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證法律責任的意義
1. 法律規范規定法律責任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指引作用。這是指法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
2. 公證法律責任的介紹
公證法律責任:是指公證機構,公證人員、公證當事人和參與公證活動的其他人員對其違反與公證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3. 公證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證明、服務、溝通、監督作用,預防和減少糾紛,保護國家利益和公回民、法人及其答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公證的目的以及其法律特徵,公證的意義在於:通過證明無爭議的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件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的非訴訟活動,確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以消除各種糾紛隱患,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害沖突,防患於未然。以公證文書的法律約束力,促使當事人認真履行義務,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保護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具有積極的作用。
4. 公證的法律責任應怎樣理解
【R】公證是根據來當事人的自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所請求的行為、事實、文書的合法性、真實性加以證明。
會有這幾種效力情況:
1、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產生法律效力;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2、內容違法或與事實不符,自始無效;有其他錯誤,可更正;
3、雖經公證,但對內容有爭議,可起訴。
如果是針對公證法中的法律責任,那麼就是規范公證執業活動,減少糾紛的發生,有助於行業的發展。
5. 公證有什麼用啊,難得不公證就不承擔法律責任了嗎或者說可以鑽法律的空子呢
公證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服務作用。公證機構依照法定職權內和法定程序,在規容定范圍內開展公證業務和相關法律事務,對當事人的公證申請進行審查,並以特有的方式滿足當事人的需求,在直接為當事人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的同時,在社會上發揮引導和服務作用。
溝通作用。公證是民事交往、經濟交往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媒介。公證書效力不受人員、行業、職業、級別、地域等因素的影響,是國際通行的可靠性極高的法律文書,是增進民事主體之間相互了解、建立相互信任關系的重要工具。
證明作用。公證證明的業務范圍非常廣泛,經過受理、審查、審批等若干程序出具公證書,可以對當事人依法設立、變更、終止法律關系的行為以及依法進行的各種經濟、民事活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真實可靠的證據。
監督作用。通過公證可以促進公證當事人在開展相關民商事活動時的誠實信用,制止欺詐、虛假行為的發生,監督和促使公證當事人依照法律、法規、政策以及社會公共道德的要求來實施法律行為,盡可能避免損失,以保證共同利益的安全實現。
6. 急求!簡述公證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公證法律責任:是指公證機構,公證人員、公證當事人和參與公證活動的其版他人員對其違反與公權證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公證法律責任包括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如公民偽造公證文書或公證印章要承擔偽造公文或公章的刑事責任。《公證程序規則(試行)》第61條規定:「因公證處的過錯撤銷公證書的,所收的公證費應全部退還當事人;因當事人的過錯而撤銷公證書的,所收的公證費不予退還;因公證處和當事人雙方過錯而撤銷公證書的,所收的公證費酌情退還。」《公證人員清廉服務的若干規定》規定公證人員有貪污、索賄、受賄等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的,由司法行政機關或人事、監察機關按有關規定給予政紀處分;司法行政機關並可給予停止執行職務、撤銷公證員職務處分。
7. 什麼叫有法律意義文書公證
舉個例子,比如像委託書,協議書,注冊證書,結婚證書,聲明書,訴訟書等文書,也就是說文書需要進行公證認證後才可以在相應的地方起到法律效力
8. 公正的含義是什麼
公正的意思是公平正直,沒有偏私。
引證釋義:《朱子語類》卷二六:內「只是好惡當理,便是容公正。」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九:「只要我們做得公正,把問題攤開,給工人說清楚了,工人一定不會有意見的。」
近義詞
一、公道
[ gōng dào ]
公正的道理。
[ gōng ]
公平;合理。
引證釋義:唐·柳宗元《非國語下·獲晉侯》:「吾討惡而進仁,既得命於天子矣,吾將達公道於天下。」《金瓶梅詞話》第四九回:「公道人情兩是非,人情公道最難為;若依公道人情失,順了人情公道虧。」
二、剛正 [ gāng zhèng ]
剛強正直。
引證釋義:明·葉盛《水東日記·鄭武安剛正》:「武安侯鄭亨守大同,年已七十餘,剛正有為,一志為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獻縣老儒韓生,性剛正,動必遵禮。」
9. 公證機關的作用是什麼
作用: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二條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
第十一條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公證機構辦理下列公證事項:
(一)合同;
(二)繼承;
(三)委託、聲明、贈與、遺囑;
(四)財產分割;
(五)招標投標、拍賣;
(六)婚姻狀況、親屬關系、收養關系;
(七)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經歷、學歷、學位、職務、職稱、有無違法犯罪記錄;
(八)公司章程;
(九)保全證據;
(十)文書上的簽名、印鑒、日期,文書的副本、影印本與原本相符;
(十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願申請辦理的其他公證事項。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證的事項,有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向公證機構申請辦理公證。
(9)公證法律責任的意義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六條公證機構是依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
第七條公證機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可以在縣、不設區的市、設區的市、直轄市或者市轄區設立;在設區的市、直轄市可以設立一個或者若干個公證機構。公證機構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
第八條設立公證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自己的名稱;
(二)有固定的場所;
(三)有二名以上公證員;
(四)有開展公證業務所必需的資金。
參考資料: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
10. 公證處公證的就肯定具有法律的作用嗎
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版有法律意義的權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 一切公證行為都產生證據上的效力。 ①任何法律行為和有法律意義的文書、事實經過公證證明,國家證明它的真實性、合法性,即產生法律上的證據效力。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中,如果在收集、調查證據時涉及某項文書,而這項文書也經公證證明,即應確認其效力,可以直接采證。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②依照法律必須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則公證證明就成為這些法律行為生效的必要條件。法律對於不同的法律行為有不同的形式要求,包括口頭、書面及公證證明,取決於該法律行為所產生(或變更、消滅)的法律關系的重要性、復雜性和它對於第三者的作用。雖未為法律規定而當事人自行協議公證證明作為雙方法律行為必要的形式條件之一的,這一法律行為也必須公證證明方能成立。 ③債權文書,如債權人和債務人對權利義務關系沒有爭議、並經公證證明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當債務人拒不履行時,債權人可以直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不需要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作出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