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具體分為哪幾類
Ⅰ 法律責任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法律責任根據不同種情,分以下幾種類型:
1、根據責任行為違反的法律性質,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違憲責任;
2、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分為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
3、按照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個人責任。
法律責任的特徵為:
1、法律責任是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而形成的法律後果,以法律義務存在為前提;
2、法律責任即承擔不利的後果;
3、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由國家專門機關依法定程序進行;
4、法律責任的實現由國家強制力作保障。
(1)法律責任具體分為哪幾類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
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參考資料:網路—法律責任
Ⅱ 法律責任主要包括
三種:
民事責任
刑事責任
行政責任
Ⅲ 法律責任的種類有哪些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管制。管制是刑法規定的一種相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罰中最輕的一種。2、拘役。拘役是一種短時間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由法院根據刑法對犯罪情節與危害後果較輕的人判處的刑罰判決,公安機關就近執行,一般為拘役所執行。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刑法規定的一種對大部分犯罪人普遍適用的、高度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期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也即沒有期限的徒刑,是對罪行較重的人終身監禁的刑罰。5、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對罪行特別嚴重犯罪人的罪行依法判處了死刑,但又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犯罪分子,宣告緩期兩年執行的刑罰。6、死刑。對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犯罪判處剝奪生命的極刑;一般採取注射、電擊、槍斃的方法執行,家屬可以收屍。死刑的執行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Ⅳ 法律責任主要有什麼
法律責任一般包括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處罰幾類。這幾類裡面,民事責任主要版是經濟賠償,恢復權名譽,賠禮道歉,修理重做之類的,刑事責任有罰金,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行政處罰也有罰款,限制人身自由,警告之類的。
Ⅳ 法律責任分為哪幾種
法律分析: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經濟法責任、刑事責任、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法律責任是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而形成的法律後果,以法律義務存在為前提;法律責任即承擔不利的後果;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由國家專門機關依法定程序進行;法律責任的實現由國家強制力作保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繼續履行;(八)賠償損失;(九)支付違約金;(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一)賠禮道歉。
Ⅵ 法律責任一般有哪幾種類型
根據承擔法律責任的不同,法律責任分為刑事、民事、行政法律責任;根據民事主體平等與否可分為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又分為違約之債、侵權之債。
Ⅶ 法律責任的分類
第二節 法律責任的分類
以引起責任的行為性質為標准,將法律責任分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違憲責任。
一、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刑事責任的特點是:
第一,產生刑事責任的原因在於行為人行為的嚴重社會危害性,只有行為人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即構成犯罪,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第二,與作為刑事責任前提的行為的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刑事責任是犯罪人向國家所負的一種法律責任。
第三,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責任的唯一法律依據,罪刑法定。
第四,刑事責任是一種懲罰性責任,因而是所有法律責任中最嚴厲的一種。
第五,刑事責任基本上是一種個人責任。同時,刑事責任也包括集體責任,比如「單位犯罪」。
二、民事責任
(一)民事責任的功能與特點
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民事責任的特點是:
第一,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救濟責任,當然也具有懲罰的內容。
第二,民事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也包括其他責任方式。
第三,民事責任主要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責任,在法律允許的條件下,多數民事責任可以由當事人協商解決。
(二)民事責任的分類
根據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因,可將民事責任分為:違約責任、一般侵權責任、特殊侵權責任。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是:
(1)所違反的義務及所依據的法律不同。違約責任是行為人違反了約定的合同義務,侵權責任是行為人違反了法律規定的不得侵犯他人權利的義務,不以當事人之間事先存在的合同關系為前提,它主要依據民事法律中有關侵權行為致人損害的條款來確定。
(2)受侵害的權利和利益的性質不同。違約行為侵害的是合同相對人的債權,屬於相對權,侵犯的是特定個人的利益;侵權行為侵犯的是受害人的健康權、人格權、生命權以及財產權,屬於絕對權,某些侵權行為所侵犯的是社會利益。
(3)受害人與責任人的范圍不同。違約責任的受害人是特定的,只能是合同關系的相對方;侵權責任的受害人不一定是特定的,他可以是某一缺陷產品的購買者,也可以是不特定的第三人。
(4)責任的構成不同。違約責任以違約行為的存在為核心;一般侵權責任則要求不僅存在侵權行為,而且存在損害事實、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
特殊侵權責任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不以過錯為責任構成條件,而以法律的專門規定為前提,如產品責任。
(三)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是指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必須依照的標准和規則。確定民事責任的原則有三種:絕對責任、過錯責任、嚴格責任。
1、絕對責任,是指行為人只要其行為造成危害結果,行為和結果之間存在著外部聯系,就應承擔責任。
2、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對其危害行為的發生在主觀上存在的某種應受責備的心理狀態。故意和過失是過錯的兩種形式。假如事件的發生不以行為人的意志為轉移,行為人能證明自己盡到了「合理的注意」就不該承擔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了在雙方當事人對造成的損害都沒有過錯的情況下,由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給予適當補償。如某些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責任,緊急避險致人損害的責任等。
3、嚴格責任,是指一種比因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而須負責的通常責任標准更加嚴格的責任標准,責任產生於應該避免的傷害事件發生之處,而不論其採取了怎樣的注意和謹慎。
三、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行政責任的特點是:
第一,承擔行政責任的主體是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行政主體是擁有行政管理職權的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行政相對人是負有遵守行政法義務的普通公民、法人。
第二,產生行政責任的原因是行為人的行政違法行為和法律規定的特定情況。
第三,通常情況下,實行過錯推定的方法。
第四,行政責任的承擔方式多樣化,包括行為責任、精神責任、財產責任和人身責任。
四、違憲責任
違憲責任,是指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者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的活動與憲法規定相抵觸而產生的法律責任。違憲責任的產生原因是違憲行為。在我國,監督憲法實施的權力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
Ⅷ 法律責任的分類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 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經濟法責任、刑事責任、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包括10種: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其中,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
【解釋1】罰款屬於行政責任,罰金屬於刑事責任。
【解釋2】「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屬於行政責任,「沒收財產」屬於刑事責任。
【解釋3】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2年執行。(2013年新增)
【解釋4】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罰,但是管制最高不得超過3年,拘役最高不得超過1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35年的,最高不得超過20年;總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得超過25年。如果數罪中有判處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其中附加刑種類相同的,合並執行;種類不同的,分別執行。(2013年重大調整)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分為:行政處分(內部制裁措施)、行政處罰兩種。其中行政處分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
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可以分為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Ⅸ 法律責任分為哪三種
法律責任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違憲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六條 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Ⅹ 承擔法律責任的形式有哪些
一、民事責任形式:1、停止侵害。2、排除妨礙。3、消除危險。4、返還財產。5、恢復原專狀屬。6、修理、重作、更換。7、賠償損失。8、支付違約金。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10、賠禮道歉二、刑事責任形式: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三、行政責任形式:可分為懲罰性行政責任、強制性行政責任和補救性行政責任。懲罰性行政責任的主要形式有:通報批評、行政處分等;強制性行政責任包括強制劃撥、執行罰等;補救性行政責任的形式較多,主要有:認錯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撤銷違法、糾正不當、返還權益、行政賠償等。