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給初中生普及法律知識
『壹』 如何普及法律法規
如果要普及法律法規的話,那麼應該從學生做起,可以在學校裡面多給他們上一些這種課程。讓他們講給父母聽。
『貳』 如何對初中生進行法制教育
一、不斷提升對「法制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各校領導對加強初中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有了提高。他們認為加強法制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預防和減控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有效途徑,更是建設「平安宜興」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所以各校都能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並以「在校學生零犯罪」為工作目標,做到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扎實工作,形式多樣,注重實效。如宜城中學,牢固確立法制教育的「三個地位」:一是確保法制教育在學校工作計劃中的地位,納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二是與教師工作實績評價直接掛鉤,落實法制教育在班級管理和教職工管理中的地位;三是確保法制教育在學校各個中層管理部門的地位,使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銅峰中學建立了由校長親自抓、政教處具體抓,年級組、團委、工會、學生會配合抓的法制教育管理體制,形成整體抓、抓整體的良好態勢。樹人中學根據地處城郊結合部,外來人口多,流動人口多的具體實情,自覺增強校長是學校法制教育工作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始終把在校學生無違法犯罪現象作為學校德育工作成效的最低指標來看待,使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實驗中學除加強校內教育外,還積極延伸到社區教育,努力探索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的銜接工作,專門成立了「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協助社區教育的開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與經驗。 二、目前學校對初中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 1、上好法制教育課,充分保證課堂教育質量。各校都能把法制教育與政治課和班會課有機整合起來,進行經常性的法制教育。從今年起,初二年級的法制教育考試成績將納入中考,作為升入高一級學校的考核條件,各校認真配備了專職法制教育教師,並要求備課、上課、作業、考核及科組教研活動和其他文化課一樣,努力提高課堂教育的質量。對初一和初三,要求利用班會課的時間,經常性地召開有關法制教育的主題班會,許多學校還購置了有關法制教育的光碟,利用班會課組織學生觀看。如銅峰中學還編寫了《銅峰中學法制教育教材》的校本課程,供班主任老師使用。樹人中學下發了《中學生不良行為與道德法律規范》、《以案說法》等教材發給班主任,供對學生教育使用。 2、組織開展法制教育專項活動月活動。宜城中學,把六月和十一月份定為法制教育月;銅峰中學把四月和十月定為法制教育專項活動月;樹人中學把每年的十二月份定為法制教育專項活動月等等。在活動月中,通過作一次國旗下講話、聽一次法制教育報告、上一次法制教育主題班會、看一次法制教育影視圖片資料、出一期道德法制教育的黑板報專刊、寫一篇學習心得或徵文、開展一次「法在我心中」的演講比賽活動,幫助和引導學生明道理、知要求、辨是非、見行動,在系統活動中學法、知法、守法,增強法制觀念和道德意識。 3、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使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法制教育。各校都能按要求聘請政法部門的有關領導任法制教育副校長,定期邀請他們來校向學生作專題法制講座。不少學校還組織學生參加少年庭庭審旁聽,去監獄或少教所聽在押人員現身說法,到社會德育教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等,使學生在現場感受遵紀守法的重要性,了解違法犯罪的嚴重後果,自覺地做一個守法的人。 4、加強環境建設,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在學校的宣傳櫥窗內,定期出刊《法制教育》專欄,廣播室定期廣播宣傳有關遵紀守法的內容,班級的黑板報也定期出刊「法制教育」的專刊,以加強經常性的宣傳教育。 5、注重對有「不良行為」學生的個別教育。每次談話認真作好記錄,及時掌握學生思想變化動態,促進學生的逐漸轉化。所有學校,均與班主任、任課老師簽訂「防差轉差責任狀」,有的放矢地加強後進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從而有效地防止和減少了在校學生違法違紀行為的發生。 三、進一步加強對初中法制教育的建議。 1、要全面提升全體教育的法制意識。從調查中發現,不少教師特別是不擔任班主任的年輕教師,有關法律知識知之甚少。因此,我們認為加強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首先要加強對教師開展法制教育。本著「教育者須先受教育」和「抓青少年法制道德教育首先必須強化教師素質」的理念,建議教育局和有關教師培訓機構,要把提高教師的法制觀念列入培訓計劃,通過1-3年的努力,把全市教師普遍培訓一遍,重點組織學習《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法律法規,來增強教師依法育人的觀念,提高依法管理的能力,從而形成學校教師人人都是法制教育的教員,處處都是法制教育的陣地的良好局面。 2、要重視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路。在抓好學校主陣地的同時,根據中央精神,當前要一方面著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與水平,要積極推進家長學校的建設,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對未成年人子女的監護管理和法制教育能力,特別是要為單親家庭、困難家庭、流動人口家庭等提供家庭法制教育的指導與幫助。這項工作應有婦聯牽頭,並真正落到實處。作為學校,可以經常性地召開一些家長座談會,請一些優秀家長作家庭教育經驗介紹,向家長介紹有關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節假日如何指導子女過一個平安、健康、有益的假日生活等。另一方面,要加強社區開展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切實佔領校外教育陣地。可以由關工委、社區和學校聯合組建「社區法制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和協調社區法制教育活動的開展,重點抓好寒暑假、節假日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從而營造良好的社區法制教育氛圍,切實佔領校外法制教育陣地。 3、要關注弱勢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弱勢學生包括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單親家庭或孤兒、外來流動人口子女等,這些學生最易受外界影響而走上違法的道路。作為學校,要特別地關注他們,使他們能與其他學生一起健康成長。一是要狠抓九年義務教育的鞏固率,任何人不得嫌棄差生,特別要嚴格規范學校開除、勸退學生的相關措施,防止和減少輟學、失學人數的上升,堅決制止把責任隨意推向社會的錯誤做法,最大限度地遏制未成年人過早流入社會。二是切實抓好心理教育,通過諄諄善誘的心理疏導,鼓勵他們正確對待生活,克服自卑心理,修補殘缺心理,自尊、自重、自立、自強,從小立志成才,健康成長。三是要高度重視對有不良行為學生的教育和矯治工作,要做到摸清底細,建立台帳,落實責任和措施,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要真正樹立「轉化一個差生比培養一個優生的功勞還要大」的思想觀念,使每一個學生都合格地畢業,不出「次品」和「危險品」。
『叄』 作為中學生為全民守法提出三條建議
1、重視法律體系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我國的法律體系與法學理論是汲取全世界各國的法律體系與法學理論中優秀成果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法律移植的特點。在完善法律體系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習俗等民間規則。
2、黨和政府帶頭守法。
黨是我國法治事業的領導者,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黨帶頭守法是全民守法的根本。執政黨帶頭守法是黨的先進性決定的;執政黨帶頭守法是黨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領導地位的體現。
3、公職人員帶頭守法。
在我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政府公職人員作為人民公僕帶頭守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表現,是全民守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3)怎樣給初中生普及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全民守法的落實途徑:
1、教育普及法律知識。從基礎教育開始讓學生接受法治知識的熏陶,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能夠形成深入心靈的守法意識與守法精神。
2、鼓勵公民的積極守法行為。法律制度能夠保障公民權利是全民守法的關鍵,保障公民權利是全民守法的前提。
『肆』 作為一名中學生,如何用實際行動來學習踐行法律知識
(一)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一定要學會分析,學會辯別,學會拒絕,學會自我保護,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誘惑和侵害,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二)堅決擯棄不良習慣,堅決抵制不良誘惑和不良習氣,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伍』 青少年法制教育,需要怎樣進行
加強普法教育、培養敬畏生命的意識、關注心理健康、形成教育合力等都是進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加強普法教育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第1步,從孩子進入幼兒園上小學開始,就要加強普法教育,要讓孩子有法律意識,知道法律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也要讓青少年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小就讓他養成知法守法的好習慣,絕不做那些觸犯法律底線的事情。
三、形成教育合力
形成教育合力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效方法教育合力要以家庭學校社會為主力,三方共同努力,積極協作,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識,讓他們了解相關法律,在進行教育的時候,家長要與學校積極配合支持學校的宣傳教育工作,並給青少年以正確的引導者,這樣青少年在走入社會以後,才能成為一個遵法守法的好公民。
『陸』 如何加強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英盛觀察法律意識乃社會法制之根本,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建立及正常運行依賴於法律意識的完善。當代中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的強弱,直接關系著依法治國進程的快慢,甚至決定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能否真正實現。當前,與中學生有關的違法犯罪案件明顯增多,除了受社會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外,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加強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刻不容緩,必須從根本上加強和提高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所謂法律意識是指人們關於法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人們關於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本質及作用的理性認識,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實際上支配人們法律活動的思維方式。中學生的法律意識體現在他們初步形成了崇尚法律、尊重法律的權威,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依法履行自己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的思想觀念。它是中學生對法律問題的自覺反映。法律意識不是自發形成的,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學習中自覺培養的結果,也是法律文化傳統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
法律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依法治國條件下,法律意識成為推進法治進程的先導觀念。中學生的法律意識對於推進我國法治化進程,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保證中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要和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五育並舉,德育為首」,道德教育在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眾所周知,人們生活在社會中,其行為不僅要受到法律規范的約束,更多的還要受道德規范的引導和調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傳統觀念和社會輿論的引導、榜樣的示範及人們的信念來維持,道德行為主要依靠自我約束,但道德與法制密切相關,許多道德規范就體現在法律條文之中。如果中學生普遍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具有高尚的理想與情操,那麼學校的法制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成效,有效地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因此,應當採取多種途徑和措施,如主題班隊會,以案說法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講座、演講、徵文等競賽活動,組織和舉辦展覽會、報告會、演講會等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向學生傳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識和基礎理論知識,自覺地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有效預防和減少中學生違法犯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應當強化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著重抓好學生在日常行為方面依法辦事的養成教育。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法治」觀念,知法、愛法、守法、用法。強化日常行為的法律意識,採取系列有效措施,填補養成教育空白,掃除學生法律意識盲點,使中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培養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
二、培養中學生的法律意識要和法制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眾所周知,法制教育是培養中學生法律意識的主要形式。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最重要場所。中學法制教育是國家民主法制建設的基礎工程,對學生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普及法律知識,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法律意識,促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進而達到自律,從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中學生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的發育變化時期,人生觀和世界觀尚未形成,理解事物及判斷是非的能力也較弱。因此,中學法制教育主要是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使其了解法的作用和我國法制的原則,樹立憲法權威的觀念和依法享有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的觀念。同時,使他們懂得公民應依法辦事,違法必須受制裁,從而提高其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增強社會責任感。在中學法制教育內容上,要注意從公民與法律、道德與法制、民主與法制、國家政權制度與法制關系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依法治國、依法辦事以及個人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的教育。要著重進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守法用法意識,進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學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行為。
『柒』 初中生怎麼學習憲法
綜述:應當認真學習憲法,了解憲法的性質和基本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規定擁有最高法律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於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過四個憲法,現行憲法為1982年憲法,並歷經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訂。
憲法意義: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規定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的基本原則、國家機關的組織和活動的基本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重要內容,有的還規定國旗、國歌、國徽和首都以及統治階級認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
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據,一切法律、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