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失效後補簽的風險和法律效力
❶ 事後補簽的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
只要是當事人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具有法律效力。
第七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至滿一年的前一日應當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向勞動者每月支付兩倍的工資,並視為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的當日已經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應當立即與勞動者補訂書面勞動合同。
❷ 補簽合同有法律效果嗎
法律分析: 補簽合同如果符合下列條件,才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和民事行為能力,若主體不及格,合同不能產生法律效力。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其意思是指行為人的意思表示應當真實反映其內心的意思。合同成立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往往難以從其外部判斷,法律對此一般不主動干預。缺乏意思表示真實這一要件即使意思表示不真實,並不絕對導致合同一律無效。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
❸ 事後補簽合同有什麼風險
法律分析:在合同履行過程如果出現糾紛,由於證據難以取得,解決起來會很麻煩,存在較大的、難以控制的法律風險。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百七十條 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❹ 如何認定補簽合同的效力
補簽合同只要符合下列條件就會具有法律效力:補簽合同當事人是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人;當事人補簽合同意思表示真實;補簽合同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或公序良俗;法定其他有效條件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❺ 事後補簽的合同有效嗎
事後補簽的合同,只要符合合同生效要件,依法成立,就具有效力。
合同成立前就已經履行合同義務的,雙方就該行為表示認可並簽訂合同,對雙方均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補簽只是將早已經成立的合同以書面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不是標志著合同的成立,因此,補簽這一行為並未影響合同本身的效力,也並未對合同主體造成負面影響(合同風險是存在於合同條款本身、合同履行過程相關證據的留存以及合同相對方的誠信狀況,而不是在於合同補簽這一方式)。
合同補簽是指在具體的業務履行過程中或者履行完畢後,雙方才簽訂書面合同並且合同標明的簽訂日期即為合同實際的簽訂日期。此時,合同業務開展時間早於合同簽訂時間,此時存在合同業務實際開展時間和合同標明的簽訂時間兩個不同的時間點。
合同倒簽是指在具體的業務履行過程中或者履行完畢後,雙方才簽訂合同並且合同標明的簽訂日期早於合同實際簽訂日期,此時存在合同業務開展時間、合同標明的簽訂時間和合同實際簽訂時間三個不同的時間點,但形式上仍然是兩個時間點(合同業務開展時間和合同標明的簽訂時間,合同實際簽訂時間從合同文本本身是無法體現出來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九十條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❻ 員工事後補簽勞動合同有什麼風險
事後補簽合同的風險有:
1、補簽導致合同簽訂前的履行過程存在不確定性,法律責任界定不清,容易產生法律糾紛;
2、事後補簽的在合同實際生效前,合同就已履行完畢,會導致實踐中的交貨、驗收、付款等一系列環節的時間點發生矛盾;
3、使得內控制度存在執行偏差和漏洞。
【法律依據】
根據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條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❼ 後補合同的效力問題如何認定
題目所說的情況下合同是有效的,法律依據如下:
《合同法》第三十六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第三十七條: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7)合同失效後補簽的風險和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有效合同的要求:
所謂有效合同,是指依照法律的規定成立並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約束力的合同。從目前現有的法律規定來看,都沒有對合同有效規定統一的條件。
但是我們從現有法律的一些規定還是可以歸納出作為一個有效合同所應具有共同特徵。根據《民法通則》55條對「民事法律行為」所規定的條件來看,主要應具有以下條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因為上述三個條件是民事行為能夠合法的一般准則,當然也應適用於當事人簽訂合同這種民事行為。
所以,合同有效的條件也應當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只不過是根據《合同法》第52條的規定,《民法通則》中的「不違反法律」具體表現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同時結合到《合同法》第10條等規定來看,有些合同的生效或有效還要求合同必須具備某一特定的形式。
因此,以上四個條件也就是合同有效的要件。從《合同法》第44條來看,就是要「合法」。當然以上四個條件也都是《民法通則》、《合同法》的相關具體規定,只有符合這些條件,合同才能「合法」,也才會有「有效」的可能。
合同如果成立後生效,則會在合同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約束力。我國《合同法》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而且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依照本條規定及合同的具體要求對方履行或承擔違約責任。
由於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所以如果第三人侵害合同債權時,另一方當事人只能依據《合同法》第121條的規定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也就是說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和現有的法律規定,有效合同的法律約束力僅限於合同當事人之間,對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並無法律約束力,沒有為守約方或受害方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保護,有待合同法的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❽ 後補簽的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法律分析:後補簽的合同有法律效力,實務中大量存在先履行後簽合同的情形。無論是先行簽署合同,還是後簽署,均表示合同當事人對權利義務的確定,都是表示雙方的合意一致。只要能補簽合同,則先前進行的實際行為,可認定為合同的履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 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 意思表示真實;
(三) 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❾ 補簽合同有什麼風險
「事後合同」,是一種特殊的合同成立形式,法律稱之為「履行接受」。《合同法》第三十六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合同法》第三十七條規定:「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對於合同簽訂前的履行過程,由於存在較大的不確定因素,雙方的權利義務不明確、法律責任界定不清,容易產生法律糾紛,而一旦產生糾紛後由於證據難以取得,解決起來又比較困難,合同的事前控製作用無法體現,存在較大的法律風險。如在施工合同中,存在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或工程量變更等可能性,缺少合法有效的合同作為依據,爭議將難以順利解決。對於采購合同,可能因為標的設備的市場價格浮動或運輸損失風險而發生爭議,又無法出具相關合同證明,如適用合同履行地或貨物交接時的市場價格,可能因市場價格浮動變化較大,導致企業經營付出更高的成本,損害企業的經濟利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七條
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
❿ 勞動合同補簽的法律效力是怎樣的
法律分析:符合民法典143條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