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體罰法律責任
Ⅰ 老師體罰學生違反了哪些法律要承擔什麼責任
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相關法律的規定,並且情節嚴重,構成刑事犯罪。
體罰是指教師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脅,或以其他強制性的手段,侵害學生的身體健康的侵權行為,如毆打、罰站、下蹲、超過身體極限的運動、刮臉、打嘴巴等行為。變相體罰,是指採取其它間接手段,對學生肉體和精神實施懲戒並使其受到傷害的行為,如勞動懲罰、抄過量作業、諷刺挖苦、謾罵等行為。
對於教師體罰學生的行為,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處罰措施。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對於體罰學生的教師本人可以進行以下處罰:
1.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師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按現行教師管理許可權,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教育部門分別給予行政處分或解聘。行政處分的種類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解聘包括兩種:解除崗位職務聘任合同,由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另行安排其他工作;解除教師聘任合同,被解聘者另謀職業。
2. 體罰學生情節嚴重(如手段殘忍、造成傷害甚至死亡結果),構成犯罪的,由人民法院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因體罰學生對學生或學校造成損失或損害的,還應依照《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即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1)教師體罰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一條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體罰基本概念
1. 體罰必須是懲罰,不為懲罰而實施的,不是體罰,如體育課時跑步熱身、定期段考等。
2. 體罰必須訴諸身體,不訴諸身體的懲罰,不是體罰,如語言羞辱、罰款等。
3.體罰必須造成身體或心理的痛苦,不造這兩種痛苦的懲罰,不是體罰,較近於犯錯的宣告,如私下罰站兩分鍾。但「痛苦」之有無,應考量罰則本身的合理性、受罰者的身心狀況、施罰者的執行態度等,例如明知學生腳傷,卻罰他站兩分鍾,是體罰。
4. 未造成身體痛苦,但造成心理痛苦,又系藉由控制身體而行之者,是體罰,如強迫學生「當眾」罰站兩分鍾等。
5. 身體上的「痛苦」不以「痛楚」為限,所有生理感官上的不舒適均是,如以強迫憋尿、強行搔癢、強迫看色情片、強吻等處罰,都是體罰。
Ⅱ 教師體罰學生違反哪些相關法律得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這起安全事故的罪魁禍首是老師,是老師的急功近利、法律意識淡薄、缺乏愛心。
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國教育的傳統觀念所致。一直以來,家長對不聽話的孩子大都是採用暴力方式來進行教育的,認為「不打不成材」、「嚴師出高徒」、「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易變壞」。在這種傳統觀念影響下,教師對學生實施體罰就理所當然了。
其次,是教師自身的品德修養和心理素質方面的問題。有些教師覺得自己收入低,在社會上沒有地位,白學那麼多知識,因而產生了萬事不如意的感慨,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向學生發泄。
最後,是應試教育所帶來的一種負面作用。有些學校領導認為,只要能把學生的學習成績搞上去,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行,甚至暗中支持和鼓勵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做法。
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本著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原則,去善待每一個犯錯的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學生重新揚起希望的風帆。
尊師重道為我國之傳統觀念,如教師對學生懲戒,不背善良風俗者,並不以為罪。目前我國現行法律對學生之懲戒權並無規定,學校或教師是否有此權,而引起討論。
有認為教師懲戒權乃因父母親之懲戒權直接委託而來,學校教師代父母為教育,故有權對學生實施懲戒。惟依我國通說認為父母懲戒權與教師之懲戒權不同,且教師並不因自父母親權之轉移而獲得懲戒權。
亦有學者從美國懲戒學生法制,重新評估教育機會保障論,認為是由於學習權保障而來。是以教師為實現其教育目的,自有懲戒之必要。
以上各說各有其依據。事實上教師因教育目的之達成,於學校教育活動實施時,有授業自由、教育評價權、生活指導權等教育行為,同時對學生之生活指導有保護責任,對學校秩序亦有維持之義務。
Ⅲ 變相體罰違反的法律有哪些
根據第46條規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監護人有權要求有關主管部門處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確定教師在實施變相體罰所應該承擔的侵權責任,也是一項比較重要的課題,下面從變相體罰的其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三個方面介紹:
(一)民事責任
即教師的侵權責任教師在實施變相體罰後造成了學生的身體損傷。
(二)刑事責任
根據第52條規定:「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合法權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還有第37條的規定,對於教師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可對教師進行或者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於因過失致學生重傷或者死亡的,應根據第235條和第233條的規定以過失致人重傷罪或者過失致人死亡罪追究教師的刑事責任。
(三)行政責任
教師在實施變相體罰造成侵權之後,雖然不用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但是,仍應該承擔學校對其的行政責任。學校應當在得知教師實施變相體罰的同時,對該教師予以一定的行政處分,從組織上否定教師變相體罰行為的錯誤性。倘若學校對教師實施的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變相體罰不予以重視,甚至予以某一程度的支持的話,那麼變相體罰就勢必造成學生的更大傷害,成為校園傷害事故的來源之一。
Ⅳ 教師體罰學生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教師法規定了教師體罰學抄生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對於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教師,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幫助他們認識和改正錯誤,並視情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對於情節極為惡劣,構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Ⅳ 老師體罰學生應付什麼法律責任
我有篇文章,是我寫的,講體罰學生的問題,看看幫不幫了你!體罰,是一種錯誤的教學方法回,體罰學生違答背了教育的原則,也違背了學生發展的規律,阻礙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大則令學生身體受到損害,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小則令學生產生不快樂的情緒,甚至與老師對抗的行為。所以我們的教育絕對不可以體罰學生。教師體罰學生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在體罰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是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同時,體罰教育學生,也體現了老師方法上的錯誤,以及教師道德水平的低下。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嚴於律己,以高尚的思想道德為學生豎立良好的榜樣,絕對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論述。一、從法律的角度來說,體罰是違法的行為體罰學生是違法的行為。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十七條第二、三小點明確的規定:(-)教師有下列的情形,由所在的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行政處分或者解聘:(二)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情節嚴重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所以,教師絕對的不可以何罰學生。
Ⅵ 老師體罰學生造成傷害要負法律責任嗎
李老師是一所小學的體育老師,脾氣比較急。一次,他伸手打了上課總是說話的魯魯一巴回掌。魯魯躲閃不及,當答場昏倒在地,雖經及時搶救脫險,但魯魯的耳朵卻因此聽不到聲音了。按照法律的規定,故意或者過失傷害他人身體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負刑事責任。張老師的體罰行為對魯魯的健康權造成了嚴重的侵害,因此,要受到法律的懲罰。法律規定:教師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學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學校老師應當關心和愛護學生,對有缺點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能歧視,更不能打罵和開除未成年學生。否則就是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和人身權利的侵犯。
Ⅶ 教師變相體罰違反的法律有哪些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6條規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監護人有權要求有關主管部門處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確定教師在實施變相體罰所應該承擔的侵權責任,也是一項比較重要的課題,下面從變相體罰的其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三個方面介紹:
(一)民事責任,即教師的侵權責任教師在實施變相體罰後造成了學生的身體損傷,那麼,在整個事件中其侵權責任是不是該由實施者,也就是教師來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呢?根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九條第九款規定:「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九條也有明文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代替學校實施管理學生的行為,學校是整個事件中的主體,而教師則是該管理的代理人而已,也就是說,教師實施的管理行為是職務行為。雇傭人責任不論是根據無過錯責任原則還是過錯推定原則,均以受僱人執行職務為前提。縱觀國內外學者觀點,對於是否執行職務行為的判斷,大體上有三種標准可供選擇:一是以雇傭人的意思為標准;二是以受僱人的意思為標准;三是以執行職務之外表為標准。前兩種標准屬於主觀性判斷標准,對職務行為的判斷通常需要根據內部的僱傭關系來決定,容易受當事人舉證程度的影響,法官不易掌握。因為如以雇傭人的意思來判斷,則會使不當職務行為或利用職權圖謀私利的行為造成的損害,排除在職務范圍以外,不利於保護受害人的利益;相反,如以受僱人的意思為依據進行判斷,雖然對受害人並無妨害,但容易不適當地擴大職務范圍,對雇傭人不公平。所以,這兩種標准都不宜作為審判上的判斷標准。第三種標准屬於客觀標准,其依據為外形判斷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是否屬於職務行為,不管雇傭人、受僱人之間的內部關系對職務范圍及免責條款的約定如何,而從通常人的視角出發,考察行為的客觀表象後再得出結論。故職務行為既包括依僱傭合同關系中所約定的職務行為,也包括與執行職務有相當關聯的行為。如此,第三種標准不僅可以避免外人對僱傭關系的內容很難甚至無法察覺的缺陷,還更合乎公平正義的法律要求,且便於在審判實務中把握。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教師實施變相體罰所造成的侵權責任,學校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那麼學校應承擔哪些侵權責任呢?首先,對於造成受罰學生身體傷害的,也就是說侵犯了學生的健康權,如果在整個過程中確是造成危害的,學校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其次,教師以侮辱性的語言或者帶有侮辱學生人格尊嚴的變相體罰行為的,則侵犯了被罰學生的人格尊嚴權。
(二)刑事責任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2條規定:「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合法權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還有《教師法》第37條的規定,對於教師體罰學生情節嚴重的可對教師進行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於因過失致學生重傷或者死亡的,應根據《刑法》第235條和《刑法》第233條的規定以過失致人重傷罪或者過失致人死亡罪追究教師的刑事責任。在刑事責任方面,筆者認為,行為人在實施過程中的主觀方面應該定性為過失,即教師的實施該行為的目的應該只是為了維持教學秩序或者完成教學任務,沒有預料到會發生或者過於自信不會發生傷害事件的意願。若教師實施的行為是故意,即有意造成學生身體傷害,則該行為則不應是變相體罰。
(三)行政責任教師在實施變相體罰造成侵權之後,雖然不用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但是,仍應該承擔學校對其的行政責任。筆者認為,造成侵權事實是一方面,但是出於變相體罰的危害性和對學生潛在的傷害,學校應當在得知教師實施變相體罰的同時,對該教師予以一定的行政處分,從組織上否定教師變相體罰行為的錯誤性。倘若學校對教師實施的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變相體罰不予以重視,甚至予以某一程度的支持的話,那麼變相體罰就勢必造成學生的更大傷害,成為校園傷害事故的來源之一。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8條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也就是說國家在法律上對教師實施變相體罰行為的否定,但是卻並不代表教師實施的行為「情節不嚴重」就可以默許。筆者認為相關部門應予以重視,就像上文中提到的一樣,實施變相體罰的隱蔽性,或許教師實施的手段或者表面效果並不是很明顯,但是,考慮到其對學生的傷害尤其是心理上的傷害是非常之嚴重的。因此,筆者觀點是教師在實施變相體罰之後相關的單位也應該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批評警告等。
Ⅷ 任課老師擅自離崗教唆他人體罰學生造成傷害的法律責任
第七條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專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屬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