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借名出資的法律責任

借名出資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4-13 07:41:44

㈠ 部分出資可以主張借名登記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_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_的解釋》第九十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後果。
第九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下列原則確定舉證證明責任的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一)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生該法律關系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二)主張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當事人,應當對該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第一百零八條 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
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法律對於待證事實所應達到的證明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_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_的解釋》第九十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後果。
第九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下列原則確定舉證證明責任的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一)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生該法律關系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二)主張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當事人,應當對該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第一百零八條 對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確信待證事實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該事實存在。對一方當事人為反駁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所主張事實而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經審查並結合相關事實,認為待證事實真偽不明的,應當認定該事實不存在。法律對於待證事實所應達到的證明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㈡ 借他人名買房應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借名買房之若干法律問題】

一、借名人與被借名人之間的「借名買房」合同效力

我國奉行合同自由原則,在沒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及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應當允許當事人訂立任何內容的合同。對於普通商品房,除了違反《合同法》第52條之外,實際購買人如能證明雙方有借名買房合意並已實際出資,借名買房合同應屬有效。但借名買房多數情況下以違反、規避國家相關經濟政策為前提,結合實踐中法院相關審判觀點,對幾種特殊性質住房予以分析:

1、違反國家政策規定借名購買經濟適用房等政策性保障住房。

借名人違反政策性保障住房政策,借名購買經濟適用房。經濟適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優惠,限定套型面積和銷售價格,按照合理標准建設,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供應,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住房。」根據《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建住房[2007]258號)第43條規定,不得借名購買經適房。

司法實踐中,通說觀點認為:雖然該辦法僅屬於部門規章,不直接影響合同的效力。但是經適房是政府為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而做出的重大舉措,對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真正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戶受益,因而對其購買、轉讓條件做了嚴格限制。而借名購買經濟適用房擾亂了國家對經濟適用住房的監管秩序,侵犯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平等機會購買和獲得房屋的權利,同時使國家的有關土地、房產稅費流失,違反了經濟適用房建設的初衷,因此構成《合同法》第52條第1款第4項規定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而無效。對此,《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京高法發[2010]458號)第十六條也明文規定:「借名人違反相關政策、法規的規定,借名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等政策性保障住房,並登記在他人名下,借名人主張確認房屋歸其所有或者依據雙方之間的約定要求登記人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的,一般不予支持。」

在北京市一中院審理的「王某某與胡某某確認合同無效糾紛上訴案」(案號:(2013)一中民終字第7624號)中,被告胡某某出資,借原告王某某之名購買經濟適用房一套,原被告簽訂協議,內容為:「王某某把經濟適用房自願轉讓給胡某某,由胡某某付全部購房款,如與房屋有關之事,本人有義務提供一切手續」。交付後,胡某某對房屋進行了裝修並一直居住至今。後王某某以該協議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為由,主張該協議無效。二審法院認為:經濟適用住房指政府提供政策優惠,限定套型面積和銷售價格,按照合理標准建設,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供應,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住房。購房人擁有有限產權。因此已購經濟適用房的買賣應遵守法律法規,尤其要遵守相關政策、法規規定的限制上市交易期限。已購經濟適用住房家庭取得契稅完稅憑證或房屋所有權證未滿五年的,不得按市場價格上市出售。王某某與胡某某簽訂的協議書因違反關於購買經濟適用住房不滿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的強制性規定,應屬無效合同。二審判決確認借名買房協議為無效合同。

但若雙方明確約定:在限制上市交易期屆滿後再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的,如果屆時借名人也具有購買經濟適用房的資格,則可認定該借名買房合同有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京高法發[2010]458號)第六條也規定:「出賣人轉讓的經濟適用住房的原購房合同系2008年4月11日(含)之前簽訂,當事人又在轉讓該已購房屋的合同中約定在限制上市交易期限屆滿後再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或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該房屋已具備上市交易條件的,可以認定合同有效。」

「劉金麗與路士君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二審案(案號:(2014)一中民終字第01898號)。一審法院認為:訴爭房屋系以劉金麗的名義購買,房屋亦登記在劉金麗名下,但首付款由路士君支付,購房貸款由路士君償還,相關票據亦在路士君處,且房屋一直由路士君居住,故以上事實足以推定雙方之間存在借名買房關系。此外,2008年7月,雙方簽訂的付款協議亦進一步確認了借名買房之事實。雙方借名購買的房屋為經濟適用住房,在限制上市交易期滿後方可上市交易。根據查明的事實可知,劉金麗於2004年10月從開發商處購買該房屋,在一審辯論結束前該房屋購買年限已經滿5年,且繳納契稅的時間也已滿5年,故該房屋具備上市交易條件,雙方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應當有效。

「張x與溫x確認合同無效糾紛」二審一案(案號:(2014)一中民終字第2727號)中,二審法院認為:根據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的《關於已購經濟適用住房上市出售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2008年4月11日(含)前簽訂購房合同的已購經濟適用住房家庭取得契稅完稅憑證或房屋所有權證滿5年後,可以上市出售。張x購買經濟適用住房以及張x1的借名買房行為均在2008年4月11日之前,張x於取得訴爭房屋的所有權證五年之後,將訴爭房屋轉移登記至張×1的女兒辛x名下。該行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張x、辛x簽訂的關於北京市大興區西紅門的存量房屋買賣合同有效。

2、違反「限購」、「禁購」政策借名買房

對於違反「限購令」、「禁購令」的借名買房合同效力,有肯定和否定兩種意見。肯定說認為,限購令政策既非法律也非行政法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應當認定合同有效。

否定說則認為間接借名行為違反政策而無效。如2011年4月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出台的《關於審理受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影響的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的若干意見(試行)》第8條規定:「實際買受人為規避限購、禁購政策,以他人名義與出賣人訂立合同並辦理房屋權屬證書後,以其系實際買受人為由,請求確認其為房屋產權人的,不予支持,但調控政策重新調整並准許其取得產權的除外。」在廣州市花都區人民法院審理的「何慧瓊訴麥前志所有權確認糾紛」(案號:(2013)穗花法民三初字第893號)一案中,原告何慧瓊因限購令借被告麥前志之名購買一套房產,登記在麥前志名下,後原告起訴請求確認該房屋所有權歸其所有。法院認為其違反限購政策駁回了原告訴求。

但筆者認為:限制、禁止購房屬於調控性政策,具有臨時性。該政策通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當事人的契約自由來穩定急劇上升的房屋價格,其僅對合同的履行造成一時的履行不能,而非永久的履行不能,應尊重交易自由原則,不應隨意認定規避限購、禁購政策的借名購房合同無效。

3、為規避信貸政策而借名買房

規避信貸政策是否違反《合同法》52條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其中關鍵在於對社會公共利益的認定。

北京市二中院審理的「金姬善訴董金寶房屋買賣合同案」(案號:(2010)二中民終字第19950號)中,原告金姬善借被告董金寶之名,出資向案外人張麗購買房屋一套,因原告名下已有多套房產,為享受一套房貸7折優惠的貸款利率,原被告達成協議:原告以被告名義辦理貸款手續,後被告取得房屋產權證後。2009年12月19日,雙方簽訂了協議書,確認該房屋歸原告所有,每月按揭貸款由原告償還。後原告要求被告協助履行過戶手續,被告不肯,原告訴至法院請求被告配合過戶。被告辯稱原告以其名義購買商品房、辦理按揭貸款,系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故雙方所簽協議無效,房屋為其所有。一審法院認為:訴爭房屋實際購房人為金姬善,房屋首付款及銀行貸款亦由金姬善支付。因此,對於金姬善確認房屋歸其所有並要求董金寶辦理產權過戶的請求,應予支持。即使雙方所簽協議系無效協議,也不能改變訴爭房屋實際購買人、出資人均為金姬善之事實。判決支持原告訴求,被告不服,提前上訴。二審法院認為:認定合同無效應依據效力性禁止性規范。本案訴爭房屋購買、辦理貸款之時,並非不允許金姬善購房,僅是對金姬善的貸款行為予以限制。人民銀行的部門規章規定商業銀行貸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應隨套數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說,金姬善、董金寶這種借名購房辦貸規避銀行信貸政策的行為,規避的是首付款的支付比例及利率水平,該行為行為損害的是銀行利益而非社會公共利益,所以該合同有效。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4、借名購買單位自建房、集資房、團購房

此類合同是實際出資人為享受他人因該買房資格帶來的各種優惠和經濟利益,借用他人名義購買房屋的行為。單位的自建房、集資房、團購房等與與純粹商品房相比,存在價格、物業管理多方面優勢,此類借名買房背後實際處分的是基於其能夠買到單位團購房的特殊身份所享有的權利,實質上就是單位基於職工的工齡、職稱以及各方面條件給予職工的一種單位福利,這種處分自己權利的行為屬於私權利的范疇,主觀上並沒有損害第三人利益的故意,亦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當認定此類合同有效。

「國子厚等與古富新所有權確認糾紛」上訴案(案號:(2014)一中民終字第341號)。一審法院認為:古富新與國子厚為同一單位職工,在單位出售住房時,經雙方商議由古富新借用國子厚的名義購房,購房款實際由古富新支付,雙方名為租賃實為借名買賣關系,該套房屋應歸古富新所有。古富新與國子厚簽訂協議雙方真實意思表示系借名購房,房屋交付後該套房屋一直由古富新居住至今,古富新也給予了國子厚、於鳳英一定數額的補償,該協議中除涉及違約金標準的約定外,未違反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當認定協議有效。故國子厚、於鳳英應當及時配合古富新辦理涉案房屋的產權過戶手續。

山東省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趙德華、耿加忠訴張穎、陳勇房屋買賣合同上訴案」(案號:(2012)淄民一終字第406號)中,2006年11月25日,原告與被告陳勇簽訂轉讓協議,原告借被告陳勇之名購買被告所在單位淄博高新區工商局在中潤華僑城的某房屋,原告向陳勇繳納5萬元轉讓費後取得該房屋的購房權,原告支付首付款、其稅款及後續房款,陳勇向其出具購房發票和收款收據,房屋登記在被告張穎名下(張穎系陳勇妻子)。後原告要求被告辦理房屋過戶手續,被告不肯,因此訴至法院。一審法院認為:雙方的轉讓協議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合同有效。簽訂後雙方及時履行了合同大部分義務,對於尚未履行的部分應當繼續履行,判決支持原告訴求。被告不服,上訴,淄博市中院二審維持原判。

5、房改房

對於房改房,是指職工單位將公房以工資性貨幣分配方式出售給職工,職工以標准價或成本價購買,從而對購買的房屋享有部分產權或全部產權的住房。一般認為是國家或單位對職工的一種福利、補償,而非政策性保障住房,在雙方自願,且沒有違反《合同法》第52條及建設部《已購公有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暫行辦法》(1999年第69號令)第5條的情況下,借名買房合同應為有效。

「於長友、王某乙與王某甲、李式淼所有權確認糾紛上訴案」(案號:(2014)淄民一終字第6號)中,原告王某乙、丁長友二人原系夫妻,被告李式淼、王某甲系夫妻,王某甲與王某乙系同胞姐妹。1999年,原告夫妻出資,借被告李式淼身份購買了李式淼工作單位淄博市周村區園林管理局的公有住房,後參加房改,涉訴房產登記於李式淼名下。後原告夫妻離婚,欲分割涉訴房產,訴至法院要求確認該房產為原告二人所有。一審法院認為:雖然雙方無書面協議,但根據原被告親屬的證人證言及被告王某甲在錄音資料中對原告借名出資買房的自認事實,以及涉訴房產已由原告支配使用長達十年之久,房屋產權證書亦由原告持有,認定原被告雙方借名買房的事實。判定涉訴房產歸原告所有。被告不服,提起上訴,二審維持原判。

二、
借名買房中實際出資人取得房屋所有權的法律依據

《物權法》第15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可以看出我國關於物權變動採取的是債權形式主義原則,即意思主義與登記(或交付)相結合,並摒棄了德國物權法中物權行為的無因性。意味著如果支撐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或者基礎關系不成立或被撤銷,則物權變動也相應的無效或被撤銷。

依照我國《物權法》第9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15條「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第17條「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第19條「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

因此,不動產產權登記是登記機關對不動產當時權屬關系及表現形態的證明,對物權的歸屬具有推定效力。其產生的公示公信效力主要是保護不動產登記人及真實所有人以外的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但產權證書本身並不能直接決定實體法律關系即實際權利的狀況,在該不動產物權不涉及善意第三人的情況下,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證明其為真正的權利人時,可以請求確認權利。即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在無相反證據證明的情形下,應推定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真實。對外而言善意第三人基於對登記的信賴與登記權利人發生的不動產交易行為受法律保護,而在名義購房人與實際購房人之間,應探求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來確認真正權利人。

「張某與孫某房屋所有權確認糾紛上訴案」(案號:(2012)一中民終字第9875號)中,法院認為:孫A雖與李某於2003年5月19日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且以孫A的名義辦理了房屋所有權證,但綜合孫某提供的該房屋的所有權證、購房發票、契稅發票、已購公有住房首次上市房屋買賣合同的相關手續,出資手續(以上材料均在孫某處)、603號房屋的原所有權人李某的證人證言以及自2003年至今孫某一家一直居住在603號房屋的事實,能夠認定孫某與孫A之間存在借名買房關系,確認涉爭房屋為孫某所有。

天津市紅橋區人民法院審理的「趙譽、李興祿與合同糾紛」一案(案號:(2013)紅民初字第4479號)。二原告趙譽、李興祿於2011年借被告李穎之名貸款購買訴爭房屋,首付和還貸均由二原告負擔,被告現欲出售該房屋,訴至法院請求確認該房屋歸二原告所有。法院認為: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但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此時就不能簡單按照房屋產權證書上登記的產權人認定物權所有人,而應根據當事人的舉證,法院查明的事實確定物權所有人。本案中,通過二原告的當庭舉證可以證實訴爭房屋的首付款全部由二原告實際出資,每月房屋貸款亦由二原告償還,且二原告與被告之間存在借名買房的意思表示,故可以認定二原告是訴爭房屋的真實權利人,判決:訴爭房屋歸原告趙譽、李興祿所有。

㈢ 借名買房給出資人有什麼風險

借名買房的出資人會有下列風險:他人將房屋占為己有的風險;不能及時轉移房屋的所有權的風險;以及賣方認為受到欺詐或者存在重大誤解,而依法撤銷房屋買賣合同的風險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
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六百零五條
因買受人的原因致使標的物未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買受人應當自違反約定時起承擔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

㈣ 掛名股東怎樣才能不承擔責任

如果有證據證明經登記注冊的股東僅僅是被別人借名而掛名,並未參與公司的治理,未享有過真正的股東權利,也未履行過股東義務,那麼法律不會保護其作為「股東」而應享有的權利。相反,在公司資不抵債時,因為其股東身份已向社會公示,實際出資人與掛名股東之間的這種私下借名行為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需在其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風險。
約定掛名的形式主要體現在股權轉讓的法律行為中,所以因約定掛名而在實務中發生的糾紛則往往涉及到公司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問題。因此,股權轉讓協議成立的要件應當是當事人合意,與合同是否經過工商登記沒有直接關系。所以,在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前提下,法律同樣不會保護約定掛名股東的股東權利,而已履行受讓對價義務,實際享有股東權利並履行股東義務的受讓方其股東資格則應受到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十五條法人的實際情況與登記的事項不一致的,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㈤ 如何規避借名買房帶來的法律風險

都知道借名買房肯定會有一定的法律風險,但是很多人因為沒有資格,還是會去干這種冒著巨大風險的事情。真要這么做,可能會有哪些風險,應該如何避免呢?

在房地產調控政策、貸款審批條件等政策法規的影響下,不少沒有資格或貸款困難的買房人便另闢蹊徑,借用他人名義來購買房屋。但「借名買房」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法律風險:

李先生想借用朋友的名義貸款購買一套房,他該怎麼做才能確保日後不會出現糾紛?

針對以上問題,律師作出解答:你可以和朋友簽訂一份協議,表明是由你出資購房,只是借用了他的名字,同時一定要把房產證放在自己手裡。此外,你還可以和朋友簽訂一份抵押合同,把房子抵押給你,並進行登記,防止他把房子出售。但這些都不能夠杜絕以後可能出現的糾紛,所以你必須謹慎而行。

借他人名義買房,需知道有這些法律風險。

一、名義產權人反悔

如果名義產權人(被借名買房的人,非實際購房者)反悔,而出資人又不能充分證明雙方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和支付購房款的事實,要想取得房屋產權或收回購房款就會很困難。

二、銀行貸款合同提前解除

如果銀行查明實際購房人與貸款人不是同一個人,也可能依據貸款合同的相關規定,提前解除合同。而一旦無法取得貸款,房屋的購買就可能出現困難。

三、名義產權人陷入債務等糾紛

從名義產權人領取房產證,到將房屋產權過戶給出資人的這段時間,一種情況是,如果名義產權人對他人負有到期不能清償的債務,或存在離婚糾紛,則房產很有可能被查封或拍賣。

另一種情況是,名義產權人中途發生意外,很可能導致繼承糾紛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出資人很難得到房屋,而只能要求對方返還房價款、違約金,不能要求繼續履行合同、取得房產。

四、名義產權人私下賣房

如果名義產權人不守誠信,偷偷將該房產出售,而購房者(第三人)因基於對房產登記的信任,購買了該房產,那麼,真正出資的購房人就可能無法追回該房產。

五、借名買房合同無效

如果借名買房購買的房屋為經濟適用房等特殊房屋,該借名買房合同一般被認定為無效。其法律依據是當事人存在惡意規避法律或國家政策的行為,屬於《合同法》中關於違反法律規定或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無效合同情形。即便雙方簽署了這種書面協議後,向公證機關申請公證,公證機關也不予受理。

六、過戶產生的稅費

即使名義產權人不存在任何違約及有違誠信的行為,那麼將名義產權人名下的房屋轉移登記到真正的產權人名下,也要負擔相應的稅費。

重要!重要!重要!如何盡可能地規避「借名買房」帶來的風險?

一、弄清楚所購房屋的性質

如果所要購買的房屋是拆遷房、安置房、經濟適用房等有政策限制交易條件的房產,那麼最好不要購買,以免發生糾紛,造成房錢兩空。

二、簽訂「借名買房合同」需言明房屋所有權歸誰所有,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

借名買房人一般是實際出資人,因此,應當在借名買房合同中格外註明「經雙方協商以甲方的名義購房,本房屋由乙方出資購買,房屋所有權歸乙方,與甲方無關」等特殊條款,防止因房屋所有權不明確,為日後發生糾紛埋下隱患。

三、借名買房人控制買房手續材料、留存足夠的證據

出資的原始憑證,如存摺、購房發票等,務必保存好。這樣一旦名義產權人對借名買房合同的約定反悔,借名買房人就可以憑借足夠的證據證明該房屋是借名買的,實際產權歸借名買房人所有。

四、約定嚴格的違約責任

為防止名義產權人違反借名買房合同的約定,將該房轉讓或抵押給第三人,在借名買房合同中最好約定:登記購房人不得過戶房屋、遲延過戶、將房屋賣給第三人,等等;如果出現此類違約情況,就要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這樣就為雙方嚴格履行借名買房合同,提供了相對充分的法律保障。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6-03-01,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㈥ 「借名買房」受法律保護嗎四大風險要警惕

剛剛過去的一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重新加入限購隊伍,「借名買房」的現象也越來越多了起來。究其原因,無非是購房資格、貸款條件、戶籍限制、購房政策等等。現行法律規定中,並沒有規定「借名買房」就是違法的。

那麼,借名買房到底受法律保護嗎?會有哪些風險?又要注意些什麼呢?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借名買房?

「借名買房」是指房屋的實際出資人借用他人名義購房,並以他人名義登記房屋所有權的行為,通常發生在熟人或者親人之間。

為什麼大家要借名買房?

原因可能有三種情況:

第一、為規避法律政策,如:為規避國家房貸、稅收、登記等相關法規政策;

第二、借用他人資格享受某種購房優惠;

第三、轉移財產以逃避債務。

那麼借名買房到底受法律保護嗎?

借名購房使得房產登記的權利人並非真正的房屋所有權。當事人基於對財產權屬公示的信賴而為的交易行為,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比如善意取得制度。而對於借名購房,出資人並不是登記的權利人,即使其事實上對該房屋佔有、管理和使用,也不是法律上適格的處分人。

登記權利人如果擅自處分該房屋,如設定抵押、出售等,如果相對方符合善意取得的要件,法律會偏重保障交易安全和善意相對人的利益,不會僅因其非事實權利人,無權處分而判定該物權變動無效。

因此,借名購房如果發生糾紛,通常會陷入這樣的境地:法律保護當事人之間合法的意思自治的合意,即雙方借名購房的約定,但法律更保障交易安全,保障善意相對人基於物權公示公信力產生的信賴利益以維持社會的穩定。

不明白,我們有案例:

去年底,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為投資進行代持房產進而引發的涉案上千萬元代持房產糾紛案。

深圳市民王鴻和王娟為相識多年的鄰居,看中了房價仍會大幅上漲的勢頭,王娟和王鴻便商量著共同買房。2013年7月,王鴻購買了位於深圳市南山區的招商地產伍茲公寓3棟24B房產,總價款為12725732元。

2013年8月,兩人簽署《協議書》,約定王鴻出借資金200萬元給王娟交付招商地產伍茲公寓3棟24B首期樓款,以王鴻的名義向交通銀行蛇口支行辦理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798萬元。

該協議還約定,涉案房產實際產權人由王娟獨享;王娟承擔交通銀行供樓貸款、契稅等相關房產費用,王鴻收取150萬元固定收益;如果該房產發生轉賣行為,王娟應及時一次性支付王鴻全部收益;如果該房產沒有發生轉賣行為,王娟需要在2014年7月支付給王鴻收益50萬元,2015年7月結清餘款100萬元等。同時,雙方共同出具《證明》,證明涉案房產為王娟所有,因房屋限購原因由王鴻代王娟登記所有權,該房產的一切權利和義務均由王娟獨立享有和承擔。

涉案房產於2013年9月登記至王鴻名下,並於2014年1月辦理了抵押登記,抵押權人為廣東東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在涉案房產463萬首期款中,王鴻實際出資共約305萬元,剩餘的由王娟支付。

去年4月,雙方對部分其他的相關債務債權進行結算後,確認王娟尚欠王鴻本金170萬元。此後,王鴻多次向王娟催要涉案房產的本金和收益,王娟則以各種理由推脫,至今,王鴻既沒有收取購買涉案房產的任何收益,反而連本金也未拿回。無奈之下,王鴻將涉案房產在中介放賣。

王娟得知後,於今年3月向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涉案房產歸原告所有,被告王鴻協助原告辦理房產過戶手續。

我們來看看法院的判決結果:

南山區法院審理認為,雙方簽訂的《協議書》系借名買房協議。涉案房產雖登記在被告名下,但原告已舉證證明其與被告之間存在借名買房關系,故涉案房產為原告所有。對於被告主張的其支付了涉案房產的首期款等抗辯理由,系雙方之間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被告可另循法律途徑解決。故南山區法院判定,確認涉案房產為原告所有,原告於判決生效之日起60日內代為贖樓並注銷涉案房產的抵押登記,被告於注銷抵押登記之日起十日內協助原告辦理涉案房產轉移登記手續。

雖然王鴻不服准備再次上訴,但是不得不說法律是保護借名買房的。

接下來我們具體說說借名買房的風險問題。

其實像剛才案例中的情況是比較少的,借名買房一般出資人和登記人是分開的,出資人出資,表示是自己買房,而登記人只負責借名。相對來說,兩者都有一定的風險,剛才的案例則是由於債務關系,將雙方的風險都嫁接到了登記人一人名下。

風險一:登記人反悔

如果出資人在借名購房後,遇到登記權利人反悔,即使當事人留有足夠充分的證據證明借名購房事實存在,也為其自身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更有甚者如無法證明借名購房事實的存在,出資人自身權利得不到保障,導致錢房兩空。

風險二:出資人不符合購房條件

如果所購房屋為保障性住房,出資人實際上並不符合購房條件,即使登記權利人認可借名購房事實,出資人也不可能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

風險三:「善意相對方」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如上面的案例所說,法律可能會保護借名買房出資人,原因是他屬於法律上的「善意相對方」,但是同樣,如果登記權利人擅自在該房屋上設定他權利如抵押權等,在他項權利人為善意的情況下,出資人如果要求確認權屬,通常需要滌除他項權利,才能獲得他項權利人的認可。

更進一步說,如果登記權利人擅自出售房屋,交易相對方為善意且已經辦理變更登記的情況下,出資人不可能要求取消交易拿回房屋,即使證明了借名購房事實存在,也只能要求登記權利人承擔相應責任。

風險四:出資人不還房貸

如果出資人非全款購買該房屋,而是辦理了按揭手續,在出資人不履行按揭還款義務的情況下,實際上是對登記權利人的信用資質發生影響,甚至銀行直接向登記權利人要求還款。

還有更糟糕的情況,如果登記權利人未償還到期債務,債權人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院在查明被執行人財產時,將會把借名購房的該房屋視為登記權利人的財產,可能會將之作為被執行人生活所必須的財產予以保留,但執行其其他財產,導致登記權利人實際上生活所必須的財產被執行。

總之,借名買房風險多,建議大家不要輕易嘗試。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2-27,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搜狐焦點為您提供全面的新房、二手房、租房、家裝信息

㈦ 名義股東要承擔什麼風險和責任

一、掛名股東承擔什麼責任

1、被借名股東的法律責任。

如果有證據證明經登記注冊的股東僅僅是被別人借名而掛名,並未參與公司的治理,未享有過真正的股東權利,也未履行過股東義務,那麼法律不會保護其作為「股東」而應享有的權利。因為對公司履行出資義務是享有股東權利的基礎,而並未實際出資的掛名股東,則不會享有基於出資而享有的公司知情權、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轉讓出資權、收益權等股東權利。相反,在公司資不抵債時,因為其股東身份已向社會公示,實際出資人與掛名股東之間的這種私下借名行為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所以掛名股東不但不會享有股東的權利,卻存在在其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風險。

2、約定掛名的法律責任。

因為約定掛名的形式主要體現在股權轉讓的法律行為中,所以因約定掛名而在實務中發生的糾紛則往往涉及到公司股權轉讓協議的效力問題。對於股權轉讓後未進行登記而是否影響股東資格的取得,筆者認為應根據在股權轉讓後當事人的行為狀況來確定,不能簡單肯定或否定。但一般認為在各種要件具備的前提下,僅僅未進行工商變更登記,應當肯定其股東資格。根據我國《合同法》及其解釋的立法精神,只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在登記後生效的,才依此認定合同的效力,比如《擔保法》中關於抵押權生效的規定。否則適用當事人合意成立即合同自由原則,只要當事人雙方就合同的主要條款達成一致,或者符合《合同法》第37條規定的情形,合同即為成立。因此,股權轉讓協議成立的要件應當是當事人合意,與合同是否經過工商登記沒有直接關系。工商登記是國家對法人進行行政管理的一種方式,是社會公信力的具體體現,這種證權性登記僅旨在向社會宣示股東資格的證權功能,起到對抗第三人的表面證據功能,而不具有設權性功能。所以,在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前提下,法律同樣不會保護約定掛名股東的股東權利,而已履行受讓對價義務,實際享有股東權利並履行股東義務的受讓方其股東資格則應受到法律保護。

掛名股東承擔什麼責任

二、掛名股東是否可以享有股東權益

1、掛名股東是可以享有股東權益;所謂掛名股東,是指一方與他方約定,同意僅以其名義參加設立公司,實際上並不出資,公司注冊資本均由他方投入,該不出資一方即為掛名股東。

2、股東資格的取得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實質條件如有取得股東資格的真實意思表示、實際履行出資義務等,形式要件如在股東名冊上進行了記載、在工商登記簿上進行了登記等,因此從理論上說,任何實質要件或形式要件的欠缺都會導致股東資格的無法取得。所以,只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有文件證明(諸如注冊會計師出具的驗資報告)掛名股東出了資;第二,股東名冊或者工商登記證明上有掛名股東的名字,則不管事實上該掛名股東是否出資,就應該推定為該掛名股東已經實際出資並確認該掛名股東具有公司的股東資格。

三、掛名股東協議怎麼寫

掛名股東協議甲方:乙方:

甲方投資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乙方作為掛名股東,是公司工商登記的名義上的出資人。為了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達成協議如下:

1、甲方作為公司實際出資人,享有公司資產的所有權和處分權。

2、乙方作為公司名義上的出資人,沒有實際出資,承認在公司驗資報告中的資金及公司經營過程中所有投入的資金屬於甲方所有,乙方不主張權利。

3、公司的經營管理權由甲方行使,甲方確保公司的經營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的規定,依法納稅及履行其他應盡義務。

4、公司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法律責任與乙方無關,因公司經營活動造成乙方的經濟損失由甲方承擔。

5、乙方對公司的經營狀況享有知情權。

6、公司需要變更股東時,乙方應予配合,甲方應支付乙方因此產生的勞務費用。

7、本協議一式 份,甲乙雙方簽字,見證後生效。

8、本協議甲乙雙方各執一份,見證律師一份,具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

身份證號:身份證號:

日期:日期:

㈧ 掛名股東有什麼法律責任

按照公司法規定,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出資付有限責任。也就是說公司專出現資不抵屬債,你只對50萬元的債務負責,不管你是否實際出資,因為公司的注冊資金完全出完,你說你是掛名不用出資怎麼說的清楚呢,再加上你只要是掛名就有獲得收益的權利,該公司是要給錢你的

熱點內容
合同法多少年 發布:2025-02-14 03:59:49 瀏覽:683
人力資源和經濟法 發布:2025-02-14 03:54:40 瀏覽:8
行政法有侵權必有救濟 發布:2025-02-14 03:46:04 瀏覽:677
行政與行政訴訟法學 發布:2025-02-14 03:23:43 瀏覽:9
深圳華旭司法考試 發布:2025-02-14 02:45:41 瀏覽:739
北海司法學校 發布:2025-02-14 02:08:12 瀏覽:574
修改工作時間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4 02:01:28 瀏覽:288
立法動力 發布:2025-02-14 00:37:34 瀏覽:699
棄嬰道德 發布:2025-02-14 00:29:07 瀏覽:668
勞動法一年工齡一個月工資 發布:2025-02-13 23:02:38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