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里沒有法律效力的話
❶ 合同中有一條違反現行法律,這個合同還具有法律效力嗎還是只有這一條沒有法律效力,其他正常履行
我國《合同法》第56條規定:「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版束力。合同部分無權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這規定包含了以下兩層意思:
1.如果認定合同的某些條款無效,該部分內容與合同的其他內容相比較,應當是相對獨立的,該部分與合同的其他部分具有可分性,也就是本條所說的,合同的無效部分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如果部分無效的條款與其他條款具有不可分性,或者當事人約定某合同條款為合同成立生效的必要條款,那麼該合同的部分無效就會導致整個合同的無效,而不能確認該部分無效時,另一部分合同內容又保持其效力。
2.如果合同的目的是違法的,或者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剩餘部分的合同內容的效力對當事人已沒有任何意義或者不公平合理的,合同應全部確認為無效。
❷ 什麼情況下合同沒有法律效力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民事法律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❸ 哪些勞動合同沒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1.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2.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3.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六條 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二十七條 勞動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❹ 合同有沒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合同生效的有法律效力。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對各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在履行合同過程中,違約的一方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九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
❺ 哪些合同的免責條款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確認免責條款有效,應具備以下法律要件:
1、必須是雙方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
2、必須經雙方當事人協商同意。
3、必須符合社會公共利益要求。
4、必須合理分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權益與風險。
5、必須予以說明的格式合同免責條款,其提供者必須盡說明義務。
合同中免責條款無效的情形: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條款無效;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
(三)對於免除一方當事人因一般過失而給對方當事人造成財產損失責任的條款,可以認定為有效;
(四)必須是免除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當事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條款無效。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❻ 勞動合同沒有法律效力的情況有哪些
法律分析:勞動合同沒有法律效力的情況: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第十條 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三十六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❼ 合同無效但是裡面的條款具有法律效力嗎
合同無效裡面的條款一般不能起到法律效力。無效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的條款也無效。但合同中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依然有效,當事人可以按照合同約定解決糾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條
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百零七條
合同不生效、無效、被撤銷或者終止的,不影響合同中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的效力。
❽ 協議里的備注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該約定無效,不影響承諾書的效力,不會對承諾書作為法律依據產生影響。
承諾,版包權含約定的權利與義務,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可以視為當事人簽訂的契約(合同),如合同本身不違法而無效的話,當事人不得自行約定私行為不受法律約束。
故該條款無效,其餘承諾部分有效的話,依舊可以成為起訴的依據。
❾ 法律效益和法律效力的區別,一般說合同的話,是指具有法律效力嗎
你好,大律師網 小編為你解釋:以下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法律效力,是指法內律所蘊涵的、相對容於一定的對象(與范圍)的作用力。
法律效益,指法律的實施是否給人們或社會帶來某種有效的利益和好處,是否滿足了人們或社會的某種需要或目的。
舉例:效力,比如法律規定你必須納稅,你不納稅就處罰你。
效益,比如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未成年人,給未成年人法律效益。
❿ 合同上備注有沒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效益
合同上的備注一般是有法律效果的。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合同上的備注條款只要是出於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並且該條款的內容合法的,該條款有法律效力。如果主勞動合同無效,從訂立的時候開始,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第四百七十條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下列條款:(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二)標的;(三)數量;(四)質量;(五)價款或者報酬;(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七)違約責任;(八)解決爭議的方法。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