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的目的在於

法律責任的目的在於

發布時間: 2022-04-14 05:30:24

Ⅰ 為什麼有法律責任不等於一定有法律制裁

法律責任是違反法律法規規定而由法律創設的一種責任
特點在於:(1)法律責任與違法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違法是承擔法律責任的根據。(2)法律責任是由法律規定的。法律責任的大小、范圍、期限、性質,都是由法律明確規定的。(3)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必須由國家專門機關通過法定程序來進行,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此項權力。(4)法律責任的承擔以國家強制力作保證。

法律制裁就是當消極的法律責任產生後,違法人基於法律責任將要承擔的不利後果.法律制裁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違憲制裁

法律責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法律制裁是法律責任的後果和具體化。
一方面,法律制裁是承擔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方式(也就是說還有其他方式)。法律責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法律制裁的目的是強制責任主體承擔否定的法律後果,懲罰違法者,恢復被侵害的權利和法律秩序。另一方面,法律制裁又與法律責任有明顯的區別。法律責任不等於法律制裁,有法律責任不等於一定有法律制裁,而且在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時,可視其違法情節、危害程度、主觀方面等具體情況,依法減免或從重、加重製裁,這表明,即便是有法律制裁的情況下,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也是有輕有重。

簡而言之,要負法律責任的,但不一定受法律制裁。而受到法律制裁的,一定是承擔法律。

Ⅱ 法律責任的法理學

法律責任是法理學的基本問題之一,是法律義務履行的保障機制和法律義務違反的矯正機制,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法律責任問題是法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切實的關繫到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實現。 責任是具體的,而法理學是抽象的,這就使得從法理學的角度研究法律責任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法理學作為法學的一般理論、基礎理論和方法論,是法學領域中所有問題的研究基礎,因此,從法理學角度研究法律責任問題十分必要。本文從法律責任的概念談起,按照從本質到形式,從一般到個別的整體脈絡,對法律責任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提出法律責任是因特殊法律事實所引起的特殊義務。對於法律責任產生的合理性根據,從馬克思主義本體論、價值論意義上概括為基於理性約定、意志自由基礎上的行為選擇自由;從經濟學意義上,概括為一種社會契約即社會成員共同選擇的博弈。文章的第二部分在分析已有且比較流行的學說基礎上以辯證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為指導,把法律責任放到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中,提出法律責任的價值本位為統治階級國家對違反法定義務、超越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力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違法者做出一定行為或禁止其做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法律關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第三部分主要論述法律責任的功能和構成要素。法律責任的目的是通過法律責任的功能來實現的,法律責任的功能主要包括:預防功能、救濟功能和懲罰功能。界定了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是指在認定法律責任時所必須考慮的條件。第四部分歸納出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及法律責任的分類。法律責任區別與道德責任的主要之點就在於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是由國家特設並授權的專門機關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因此,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另外,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對法律責任作不同的分類,實踐中最基本的分類方法是將法律責任分為違憲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等等。文章最後在上述構建的法律責任法理學框架的基礎上總結了現階段法律責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結合法律責任體系建立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提出了完善我國法律責任體系的幾點建議。

Ⅲ 簡述法律責任設定的目的

十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以本屆任期內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目標、以提高立法質量為重點,認真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立法職權,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不斷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環境和有力的法律保障。 一、立法工作取得顯著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以憲法為核心、法律為主幹,由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七個法律部門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規范構成的統一整體。 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的物權法是我國民商事方面的一部基本法律。常委會強調制定物權法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全面准確地體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體現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堅持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實行平等保護,同時針對國有財產流失的情況,加強對國有財產保護;全面准確地體現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堅持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切實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重點規范現實生活中群眾最為關注的問題,妥善協調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物權法的制定,對於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公司法、證券法、合夥企業法、企業破產法是民商事方面的重要法律。 常委會還修改了商業銀行法,完善商業銀行的治理和監管;制定了證券投資基金法,促進證券投資和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制定了電子簽名法,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制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主體地位。 行政許可法是繼行政訴訟法、行政處罰法和行政復議法之後又一部規范行政行為的重要法律,是促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舉措。常委會從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出發,力求從制度上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既切實保障行政機關實施管理又有效制約和監督行政權力。行政許可法對行政許可的原則、范圍、設定許可權、許可程序、法律責任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行政許可法的制定,有利於政府轉變職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實施行政管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治安管理處罰法關繫到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關繫到公民合法權益。 反壟斷法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基本規則的一部重要法律。法明確規定,涉及國家安全的,除依法對經營者集中進行審查之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國家安全審查。 個人所得稅法是關系收入分配調節的一部重要法律,社會關注度高。 常委會還制定了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反洗錢法,修改了中國人民銀行法,以加強和完善金融監管;修改了對外貿易法,以更好地適應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修改了節約能源法,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了港口法,充分發揮港口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制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畜牧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修改了動物防疫法,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農業和養殖業健康發展。 國有資產法草案、循環經濟法草案已經常委會初次審議,將在下一屆繼續審議。 ━━在社會法方面,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近年來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加強社會領域立法,通過了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修改了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此外,還修改了義務教育法、傳染病防治法等與群眾利益關系密切的法律。 勞動合同法是規范勞動關系的一部重要法律,涉及廣大勞動者的切身利益。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問題始終是關系億萬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 針對義務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常委會在全面修訂義務教育法過程中強調:採取有效措施,確保義務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並及時足額撥付,尤其要重點扶持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從義務教育的本質屬性出發,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教學制度,精簡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減輕課業負擔,盡快將義務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修訂的主要內容:一是將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明確義務教育不收學雜費,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規定;二是將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方向性要求確定下來,明確要求各級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三是圍繞推進義務教育,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的方針、目標和政策措施。 傳染病防治法是關系人民群眾幸福安康的一部重要法律。 1.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2.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適應改革發展需要,正確處理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發展市場經濟的關系。 3.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立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真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近年來常委會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加強社會領域立法,充分發揮法律規范在調整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 4.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認識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方面的利益訴求,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深層次矛盾和不同利益訴求在立法中越來越多地反映出來,通過立法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常委會高度重視法律規范在調整社會利益、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立法中區別法律關系的不同性質,妥善處理權力關系、權利關系。 ━━正確處理權力與權利的關系,保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正確處理權力與權力的關系,堅持權力與責任相統一,體現權力與責任緊密掛鉤、權力與利益徹底脫鉤的原則。 ━━正確處理權利與權利的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5.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妥善處理法律的穩定性與變動性、現實性與前瞻性、原則性與可操作性的關系。 在肯定改革發展經驗的同時,又為深化改革和進一步發展留下空間。 6.把提高立法質量作為立法工作的重點,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和實踐,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 ━━不斷加大調研的力度,有針對性地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掌握第一手材料。 ━━選擇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要法律草案向社會公布,更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加強溝通和協商,處理好各種關系。

Ⅳ 試分析設定法律責任的目的

1、法律責來任的設定大多基自於正義的考慮,但並不是任何法律責任的設定都必定是正義的實現,有些法律責任的設定則是從秩序、效率等方面考慮的。
2、根據人們對行為模式所做出的實際行為的不同,法律後果包括肯定式的法律後果和否定式的法律後果。
3、法律制裁的目的是強制責任主體承擔否定的法律後果。但是,有法律責任不等於受到了法律制裁。
4、不是所有的法律條文都直接規定法律規范的,也不是每一個條文都完整地表述一個規范的或只表述一個法律規范的。同時,法律條文既可能規定肯定式的法律後果,也可能規定否定式的法律後果。

Ⅳ 法律責任的三個功能哪個是主要的

法律責任的目的是通過它的三個功能來實現的,即懲罰、救濟、預內防。
(1)懲罰容功能,就是懲罰違法者和違約人,維護社會安全與秩序。
(2)救濟功能,就是救濟法律關系主體受到的損失,恢復或補償受侵犯的權利。
(3)預防功能,就是通過使違法者、違約人承擔法律責任,教育違法者、違約人和其他社會成員,預防違法犯罪或違約行為。
預防功能是主要的

Ⅵ 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實際上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有法律責任不等於有法律制裁,當責任人主動履行了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時,就不存在法律制裁,只有由特定國家機關憑借國家強制力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時,才稱為法律制裁。

法律責任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制裁

1、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所確定並實施的,對民事違法者或應該承擔責任的其他組織和個人,依其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而給予的強制性懲罰措施。

2、刑事制裁或稱刑罰,它是人民法院對於犯罪行為者根據其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而實施的懲罰措施。

3、行政制裁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行政違法者所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根據行政違法的社會危害程度、實施制裁的方式等不同,行政制裁又可分為行政處分、行政處罰(勞動教養於2013被廢止)兩種。

4、違憲制裁是對違憲行為所實施的法律制裁。措施主要有:撤銷同憲法相抵觸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罷免國家機關的領導成員。違憲制裁是具有最高政治權威的法。

(6)法律責任的目的在於擴展閱讀:

一、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法律責任

網路-法律制裁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一年工齡一個月工資 發布:2025-02-13 23:02:38 瀏覽:889
課余體育競賽的法規性文件 發布:2025-02-13 22:00:24 瀏覽:66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
會計學習經濟法的好處 發布:2025-02-13 19:32:39 瀏覽:509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