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責任第43條
⑴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在〈民法典〉中可以找到相關的法律法規嗎
我國《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典》
第六十一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第六十二條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⑵ 試解釋民法總則第43條
您好,
第四十三條 財產代管人應當妥善管理失蹤人的財產,維護其財產權益。
失蹤人所欠稅款、債務和應付的其他費用,由財產代管人從失蹤人的財產中支付。
財產代管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失蹤人財產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解讀
第1款確認了財產代管人制度目的:妥善管理失蹤人財產,維護其財產權益。
第2款規定了除妥善管理外,財產代管人的義務:1.替失蹤人履行法定義務(如繳納稅款);2.替失蹤人履行債務(如支付貨款);3.替失蹤人支付其他費用(如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和因代管財產所需要的必要管理費);
第3款是一個不完全法條,不能獨立作為請求權基礎,必須結合《侵權責任法》規定,即要存在損害、要有侵權行為、侵權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除此之外,唯一與《侵權責任法》一般侵權規定不同的是侵權人主觀上的過錯,在一般侵權中只要行為人有過錯就行,但鑒於《民法總則》第143條第3款規定,唯有行為人主觀上是故意或重大過失才需要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換言之,第143條第3款僅僅規定了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要件之主觀要件——故意或重大過失。其他構成要件,仍需參考《侵權責任法》具體規定。究其原因,因財產代管人的代管行為是無償的,鑒於不能讓好心人不能「流汗又流淚」的基本思想,只有其主觀上故意或重大過失才需要承擔責任,與《合同法》第191條第2款規定的思想基本一致。
⑶ 名義上的法人代表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一、《民法通則》規定的法定代表人的民事法律責任
民事責任是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一般情況下,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就是企業法人的行為,因而由此產生的民事責任由本企業/公司承擔,法定代表人一般不向第三人直接承擔民事責任,法定代表人只是向本企業/公司承擔因自身過錯而產生的民事責任。
但由於單位違法可能會受到雙重製裁,除了法人的單位責任外,法定代表人作為主管人員也應當承擔個人法律責任。
法定代表人作為公司股東或者股份公司發起人的法律責任
二、《公司法》規定,股東的主要義務有股東出資義務、不得濫用股東權利的義務、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有限責任)的義務、不得損害公司利益的義務等。
第二十八條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以貨幣出資的,應當將貨幣出資足額存入有限責任公司在銀行開設的賬戶;以非貨幣財產出資的,應當依法辦理其財產權的轉移手續。
股東不按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
(3)民事法律責任第43條擴展閱讀:
責任和義務
1、企業的法人代表在不同的場合要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種類多樣。
譬如,在代表該企業的場合,其個人簽名即導致企業承擔責任的後果。
如果企業破產並負有個人責任,法人代表會受到將來再辦企業時的諸多限制如果企業觸犯了有關法律的規定,可能法人代表的人身會受到限制,例如拒不執行法院判決法人代表被拘留。
法人犯罪,法定代表人會受刑事處分,等等,以上只是列舉,不完全。
2、該法人如無成立上的缺陷(譬如出資瑕疵),其虧損責任應由法人自己承擔,既不是股東也不是法人代表。
當然如果是國有企業,法人代表如有失職行為,嚴重程度達到刑法追究的程度或應給予行政處分時除外;
3、個人獨資的法人,只要能分清法人財產與個人財產,亦不需法人代表承擔民事責任。
有限公司形式的法人在負債時,由公司以全部財產承擔,不需股東個人承擔,成立時有出資瑕疵的情形除外。
發生矛盾糾紛時
公司的法人代表是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成為法人代表後,其自然人格即被法人吸收,其以法人代表的身份進行的民事行為所承擔的責任都由法人承擔。
但行使與法人代表身份無關的民事行為而承擔的責任由自己承擔,法人代錶行使代表權違法法律法規存在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⑷ 家庭暴力法律最新規定
關於家庭暴力的法律規定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四十六條:「禁止對婦女實施家庭暴力。國家採取措施,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第五十八條:「違反本法規定,對婦女實施性騷擾或者家庭暴力,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受害人可以提請公安機關對違法行為人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2、《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四十三條:「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
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4)民事法律責任第43條擴展閱讀
家庭暴力的責任
1、民事責任。根據新婚姻法的規定,家庭暴力是法定離婚理由之一,而且受害者可以要求家庭暴力實施者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
2、行政法律責任。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對實施家庭暴力尚未構成犯罪的可處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3、刑事責任。嚴重的家庭暴力會構成刑法中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侮辱罪等罪。
其中,家庭暴力實施者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經常以打罵、捆綁、凍餓、強迫超體力勞動、限制自由等方式,從肉體、精神上摧殘、折磨,情節惡劣的,構成「虐待罪」,應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引起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家庭暴力實施者使用暴力公然貶低其他家庭成員人格,破壞其名譽,情節嚴重的,構成侮辱罪,應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家庭暴力實施者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構成故意傷害罪,如果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或致人死亡的,按照刑法最高可判處死刑。
根據法律法規,家庭暴力實施者以暴力手段干涉家庭成員結婚和離婚自由的,同樣觸犯刑法,構成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⑸ 如何理解民法通則第43條
您好,我國《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企業法人對他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8條規定:「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的名義從事經營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56條:「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他工作人員以法人的名義進行業務活動,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的,比照民法通則第三條的規定,由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人員因職務行為或者授權行為發生的訴訟,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由此可見,相關立法和解釋上,對於法人侵權的構成要件中侵權行為的具體表述並不相同。於是有相關學者抽象出「經營活動說」「名義說」「執行職務說」等觀點。梁慧星教授認為,中國民法通則第43條規定使用「經營活動」一語,似應解釋為凡從事法人經營活動及與經營活動有關的行為,無論法律行為、准法律行為或事實行為,均應屬於「執行職務」的范圍。我認為,這些觀點都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重要的不是如何表述,而是對相關詞語內容的具體解釋與闡述。《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8條在我看來,即為最高院對《民通》第43條的具體解釋與說明。因此,43條中的「經營行為」,在法人侵權責任的范疇上,宜解釋為「執行職務」。因而,如何認定「執行職務」就成為問題的關鍵,也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題。
在關於執行職務行為的范圍確定,我國大陸法學界有三種觀點:1.以行為人所屬法人的意思為標准,即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行為人從事的行為為職務行為;
2.以行為人的意思為標准,即執行職務行為原則上以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為原則確認,但行為人為法人利益從事的行為也以履行職務行為對待3.以執行職務的外部表現為標准,即執行職務行為原則上以法人指派、要求或者命令為原則確認,但行為外表系執行職務是應當認定為執行職務行為。因而歸納出認定職務行為的六條原則:1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發生在執行職務過程中;2
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發生在執行職務的工作場所;3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的;4造成損害的行為是否為行為人所屬法人明示或知曉6
法人是否有權對行為人造成損害的行為進行監督與制止。這些理論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司法實踐要結合具體情況考量。
在認定標准上判例與學說通說是「外觀主義」。日本學者山本敬三認為,判斷職務行為的基準在事實性侵權行為情形和交易性侵權行為的情形有所不同。1.事實性侵權行為,其基準是該行為的實施與理事等的職務有無關聯,否則被認為是理事等的個人行為。2.交易性侵權行為,其判斷基準是外形理論,從行為的外形觀察,看它是否屬於理事等的職務范圍或者是否與職務的執行有適當的牽連關系。但相對人明知或者因重大過失不知該行為不屬於其職務范圍時,判例認為法人不承擔責任。林誠二教授認為,所謂執行職務,依通說及實務見解系采外觀主義,指行為人所為之行為在外觀上,足使人認為其在執行職務或者與其在職務有牽連者即可,不採主觀主義。因此「外觀主義」的關鍵是從外觀上看是否屬於職務范圍或者是否與職務的執行有適當的牽連關系。
⑹ 民事訴訟法第43條
會使自我精神不
⑺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對應民法總則是多少條
民法通則第四十三條:企業法人對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經營活動回,承擔民事責任。答對應民法總則第六十條到六十二條,第六十條:法人以其全部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第六十一條: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第六十二條: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⑻ 法人不參與任何經營活動,如果公司有違法行為法人應負責任嗎
法人不參與任何經營活動,如果公司有違法行為法人是應當付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三十條規定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記主管機關可以根據情況分別給予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停業整頓、扣繳、吊銷《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的處罰:
(一)登記中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或者未經核准登記注冊擅自開業的;
(二)擅自改變主要登記事項或者超出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經營活動的;
(三)不按照規定辦理注銷登記的;
(四)偽造、塗改、出租、出借、轉讓或者出賣《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的;
(五)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六)從事非法經營活動的。
對企業法人按照上述規定進行處罰時,應當根據違法行為的情節,追究法定代表人的行政責任、經濟責任;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8)民事法律責任第43條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登記主管機關對企業法人依法履行下列監督管理職責:
(一)監督企業法人按照規定辦理開業、變更、注銷登記;
(二)監督企業法人按照登記注冊事項和章程、合同從事經營活動;
(三)監督企業法人和法定代表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
(四)制止和查處企業法人的違法經營活動,保護企業法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