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環境法律責任體系完善

環境法律責任體系完善

發布時間: 2022-04-12 16:31:59

『壹』 環境法體系有哪些組成部分

在許多工業發達和法制比較完備的國家,環境法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成為國家整個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憲法中關於保護環境和防治污染的規定。許多國家都在憲法里對環境保護作出規定,作為國家和社會的環境保護活動的最高准則和法律基礎。

2、綜合性的環境保護法,或稱環境政策法,如中國1979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羅馬尼亞的《環境保護法》、日本的《公害對策基本法》、美國的《國家環境政策法》、保加利亞的《自然保護法》、瑞典的《環境保護法》等。

這種法律是一個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是對環境保護的范圍和對象、方針、政策、基本原則、重要防治措施和對策、組織機構等重大問題,作出原則的規定。

3、保護自然環境的法規,包括有關保護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洋、大氣、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風景游覽區、名勝古跡、國家公園等的法規。

4、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法規,包括關於防治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控制雜訊和振動,防止地面沉降、防治惡臭和熱污染,處理廢棄物,控制和管理農葯及其他有害化學品,防護放射性物質和電磁輻射危害等法規。

5、各種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如水質標准、大氣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以及與此有關的各種操作規程。

6、關於設置環境管理機構,關於危害環境的法律責任以及處理環境糾紛及其程序等的法規。

7、在行政法刑法民法經濟法勞動法等法規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此外,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還包括有關判例。



特點

環境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同其他法律部門相比,有下述特點:

1、綜合性。環境保護范圍廣泛,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相當復雜,環境法不僅包括大量的專門環境保護法規,而且包括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勞動法、經濟法等法規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

2、技術性。保護環境須採取自然科學的、工程技術的、經濟的等各種手段,環境法同上述各種手段密切相關,因此,在環境法里包含有較多的技術規范。

3、廣泛的社會性。環境法和其他法律一樣,受社會經濟制度的制約,但它的保護對象是土地、大氣、水、森林等自然環境,所以又受客觀存在的自然生態規律的制約。環境法作為一種法律部門誠然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但也在不同程度上符合整個社會和民族的利益。

4、共同性。人類生存的地球環境是一個整體,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環境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更多地涉及經濟發展、生產管理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這里反映某些社會發展規律、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與其他法律相比,在各國的環境法中有較多可以互相借鑒的東西。

『貳』 環境法的體系

在許多工業發達和法制比較完備的國家,環境法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成為國家整個法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憲法中關於保護環境和防治污染的規定。許多國家都在憲法里對環境保護作出規定,作為國家和社會的環境保護活動的最高准則和法律基礎。②綜合性的環境保護法,或稱環境政策法,如中國1979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羅馬尼亞的《環境保護法》、日本的《公害對策基本法》、美國的《國家環境政策法》、保加利亞的《自然保護法》、瑞典的《環境保護法》等。這種法律是一個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一般是對環境保護的范圍和對象、方針、政策、基本原則、重要防治措施和對策、組織機構等重大問題,作出原則的規定。③保護自然環境的法規,包括有關保護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洋、大氣、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風景游覽區、名勝古跡、國家公園等的法規。④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法規,包括關於防治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控制雜訊和振動,防止地面沉降、防治惡臭和熱污染,處理廢棄物,控制和管理農葯及其他有害化學品,防護放射性物質和電磁輻射危害等法規。⑤各種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如水質標准、大氣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以及與此有關的各種操作規程。⑥關於設置環境管理機構,關於危害環境的法律責任以及處理環境糾紛及其程序等的法規。⑦在行政法、刑法、民法、經濟法、勞動法等法規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此外,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還包括有關判例。

『叄』 環境法有哪些基本特徵

1、環境法律制度在適用對象上具有特定性。

其適用的對象、范圍、程度以及所採取的措施、法律後果都是特定的、具體的,其靈活性較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適用法律的隨意性。

2、環境法律制度在規范的組成上具有系統性和相對完整性。

正因為環境法律制度有系統性的特徵,所以環境法律制度的健全與完善對於促進環境法律規范的系統化、條理化以及環境法體系的完善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環境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也可以為規范化的環境管理提供法律保證。

根據實施主體的不同,可以將環境法的實施分為公力實施和私力實施兩大類別。

1、所謂公力實施,也稱國家實施,是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憑借國家暴力進行的環境法的實施活動。

其中行政機關對環境法的實施活動發揮著最為重要、最為基礎的作用,而許多國家的環境法也都明文規定設立專門的環境行政機關,由環境行政機關負責環境法的執行和實施。

2、所謂私力實施,也稱公民實施,是指公民個人或公民組織依據法律規定所進行的環境法的實施活動,其主要形式包括依法參與環境行政決策,依法對違反環境法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或公民個人提起環境訴訟或進行檢舉、控告,與排污者簽訂污染防治協議。

『肆』 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確定了什麼

轉載自政策網路,不知道你要找的是不是這個法律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國家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
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七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軍隊環境保護部門和各級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礦產、林業、農業、水利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八條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環境監督管理
第九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須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區域排放污染物的,應當執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
第十一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監測制定,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擬訂環境保護規劃,經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第十三條建設污染環境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價,規定防治措施,經項目主管部門預審並依照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經批准後,計劃部門方可批准建設項目設計任務書。
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有權對管轄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機關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十五條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工作,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第三章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十六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第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加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十八條在國務院、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限期治理。
第十九條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採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第二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沼澤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農葯及植物生長激素。
第二十一條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倒廢棄物,進行海岸工程建設和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防止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二十二條制定城市規劃,應當確定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目標和任務。
第二十三條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
第四章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四條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條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應當採取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設備和工藝,採用經濟合理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處理技術。
第二十六條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設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確有必要拆除或者閑置的,必須徵得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二十七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依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申報登記。
第二十八條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依照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規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執行。
徵收的超標准排污費必須用於污染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體使用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九條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決定。市、縣或者市、縣以下人民政府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限期治理,由市、縣人民政府決定。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如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條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
第三十一條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單位,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可能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採取措施,加強防範。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時,必須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由人民政府採取有效措施,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第三十三條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有毒化學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第三十四條任何單位不得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二)拒絕或者謊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事項的。
(三)不按國家規定繳納超標准排污費的。
(四)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和設備的。
(五)將產生嚴重污染的生產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使用的。
第三十六條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第三十七條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罰款。
第三十八條對違反本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情節較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政府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九條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事業單位,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一條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完全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並經及時採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免予承擔責任。
第四十二條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法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法規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礦產、漁業、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破壞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四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四十七條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同時廢止。

『伍』 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是什麼

意見強調包括政府在內多元治理主體的合作,充分利用國家和政府的制度資源,吸收市場和社會的創新機制體制,有助於實現環境治理的適應性、可持續性和靈活性。

在領導責任體系方面,提出要完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明確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責任,開展目標評價考核,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在企業責任體系方面,明確要依法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推進生產服務綠色化,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公開環境治理信息。

在全民行動體系方面,要求強化社會監督,發揮各類社會團體作用,提高公民環保素養。

『陸』 哪個國家環境方面的法律制度比較完善

這方面發達國家是比較完善健全的,像歐美國家等!
環境法律制度是指由調整特定環境社會關系的一系列法律規范所組成的相對完整的規則系統。它是環境管理制度的法律化;是環境法規范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因而,它既不同於環境法的基本原則,也不同於一般的環境法規范,而是具有自身特點的一類環境法規范。
我國的環境法律制度,自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中規定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徵收排污費制度和「三同時」制度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環境法中的管理制度日益豐富和完善,並在我國的環境監督管理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比較成熟的環境法律制度主要有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徵收排污費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制度、環境標准制度、環境監測制度、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報告制度、現場檢查制度、強制應急措施制度、環境保護設備正常運轉制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等。目前正在建立和發展的環境法律制度有環境保護許可證制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環境標志制度、落後工藝設備限期淘汰制度等。

『柒』 如何從立法方面完善我國生態文明法律保障體系

要從立法方面完善我國生態文明法律保障體系,需著力完善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依法治理軌道。
一、要進一步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與法律體系,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依法治理軌道,運用法律手段規范治理生態環境。貫徹十七大提出的「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的基本方略,積極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環境法規體系,充分發揮環境和資源立法在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約束作用,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有力保障。
二、在法律制度上,應當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等構成的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抓緊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和監管制度,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執法機制。
三、堅持依法行政,規范執法行為,嚴格執行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為。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效果,實行重大環境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堅決改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克服並糾正環境執法中的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遏制行政干預執法的現象,打擊權法交易、錢法交易行為,維護環境法治的統一和尊嚴。

『捌』 簡述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我國環境法律體系主要由五部分構成:
(1)憲法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這是各種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依據。(第九條、十條、二十二條);
(2)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環境與資源保護單行法。一般規定的具體詳細,是進行環境管理、處理糾紛的直接依據。
(4)環境標准。
(5)其他部門法中的在關環境的法律規范。(包括中國加入或簽署的國際法或公約)

『玖』 如何完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完善環境法律體系
一是加強調研,專建立和完善適屬應新時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環境法律法規。要全面形成水、氣、聲、固廢、輻射放射、環境影響評價等一系列環境法律體系;
二是及時修訂和完善現行環境法律法規。對不適應經濟發展和人們生存需要的環境法律法規,要根據環境保護的新要求適時修訂和完善,使之更能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要將污染減排、環保實績考核、生態補償和環境稅等納入環境法律規范范疇,將其形成法律制度,使環境執法更加有力;
四是明確環境法律責任,特別要明確政府及其組成部門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要通過法律使政府及部門官員重視和加強環境保護,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拾』 如何完善我國環境法的公眾參與原則及其制度

1、完善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有關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規定,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原則性規定過多,具體性規定過少。這樣就必然會導致實踐操作中,有法不依,無據可參。所以首要的方法就是,加快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從具體化詳細化的角度開展制度的建設。要通過立法的方式,確立公眾參與制度,並且使其具體化,這樣才能使得權利義務達到統一。我國憲法中製作出了一些原則性規定,這是遠遠不夠的。在環境法的立法過程中,一定要做出更為細化的規定。一方面要以環境權為基礎,確立公眾參與制度,另一方面要以實踐為基礎,確立實踐操作的方法。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立法,所以有必要按照這一方法加快立法建設。尤其是要在國家的根本大法中,加入對公眾參與制度的規定。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公眾的參與,才能真正建立公眾參與制度。

2、完善環境程序立法

司法實踐中,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傳統,這也表現在環境法中,實體法與程序法相分離,以至於不能實現真正的正義,公眾參與的渠道受到阻滯。近幾年來,我國在環境實體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變化,內容更加詳細、嚴謹,已經有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環境保護體系,不過有關程序的問題還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是內容上欠缺環境程序法的規定,現有的內容也不完善、具體,大大降低了政府行政的效率。因此必須盡快出台環境程序法或環境程序法方面的實施條例,如果條件尚不具備,可以先制定有關的實施條例,在環境保護程序中除規定政府行政的一般性程序外,還應當包括環境行政主管機關在進行環境管理中所遵循的程序,以及公眾在參與環境管理、監督時應遵循的程序,並明確規定違反相關程序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等。

3、環境信息的公開化

公眾 參與環境保護,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要體現環境信息的知情權,就像前面所說的,有關於環境信息的公開,我國目前還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特別是公開程度不夠,力度小,公眾沒有什麼方法來獲得環境信息。公眾了解的手段單一,途徑單一。所以,國家應該更多地公開環境保護的信息,特別是要給予公眾更多地知情權,豐富信息公開的渠道,擴大公眾信息取得的方式。由於我國同時也是里約宣言的締約國,所以為了履行國際義務,也為了完善我國的法規,將環境信息加大公開力度,是義不容辭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4、建立健全全過程的參與機制

參與機制分為好幾個部分,主要包括預算參與和過程參與,以及末端參與,還有行為參與。在這些過程中,他們又有這各自的側重點:所謂預算參與,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前提,這一過程要求國家在進行環境管理與決策前徵求公眾意見;所謂過程參與,是公眾參與的關鍵,這一過程是公眾對環境管理行為和執行環境決策行為的監督;所謂末端參與,是公眾參與的保障,這一過程在發生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後,對有關責任人提出檢舉、控告,可以看做是救濟性的參與;所謂行為參與,是公眾參與的根本,這一過程是公民自覺提高環境道德水平和意識。全過程參與機制,一是要應當明確公 眾在各個階段中的權利義務以及享受權利,二是要明確履行義務時應當遵循的程序,三是要確定有關人員侵犯公眾合法權益、違反程序時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除此之外,全過程參與機制中還應當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各階段中公民意見的徵求方式,二是公民意見的表現形式,三是意見的反饋等。

熱點內容
生存者法規 發布:2025-02-14 06:38:09 瀏覽:64
成人自考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02-14 06:24:14 瀏覽:386
司法局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全覆蓋 發布:2025-02-14 05:52:54 瀏覽:93
北京西城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14 05:44:56 瀏覽:95
民法析理 發布:2025-02-14 05:33:07 瀏覽:652
刑事訴訟法133條 發布:2025-02-14 05:30:51 瀏覽:985
夫妻只有一個人工作勞動法 發布:2025-02-14 05:03:10 瀏覽:820
公司印章的法律風險 發布:2025-02-14 04:25:21 瀏覽:700
北京李華律師 發布:2025-02-14 04:20:19 瀏覽:423
中介官司法規 發布:2025-02-14 04:17:01 瀏覽: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