復核中的最後一級復核,因此應對事務所的全部審計活動承擔相應的審計責任;另外,主任會計師對其簽名的審計報告結論負直接責任;受聘參與審計活動的專家及助理人員應就其相應的工作承擔責任。

第二,行為主體存在過錯,即行為主體的存在過錯或舞弊行為;

第三,行為違法,即行為主體的過錯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或業務約定的規定;

第四,有損害事實,即對他方當事人已經造成了財產損失;

第五,因果關系,即行為主體的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這是確定對某一特定損害是否應由行為主體承擔法律責任的關鍵要件。

Ⅹ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所規定的審計法律責任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拒絕或者拖延提供與審計事項有關的資料的,或者提供的資料不真實、不完整的,或者拒絕、阻礙檢查的,由審計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通報批評,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責任。
        
         第四十四條被審計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或者轉移、隱 匿所持有的違反國家規定取得的資產,審計機關認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 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五條對本級各部門(含直屬單位)和下級政府違反預算的行為或者其他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區別情況採取下列處理措施:
        
         (一)責令限期繳納應當上繳的款項;
        
         (二)責令限期退還被侵佔的國有資產;
        
         (三)責令限期退還違法所得;
        
         (四)責令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五)其他處理措施。
        
         第四十六條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審計機關、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區別情況採取前條規定的處理措施,並可以依法給予處罰。
        
         第四十七條審計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的審計決定,被審計單位應當執行。
        
         審計機關依法責令被審計單位上繳應當上繳的款項,被審計單位拒不執行的,審計機關應當通報有關主管部門,有關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扣繳或者採取其他處理措施,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
        
         第四十八條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務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機關作出的有關財政收支的審計決定不服的,可以提請審計機關的本級人民政府裁決,本級人民政府的裁決為最終決定。
        
         第四十九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國家規定,審計機關認為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被審計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作出決定,並將結果書面通知審計機關。
        
         第五十條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報復陷害審計人員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機關法治文化建設 發布:2025-04-30 08:48:15 瀏覽:5
如何開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條 發布:2025-04-30 08:47:09 瀏覽:723
道德小品6個人 發布:2025-04-30 08:42:22 瀏覽:49
公司經營觸犯法律法人的責任 發布:2025-04-30 08:38:33 瀏覽:46
安全生產法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04-30 08:31:34 瀏覽:282
企業法學啥 發布:2025-04-30 08:30:39 瀏覽:775
刑法的根基 發布:2025-04-30 08:29:45 瀏覽:536
法院拍賣房不限購 發布:2025-04-30 08:29:45 瀏覽:870
鍾秀勇2017民法真題pdf 發布:2025-04-30 08:29:30 瀏覽:505
上海司法數據 發布:2025-04-30 08:18:30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